《〈经义考·通说〉疏证》补正

2015-02-12 12:38陈开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2期
关键词:朱彝尊四库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朱彝尊《经义考》300卷,网罗繁富,对经学及目录学研究具有极大价值。《通说》四卷(卷295-298)搜罗自春秋至清初诸人关于经学的论点,共计499则①。这些学术材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学的整体面貌,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辑录体目录学的典范著作,《经义考》在繁征博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失误②。正如李慈铭所言:“竹垞之书,捃摭繁富,诚不能无舛漏〔1〕。”

就《通说》四卷而言,其失误主要表现为:(一)引文只题“某某曰”,不注具体出处;(二)引文多为节引,难窥全豹;(三)引文内容与作者不符。(四)不同文本误合为一。对于常见的典籍,今人可以按图索骥,考订其原始出处。对于现已散佚的著作,要探本寻源,就难免有无处着手之感。翁方纲在《丁小疋传》中感慨道:“竹垞所见之书,今或有未见者,而其每书下载‘某人曰’,尤失考订之宜〔2〕”,故作《经义考补正》一书,以补其缺,极有学术价值。然于《通说》部分补正较少。有鉴于此,武汉大学司马朝军教授博考载籍,纂成《〈经义考·通说〉疏证》(以下简称《疏证》),详细考辨《通说》引文出处,并附各则材料的原文于后,以便比勘,有效地解决了上述诸问题。

兹举一例,如《通说三》“王绅”条,文段中有脱字——“因其囗囗之囗而成礼”,《经义考新校》校曰:“囗囗之囗,《四库荟要》本作‘节文之宜’,文津阁《四库》本作‘揖让之仪’。〔3〕”孰是孰非,难以断定。而《疏证》考出此则出自王绅《岘泉集序》,其原文作“节文之实”。脱字的问题就此解决。

然而,《通说》征引材料过多,涉及的典籍过广,司马教授在疏证过程中,尚有未尽之处。一是尚有61则引文注明“待考”;二是在疏证过程中有不切之处及考辨失误之处。“待考”部分,笔者另有专文。本文就其疏证不切及错误之处,略作补正。今将相关内容归为四类,补正如下:

一 文字脱误类

44页“陶弘景” 条

【按】此则见陶弘景《登真隐诀序》。《疏证》曰:“明徐元太《喻林》卷八七引《阳陶隐居集》”。今检《喻林》卷八七《文章门》节录此则,文后注明“华阳陶隐居集”,故此处脱“华”字。此文并见《正统道藏》中《华阳陶隐居集》卷上、严可均辑《全梁文》卷四七。

72 页“李涂” 条

【按】《疏证》曰:“宋李耆卿《文章精义》”。据新近学者考证,《文章精义》作者李耆卿名“淦”,而非“涂”〔4-6〕。其错讹当由刊本漫漶而误,朱彝尊失考。且其成书年代在元朝。

165页“郑元佑” 条

【按】《疏证》曰:“元郑元佑《侨吴集》”。然《侨吴集》作者为郑元祐,“佑”当为“祐”。《经义考新校》参稽各版本《经义考》,此处未见有校记,当是各本均作“郑元祐”,无作“郑元佑”者。

185 页“季应期” 条

【按】此则言“穷经以致其用,反躬以见其实。不如是,读书奚益!”《疏证》力辨“穷经以致其用,反躬以见其实”为“理学家的基本理念”,进而认定朱彝尊“不熟悉理学话语”,未免求之过深。此则并见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九三、明王朝佐《东嘉录》卷二十。惟《万姓统谱》其名作“季应祈”、《东嘉录》其名作“季应祁”。另清代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博考载籍,言其名或作“祁”、“期”、“旗”,并定“祁”为是〔7〕。《万姓统谱》作“季应祈”亦可补《温州经籍志》。

235页“邓黻”条

【按】《疏证》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卷”字下,当有脱字。此则见《静志居诗话》卷十一“邓黻”,当补卷数。且《静志居诗话》“邓黻”条的资料亦见钱谦益《列朝诗人小传》丁集,比较文本内容,大体雷同,《列朝诗人小传》更为完备。朱彝尊当是袭自钱谦益。就此则而言,“文莫粹于经”,《静志居诗话》“莫”作“章”,而《列朝诗人小传》正作“莫”。

275页“徐常吉”条

【按】《疏证》曰:“明顾其元《说略》卷一三:‘七纬共为八十一篇’。”今查《说略》相关文字,指出易纬凡六篇、书纬凡五篇、诗纬凡三篇、礼纬凡三篇、乐纬凡三篇、孝经纬凡二篇、春秋纬凡十三篇,共三十五篇,即为七纬。《太平御览》诸书所载其他纬书,“与七纬共为八十一篇”。“八十一篇”并非仅指七纬而言,故此处节引文字有误。

二 未究本源类

93页“晁说之” 条

【按】《疏证》考辨此则出自程颐,而非晁说之,诚是。晁说之著《晁氏客语》,《四库提要》称“乃其札记杂论,兼及朝野见闻,盖亦语录之流〔8〕”,实录有此则文字。朱彝尊据《晁氏客语》而混淆作者。

98页“周谞”条 241页“乔可聘”条

【按】此两节有关联,故一并讨论。附其原文如下:

周谞曰: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然后为得。验之于心而不然,施之行事而不顺,则非所谓经义。今之治经者,为无用之文,缴幸科第而已,果何益哉?

乔可聘: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然后为得。今人读孔、孟书,祇为荣肥计,便是异端,如何又闢异端?

《疏证》考辨“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然后为得。今之治经者,为无用之文,缴幸科第而已,果何益哉”为杨时《语录》,故而论定周谞、乔可聘均为因袭杨时,朱彝尊失于甄别。今考辨如下:

(1)今检宋代卫湜《礼记集说》卷一一七,引周谞之说(即此则文字),朱彝尊或据此转引。周谞之说,《经义考·通说》凡引三则,且排置于一起,后二则径题“又曰”。此为第三则。第一则亦见《礼记集说》卷一一七。

(2)《经义考》辑录材料,于引文有割裂、合并、移植之失。乔可聘《读书札记》四卷(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7册),多迻录道学心性之论,或注“某某曰”,或径引其文。“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然后为得”见该书卷四,“今人读孔、孟书,祇为荣肥计,便是异端,如何又闢异端”见该书卷三。《经义考》误合为一。前句,《疏证》定为杨时《语录》。后句实出自《明儒学案》,《疏证》言乔可聘“此语剽窃杨时语录,点窜数字,据为己有”,实未追溯本源。

108页、265页、266页“胡寅”条

【按】此三则胡寅语,《疏证》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引胡致堂语。然此三则实出自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前二则见卷三、第三则见卷二八。

126 页“戴栩” 条

【按】戴栩著作今多不存,此语出处不明。《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录其《浣川集》10卷,该书提要中引用此语,《疏证》即依据《四库提要》。然《四库提要》晚于《经义考》,且在编撰过程中于《经义考》多有取资。《四库提要》所录此则文字极有引述《经义考》之可能。如此疏证,显为不妥。今考明代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一《硕儒》中有“戴栩传”、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五《水心学案》附“戴栩”条,均载有此语。

182页“刘三吾”条

【按】《疏证》引刘三吾《好古斋说》,似是而非。此则实出自刘三吾《番阳令任勉读书斋记》(《湖南文征》卷十七)。《经义考》引述时有删节、改窜。“《乐》以宣功德”,原文无,乃朱彝尊所补。

195页“王达”条

【按】《疏证》力辨王达此语抄袭朱熹,并认定“朱彝尊不熟悉理学文献”。经查,此语选自王达《芸窗读书图记》。其文与朱彝尊所选略有不同,今将二人之文节录如下:

古者作于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开物成务;《书》以记政事,著道统之传;《诗》以道性情,俾人知感创;《春秋》示法戒,严谨华夷之辨;《礼》以正行,《乐》以和心。《纲目》体《春秋》以著世代之变。道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总而计之,不过数卷,简易精切,奠逾于兹。君子诚欲求道,舍此而他求,可乎?(王达《芸窗读书图记》〔9〕)

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朱熹《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10〕)

两相比较,王达除有数语沿袭朱子之外,其他均有所发挥,判定为抄袭实为太过。且《经义考》著录王达经学著作两种,摘录其经学评论,实属至当之举。若因其有部分沿袭朱子处即弃而不录,似有因噎废食之嫌。

另:王达原作“《春秋》示法戒,严谨华夷之辨”;后句《经义考》作“严谨内外之辨”。改“华夷”为“内外”,当为朱彝尊囿于政治环境而擅改。

257页“萧绮”条

【按】《疏证》曰:“语见《曝书亭集》卷六〇《说纬》。”今检《说纬》,文曰:“萧绮所云:‘谶辞烦于汉末’”,并未交代出处。此实出自王嘉《拾遗记》卷七。

262页“杨侃”条

【按】《疏证》此处问题和前举“戴栩”条同,均以后出之《四库提要》疏证《经义考》引文。《通说》原文为“杨侃曰:‘纬书之类谓之祕经,图谶之书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此语常为后世相关研究专著、论文所转引。然追溯其源流,杨侃并无此论。杨侃著《两汉博闻》十二卷,《四库提要》称其“摘录前、后《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今录相关内容如下:

祕经(《苏竟传》二十上) 注云:谓幽祕之经,即纬书之类也。(卷十一“祕经”)〔11〕

内学(《方术传序》七十二) “自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自是习为内学,尚奇闻,贵异数,不乏于时矣。”注云:内学谓图谶之书也。其事祕密故称内。(卷十一“内学”)〔12〕

灵篇(《班固传》) 注云:灵篇,河洛之书也。(卷十二“灵篇”)〔13〕

比较内容,可知《通说》此则乃朱彝尊改换注文而成。故此语应归属章怀太子,而非杨侃。杨侃之论乃朱彝尊伪构,学界在征引时应当避免。

268页“陈善”条

【按】《疏证》曰:“元陶宗仪《说郛》卷二二上因陈善《扪虱新话》‘谶纬害经’”。陈善《扪虱新话》今存,此则见该书下集卷二“《五经正义》引谶纬《三国志注》引神怪小说皆可删”条。

三 考辨失误类

94页“叶梦得”条

【按】《疏证》考辨此则载于《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其文曰:“叶适《过庭录》:……”。今检《文献通考》,实作“叶氏《过庭录》”〔14〕。《疏证》误“叶氏”为“叶适”,断言此为叶氏之文,称朱彝尊张冠李戴。然考此则引文,可知其作者定非叶适。(一)文中曰:“每以五月以后……即日专宋六经一卷……守之甚坚。宣和后,始稍废”,作者显系北宋宣和前后人,与时代绝不相符。(二)查考目录书录、叶适年谱,未见有著《过庭录》之记载。(三)文中多言及藏书,“惟宋宣宪家择之甚精,止二万许卷,而校雠详密,皆胜诸家。吾旧所藏仅与宋氏等”,作者显为藏书大家。稽核古今藏书家,亦无叶适。

叶梦得生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卒于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叶梦得43岁。其著《石林过庭录》一书,见载《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子部小说类,著录为二十七卷,曰:“叶梦得与诸子讲说者,其中子模编辑之”;《文献通考》卷二百四著录卷数同、《宋史艺文志》子部杂家类著录叶模《石林过庭录》三七卷诸书。其《避暑录话》卷一曰:“余家藏旧书三万余卷,丧乱以来,所亡几半。”此均可证“叶氏”当为叶梦得。且此则文字亦见明代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十六,题为《藏书三则》,明注作者为叶梦得。故此则当为叶梦得《石林过庭录》中语,《疏证》有误。

另:此则“古书自唐以后”之前,《文献通考》尚有“又曰”二字,显为两则。《疏证》脱“又曰”,故混为一段,误。

四 传记脱误类

《疏证》于“待考”条目处,多作按语,或作作者生平介绍,或列举作者相关著作,或征引他人相近似材料。今就《疏证》未注者补之,失误处正之。

199页“刘定之”条

【按】《疏证》言“刘定之字主敬,号呆斋,永新人”。此当沿袭《四库全书总目》之说。俞樾《九九销夏录》卷九《刘定之号呆斋》、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经部易类”《易经图释》考订其表字为“主静”,证据确凿,足破《四库全书总目》之误。

204页“黄谏”条

【按】《疏证》言“黄谏字世臣,兰州人。天顺壬申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坐与石亨交,谪广州府通判。”今查相关典籍,《疏证》关于黄谏表字及中举时间(天顺实无壬申年)有误。

黄谏,字廷臣,兰州人。……正统壬戌进士及第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为经筵讲官。景帝改册东宫,谏以侍讲擢春坊庶子。天顺初,以尚宝卿出使安南……还朝,迁翰林院学士。尝作《金泉》、《黄河》二赋及《大明铙歌鼓吹》,词藻溢发,李贤、刘定之等皆称美之。后以石亨同乡谪广州通判……所著有《兰坡集》。(《粤大记》卷十三《宦迹类》〔15〕)

黄谏,字廷臣,号卓庵,晚号兰坡,正统壬戌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编修,历侍读学士兼尚宝卿。使安南……为人尚德崇前,文学该博,工于书画。忠国公石亨事败,以乡人被劾,谪广州府判学。……所著有《书经集解》、《使南稿》、《从古正文》、《兰坡集》行于世。(《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十四《乡贤》〔16〕)

另外,明过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百六、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卷五《名宦》,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其《从古正文》五卷、《字原释义》一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89册。

212页“王道”条

【按】《民国陵川县志》卷九《士女录》〔17〕载:“王道,弘治中举人,知陕西朝邑县。……后迁判河南,著有《六泉稿》。”

217页“黄焯”条

【按】《疏证》言其“自号龙津子,始末未详”。今参稽其相关资料如下:

“黄焯《浯溪诗文集》二卷。明黄焯编。焯自号龙津子,始末未详。是书成于嘉靖戊子,辑元结以下至明代诸人题咏碑铭。前列《浯溪小志》,纪其山水之胜。”(《四库总目》卷一九二总集类存目二)

“黄焯,字子昭,号龙津子。福建南平人,正德进士,嘉靖初知永州府,官至湖南参政。”(《浯溪碑林》)〔18〕

“黄焯,字子昭,正德甲戌进士。父中,字大本……焯以进士,由南礼部精膳司主事,历知永州府。……所著有:《遵美堂政录》、《修来篇》、《论语中庸读法》、《贻光堂集》藏於家。祀乡贤。焯子应林,字德甫。”(《(民国)南平县志·列传第二十二》)(按:《选举志第十三》载黄焯登正德八年癸酉张岳榜)

另:黄焯曾编《朝阳岩集》,为一部记载零阳朝阳岩的诗文题刻的总集,今存〔19〕。

224页“吴桂芳”条

【按】《疏证》言其“《师暇裒言》十二卷入四库存目”。然《师暇裒言》一书因为“以‘内有违悖语句’,列入江西抚院郝硕奏缴一百十二种禁书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初五日奏准禁毁”〔20〕,故存佚不明,齐鲁书社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未见收。

227页“田一俊”条

【按】田一俊,字德万,大田人。隆庆二年会试第一。《明史》卷二一六有传。所著《钟台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0册。另有《诗经心授》,已佚〔21〕。

231页“何洛文”条

【按】何洛文生平不详。可知其为何景明之孙。搜罗相关资料如下:

何洛文,字启图,信阳州人。嘉靖乙丑进士,选庶吉士,历官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有《震川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何洛文”)〔22〕”

吕友仁主编《中州文献总录》著录其作品有:

《震川集》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二四著录。今北京图书馆收藏有天启间何奕家刊本。

《竹如草》六卷,见《重修汝宁府志》。佚。

《平靖关议》一卷,见《重修汝宁府志》。佚。〔23〕

何洛文的生平大略及著述由此可见一斑。

五 小结

《通说》四卷辑录的经学资料,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自不待言。但经过剪裁的材料,非复原貌,其中衍生的讹误也不容忽视。司马教授《〈经义考·通说〉疏证》有力地解决了诸多问题。本文在其基础上略有补充,以就正于学界。此外,囿于笔者的见闻、典籍的遗失等原因,尚有部分条目未能查考出其来源,尚需学界进一步努力。

注释

① 笔者据《〈经义考·通说〉疏证》统计:引文条目,《通说一》132条,《通说二》170条,《通说三》135条(另有朱彝尊按语3条),《通说四》62条(另有朱彝尊按语1条)。《〈经义考·通说〉疏证》,见司马朝军《国故新证》第二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81页。

② 张宗友《〈经义考〉研究》第四章颇有论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5-158页。

〔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22

〔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533

〔3〕朱彝尊著;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点校.经义考新校.1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371

〔4〕 陈杏珍.《文章精义》考辨〔A〕//《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77-80

〔5〕王树林.《文章精义》作者考辨〔J〕.文学遗产,2000(6):114-118

〔6〕马茂军.《文章精义》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2-71

〔7〕 孙诒让撰;潘猛补校补.温州经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61-1062

〔8〕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1608

〔9〕 王达.翰林学士耐轩王先生天游杂稿〔M〕//北京图书馆古籍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280.

〔10〕 (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书.2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745.

〔11〕〔12〕 〔13〕 杨侃.两汉博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7:293,289,302

〔14〕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10

〔15〕 郭棐,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371-372

〔16〕 张国常.光绪重修皋兰县志〔M〕//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19

〔17〕 库增银,杨谦.陵川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区.406.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400

〔18〕 湖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祁阳县浯溪文物管理处编.浯溪碑林〔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65

〔19〕 李花蕾.明代孤本《朝阳岩集》初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7-121

〔20〕 王彬.清代禁书总述〔M〕.北京:中国书店,1999:371

〔21〕 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M〕.北京:中华书局, 2008:137

〔2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370

〔23〕 吕友仁.中州文献总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779

猜你喜欢
朱彝尊四库
BEAN CURD WITHOUT BEANS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论《四库全书》艺术类文献提要中体现出的馆臣价值倾向
金石同契 共好结纳
——朱彝尊与书法篆刻家的交游
真诀窍与假诀窍
真诀窍与假诀窍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四库学研究专辑
周永年“儒藏说”提出时间考兼论其对《四库全书》纂修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