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其对《四库全书》书目的梳理利于研究者直观便捷地熟悉这一知识体系,还能呈现出当时校勘、考据和辨伪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提要》中对不同文献的归统和措辞浅析这一朝代馆臣们学术思想上的价值取向及艺术批评观念。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学;艺术批评;文献提要;四库
【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205-03
【本文著录格式】侍笑宇.论《四库全书》艺术类文献提要中体现出的馆臣价值倾向[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205-20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永瑢和纪昀二人将《四库全书》内收录图书著录书、存书目,并对作者和书籍版本等情况加以考订后逐一撰写提要。目前,《四库全书总目》比较权威的版本有1789年首次刊刻的武英殿版、1795年浙江杭州文澜阁重刻的浙本和1868年再次翻刻的粤本,在研究总目提要的基本面貌的时候,《四库全书简要目录》和《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也具有参考价值。
一、子部艺术类著作和提要内容概况
(一)艺术类文献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中从第九十一卷到一百四十七卷为子部,艺术类文献只占第一百十三和第一百十四两卷,其中收录典籍共77部,除琴谱篆刻类的文献外,书品画论有71部。《提要》子部艺术类总提要文辞简约而意思明赅,将不能归为文史的书画、篆刻、棋谱等归为艺类,并将书品画论提为艺事之首,因棋谱、歌舞等书品类纷杂琐碎,所以将它们单独归为一类,即杂技之属。此处称琴乐“俗工拨捩……非复清庙生民之奏”,言篆刻“与小学远矣”,又“退列艺术”之辞都体现出馆臣对艺类的轻视意味。在后文中也有“不过笔札之工”等言辞的形容,可见虽然这一时期乾隆喜好书法,朝堂之中也不乏工于此艺的文臣,但馆臣心中仍难逃认为艺术“壮夫不为”的偏见观念。
《四库》中收录的书品画论来源多为各省采进及私家进献,还有少数出自内府所藏。因其“彼此勾贯,难以类分”,故辑录顺序只按成书年代排列,并未按书、画、篆刻等属类进一步细分。南齐谢赫所撰的《古画品录》是所录书法文献内成书年代最早的一篇,成书年代最晚的为清朝蒋骥撰《传神秘要》,其间還有如《法书要录》《书苑菁华》等辑古著录总集,仅作文献汇编工作,所辑单篇可溯至五代时期。
(二)提要内容
提要文词简括然内容尽备,基本都按照一定格式和体例来进行叙述。首先是对作者本人的记录,考证并介绍其生卒、事迹、官职和字号等情况,再次补充他人对此书作的评价、书作本身的内容概述、书作的形式结构以及部分版本情况,其中包括一些刊刻者乃至收藏者信息。以《书品》提要为例,先列其生平,后叙文章内容:载汉至齐梁一百二十八名善书者,分作九品。根据所载著作问题不同,提要补充内容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书法作品的品第文献中就对其中涉及的法帖、字体有所考辨和评价。以米芾《宝章待访录》为例,此文提要中就对比《书史》考证了如羲之的《来戏帖》、怀素三帖等书法作品的去处等情况。
提要在记述他人对所录文献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广寻异本,不仅指出文献本身的讹误,对其他描述、评价此书的文章也有所纠正。如在《古画品录》的提要中指出:晁公武的《读书志》记载《古画品录》按画家之优劣将其分为四品;但经考证后发现此书实际按分六品,因此是《读书志》对其的描述传写有误。
又如《贞观公私画史》中通过考《唐书艺文志》中《画品录》中的注发现此注与《画史》内容不合,按《画录》内容和此书内容并不重合,判定这是两本不同的书,考订两则讹误后最终鉴定此本为赏鉴之祖本。考据过程逻辑清晰缜密,文字内容赅备。而孙过庭《书谱》的提要中除了对其书法的考评外还对他的创作和书法源流进行了补充,从提要中对书作的评价内容中亦能一窥馆臣和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
除了子部内的艺术文献以外,在史部和集部当中也收录了一部分书论、画论,因此可能存在分类不当、脱漏未收以及内容杂糅以致分类模糊等问题。
二、不同体裁的艺术类文献提要之对比
子部的艺术类文献按成书年代分别部居,又分为书画、篆刻、琴谱、杂技四个属类。按成书时代来划分,唐以前艺术类著录仅有三篇,唐朝著录九篇,宋朝著录二十五篇,元朝著录四篇,明朝著录十九篇,清朝十二篇。从数量上来,以宋朝艺术类著录最多,不仅有《四库全书》对不同时代书籍的收录取舍因素,更因为这一时期的书画理论发达。
宋朝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士商结合和手工业繁荣促使大量画家进入手工行业,物质文化富足导致的文化需求和重视文教等历史因素都令士大夫绘画和宫廷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各种派别遍地开花,由此深化了艺术理论的发展。在学术上完成了古文运动,崇尚理学,进一步促进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交互发展,使这一时期的文人思想更为开阔,各类学术著作比比皆是。
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也是其他时代不能比拟的,在唐以前的魏晋五代时期,书法理论体系单一,内容相对单薄。这一时期的书论内容大多是品第类的书人考评,少数为对书法技法或某一作品进行阐释的作品。考评文章内容也以大量的意象堆砌和华美形容的罗列为主,艺术批评和系统技法之流的规范书籍极少。
到了唐代,艺术类文献的形式更加丰富,有《画山水赋》这样针对某一题材对技法强调的内容,有《书断》《画断》这样和前代相似的品评类文章,有《文苑菁华》等以文献整理为目的的汇编类文集,还有《书谱》等在各个方面都有所阐述的杂述类文章。以下通过对这几种艺术文献的提要内容的解读来探究馆臣面对不同内容、不同种类的艺术类文献时的态度和评价。
(一)合集汇编类著录
此类文献即是汇编前代和时人理论著作的合集,如张彦远《法书要录》就辑录了东汉至当时的书论,无论是时代最早的赵壹《非草书》还当朝张怀瓘著名的品鉴类书论《书断》,皆是这段时期的书法理论菁华,《法书要录》对这些古代书论的收录对他们的留存大有裨益。
下面以《法书要录》提要为例,分析其提要的写法及对此类汇编类文献的态度。
首先,所有提要都有固定的书写形式,这篇提要分为三个部分来阐释内容:第一部分先叙其作者,此篇考书中自序和文末署名,经过《新唐书·世系表》和《艺文志·列志》的对照后考证作者的世系和字号。此后对所附《画谱》进行考证,《画谱》中称其大父为稔,然考证后发现并不符实,故此处为谬误。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法书要录》的内容为“编集古人论书之语”,只是进行文献的收录和整理,并无自己的创作和评价。提要中还表明有部分文章在目录中有注但正文中无的情况,《教子敬笔论》《注急就章》等几篇都属于这种情况,推测为张彦远自行删减。
第三部分即馆臣对这本著录的评价,由“其书采摭繁富,汉以来佚文绪论,多赖以存”看出,提要的撰写者对此类文章持肯定态度,对他的文献价值是极其赏识的。时人有得此书和《历代名画记》,对书画可知矣的说法,提要将此说法列入文中说明对这种观点也是认可的。《书小史》提要最后总结:“……汇为斯编,亦足以为考古者检阅之助也。”可见馆臣对此类著作评价颇高。
(二)书史类著录
书史类文献即将书学学史传进行汇编的文献,在保存史料文献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米芾的《书史》就是书史类文献的重要代表,上溯西晋,下至五代,无论是装裱印章,还是纸料题跋,都详细记录。还有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博采善书者从三黄至元代,将书家小传和书法理论融为一编,虽然此类文献往往因为引文和作者观点未加区分,在考证上多有不便,但对书家的考据有很大的文献价值。以《画史会要》提要内容为例,先叙其作者,再推其体例:续宗仪之体,最后是对其的评价。虽然内容不甚丰富,纰漏也有很多,然而其文献价值很好,各个朝代的画家都赖以考见始末,因此,要谈到画作是逾不过这本著录的。由此可见,此书缺点不少,然而瑕不掩瑜,提要撰写者能够中肯地看待这本著作的文献价值,馆臣对书史类的著作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三)品鉴类著录
品鉴类文章起源较早,五代时期的书论多以这种体裁为主,尤以梁庾肩吾《书品》名声最赫,历史最久。《书品》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将汉至齐梁间能书之百二十八人分作九个品级并加以论述。此后张怀瓘的《书断》在这种品第体例的基础上加以改动,分为神、妙、能三品,并加以自己的观念评价。与《书品》相比,《书断》的艺术批评意味更重。延至董史的《书录》,单列宋代书家姓氏,考据讲究,文章结构更加完善。品鉴类文献数量较多,基本涵盖了汉代以来能书者人名及各种书体的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书品》原文被收录于《法书要录》,因而《提要》中对其批评不多,仅考其作者以及文中谬误,对其历史性有所肯定:“则其来久矣。”态度并不明确,此处以《书断》提要为例进行分析。
《书断》提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对作者张怀瓘的考据,仕履、出生地、字号、家系等情况皆有叙述。第二部分为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录古今能书之人名,上卷叙述了各个书体的发展和源流并加以自己的评价总结,中下卷以三品分之,将古今善书者按品分列,后作小传。提要赞其“记述颇详,评论亦允”,但综合来说,并没有像编集类文献那样推崇。
(四)雜述类著录
杂述类文章将技法、评鉴等内容相互结合论述, 《墨薮》的提要中将二十一篇内容都进行总结,可以直接看到《墨薮》中有书、书人和书品优劣的品鉴内容,也有笔阵图、书势传的技法类文章,加以书决、书记等书论内容。同类型的还有《法书考》,《宣和画谱》《宣和书谱》这类先汇帖再品鉴的综合著作也有许多,还有《广川书跋》《宝真斋法书赞》等。兼有品鉴与考证内容的文献有《江村销夏录》《式古堂书画汇考》等。
《宣和画谱》中载画者二百三十一人,画作六千三百九十六轴,体裁画科在提要中都有所总结,并对舛谬加以纠正。如其《卞庄子刺虎图》作者隐标题名氏的更正导致不同,提要中比较肯定王肯堂的观点,认为《宣和画谱》博采各家,不出一手,所以有很多矛盾之处。虽然《宣和画谱》的提要中并没有体现出编撰者的明确态度,但明清时期的学者对《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大多是持贬义态度。并不是对杂述类体例有意见,而是因为书籍内容谬误过多认为其学术水平低,甚至形成了这样的普遍观点。明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此书必称其是众手杂作,或后人窜易,贬其“吾无取焉”。清汪琬在《尧峰文钞》中也提到《宣和画谱中》其中的许多画都为赝笔,谱中所载,可能真赝各半。从此处就能看出明清时期对《宣和画谱》此书的态度,如阮璞所言:“《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两书,在吾国书学、画学古籍中纰缪最多,其取去之滥,学识之陋,殊与其自以‘宣和标目,示人此是官修之书者不称。”
最后,也有综合各类总论者,如《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石渠宝籍》可以说是综合类总论著录中的精品,由于是当朝奉敕编成,馆臣在提要措辞中的赞赏和吹捧之意溢于文表,称赞此书将画作书册精心收录“一一胪载,纤悉必详”,还称此书为皇上颐养天和,怡情悦性之用,而非前代奢侈靡丽的作风。对比其他同为杂述类文献的提要措辞,自然能感受到态度之变化。对待同为杂述类的书籍,一方面是《石渠宝籍》等当朝编撰的著录确实比前代的保存完善,修订精良;另一方面,面临皇帝的查阅,馆臣对这种奉官命所修的书籍必然吹捧而少有挑刺。对比同为当朝的综合总类书论《式古堂书画汇考》,馆臣就挑除了不少错误。比如此书所载的神龙兰亭与朱存理《铁网珊瑚》所录定武本题跋有诸多重复的内容,还有书内收录的黄庭坚书阴长生诗卷与他人收录的版本各有偏差,竟成三版,但提要的最末还是充满肯定的说赞赏此书虽然有微小瑕疵,但不妨碍其“全体之宏博”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四库馆臣对这类在总结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集成之作是最为看重的,“兼收众美,定著一编,为艺林之鸿宝“等记录充分体现出馆臣对此类文献的赞扬。除了对书籍本身的条件以外,对官方和私著、古代和当朝的文献,馆臣们也都是有态度上的差异的。
三、提要中体现出的价值取向
从提要中可以看出,四库馆臣对著录本身具有的文献价值和在整个书法史上产生的贡献最为看重,一些谬误和疏漏并不影响书作本身的价值,比如在《赵氏铁网珊瑚》的提要中考出其此本并不是题上注明的朱存理所撰,但是由于此书载有的题跋“颇足以辨析异同,考究真伪”,所以提出这本书价值仍然很大,不问其作者,可见馆臣并无对佚名作者的鄙薄,而是从文献本身的价值来看。
经过对几种类型著作提要的阅读和对比,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四库馆臣最为看中的是书籍在总结上的贡献,尤其对于《书小史》《法书要录》等书史类和总结汇编类的文献最为看重,当然最欣赏的还是当朝体例完善、谬误最少、编订精良的《石渠宝籍》和《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等综合集成文献,从提要中的点评措辞上来看也是最为吹捧的。
在重视书籍自身文献价值的同时,馆臣们在点评著作的同时对待一些在观点和体例上有所创新的著作时也颇为赏重,如在《印典》的提要中,虽然纠正和提出了《印典》存在的很多讹误、滥收、前后矛盾的错误,然而在提要的最后依然以平和鼓励的口吻提到“然采摭既富,足备考核”,并且因为古人未有集印事为书者,因此将这本书也存录为一家。在观点上的创新如丰坊在《书决》中诋颜真卿东方朔赞、多宝塔颂为俗笔,还贬低苏轼的书法俗气颇重等务为高论,提要中亦称这是各抒己见,和无实大言者异。
由此可见,四库馆臣在提要中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重视书籍本身具有的文献价值和总结上的贡献,另一方面对创新的观念和体例也肯定包容,对待篆刻等其他技艺依然存在偏见。除了以上观点外,艺术类文献的著录原则以及从提要中体现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构成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士娟.《四库全书》撤出本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
[2]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四库全书研究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阮璞.宣和书、画学丛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侍笑宇(1996-),江苏省徐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