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齐

  • 论伍尔夫小说中“窗”的意象表达 ——以小说《到灯塔去》为例
    ”的存在“象征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夫人凭她敏锐的感觉,由内向外直观地洞察人们的思想情绪;各种人物和事件,由外向内投射到夫人的意识屏幕上来”。然而,这扇“心灵之窗”不仅是显现外界感性情绪与客观事件的玻璃,更是一面映射“内在真实”的窗户。这与伍尔夫“人物中心论”的理论密切联系,同时也脱离不了历史演变、时代风俗、社会条件等背景的影响。从16世纪伊丽莎白时期女性创作的缺位,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并开始思考自我存在的问题,在一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2023-09-28

  • 拉姆齐夫人的艺术形象 ——人生灯塔的希望之光
    中的核心人物,拉姆齐夫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成功的塑造了拉姆齐夫人灯塔之光的形象,她的善良、博爱是养育万物的甘露;她体贴、包容像火炬般光彩照人。她是精神的港湾,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从拉姆齐夫人的形象进行探讨,对进一步理解该小说是很有必要的。《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于1927年发表。小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窗》,讲述了九月的某一个下午和黄昏,拉姆齐夫妇及八个子女、 一些宾客在海滨别墅度假。故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0期2022-11-24

  • 《到灯塔去》中的空间书写
    去》第一部分以拉姆齐先生一家和朋友们到海滨别墅度过暑假为故事背景,标题《窗》指别墅客厅的窗口,并以此为界为读者构建了窗内与窗外这一“对立”的空间框架。在窗内的是给詹姆斯读故事绘本的拉姆齐夫人,透过窗子时刻关注着窗外平台上踌躇的拉姆齐先生在草坪上正在作画的莉丽。窗内是表征着拉姆齐夫人“母亲”身份的家庭空间,窗外是则男性进行谈话、娱乐社交、学术思考的社会空间,身为父亲的拉姆齐先生时不时地走近客厅窗前带着对儿子的失望和对妻子的嘲弄,打破了家庭空间内母子相依的喜悦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2022-11-01

  • 拉姆齐夫人的艺术形象——人生灯塔的希望之光
    中的核心人物,拉姆齐夫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成功的塑造了拉姆齐夫人灯塔之光的形象,她的善良、博爱是养育万物的甘露;她体贴、包容像火炬般光彩照人。她是精神的港湾,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从拉姆齐夫人的形象进行探讨,对进一步理解该小说是很有必要的。《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于1927年发表。小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窗》,讲述了九月的某一个下午和黄昏,拉姆齐夫妇及八个子女、 一些宾客在海滨别墅度假。故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0期2022-05-30

  • 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妇的儿子詹姆斯被灯塔深深吸引着,却直到世界大战之后,他才得以靠近那座日思夜想的灯塔,但它却和想象中截然不同,“当时的灯塔是一座银色的、缭绕着烟雾的塔楼,到了夜晚,黄色的眼睛便一下子温柔地睁开……而现在,它只是光秃秃岩石上的一座干巴巴的高塔。”灯塔在这个故事中被认为是拉姆齐夫人主观意识的客观投影,詹姆斯年幼时,拉姆齐夫人温柔地在窗口给他讲故事,而他来到灯塔前时,拉姆齐夫人已经故去。灯塔之光和拉姆齐夫人一样有着于精神上的指引和慰藉力量,可

    小资CHIC!ELEGANCE 2022年2期2022-01-11

  • 重复与记忆书写 ——以《到灯塔去》为例
    第一部分,讲述拉姆齐夫妇带着孩子和宾客到海滨别墅度假;第二部分,讲述十年后拉姆齐一家重返别墅,但物似人非,拉姆齐夫人已经离世;第三部分,讲述拉姆齐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到灯塔去,完成了亡妻曾经的愿望。虽然小说并没有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大篇幅地展现人物对过往的追忆,但是,就像马赛尔一年冬天吃到妈妈派人送来的“小马德莱娜”茶点,那滋味让他回忆起在贡布雷市镇姨妈家吃过的同样点心,也让他重新忆起那些因时间久远而影消形散的贡布雷往事的经历一样[2],拉姆齐一家及宾客在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9期2021-11-29

  • 拉姆齐、实用主义和维也纳学圈a
    张晓川/校一、拉姆齐的名声常有人认为,弗兰克·拉姆齐站在维也纳学圈这一边。他在维也纳学圈1929年的“宣言”中被列为“同情”学圈立场的人。bRudolf Carnap,Hans Hahn &Otto Neurath,“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 World:The Vienna Circle”,in Marie Neurath &Robert S.Cohen(eds.),Empiricism and Sociology

    哲学分析 2021年4期2021-11-25

  • 《到灯塔去》中女性声音的艰难确立
    对显现。前期,拉姆齐夫人在世时,拉姆齐夫人的声音得到凸显,透过拉姆齐夫人的声音,她作为拉姆齐男性权威的助力者,使男性权威得到了显现。到了后期,拉姆齐夫人去世后终于成为无声的存在,此时,丽莉的声音得以凸显,某种程度上讲,丽莉声音权威的建立是以拉姆齐夫人的失声为依托的。丽莉女性权威的最终确立也说明了有能力通过发声来最终确立自己真实的自我形象。二、拉姆齐的规训整部小说以拉姆齐为中心,为维护自己父亲身份的权威,拉姆齐以展示自己专断、冷酷的声音面貌呈现。拉姆齐夫人实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2021-03-08

  • 从瞬间到永恒
    前也是渺小的。拉姆齐先生发现自己永远也达不到R,他目前所达到的Q在R的面前微不足道。而且,人类的渺小还体现在孩子的世界里,意识到人类无限渺小的南希感觉自己的手脚好像被束缚住了。(二)生命的短暂除了人类的渺小,伍尔夫对生命的短暂也有着强烈的感受。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对生命短暂性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小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方式、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思想中。伍尔夫用不到十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十年时间的变化,用括号里一句简短的话来描述拉姆齐夫人、普鲁和安德鲁的离开,以此来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2021-01-20

  • 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通过对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和新女性莉丽的描写,表达了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困境和思考。本文将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结合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探讨伍尔夫从女性写作的立场出发所作的女性表达,即完整的人性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分别是伍尔夫以自己父母为原型进行的艺术创作,而女画家莉丽有伍尔夫本人的缩影。伍尔夫通过描绘拉姆齐一家人要去灯塔这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揭示了资本主义男权制度下女性备受压迫、边缘化的状态。小说主要包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5期2021-01-17

  •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杜晓慧拉姆齐夫人是《到灯塔去》中的一位中心人物,在她身上,既有符合人们理想中保守传统的家庭妇女的一面,同时,拉姆齐夫人身上也是有不甘于对女性的那种束缚,想要挣脱,想要将局面掌控于自己的手中的在无意识中渴望获得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1、保守传统的女性小说的第一部分标题《窗》,拉姆齐夫人在小说中的生命存在也主要就是在这一部分。标题《窗》“是一个沟通内外的框架,它象征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通过这个窗口,她由内向外直观地洞察人们的思绪,而各种人物和事件又由外向内投射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2020-10-21

  • 总在“进行时”中的《到灯塔去》
    灯塔去》简述了拉姆齐夫妇一家和朋友们去海滨别墅度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小儿子詹姆士,如果第二天天晴的话就带他去海中岩石上矗立着的灯塔。可是天气不佳,詹姆士始终未能如愿。“一战”结束之后,拉姆齐先生终于带着詹姆士和他的姐妹还有宾客登上了灯塔,可是拉姆齐夫人却已经离开了人世。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第三部分——《灯塔》。第一部分《窗》主要是围绕拉姆齐夫人展开,大部分内容都是拉姆齐夫人的意思流动与思想内容。这一部分是全书内

    名作欣赏 2020年14期2020-07-13

  • 潜入海洋,与鲨共舞
    水员名叫欧萨·拉姆齐,她并不是偶然遇到鲨鱼,而是通过周游世界,研究不同栖息地的鲨鱼,以及带领更多人与鲨鱼一起畅游海洋,目的就是告诉大家:鲨鱼并不可怕。拉姆齐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爷爷是一名潜艇船长,爸爸是专业的潜水员,这使拉姆齐从小就对海洋和潜水抱有浓厚兴趣。7岁时,拉姆齐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条鲨鱼,却并不惧怕,相反,她觉得鲨鱼是一种奇特的动物。拉姆齐在大学学习了海洋生物学,研究了有关鲨鱼的行为和交流方式,比如它们如何建立等级制度。鯊鱼误解你可能认为,如果人有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20年11期2020-02-08

  • 无所不知先生
    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呆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这时,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

    阅读(书香天地) 2019年2期2019-06-11

  •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说分三个部分对拉姆齐一家历经十年终于抵达灯塔的故事进行了详尽描述,从十年前想去未去到十年后终于成行,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灯塔”意象和“到灯塔去”的行为本身早已不是简单的目的和结果,其中暗含了伍尔夫本人对于成长、人生和人性的诸多深刻思考,蕴含着昂扬的精神力量。2 确定与不确定小说的书名“到灯塔去”本身似乎就表明了拉姆齐一家的目标,祈使句式更是将这一目标明确化,一切都是必然。但拉姆齐一家十口却只有三人最终到达灯塔,且前后历经十年,到灯塔去的简单行为遭遇了种种的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8期2019-02-22

  • 枪手失意人
    高辰对于拉姆齐,阿森纳球迷无疑是喜欢的、爱戴的,盼他能够像亚当斯、博格坎普、默特萨克那样在这里光荣退役,可是这一梦想却因为残酷的现实而难以实现。11月下旬的伦敦,依旧没有挥手惜别昨日的意思,好像是此间的众人还有许多事未处理完一般。比如:萨里治下的切尔西还未完成的榜首之梦,托特纳姆始终无法稳固的前4名位置,还有埃梅里执掌的阿森纳已经16场各项赛事不败……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一步步重回正轨的阿森纳,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为埃梅里的运筹帷幄鼓掌叫好、拍案叫绝

    足球俱乐部 2018年22期2018-12-25

  • 《到灯塔去》中两性的冲突与融合
    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以及他们的几位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刻画了拉姆齐先生与拉姆齐夫人等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及日常生活,特别是在拉姆齐夫妇身上体现出了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与融合。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两者的差异与融合,并探索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关键词】 意识流灯塔拉姆齐夫人感性理性一、动作行为上的差异小说的开篇,是从他们的儿子詹姆斯视角出发的。拉姆齐夫人希望第二天能是个好天气能够前往灯塔,并给予孩子美好的期待。而

    大经贸 2018年7期2018-08-29

  • 拉姆齐:被遗忘的二战英国海军名将
    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总指挥,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从带领30万远征军回家,到指引英军反攻回法国,拉姆齐以史詩一般的个人经历完成了皇家海军一次华丽转身。他何以在敦刻尔克力挽狂澜?他在诺曼底登陆行动又做出了怎样的幕后贡献?电影《至暗时刻》里被丘吉尔一个深夜电话叫醒的拉姆齐海军中将,背景就是多佛尔海区司令部,电影也简单交代了“发电机行动”得名的由来——拉姆齐的灵感。电影里新首相用昵称来称呼这位多佛尔海区司令,暗示出两人之间的交情。

    阅读(书香天地) 2018年4期2018-05-14

  • 解读《到灯塔去》中的直觉与理性
    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妇,还是《达洛维夫人》中形形色色直觉与理智的代表,作者都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一种和谐的状态。因为她认为直觉与理智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达到和谐状态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人类与自我达到生态和谐的必经之路。关键词:矛盾 和谐 统一一、引言在《到灯塔去》中,代表直觉的拉姆齐夫人的去世使灯塔这一世界又重陷于混乱之中。而和谐与秩序遭到破坏的真正原因就是直觉和理性的分离。伍尔夫不仅仅强调直觉在生活中的作用而走向极端,伍尔夫没有绝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2018-02-07

  • 走向伙伴关系的第三类女性 ——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另外一种阐释视角
    》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正是以伍尔夫父母为原型塑造的。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写了拉姆齐一家和几位客人在一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夫妇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来战争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劫难。战后,拉姆齐先生带着幸存的家人乘船出海,并最终登上了灯塔。而莉丽.布里斯库也最终完成了“心头萦回多年的幻景。”4小说中拉姆齐先生是男权家长的典型代表,拉姆齐夫人则是典型家庭女性的代表,莉丽则是“第三类女性”的新女性代表。《到灯塔去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2018-01-28

  • 拉姆齐&威尔希尔,双子星的陨落
    为看好的肯定是拉姆齐和威尔希尔,或许在他最初的设想中,这两人未来将成为阿森纳中场的双核。究竟为何昔日的“威尔士神童”,以及被誉为英格兰球员中最具拉马西亚风的威爾希尔,会有如今这般境遇呢?不为别的,只为他是英格兰中场“特别的一位”,霍奇森迷信威尔希尔能给英格兰中场带去一些不一样的火花,可最后的结果只是失望至极。每当夜深人静时,温格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那是2012年12月的一天,他身前是五个20岁左右的小孩儿:詹金森、拉姆齐、威尔希尔、吉布斯和张伯伦

    足球俱乐部 2017年19期2017-11-27

  • 新白宫风云
    任安东尼·斯卡拉姆齐甚至刷新了这一职位的最短任职记录,履新不到10天就匆匆谢幕。更高层的人事变动传闻还在酝酿中。据不少美媒报道,就连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也传出“无法继续为本届政府效力”的风声。一旦蒂勒森辞职,他将成为特朗普政府中官阶最高的离任者。频繁换人史无前例“一名白宫高官在任仅10天就下台,这样的事情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发生,当然,人们知道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美国政府。”乔治敦大学学者安德森如此评价道。实际上,不仅仅是斯卡拉姆齐的“10日白宫之旅”显得有些仓促

    看世界 2017年17期2017-09-07

  • 印象
    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这时,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11期2017-07-07

  • 拉姆齐夫人 ——博爱的化身
    朱丹芬拉姆齐夫人 ——博爱的化身朱丹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到灯塔去》的女主角拉姆齐夫人是博爱的化身,她不仅爱她的丈夫、孩子和朋友,还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普世之爱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宽广博大的爱来自于与生俱来的母性光辉,也表达了当时西方社会精神成长的渴望。拉姆齐夫人;博爱;灯塔一、引言《到灯塔去》是英国杰出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小说以到灯塔去为中心线索,讲述了1910年至19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2017-01-29

  • 超越自我的心灵之旅 ——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象征意象解读
    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一家在海边别墅宴请客人,因暴风雨的到来未能实现灯塔之行;第二部分“岁月流逝”,作者用感人的笔触道尽一次大战前后十年的人世沧桑,拉姆齐夫人、长子安德鲁和长女普鲁在此期间相继离世,拉姆齐家的房子被废弃,变得破败不堪;第三部分“去灯塔”,拉姆齐先生带领家人重返海滨别墅,终于实现了去灯塔的愿望,光明重现眼前。小说探讨了人生、家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家通过灯塔、窗和海浪等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名作欣赏 2016年14期2016-07-17

  •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及其双性同体思想渊源
    具有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和具有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对立到融合,体现了作者的双性同体思想。伍尔夫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不应是对立的,应由二性气质对立转为二者同时并存、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由两性对立到双性同体,伍尔夫这一思想的形成受到她的家庭、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伍尔夫;到灯塔去;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著名女作家。她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两种主宰的力量,一种是男性的力量,另一种是女性的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4-12

  • 无所不知先生
    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凯兰达又像以往一样,滔滔不绝地说着。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的穿着,能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时,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到最后,拉姆齐终于对凯兰达忍

    故事会 2016年6期2016-03-23

  •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在书中,伍尔夫成功的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作者女性主义意识的是拉姆齐夫人与丽莉·布里斯科。本文旨在分析拉姆齐夫人和丽莉·布里斯科这两个女性形象,总结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反映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并探讨伍尔夫的性别理想化——双性同体思想。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时代交替之际,她既经历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差别对待,也见证了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6

  •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和谐统一
    者生动地刻画了拉姆齐夫妇的人物形象。拉姆齐先生的理性,抑或是男性气质,以及拉姆齐夫人的感性,或者是女性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分析拉姆齐夫妇的气质形象,借此认识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统一于一体。二、人物形象分析1.拉姆齐夫人。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美丽,善良,有爱心:织袜子送给看护灯塔人的小男孩;同情贫苦人。对待朋友, 她全心全意, 她促成了保罗和敏塔的婚姻, 使自卑的塔斯莱变得信心十足。对待儿女, 她教育有方, 她的家中挂有一个野兽头骨

    人间 2015年26期2015-12-02

  • 惰性气体,其实你并不陌生
    吗,霓虹灯就是拉姆齐在研究惰性气体时发明的。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霓虹灯和惰性气体有什么关系呢?拉姆齐是一位化学家,怎么会去研究灯呢,那不是爱迪生的专利吗?答案就是:在所有的霓虹灯灯管内,都充满了惰性气体。霓虹灯的英文名称是“neon lamp”,直译过来就是“氖灯”。1898年,拉姆齐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惰性气体的导电性质。他把氖气充入玻璃管,并且在玻璃管的两端通电。一个意外的现象发生了——氖气不但能够导电,而且还发出了非常美丽的红光。这种神奇的红光使拉姆齐

    红领巾·探索 2014年4期2015-02-10

  • 他让元素周期表“长出”一列
    国化学家威廉·拉姆齐,他因研究惰性气体元素而获奖。我懒惰,我喜欢惰性气体元素是什么?有这么一种元素吗?惰性气体元素可不是一种元素,它是氦(hài)、氖(nǎi)、氩(yà)、氪(kè)、氙(xiān)、氡(dōng)6种元素的总称。这6种元素都很难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不会燃烧,也不会帮助其他物质燃烧,不溶于水……对它们来说,自己孤零零地“一个人”待着是最好的,它们甚至不愿意与同类原子结合成分子。如此“摆谱”的懒惰元素,真是少见!又因为在常温状态下,

    红领巾·探索 2014年4期2015-02-10

  •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化理论分析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就是“家中天使”。她是19世纪妇女意识形态的完美肖像,而拉姆齐先生则是理性、教条男子和严父的化身。实际上,拉姆齐夫妇的各自身份都不尽完美,因为他们缺少另一性别的特质。因此,伍尔夫创造了另一个主要人物——丽莉·布里斯科。这一人物打破了传统,将男、女两种性格特质完整地融合,最终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及伍尔夫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期望。2.小说中的双性化理论展示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上设立了许多可见与不可见的规则、限制,对待男、女两种性别也有极大不同。在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2014-08-21

  • 看不见的仰望[1]——析《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探伍尔夫的批评意识(一)
    第一部分是围绕拉姆齐夫人的活动成文,而到第三部分却是以女主人的死亡缺席,某种不在之在成就意义。以一个目睹过去、经历现在的客人莉丽的视角为核心,她既是一个见证者,又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感受万千者,更是一个创作者。于是她举起画笔,还有空中飘扬的颜色,但该如何落笔,成为批评家的伍尔夫欲深究的。曾经,画家在面对台阶对面拉姆齐夫人正在给儿子读童话《渔夫故事》的真实瞬间,只能在画布上落下一个旁有阴影的三角形。之所以当时无论是画家自己还是观者,都不能明了画面之意义,就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8-15

  • 《到灯塔去》中的虚实之间 ——从意识流的角度赏析莉丽·布里斯库
    要的角色,她在拉姆齐家里仅仅是拉姆齐夫人的宾客兼画师——她要为拉姆齐夫人画像。然而,事实上深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人物所体现出的思维和逻辑十分活跃,作者在她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透过对莉丽的刻画,小说形成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以拉姆齐一家为主线讲述由去灯塔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另一条则是以莉丽为拉姆齐夫人作画。值得注意的是,莉丽反而是在拉姆齐夫人过世之后,并且全家人终于来到灯塔之后,才完美地描绘出了拉姆齐夫人,完成了她的画像工作。两条线索在整个小说中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4-10

  • 解读 《到灯塔去》中双性同体的女画家
    。莉丽是小说中拉姆齐夫妇邀请到海滨别墅做客的一位女画家,相貌普通,40多岁了还没结婚。与拉姆齐夫人相比,莉丽在小说中的第一部分 “窗户”中是个次要角色,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她的困境与挣扎,通过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时过境迁及自身的思考,莉丽的女性意识逐渐得到升华。作者在塑造莉丽形象时非常用心,因而这位女画家性格比较丰富。下面笔者概括地从小说三个部分对莉丽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梳理。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伍尔夫把她刻画成一位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抱负的坚强女性。在传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1

  • 从叙事分析《到灯塔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上篇幅,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与朋友在度假小岛上的一个下午与晚餐时光;第二部分“岁月流逝”,以快进的手法描绘十年间因战争而被逐渐遗弃的度假别墅的状况;最后一部分“灯塔”,讲的是十年后拉姆齐先生带着一双子女终于登上灯塔,女画家莉莉·布里斯柯也终于完成画作。生态女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在《女人或死亡》中提出,旨在解放女性与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的平衡健康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更能够从心灵上亲近自然,因为二者都处于遭受男性的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8-15

  • 聚焦人物心灵 展现内在真实 ——论《到灯塔去》中的不定式聚焦和多重聚焦
    3以上,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人及朋友、宾客在海滨别墅度假的一个下午,拉姆齐夫人答应儿子詹姆斯如果第二天天气好,就带他去灯塔,但因天气原因未能成行,该部分情节简单平淡,作者不断转换视角描写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分“岁月流逝”,采用零聚焦方式简短描述了10年后的情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拉姆齐一家和宾客重返别墅,它所占全文篇幅仅1/10;第三部分“灯塔”,比第一部分略短,记述了拉姆齐父子3人和莉利的内心活动,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到达灯塔,莉利也完成了绘画。文章主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10

  • 后结构精神分析视阈中的《到灯塔去》——“窗”的想象级阐释
    心线索,叙述了拉姆齐一家在一次大战前的某一年夏天和朋友们到海边的乡下别墅里度过一段时光的故事。拉姆齐先生的小儿子詹姆斯萌生了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的愿望,虽然得到承诺,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十年岁月如梭,物换星移,夫人故去。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画架旁目送他们的女画家莉丽眼里也出现一种景象,她仿佛看到拉姆齐夫人,她将自己的这份感知注入到作品中,最终完成了那幅从小说开篇就开始着手的画作。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2

  • 从“房中天使”到“叛逆者”的擅变 ——《到灯塔去》女性形象管窥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房中天使;叛逆者;同体共生;双性同体观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女性意识的探析,呼吁女性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3-31

  • 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呼唤
    塔去》中莉丽与拉姆齐夫妇的关系,进而分析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现象,即生活在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活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揭示出“雌雄同体”观与生态女权主义的关系与共性,从而总结出人们追求生态平衡的同时更要重视两性共存意识,提倡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关键字】伍尔夫;男权制;莉丽;拉姆齐太太一、引言:《到灯塔去》是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杰作。莉丽在小说中是位画家,在小说中,莉丽努力去通过绘画的画笔与色彩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似乎只有通过绘画的美感才能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4期2013-02-01

  • 女性审美的超越与升华 ——新解《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朱玉霞《到灯塔去》是英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鼎力之作。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通常被认为是男权制社会的牺牲品,丧失女性自我的典型代表,但实际上,拉姆齐夫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潜意识中渴望能有一定的社会作为,这种传统精神与超越精神的结合使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拓展和升华。以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透视出她既拥有家里天使的传统之美,又拥有博爱之母的超越之美以及圣母形象的永恒之美的多维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希望建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1-31

  • 从两性差异的极端走向理想的合作互补——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的两个人物——拉姆齐夫人与拉姆齐先生就是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伍尔夫的健康刚刚脱离了低迷的状态,但进入创作之后,她以从未有过的激情酣畅地抒发着多年来围绕在脑海中的记忆和思考。“终于能以我一生中最快的速度、最无拘束地进行着创作,比任何作品都写得快速而酣畅淋漓——超过以往的二十倍。”②《到灯塔去》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拉姆齐夫妇,还有女画家莉莉、班克斯先生、詹姆斯、安德鲁、凯姆、罗杰、南希等众多形象,他们都与伍尔夫的生

    名作欣赏 2012年18期2012-08-15

  •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和谐思想
    世界大战前后,拉姆齐先生一家及一群知识分子在海边别墅的相距十年的两次聚会,以及去看灯塔的故事。小说共分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窗——的一开始,拉姆齐夫人坐在窗前,正在为灯塔看守人的儿子织袜子。她的小儿子詹姆斯想去看灯塔,但她的丈夫却说天气不好去不了。于是父子之间产生矛盾,但这种矛盾总能在拉姆齐夫人面前得到缓和,因为她能使家庭充满温暖和秩序。 夫人就像灯塔一般把温暖与祥和的光芒播撒四方。第二部分——岁月流逝——记述了拉姆齐夫人、女儿(普鲁)和儿子(安德鲁)的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解读《到灯塔去》女性身份的认同
    谐的两性关系。拉姆齐夫人——自然女神(theEarthMother)拉姆齐夫人总是以天使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她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所有美好特质——美丽善良,温柔智慧。然而此文关注更多的是她表现的女性精神内涵。拉姆齐夫人是家庭主妇,她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学术荣誉,但她始终拥有精神上强大的影响力,能征服在场的所有人。沃尔夫赋予拉姆齐夫人自然女神的形象,几乎所有人在听见她声音时“眼前就清晰地浮现出希腊女神的模样”。拉姆齐夫人唤醒了人们对母神的崇拜。追溯远古时代,女神

    名作欣赏 2012年5期2012-08-15

  • 走向和谐的心理之声 ——试析《到灯塔去》中莉丽成长的心路历程
    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伍尔夫;莉丽;“本我”;“自我”;“超我”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9期2012-04-08

  • 不确定性下的中国减排方案寻优研究*
    影响,我们采用拉姆齐量指标来对不同减排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其数学表达式如(3)式:其中,Qi,t代表t时期i区域拉姆齐量,Yi,t代表 t时期 i区域 GDP,Li,t代表 t时期 i区域劳动力。τ是消费的消费参量,这里取τ=0.75。一个较优的减排方案应尽可能使减排成本最小化,研究取累计拉姆齐量最大化。i区域的累计拉姆齐量Qitotal表示为:考虑全球温度上升的不确定性,我们以累计拉姆齐量期望值作为评价减排方案优劣的指标。i区域的累计拉姆齐量期望值表示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年3期2011-12-30

  •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物形象。其中,拉姆齐夫人以她特有的气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姆齐夫人是以“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天使的面孔出现的,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善良、温柔和智慧。作为一名生活在既定的父系社会意识形象中的妇女,拉姆齐夫人的确成功扮演了符合社会大众标准的贤妻良母的角色。但是,这个人物的出色之处并不在于她所体现出的社会身份上,而在于她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纵览全书,拉姆齐夫人的性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恰似隔海而望的灯塔,总是在迷茫的暗夜时分或者暴雨肆虐的海

    大家 2011年23期2011-08-15

  •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女性观及其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06)通过分析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两个女性形象,简要分析了伍尔夫的女性观。她把女性定位在家庭和事业两个方面,一方面肯定女性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女性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如何寻找两者的平衡点是她面临的窘境,也是现代女性的难题。伍尔夫;女性观;家庭和事业;现代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之一,她既提倡现代主义小说,又为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长期从事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女性的精神与内心,将女性细腻的心理活动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2011-08-15

  •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对立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重新阐释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重新阐释丁 威,张荣升(牡丹江师范学院英语教育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到灯塔去;双性同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分析,揭露了男权社会传统婚姻中以拉姆齐夫妇为代表的单一男性气质和单一女性气质的对立,进而揭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一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即对男女两极对立的传统婚姻关系的否定和对“双性同体”这一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8-15

  • 艺术家的自我造就 ——再读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J]. 外语教学, 2004, (6): 89-92; 赖 辉. 论《到灯塔去》中的父亲意象[J]. 中国文学研究, 2006, (1): 100-102.有的论者分析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注]李 森.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J]. 外国文学评论, 2000, (1): 62-68; 赵秀凤. 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J]. 外国语文, 2009, (2): 1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2010-04-07

  • 触摸DNA洗清冤案
    乔恩·贝尼特·拉姆齐被谋杀。她的父母和哥哥被列为嫌疑人。但12年后,一种称为触摸DNA鉴定的科学方法为他们洗清不白之冤。2008年7月9日,美国波德市的地区检官玛丽·莱西为1996年被谋杀的6岁选美皇后乔恩·贝尼特·拉姆齐的父亲约翰·拉姆齐、母亲帕齐和哥哥伯克“平反昭雪”。检察官在写给乔恩父亲拉姆齐的一封信中说,他们(检方)为把这一家人置于嫌疑犯的阴霾中长达10多年而感到“深深的歉意”。而还拉姆齐一家清白的是一种新的鉴证学(鉴证科学、物证技术学)手段——触

    百科知识 2008年18期2008-10-11

  • 溶入一片淡淡的色彩
    群知识分子,在拉姆齐先生海滨别墅度假期间,前后两个半天的心理活动。淡淡叙来,却有着深厚的感情韵味和思想内涵。小说分为:“窗口”、“流年”、“灯塔”三章。第一章开始,拉姆齐太太和拉姆齐先生为第二天是否可能去灯塔一事发生了分歧。拉姆齐太太对小儿子詹姆士说,天气也许会转晴,他也许能到他向往已久的灯塔去。拉姆齐先生则认为,这无异于对孩子扯谎。生活是严酷的,容不得半点渺茫的希望。拉姆齐先生的观点,似乎在他客人们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人人陷在自己的苦恼之中,无法摆脱:

    读书 1986年3期198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