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灯塔,人们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大海尽头的岸边矗立着一座灯塔,晴空万里时它明艳的红或醒目的白让海岸线的轮廓无比分明,暴雨侵袭时它的塔光仍能穿透迷雾抵达风浪中心的海。在大航海时代,塔光为纵横汪洋的过往船只指引方向,战时也常常用作防御瞭望塔和通讯处。实际上,灯塔的存在印证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也在时刻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妇的儿子詹姆斯被灯塔深深吸引着,却直到世界大战之后,他才得以靠近那座日思夜想的灯塔,但它却和想象中截然不同,“当时的灯塔是一座银色的、缭绕着烟雾的塔楼,到了夜晚,黄色的眼睛便一下子温柔地睁开……而现在,它只是光秃秃岩石上的一座干巴巴的高塔。”灯塔在这个故事中被认为是拉姆齐夫人主观意识的客观投影,詹姆斯年幼时,拉姆齐夫人温柔地在窗口给他讲故事,而他来到灯塔前时,拉姆齐夫人已经故去。灯塔之光和拉姆齐夫人一样有着于精神上的指引和慰藉力量,可与现实中的死亡和时间的流逝相抗衡。
在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中,人们赋予了灯塔无数象征意義:坚定的、孤独的、神秘的……即便如今灯塔已经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但它能让人感受到的恒久的守护和方向的牵引始终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