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莉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走向和谐的心理之声
——试析《到灯塔去》中莉丽成长的心路历程
孙方莉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伍尔夫;莉丽;“本我”;“自我”;“超我”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兼文学评论家,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一,毕生致力于小说形式与内容的革新。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伍尔夫在探索和实践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同时,更为关注女性的精神与内心世界,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追寻女性的“自我”。《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名篇之一,倾注作者大量心血,抒写人物变化无尽的心理活动。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和灯塔,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叙述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宾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片段。拉姆齐夫妇的小儿子詹姆斯要去灯塔,终因天气不好未能如愿以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十年后拉姆齐先生带领儿女乘舟出海,登上了盼望已久的灯塔,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顿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画出了多年萦绕心头的幻景。伍尔夫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莉丽·布里斯科这个人物形象,赋予她活跃的思想活动,莉丽“应该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笔者试以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结构模式对莉丽成长过程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探索其自身“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将原本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最终走向心理和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其中“本我”是人格中最隐秘最不易接近的方面,集中了人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是一种天生、原始、非理性的结构,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受外部世界的影响,承担着把外部世界的要求传递给“本我”的任务,按照现实原则监督“本我”,代表理性与机智,是实现了的本能,一个人的“自我”行为大多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环境的理解;“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包含对本能欲望实行制约的种种因素,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超我”受到“本我”的制约,两者之间相互冲突,妥协点通常会落在比较现实的“自我”身上。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
《到灯塔去》中莉丽生性叛逆,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充满矛盾的心理在重新审视曾一度排斥的拉姆齐先生及既爱又恨的拉姆齐太太后终于找到“自我”的平衡点,不仅完成了多年的画作,实现了当一名真正的艺术家的夙愿,也在领悟女性自身独立价值的同时找到两性和谐的出路,历经矛盾与困惑的心路历程,正如象征光明与希望的灯塔,最终散发和谐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一家是伍尔夫家庭的投影。伍尔夫从小生长的家庭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家庭,维多利亚家庭犹如一个庞大的父权制机构:男性是家庭的权威与中心,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爱情与婚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拉姆齐夫人是以伍尔夫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家父亲的影子,莉丽正是伍尔夫作为艺术家的“自我”画像。小说通过莉丽内心的基本冲突,即“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斗争反映了作家和那个时代的人的普通心灵的基本冲突。莉丽的心理活动最初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父权制社会条件下,拉姆齐先生作为男权意识的典型代表,始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时刻想要“处于生活的中心”,社会对妇女的期望就是让她们成为贤妻良母,女人不可能追求家庭生活以外的个性和独立。在男性占主导的意识形态下,莉丽作为一名具有独立意识和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的女性,本能地排斥父权社会,对“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拉姆齐先生极为不满,视其为“暴君”。因他的存在使她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色彩与线条,无法完成画作。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形态使莉丽充满反叛,这是莉丽“本我”的体现。面对难以驾驭的人际关系,莉丽内心充满困惑。莉丽心理的困惑不仅来自父权社会的男性,还有以拉姆齐夫人为代表的传统妇女。与专横独断的拉姆齐先生不同,拉姆齐夫人扮演的是“房间里的天使”形象,相夫教子,用她的宽容与博爱温暖和感染着周围的人。拉姆齐夫人作为“超我”的化身,就像希腊神话中得墨忒耳,给万物以生机。也正是由于作为强大的“超我”实体的拉姆齐夫人的顺从与隐忍助长了拉姆齐先生的男性专制。“拉姆齐夫人慷慨地把自己的感情施舍、施舍、施舍,现在她已死去——留下了这一切后果……这都是拉姆齐夫人干的好事。”莉丽“本我”的欲望如此强烈,她拒绝婚姻,拒绝当时社会为妇女安排的妻子和母亲的传统角色。而拉姆齐夫人总是有意无意强调婚姻的必要性,“超我”的能量如此强大,在其至善原则的监督与束缚之下,莉丽”本我”的欲望得不到宣泄,力量弱小的“自我”在两者冲突中更是无法找到相互之间的妥协点。于是,莉丽总是表现出与这个世界的互不融合。作为一名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面对难以驾驭的人际关系,总是表现出与现实格格不入。莉丽潜心绘画,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色彩与线条,从而陷入精神困惑与“自我”迷失,无法完成自己的画作。“本我”与“超我”的交锋本质上就是两种意识争夺对“自我”的支配权,莉丽的精神痛苦展现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二元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历经的心灵历练。然而杀死“房间里的天使”会使莉丽处于一种更为尴尬的境地,她失去了作为一名女性所特有的丰富情感。对于父权社会的男权代表拉姆齐先生,“本我”与“超我”代表着“排斥与拯救”。《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先生正是莉丽“本我”的排斥对象与拉姆齐夫人“超我”的拯救对象。“超我”在与“本我”的冲突中占了上风,压抑的“本我”最终以意识之外的一个实体释放出来,它必须是前所未有地强大,震撼着莉丽。拉姆齐夫人就像一盏明灯,一步步引导莉丽走出迷津。
拉姆齐夫人死后,“超我”的实体随之消亡,而灯塔正预示着她的道德精神将要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永远照亮人们,“超我”的力量再次震慑莉丽,拉姆齐夫人的榜样力量为莉丽的灵魂注入了宽容与接纳精神。“本我”必须以另一种状态释放出来才能排解已久的压抑和困惑。莉丽通过对拉姆齐夫人的追忆和重新审视,对已逝的拉姆齐夫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有了崭新的体验。莉丽肯定了拉姆齐夫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体现的女性价值,拉姆齐夫人穷其一生在创作,她的作品就是生活本身,晚宴就是她的代表作。莉丽蓦然醒悟,在拉姆齐夫人的精神感召下重新找寻“自我”,“自我”对于“超我”又是主动地寻求帮助和约束。拉姆齐夫人的精神感染了莉丽,她首先能平静地靠近她本能排斥的拉姆齐先生,并给予他女性的关怀。同时,拉姆齐先生性格上的改变也唤醒莉丽身上原本已沉睡的母性关怀。当她赞美拉姆齐先生鞋子的时候,她表现得纯粹是个充满爱心与同情的女性。“本我”与“超我”间的冲突逐渐得以消解。当内心“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力量趋于均衡发展的时候,个人的心理亦趋平衡。莉丽“自我”的力量随着她目送拉姆齐先生和孩子们向灯塔航行的背影而变得愈加强烈。拉姆齐夫人精神的光辉,就像灯塔之光,带给现实世界和谐与希望。莉丽感受到拉姆齐夫人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找到自己与拉姆齐夫人在精神上的共同追求。“本我”与“超我”在不断冲突之中逐渐找到相互妥协点,它们之间的妥协形成一种意象,这种意象使莉丽在瞬间顿悟,灵感喷涌而出,在画布的中央落下最后一笔,使萦绕心头多年的幻影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对莉丽·布里斯科来说,“这幅画是三十三年的生活凝聚而成,是她每天的生活和她多年来从未告人、从不披露的内心秘密相混合的结晶,让别人的眼睛看到它,对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同时,它又是一种极大的兴奋。”执着追求艺术与个人价值的莉丽领悟到在男性占主导的二元社会里两种对立原则,即以拉姆齐先生为代表的男性原则与拉姆齐夫人为代表的女性原则之间存在着联系并能够和谐统一。透过《到灯塔去》中对拉姆齐夫妇性格的刻画,伍尔夫对自己父母所代表的男、女两性重新审视,通过他们,寄托了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那就是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莉丽成长的心路历程,不仅反映了其个人意识的发展过程,也流露着对他人的评价与再认知,并在成功完成画作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整合。
总之,运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纵观莉丽由矛盾到和谐的心路历程,在这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中,莉丽内心的“本我”在强大的“超我”力量帮助与制约下为“自我”找到妥协点,回归现实,在真实的社会中实现女性独立“自我”的完整认知,绘出了多年未果的画作,并找到实现两性和谐的出路。莉丽的内心,正如象征光明与希望的灯塔散发出和谐之光。
[1]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荷妮.“自我”的挣扎[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伍厚恺.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Marcus,Jane.New Feminist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1.
Toward Harmonious Psychology——Analysis of Lily's Mental Growth in To the Lighthouse
Sun Fangli
To the Lighthouse is one of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masterpieces of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Virginia Woolf,which has been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is paper,based on Freud's psychoanalytic structural model of Id,Ego and Superego to explore Lily's psychological world,revealed the struggle between Id and Superego,which finally leads her contradictory Ego to maturity and harmony.
Woolf;Lily;Id;Ego;Superego
I106.4
A
1672-6758(2012)09-0122-2
孙方莉,硕士,讲师,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Class No.:I1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