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

  • 从“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
    与爱的关系及性情体用之辨。“全体大用”即静中有动,由用见体。仁体不可以名言,学者须于即物践履中体验。“三达德”的修身行道,根本上已集中到克欲存理和好学、力行、知耻的“为仁”实践,目标则在仁心的全体性实现。关键词:克己复礼为仁  天地之心  恻隐之心  体用  动静作者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及仁、礼关系认知的重要界定,但“克己复礼”如何能够“为仁”,“仁”与“礼”之间谁居于主导地位,却一直是争

    船山学刊 2024年1期2024-04-22

  • 体用”范式下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机理探析
    径。从中国传统“体用”理论视角分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体”,具有建构信仰体系、形塑高尚人格、涵育家国情怀等功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需要做到“固体后用”“强体广用”和“以用强体”。关键词:建党精神;体用范式;育人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27-0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建党精神的内涵:“坚持真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4期2024-04-22

  • 朱熹“仁”“公” 关系的体用之辩
    中的理论缺口,以体用兼备的整合视角,完成了“仁”与“公”的相统一。【关键词】朱熹;仁;公;体用;程颐;以公言仁【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52-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7自孔子言“仁”时,“仁”便是指向性的概述而非明确性的规定,因此如何解“仁”一直是儒家学者的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两宋之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2024-02-04

  • 理学视域中程颐的历史观与《春秋》观
    《春秋》;心性;体用;史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064-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20北宋儒者普遍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希望能够解决社会与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与动力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程颐也有所思考阐发。但是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其历史思想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程颐史学视野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2023-05-31

  • 贺麟跨文化传播思想探赜
    播实践。一、文化体用论贺麟之所以在文化领域,尤其是跨文化领域不遗余力地奋发蹈厉,根本原因是源自他对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危机。[4]5这个判断基于新儒家乃至儒门始终如一的“文化决定论”,也基于五四之后新知识分子的一般共识。贺麟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便失去了生命力,在文化生活中逐渐丢失了主体性与自主权,再难应付西学叩关后文化上的“数千年来一大变局”[5],遂才引出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等

    现代交际 2023年1期2023-01-31

  • 孙氏武学“体用”论
    ,分别是:本篇“体用论”、下一篇“交手论”,以及后面的“三派前辈交手轶事”。本篇虽言“体”与“用”两个方面,但重点在于言“用”。这个“用”,更多的时候都是指“武艺”,而且是指技击方面。一、孙禄堂先生所谈之三派前辈拳术的“体用”在《拳意述真》一书中,孙禄堂先生记述或论及了三派多位前辈关于拳术“体用”的实践或理论。各举一例:(一)郭云深先生的形意拳“体用”:在《郭云深先生小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先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术三层之道理,以至于体用规矩法术之奥妙,

    少林与太极 2022年3期2022-06-27

  • “援道人儒”还是“以道解儒”?
    入儒 以道解儒 体用 本末 形而上学王弼(226-249)是魏晋玄学的标杆性的代表人物,只活了短短的23岁,却有一大批涉及《老子》《论语》《周易》等方面的著作,对后世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思想家,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就是他的主要致思倾向究竟是以儒学为本还是以道家为本,是“援道人儒”还是“以道解儒”。本文立足于后一种观点,但并不主张儒、道截然对立,而是试图分析双方在王弼的玄学思想中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一、从荀粲到王弼魏晉时期,以往在先秦

    人文杂志 2022年1期2022-03-24

  • 明式家具的功能适应性及其设计中的“体用”思想探讨
    的功能适应性与“体用”思想的关系当代常见的“多功能”设计通常是通过叠加功能,或通过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或伸展等改变形体的手法去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与之不同,明式家具在设计上以独到的方式来实现功能适应性。明式家具的设计体现了宋代以来,尤其是明代以来文人对儒道哲学理解的成熟,因而其设计理念更倾向于以儒道哲学为基础。如果以儒道哲学中的“体用”思想来解读明式家具的功能适应性现象及其相应的设计规律,则可清晰领悟古人的设计理念和智慧。2.1 儒道哲学中的“体用”思想辨析现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1期2022-02-16

  • 张栻仁内涵的四层美学逻辑*
    面的诠释,必须以体用合一的视角去深悟张栻仁内涵的美学意义指归。张栻仁内涵的特质是体用合一思维下的美之仁,美之仁的思维建构通过体用合一之仁的体、用、合、美的四层逻辑建构而实现,凸显了体之仁为理、用之仁为道、合之仁为人和美之仁为善的逻辑心路,最后达到美之仁的指归。一、本体之仁是理之美张栻仁内涵以本体之仁作为核心宗旨,以本体论思维阐释仁的内涵,这是诠释张栻仁内涵的关键,本体之仁是仁内涵发展为美学意义上的仁的开端。张栻将仁诠释为本体之仁,仁的本体是理,张栻诠释孔子

    跨世纪 2022年5期2022-02-08

  • 从“体用”角度对通调带脉经气的理论初探
    如下。1 带脉“体用”的理论探析1.1 中医之“体用”引申自中国古代哲学“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达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原则与应用的一对基本范畴[1],两者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狭义上“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即“体”为物质形质,“用”为功能特点;第二,广义上“体”是本质的、内在的根本,是第一性的,而“用”则是由“体”而丛生的,第二性的;第三,体用一源,二者之间相互统一、不可分离。《易传序》中指出“至微者理也,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0期2022-01-01

  • 试论苏轼“华采为末,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
    苏轼“华采为末,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这种修辞思想看似并不独特新奇,但它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是贯穿文学创作历史的一根主线。基于此,笔者拟从苏轼“华采为末,体用为本”修辞思想入手,论述其深刻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进而探究其思想成因,最后揭示该思想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一、 倡导 “华采为末,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苏轼对“华采为末,体用为本”修辞思想的倡导,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该修辞思想内涵丰富,苏轼主要通过书信或作文的方式对其进行理论传播;二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2-06

  • 朱熹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以体用一源思想为视角*
    410081)体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朱子思想里占有重要地位。朱熹对体用颇为关注(1)《朱子语类》第六卷有连续六则语录全都在讲体用问题,其他各处和《四书章句集注》等文本亦多有讨论。,也最善言体用,“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1]345,但其运用范围很难界定。陈荣捷立足其言语文字规律,总结出朱熹言体用具有体用有别、体用不离、体用一源、自有体用体用无定、同体异用六种原则,但总体认为“朱子未尝著一有统系之体用论”。[2]179-185朱熹在前人基础上发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30

  • 对牟宗三《才性与玄理》道家诠释的方法论反省*
    。本末之为一,即体用之不离。体用之不离,即儒道之大通。[6]牟先生基本上以王弼、郭象两人的道家诠释路线是一脉相承的,甚至也即是与老庄之学一脉相承的,因此可以说牟先生即是以王弼、郭象学说道家的理论型态的。其中,由王弼、郭象所看出的儒家优点的意见则都是牟先生要汲取的资粮,至于王弼、郭象所呈显的道家的本身则尚有所不足,故仍需有儒道之辩。以上文言,牟先生论述的宗旨在于,王弼以“无”的境说圣人,郭象继之以“迹本”的架构说圣人,“迹”是儒者一般的形象,“本”者即是郭象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3

  • 古今中西之争的哲学求解 ——论一个哲学传统的养成
    。古今中西之争与体用之辩冯契提出,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表现为政治思想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这个争论又制约着近代哲学的发展。具体来说,近代哲学论争的四大主题——历史观(以及一般发展观)的问题、认识论上的知行问题、逻辑和方法论的问题以及人的自由与如何培养理想人格的问题中,其中前两个问题之所以具有优先性就与古今中西之争的突出地位有关。冯契强调,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哲学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具体含义最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正确地解

    社会观察 2021年10期2021-11-15

  • 关于重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用”思想
    纳中国传统哲学“体用”范畴表达重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先河。所谓“马学”,按照程恩富教授等的说法,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知识体系”;“西学”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外的知识体系,“主要指阐述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西方经济学”。此处“中学”缺场,似乎又包含在“马学”之中,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其实,在程恩富教授等最初的阐释中,“中学”是在场的。如早在2000年,程恩富教授等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重建,应在保持与马克思主义

    学术评论 2021年3期2021-09-23

  • 北宋五子意论之体用二重性
    :北宋五子;意;体用;天人;物我摘 要:北宋五子关于意的相关探讨表明,意在理学中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概念。他们普遍认为,意具有意见、私意、意念、意欲等义,是天人、物我之间的隔碍。然而,正因为意居于天人、物我之间,是贯通天人、物我的结穴,其自私、遮蔽、阻碍的意涵又必然随之消解,潜在地构成意论在体用方面的两重特质。意作为天人、物我之间的隔碍为表象,而沟通天人内外才更为必然和根本。通过贯通天人内外,此一心意成为人成就内在自我的根据。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志码:A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7-06

  • 体用-阴阳”方法论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赵洋洋 李 彬体用之于《内经》,未成系统。至于宋明理学,体用一源,发成气候。明清之时,广泛各论,尤其“肝体阴用阳”影响深远。然自近代西学冲击,体用发展近乎夭折。就今而言,相比阴阳与脏腑之类,体用理论仍处边缘。中医加鞭数载,紧随时代之流,即便如此,其体用争辩未有停息,其中最受“体用殊绝”之殇[1-2]。故此,本文基于体用与阴阳二者结合而论,系统阐述“体用-阴阳”机理及应用之说,以为思辩参考。1 简述体用与阴阳1.1 体用体用二字,见于《易》。朱子解,若身是

    医学与哲学 2021年9期2021-06-15

  • 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身特点,可以用“体用”、“源流”、“本迹”等思辨方法去把握其“整”“专”“书与教学”“知行”等特点,以期能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关键词:体用;源流;本迹;自由诠释;阅读期待、体验与习惯《乡土中国》走进整本书教学,犹如一块玉石坠入秋水,激起阵阵涟漪,方兴未艾,大有蝴蝶之效应。中学语文课堂有了《乡土中国》,好似大观园里来了那位衔玉而生的宝玉哥哥,海棠芙蓉,临风梦起。这番降临阅世,是为了什么“大姻缘”而来?中学语文的大观园如何与其结缘?千红如师者,万艳如弟子

    学语文 2021年3期2021-05-30

  • 育发展能力之壮 尽新闻宣传之用
    力,浅显地说是“体用关系”,進一步犹如“猪”与“糠”的关系,无“猪”则“糠”不能显其“用”,无“糠”则“猪”不能育其壮。更深层次犹如中医气与血之关系。气血协调平衡,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当然,也犹如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关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要做到“两手抓”,两个都要硬。【关键词】体用;两手抓;偏废;精气神;行稳致远【正文】新闻宣传工作与提升本单位发展能力,简单地说是“体用关系”,进一步犹如“猪”与“糠”的关系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5期2021-01-14

  • 体用”范式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省思
    则。中国传统的“体用”范畴是论述事物本身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可以为当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一、 “体用”范式的逻辑理路及现代应用“体用”是中国哲学史最能体现中国哲人运思理路的一对范畴。从思想发展演进的历程来看,“体”与“用”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思想家荀子提出:“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荀子·富国》)即万事万物并存于宇宙之中而形体各不相同,它们不能主动地迎合人们的需要,却对人都有用处。“体用的萌芽在先秦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3期2020-12-31

  • 理学递相推进:退溪李滉《近思录问目》的问学主题述论
    面,又融合朱子“体用”“未发”“已发”等观点解释“性”与“情”的问题,指出善恶的区分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并非以“理发”或“气发”为善恶。从思想发展脉络看,这不仅回应了善恶的发生问题,而且将“性”与“理”“气”相联系,提出“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这一命题,以“理”“气”关系解释人的情感问题,解决了喜怒哀乐“七情”中“不善”是否发于人的本性的问题,并将“四端”“七情”解释为“理发”与“气发”,推动了理气动静问题的讨论,并引发了与奇大升之间“四端七情之辨”。事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14

  • 正余的吞吐成环及双向开掘 ——论方以智的体用观及其创新
    中国哲学代表性的体用观,通常会讲“体用一源”与“体用不二”,这两种体用观均与《周易》有关。据程颐之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1)程颐:《周易程氏传·易传序》,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89页。。“体用不二”源自唐代佛教,据熊十力之言,“余之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2)熊十力:《赘语》,《体用论(外一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7页。。从字义来看,“一源”强调体用之合,“不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6-19

  • 心体 工夫 境界
    一”则是在良知之体用上立说。“知行并进”中虽有良知之用,但中间夹杂“有我之私”,知与行仍分为二,二者是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则是个体在克除私意后,实现的良知之体与良知之用的统一,是体与用的关系,其知行说的实质是体用论。关键词:孙应鳌 知行合一 良知 体用 黔中王门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3-70-78孙应鳌是黔中王门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学者关于他的研究成果颇多,1但对其知行说这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3期2020-02-04

  • 试论体用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62200)1 体用学说的起源和有关记载体用学说属于我国古代哲学范畴,它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体”是内在的、本体的、根本的,而“用”则是外在的、功能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早在先秦的一些书籍中就有“体”和“用”的相关记载。在《周易·系辞上》中就有“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显诸仁,藏诸用”的观点。这一时期关于“体”和“用”的记载已初步蕴含哲学范畴“体”和“用”的基本含义。如《荀子·富国》曰:“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由此可见,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8期2020-01-12

  • 体用关系看唐宋时期老学道论之转型
    100872)体用范畴最早由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所提出,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唐代以前,都鲜有学者以此解老。初唐重玄学家成玄英再次提及这一范畴,但其仍然是为了重玄学服务的。虽然如此,体用关系却给了唐代诸家一个新的解老思路。唐玄宗虽然被归结为重玄学派,但其思想已与重玄学产生了分歧。无论是对于“道”还是由“道”所产生的“物”,唐玄宗都带有肯定的态度。这背后也与道家对儒释二教的态度有关。此后,经由杜光庭、陈景元、王安石等人的构建,体用论最终成熟并成为了唐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1期2020-01-11

  • 太极拳发力的“三道劲”
    说你练得已经达到体用的水平、高度或者修身养性的境界了。当过兵、打过枪的人都知道,在子弹击发之前,扣动扳机是有三道火的:一是在瞄准的时候,二是在确认的时候,三是在击发的时候。当然,这“三道火”还没有精于射击的人是感觉不到的,教练也不会给你说(因为说也没有用),只有射击高手才会知道这“三道火”是怎么回事,才知道这对射击的精度有多么重要,更知道要拥有和把握这“三道火”需要多少时日、多少汗水的付出。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太极拳发力的习练和感知上。初练太极拳的人是没有什

    少林与太极 2019年7期2019-11-26

  • “经世”观念史三题
    学;治道;治法;体用在笔者印象中,“经世”一词的频繁出现无不受制于外力超强度的胁迫,第一次“经世”话题的勃兴乃是因为明末清初满人南下,汉人溃败;第二次重申“经世”议题是因西学全面渗透,中学困窘到没有了退路,才呼唤出了一系列改革。即使到了当代,好像大家仍觉得“经世”观念流行一定是个坏时代倒逼出来的一种叛逆行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率先召开一个“经世”思想的专题研讨会,主持人吕实强和刘广京不约而同都提到开会的动机乃是受到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China’

    文史哲 2019年2期2019-09-10

  • 五步拳“体用结合”教学探究
    束长平一、体用结合的基本概述体用结合一词,最早出现在1934年,是杨澄甫提出的有关太极拳“体”和“用”的两个部分,“体”指拳架,“用”指推手。体用结合最初是指太极拳中拳架与推手的结合,同等重视推手教学与套路教学,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五步拳采用体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类比太极拳的套路教学与推手教学,产生自身的有机教学整体,运用体用结合的教学单元、目标与评价模式,形成一种具有可行性的五步拳教学模式。二、五步拳体用结合教学的意义(一)有助学生健身健心五步拳包括三

    体育风尚 2019年11期2019-09-10

  • 体用一源 一场水墨大展让你看个够
    三周年特展一一“体用一源:面向未來的水墨艺术”。以“水墨”为核心,综合绘画、影像、新媒体、装置等艺术形式,通过“显微无间:形式与观念”“至著者象:书写与表现”“至微者理:格物与致知”“随时变易:博古与新知”“廓然大公:历史与空间”及“得辞通意:寓言与异象”六大主题,探讨了水墨艺术的包容性与无限可能性。展览选取了35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60余件精品力作,从不同维度呈现出水墨艺术的现状。“体用一源”是北宋时期理学大家程颐所提出的观点,旨在反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收藏 2019年1期2019-03-28

  • 事几、心几与阳明学的“体用之几”
    学转向心学,而且体用观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因“本体的发用流行化”所带来的体用关系可以总结为王阳明的“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然而,即体即用的关系如何真正而现实地展现才是问题的关键。在阳明学者看来,“体用一源”现实地体现为“几”的状态,“几”沟通并具足着体用。同时,研几之学是安居于“真体用”的工夫,而非在意识层面探究心念将起未起之际。阳明学者颇为重视研几之学,薛侃门人记薛侃之学曰《研几录》,邓元锡认为“圣门之学,止于存诚,精于研几”[注]黄宗羲:《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14

  • 体用一源”于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水墨艺术如何面向未来
    年鉴三周年特展“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简称“体用一源”)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旨在对2018年水墨艺术发展进行展示、梳理、探讨。展览将目标锁定在当下的创作现实,聚焦于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以“水墨”为核心,综合绘画、影像、新媒体、装置等艺术形式,探讨水墨艺术的包容性与无限可能性。展览选取35位在2018年活跃的代表性水墨艺术家的精品力作60余件,从不同维度呈现水墨艺术现状,体现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策展人魏祥奇表示,展览重提北宋程颐“体用一源”

    收藏家 2019年2期2019-02-20

  • “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论述评(下)
    生要抛弃传统的“体用”二元对立,其用力点在“一”上,而方先生同样要抛弃传统的“体用”二元对立,但用力点却是在“三”上,突出表现在“中西”二元之上又加了一元“马魂”,用三元模式取代二元模式。方先生已经意识到了他与张先生的区别,他说:“从体用二元模式过渡到‘魂、体、用’三元模式的关键,正是把主导性之‘体’与主体性之‘体’区别开来,张岱年先生已经这么做了,但是他还没有对二者作概念上的区分。”[4]“一”是张先生“合三为一”的价值取向,因此是“综合创新”的重点;而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2-19

  • 试论五脏皆体阴而用阳*
    学说、脏腑理论、体用论,阐明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分述各脏的体用阴阳,从而充分论述“五脏皆体阴而用阳”。1肝体阴用阳观点的延伸《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有云[1]:“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从肝的组成和功能两方面阐述了肝体阴而用阳的性质,正式提出了“肝体阴而用阳”一说。自此,许多医家皆认同叶天士的“肝体阴而用阳”观点,并由此展开了对体用论和阴阳结合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如:潘文奎[2]提出“体阴用阳非独肝也”的观点,张元贵[3]

    陕西中医 2019年5期2019-02-13

  • 王阳明“仁孝”观解析
    。关键词:仁孝;体用;日常生活;超越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4.018[中图分类号] 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4-0098-05儒家学说以仁为本,又认为“孝”是“德之本也”,“教人亲爱,莫善于孝” [1]1。“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二者有何关系呢?《论语·学而》篇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5-14

  • 体用”思想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用”思想为理论指导,分析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定位、通识教育“知识化”倾向、课程学习等问题的方法途径,首次提出“母方法”和“子方法”的概念。“体用”思想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将促进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同时,相关研究方法和思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等方面起到有价值的参考作用。【关键词】“体用”思想 通识教育 母方法 子方法一、引言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2018-03-23

  • 论“内圣外王”的关系建构及其哲学反思
    者称西山先生)以体用之维解读和诠释“内圣外王”来说明。真德秀认为“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本之一身者,体也;达之天下者,用也。”并进而说:“盖其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者,体也;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用也。”[3]500显而易见,真德秀通过对《大学》的诠释,已经建立起了“圣”“王”之间的体用关系,可称之为“体圣用王”。“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就中国哲学史来看,在魏晋玄学中已经开始运用[4]149,而比较普遍的使用则在宋明理学时期。“体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2018-03-07

  •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
    多样化问题。以“体用”关系来解释,并不是说“通变”完全等于“体用”。“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是刘勰通变观的一大创见,由此通变观不仅是文学发展观以及创作方法的问题,更延展到个人才、气等层面。〔关键词〕 通变;体用;文化历史语境〔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1-0075-04《通变》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一篇,“通变”不仅是刘勰倡导的创作论,具有理论层面的价值,更是刘勰躬身实践的研究方法。因为评价不同的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1-30

  • 严复的“体用”论
    败的刺激,严复从体用一元的中西文化观出发,对中体西用论进行了反驳,开拓了中国近代史上“体用不二”论的路径。严复晚年与早年一样,对中西文化、新学旧学都是主张融会贯通的。正是因为跳出了中西文化冲突论的藩篱,严复才能避免陷入“中体西用”论的泥淖。关键词:严复 中体西用 中西文化观“体用”论是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基本命题。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通的背景下,“体用”论开始沿着两条路径演进:一是“中体西用” 论的内在演进,二是从“体用二元”论到“体用不二”论

    祖国 2018年24期2018-01-21

  • 中国哲学中的体用
    之八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义蔡振丰(台湾大学 中国文学系,台湾 台北 10617)体用论在中国哲学中运用甚广,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使用的思想范畴,然体用这对范畴在传统的哲学文献中仍有不同的指义。为了清楚地了解体用论的渊源及使用,现简要梳理哲学史上重要学者对“体用”范畴的使用,并考察其中有何不同的强调与转变。为了使讨论的焦点能更形集中,对宋以前、宋代及明代对“体用”范畴的使用作初步的讨论,以说明“体用”的意义类型,及其是否在哲学史中有所新创。之所以以宋明为界,是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11-06

  • 阳明学者的良知与知觉之辩 ——以聂豹与欧阳德、王畿的争论为中心
    则聂豹遵循朱子学体用二分思维方式,走立体达用路径;欧阳德、王畿遵循阳明学体用一源思维方式,走即用达体路径。聂豹;良知;知觉;立体达用;即用达体在阳明学者中,聂豹与欧阳德、王畿关于良知与知觉之辩是阳明后学中一个重要议题。学界关于双方争辩的研究已产生一些成果。吴震先生认为,聂豹把良知与知觉的体用关系视作“立”与“生”的从属派生关系,“这就有可能导致割裂体用”。[1]彭国翔先生认为,双方论辩,“在体用思维方式上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不同以及对这种不同缺乏自觉,是造成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3

  • 重建“儒者之学”
    。关键词:补传;体用;格物;儒者之学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107-05一、朱子重建“儒者之学”的理论背景唐宋之际,儒学思想虽然依托经学余绪尚存,但其式微之势已成。面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儒家思想必须摆脱其僵化的既有理论形态,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得以发展。唐末以来,包括儒林文士在内的有识之士,见之于现实文化环境,在包含经典文本和诠释方向上,开始愈加自觉地选择性凸显儒学中具有相关理论涵括力的部

    中州学刊 2016年6期2016-07-04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体用”关系浅析
    以传统文化中的“体用”思想为理论指导,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联系和定位。得出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结论,为进一步推广通识教育以解决专业教育带来的弊病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论文的研究对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融合以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起到有价值的参考作用。关键词:“体用”思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70-01一、引言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系统偏重于专业教育,学科领域条块分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2016-05-30

  • 从哲学体用观探讨“肝体阴用阳”的含义
    ·争鸣·从哲学体用观探讨“肝体阴用阳”的含义何流钱会南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体用的含义,认为肝体就是指肝脏,即以肝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肝用就是指肝脏的功用,即肝脏主疏泄和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并且体用一源,阴阳蕴含于肝脏之中,不可分割,肝“体阴”与“用阳”二者互为一体,相互为用,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共同指导肝病临床治疗。肝体;肝用;体用一源“肝体阴用阳”学说,是由于“体用”范畴的移植应用、阴阳学说的介入、相关肝脏理论的发展及肝病的治疗实践等综合因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0期2016-03-10

  • 体用合一:加葛里亚蒂的文化资本运作观管窥
    成功实施了独特的体用合一化资本运作策略。关键词:孙子兵法;复译;文化资本;体用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13-05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富哲理性和发生着深远影响的兵法[1]3。以《孙子兵法》英译而论,据笔者统计,自1905年Calthrop译本开始,至2008年Thomas Huynh的译本止,西方已出版了22个英语译者翻译的英译本。国内

    学理论·下 2015年1期2015-05-30

  • 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几点思考
    文心雕龙 文德 体用一、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读《文心雕龙》,原道篇起首即是这一句: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之为德也大矣”。慨叹之余,“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一个反问,将“文”的作用与地位盖棺定论,不容置疑。在逻辑上,刘勰先说文章作为“德”的一种,是十分重要、意义重大的[1]。而后马上强调,这一种重要性是足可与天地并生的,并提出“何哉”,反问为什么呢。因为“何哉”紧紧跟着前两句话出现,而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跳跃。即是在正常逻辑下的推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2015-05-26

  • 中西文化比较再思考——《中西体用之间》读后
    陈崧所著的《中西体用之间》以体用范畴切入中西文化问题,突破以往的研究定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也对我所承担的课程《中西文化比较》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关于体用的内涵界定“体用”之成为偶词,始于儒家经传的注疏。《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以礼之体主于敬者,源出于《孝经》:“礼者敬而已矣。”注:“敬者礼之本也。”范氏之说礼,直言之,即以敬为体,以和为用。是以体用之连璧,起源甚早,且为申明经义而设。同时体用二字各表一完整的实义,对立互证,

    文教资料 2015年16期2015-03-21

  • 漫谈“中体西用”
    洋务派;维新派;体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欧风美雨的全面危机。在这种冲击下,如何把中国从亡国灭种的险恶环境中解救出来,成为一道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此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固守,要么纳新。而战争中的惨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被动,和欧美的船坚炮利。“中体西用”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产生的,强调坚持以中国的正统意识形态和原有的政治体制为本体的原则不能动摇,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使中国富强,从而抵御外国的侵略。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

    商 2014年46期2014-05-30

  • 体用”范畴下的选文模式与现代启示
    思维极为重视的“体用”关系所契合。“体用”,在本体论的范畴上,按照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阐释,“文”之本质为“道”,那么,文之“体用”,当然是“以体定用”。这在具体选文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价值观上的取舍,如上文所言,毫无疑问是以儒家经典所体现之“道”为宗旨。在宋明理学中,诸多学人曾对此做出过本体论上的回应,如范仲淹所说“视其体则归于物,得其理则归于圣人”(《穷神知化赋》,《范文正公别集》卷三)。这种本体论上的“体用”分析,在各个时代显示为不一样的“意识形态”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4期2013-12-06

  • 试论王弼对儒家经典的解释
    玫摘 要:王弼的体用观,别于汉儒之宇宙论,此为一开新,然而其体用观只是“就形式特征言志”,所以王弼注儒家经典时没能看到儒家由“实际的内容特性言之”的体用观,故而他用玄理言孔门多有不相应处。关键词:体用;无有;经典解释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54-02王弼的体用观,别于汉儒之宇宙论,此为一开新。然其注儒家经典《周易》、《论语》,实则为其玄学思想的表达,与儒家思想皆有不妥帖之处。试从王弼《明彖》中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2013-11-26

  • 湛若水“体用浑一”修养工夫的思想理路
    093)湛若水“体用浑一”修养工夫的思想理路孟淑媛(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合肥 230022;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 210093)湛若水批判佛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支离的弊端,统一了宇宙演化论和本体论,阐发“万物一气”、“道器一体”、“心合内外”的思想,构建起“随处体认天理”修养工夫论。其思想理路彰显出“体用混一”的思维模式,以及动静合一、知行相即、以心贯之的特色。体用混一;支离学弊;心合内外;随处体认天理;修养工夫湛若水(1466—1560),字元

    江淮论坛 2013年6期2013-11-16

  • 论新儒家对道德良知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处理 ——以对熊十力体用论的辨析为中心
    ——以对熊十力体用论的辨析为中心任明艳(西南大学哲学系,重庆北碚 400715)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4-11

  • 超越“体用”和“古今”——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复兴
    些知识分子基于“体用本末”和“中西古今”的分辨,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解决方案。笔者不揣谫陋,拟超越“中西”、“古今”和“体用”的分析视角,剖析多元文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文化与跨文化交流“文化”是人们耳熟能详而又聚讼纷纭的一个名词。笔者认为,“文化”和“文明”有共通之处,都是人类在处理和自然界关系时产生的一种人造存在。文化是由政治、哲学、宗教和艺术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要素组成的有机联系的动态系统,包含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

    中州学刊 2013年5期2013-02-01

  • 近代以来的文化体用问题研究评述——以张岱年为例
    7000)文化的体用问题,是近代以来文化争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和自觉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一、“体用”的基本含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岱年先生科学、完整而又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体用范畴的具体含义。张先生指出:“体用”范畴的渊源在先秦时代,在唐宋至明清的哲学著作中成为常用的范畴。与“体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有“本用”、“质用”。“本”亦称为“本根”、“本体”。从历史演变来看,“体用”应该是由“本用”观念衍化而来的。“本”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话语体系建构三题议
    的双成功。第二,体用双修。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充满实践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21世纪的体用关系和体用理论,已经超越近代、“五四”和八九十年代讨论的层次和水平,急速加入国际大循环的中国再重复过去那些老题目老议题老故事,显得过度“学究”。王绍光教授讲的政道与政体之别,找寻中西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学的根本差异点,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道的理解,对政道与政体关系的认识。当代中国的政道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人民论坛 2012年12期2012-04-29

  • 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命题之困境剖析
    其原因在于严复的体用观有着其内在的缺陷。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中体西用;困境“自由为体,民主为用”[1]11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1895年提出的著名命题。长期以来,学界对该命题多给予肯定,认为它理论深刻,切中“中体西用”论的要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然而学界没有注意到的是,该命题不仅在学理上存在缺陷,而且曾导致严复陷入严重的理论困境。下面就此略陈管见,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一、终极目标上的全盘西化论就终极目标而言,“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理论导刊 2010年10期2010-12-27

  • 体用”思想的嬗变
    体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源,是中国的元哲学。在倡导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品味这一元哲学理论,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实践运用和嬗变,并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不断地加以运用、发展、创新。“体用”见于体用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易经·系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易经》中主要用来指占卜中的动卦和静卦。其分别的准则是静卦为体,动卦为用。因此,“体用”之说,其实质可以说是主次、本末之分的问题,也就是主要矛盾和次

    文学教育 2009年1期2009-03-02

  • “圣门末后亲传密旨”
    朱子 忠恕一贯 体用〔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5-0023-08在整部《论语》中,朱子对“忠恕一贯”章予以特别的重视,认为忠恕一贯乃儒学第一义,本章是《论语》最重要的一章,对此章之理解关涉到对整部《论语》的认识,亦反映出一个人儒学造诣的高低。“问‘一以贯之。曰:‘且要沈潜理会,此是《论语》中第一章。”①朱子提出忠恕一贯说在孔门居于第一义的原因在于它是孔子晚年所亲传宗旨,对其它说法具有纲领性的统领

    人文杂志 2009年5期2009-01-18

  • 正道洵艰:“近代化”的反刍与今思
    参照,主张超越“体用之争”,促进民族传统与外来先进文化的双向结合、双向选择。关键词:魏源;西学东渐;近代化;“体用”之争中图分类号: G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6)04-0122-06彭大成先生、韩秀珍女士合著《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煌煌50余万言,此著之价值,不唯其视野宏阔、史料翔实、笔力精深,更在于其始终贯穿着一股反刍历史、指归现实的强烈经世情怀———这不仅承袭了湖湘先贤王船山“述往以为来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7期200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