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1-05-30 10:48汪璞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乡土中国源流

摘要:《乡土中国》这块璞玉投入到中学语文阅读的大观园中,已然荡起了阵阵涟漪,由内而外,激浊扬清。其圆心就是阅读的一般价值,其涟漪就是内容到方法、知识到能力、思想到思维、情怀到智慧。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依靠学生去实现自我和自我实现;同时还要注意学术专著的自身特点,可以用“体用”、“源流”、“本迹”等思辨方法去把握其“整”“专”“书与教学”“知行”等特点,以期能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用;源流;本迹;自由诠释;阅读期待、体验与习惯

《乡土中国》走进整本书教学,犹如一块玉石坠入秋水,激起阵阵涟漪,方兴未艾,大有蝴蝶之效应。中学语文课堂有了《乡土中国》,好似大观园里来了那位衔玉而生的宝玉哥哥,海棠芙蓉,临风梦起。这番降临阅世,是为了什么“大姻缘”而来?中学语文的大观园如何与其结缘?千红如师者,万艳如弟子,又该如何与之悲喜?笔者想试着从这一圈圈被激起的涟漪,由内向外,由价值到方法,用通俗而简洁的表达来阐释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思考。学术专著类整本书阅读的一般价值在于,让学生在真切的完整的阅读体验基础上,依据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期待,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阅读经验,为自己指向未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做准备。其基本方法在于如何真正有效实现这些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相信、依靠并鼓励学生去实现自我,自我实现,尤其是“阅读体验”环节,这是一切的教学生成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学术专著的自身特点,可以用“体用”、“源流”、“本迹”等思辨方法去把握其“整”“专”“书与教学”“知行”等特点,以期能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整”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根本立足点

整本书、学术专著、社科文、中国乡土社会及其文化等等,这些概念不断地在刷新着我们一线师生的经验和认知。那么,《乡土中国》对以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哪些补正价值呢?

首先,破“导”立“整”。中学语文课本原有的整本书阅读强调“导”,即老师“导”学生“读”。而如今“整单元”都是“整本书阅读”,保证了完整连贯的阅读教学时间;“整本书”,保证了完成的阅读教学空间;还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又保证了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整”,体现在整单元、整本书、整体学生、整个过程,当然也包括整体设计等。这样,我们能否进一步推断:整本书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追求完整,反对割裂;追求有机,反对机械;追求整合,反对组合。或許,“整”就是这个教学课程的根本,就是一切教学行为生成的本体。

以往的阅读教学,选材限于名著,教学主要是“导读”,没有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阅读期待,没有让学生产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容易先入为主,缺乏独立思考,这种阅读教学其实是过渡干扰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打断甚至“导”碎学生的完整的鲜活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实际上侵犯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权利。

其次,以“整”为体,以“专”为用。以“整”为体,即教学的能指,就是立足于整单元、整本书、整体学生、整个过程、整体设计等;以“专”为用,即教学的所指。学术专著,专论一点,系统地、全面地、比较地论述阐释专门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术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专业的知识、方法、能力、思维、语言等,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选材限于文学作品,而《乡土中国》却是社科类学术专著,其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颠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针对这样的专业的社会学专著,我们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支架的。学术专著课程的价值在于它客观上满足高中学生阅读与思维能力提升的需要,主观上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专”是功用价值。

二、“书本”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往阅读教学囿于“文本”,而现在为“书本”。文本阅读向度较单纯,而书本阅读的向度就非常复杂了。而我们的教与学必须立足于书本之上。

西方诠释学理论认为,诠释学是追寻“意义”的,有三个向度:一为“探求作者之原意”,即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时代;二为“分析文本的原义”,即坚持文本的独立性与文本意义的客观性,认为“意义”只存在于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中;三为强调读者所悟(接受)之义,伽达默尔认为“人首先不是使用语言去描述世界的,而是世界体现在语言中。”换言之,文本的意义不是先于理解而存在于文本之中,它实际上是读者在自己的视界中所领悟到的意义,或者确切地说,是理解主体自身的视界与特定的历史视界的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专著在诠释过程中,可以互相关联综合的角度和点面又十分复杂,远难于诠释文本。专著阅读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两方个体自由地诠释专著和平等地交流分享、互相激励启发的活泼过程。因此,笔者主张以“书”为源,“教、学”为流,深根细作“书本”,让“意义和价值”通过师生互动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乡土中国》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又该如何创造性地落实呢?学术专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知识需要理解和梳理,能力需要总结和实践。《乡土中国》的专业知识主要是社会学的相关概念、术语和理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内容摘要、思维导图等形式加以梳理,其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与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提供逻辑知识的支架。

《乡土中国》中能力方法与精神情怀的总结与实践训练也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费孝通先生是如何治社会学的?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费先生自己总结了哪些写作与治学经验(需参阅相关资料)?尤其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费先生在专著中所体现的中外、古今、城乡比较的方法和实地考察的治学精神,以及费先生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师生研讨和学习的。这样,阅读教学就能为学生未来学术生涯做些准备了,知行合一,为未来而教与学。

三、“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学术专著阅读教学,现阶段比较符合实际的价值定位,最好是阅读体验、阅读经验、阅读兴趣和习惯。现在的中学生太缺少学术专著的整本书阅读体验了,即使有些,也更多的是“被体验”,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允许他们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期待去体验阅读,鼓励他们慢慢地愉快地读完整本书,指导他们梳理自己的阅读经验,分好类别,比如知识类、方法类、哲理类等,为培养以后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做铺垫。

理解了“体用”、“源流”、“本迹”等关系后,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有些把握了。立足于“整本书”这个“体”(也可理解成“载体”),力求收获更多的“专著”的“用”(也可理解成“功用”),围绕着“书”等课程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努力形成“知行”的经验,逐步实现阅读的一般价值。

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让学生自觉地内驱地去完成阅读体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多鼓励,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如:知识支架、方法支架、思维支架等),适当排除阅读障碍,让学生既充满挑战又富有乐趣地体验整本书阅读。如果有学生在课程有效时间内未能完整体验,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一边鼓励他以后再继续阅读,一边鼓励他就已体验的部分形成自己较完整的总结性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我们一线老师对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不足,可能是急于赶进度,求功效,学生常是被我们连拖带拽地人为推进和拔高,这是揠苗助长。学生没有真切、完整、鲜活的体验,只能游弋于老师所画的思潮情海里,随师沉浮,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那么,后续所人为生成的一定是无根之“游学”,所能养成的习惯一定是坏习惯,贻害深远。

关于《乡土中国》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其中一般性的方法是立足整本书的阅读体验,理解专业知识(教师可提供支架),多向度地比较整合和诠释,通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各级各类阅读经验,最终为养成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做准备,此为“本”。至于具体的、个性化的技巧方法就是“迹”,山重水复,阅读的足迹当然不一样啦,这就需要师生的明眼捷才,方法不一,此为教无定法,教育无痕,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另外,我想简单谈谈课程设置的课时、课型和任务问题,大多数人认为9课时较为妥当,课型安排应体现推介、推进、展示、评价的特点,推进课程的过程要有很强的任务意识。

最后,《乡土中国》这块璞玉投入到中学语文阅读的大观园中,已然荡起了阵阵涟漪,由内而外,传递着巨大的新能量,正在激浊扬清,其势澎湃。其圆心就是阅读的一般价值,其涟漪就是内容到方法、知识到能力、思想到思维、情怀到智慧等等。

(作者:汪璞,合肥一六八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乡土中国源流
《源流》前进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阅读期待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