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诗歌选材倾向交际诗,并在诗歌中融入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情境。情境作为交际诗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功能,也是诗歌内容之外的隐性文本,隐含着不同的情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特殊作用。阅读交际诗可以采用研读诗题、探究情境、按“物景人事”梳理内容的方法理解、体验诗歌情感,藉此应对高考诗歌阅读,能收到一定的效用。
关键词:交际情境;交际诗;物景人事
诗歌除了审美功能外,还有交际功能。“文学语言是一个多功能结构,审美功能是它的本体性功能,但并非唯一功能,我们不能无视其交际功能的存在,以及审美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内在关联。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是处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因而总是带有一定的生成目的和意图。文学创作不仅是个认知事件,它还是一种交际事件。”[1]诗歌最重要的作用是抒发个人情感,有时这种情感没有固定的读者,写的是一时一地的独特感受;有时这种情感是为了向特定的对象表达,写的是诗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感受,如“送别诗”是在离别时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这种情感是诗人向朋友表达的,彼此都知晓。后一种就是交际诗,它有明确的读者,诗人向特定的对象抒发情感,彼此围绕一件事进行交际活动,它是诗歌工具性的表现,这类诗有送别诗、题画诗、唱和诗、赠答诗、应制诗、干谒诗等等。
交际诗在高考诗歌阅读篇目中所占比重很大,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和2020年新高考一卷共16首诗歌中有8首是交际诗,它们分别是《赠别郑炼赴襄阳》《送子由使契丹》《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题许道宁画》《投长沙裴侍郎》《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内宴奉诏作》,如果算上王安石的《读史》(这首诗的特定读者是反对变法的人),交际诗的比重要超过一半。交际诗成为高考诗歌选文的重点,这有交际诗歌自身的优良因素,也与新课标对高考题命制的要求一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结合课标要求,诗歌鉴赏题表现出诗歌内容与情境密切相关,而典型任务以具体题目为载体的特征,如果不清楚诗歌的特殊情境,理解上容易片面,做出的答案不可能完整。交际活动皆有特定情境,交际诗就是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这种情境通过题目和某些词汇表现出来,学生如果有情境意识,完全可以通过感知具体情境的方式来理解诗歌。而在考场上,由于心理压力大,时间不足,平素没有养成感知情境的习惯,学生读不懂高考诗歌,导致答题有很多缺失。
交际诗应成为高考诗歌复习的重中之重,交际诗阅读欣赏得注重策略、讲究方法,这直接决定了高考诗歌鉴赏得分。写诗的目的不外乎传情达意说理,所以解读诗歌的最终指向应是情、意、理,这也是高考诗歌出题、设置答案的牛鼻子。据此,我将交际诗阅读策略和情感梳理方法总结如下:
一、理解诗歌题目,把握情感
我在诗歌教学中发现学生多数将焦点放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诗题的重要价值,没有将诗歌归类的意识。这样做有很大风险,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诗歌阅读要设置障碍,梯度较明显,学生遇到生僻意象,不常见的典故,无法理解诗歌内容,如果再忽视了诗题,自然得分低。诗题与题目赋分有密切关系,如2020年全国一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选择题的选项A是对题目的误解,是该题答案,简答题(6分)有一半的分数可以通过总结诗题得出;2020年新高考一卷《赠别郑炼赴襄陽》的简答题有一半分数可以从题目得出;2019年全国一卷和2017年全国三卷都是如此;2016年全国三卷《内宴奉诏作》简答题赋分11分,其中有8分与诗题相关。
诗题的重要功能有:大致介绍诗歌内容,告知读者诗歌写作的具体情境。学生根据诗题可以将诗歌分类,每类交际诗大多有相近的情感,阅读时应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迁移到具体的诗题上,这样可以廓清不同类别交际诗歌的情感。如送别诗一般含有不舍、思念、祝愿、告诫等;题画诗一般含有赞美之情;干谒诗和应制诗一般含有赞扬、期盼等情感,这类情感通过具体意象呈现。如果读诗有障碍,可以将这些情感直接写入,一般可以答对一到两点。读题明类别,对于阅读难度较大的诗歌尤为重要,在理解上可以将生僻字词与典故往大致情感上比附,这样有利于诗歌的深入理解。
二、感知诗歌情境,体验情感
“新课标”强化了“情境”的作用,高考测评也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新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将这些“情境”分解到高考诗歌阅读里,可将相关的“情境”主要划分为生活情境、文化情境、历史情境。以前高考诗歌会在注释里标明写作背景,即诗人的生活情境,读者可以据此推断诗人的情感,而新高考在情境设置上逐步扩大范围,读者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挖掘诗歌创作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情境,而这些情境较为隐蔽,阅读时应有意识地思考诗歌情感是否涉及到创作时的文化与历史情境。
2020年全国一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的题目涉及到谦敬词、和诗规则、疾病表达等文化情境,知道这些知识后,可以推测皮日休诗歌的大致内容,陆龟蒙的“宽慰”“祝愿”等情感便呼之欲出了。这首诗比较难读,根据以上推断出的情感,有利于解读;2019年全国二卷《投长沙裴侍郎》涉及到“温卷文化”,士子在此文化情境中形成了投诗干谒的风气,有相同的情感基调,即“赞扬主考官的学识品德”“渴望得到引荐”,据此理解诗歌,难度会大大降低。2017年全国二卷《送子由使契丹》的情境不但有兄弟相别,而且还有历史情境,即宋与辽的矛盾,出使辽国是有危险的,苏辙肩上还背负着使者的职责,所以情感里不但有不舍、挂念,还有担忧与告诫,这些情感如果不联系历史情境,读者是无法总结出来的。2016年全国三卷《内宴奉诏作》的情境不但有皇帝赐宴,还有宋初武将身份地位降低的历史情境问题,将诗歌内容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曹翰作为宋初名将的“赞颂”“期盼”“失落”等情感就可以总结出来了。
诗歌情境主要分为“小情境”与“大情境”,前者主要是写作诗歌时的生活情境,如《赠别郑炼赴襄阳》的送别情境,后者主要是文化和历史情境,学生在阅读高考诗歌时要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文化和历史情境上,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两个情境,因为它们容易被忽略。新课改明确提出四大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历史文化情境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
三、抓住“物景人事”,穷尽情感
“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将其按类别梳理,再概括每一类的情感,即可穷尽诗歌情感。高考所选诗歌材料的情感较为丰富,而答案给出的情感并不多,因此将所有梳理出的情感全部写出来,可以覆盖高考答案,将得分点答全。高考诗歌的“象”千变万化,大致可分为“物、景、人、事”,“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这四类,基层是物。中层是景,有时由物构成景。中上层是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后面的人或是景物前面的人或是景物之上的人。上层是事,一般表现为人和人的关联”[3],“人”又分为诗人的形象和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诗歌中的典故归于“事”。
例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一卷里的诗歌《赠别郑炼赴襄阳》按照“物、景、人、事”分类:“物”有“柴门、郑炼诗作”,与之相关的情感有“生活贫困的嗟叹、郑炼诗作技艺高超的赞扬”;“景”有“交相奔驰的战马、宽阔的峨眉山、高耸的岘首山”,与之相关的情感有“国家动乱的悲伤、离别的不舍、朋友前途美好的祝福”;“人”有“年老多病”,与之相关的情感有“身体衰弱的感伤”;“事”有“朋友分别、寻找庞德公”,与之相关的情感有“离别的不舍、先贤的仰慕、失落隐居的向往”,情感可以梳理出8条,而高考选择题和问答题涉及到的情感是4条,它们都包含在8条之中。
如果高考诗歌内容难懂,抓住诗题与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意味着多得分;如果内容平易,可将诗歌内容按“物、景、人、事”分类,并梳理总结每一类的情感,再结合诗题,从题目中探究生活情境、文化情境、历史情境,在此基础上将情感补充完整。这样以来,基本可以将情感囊括于心。
参考文献:
[1]贡如云:《语文统编教材文学语篇交际之维透视》,《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8页。
[3]袁健,张琳:《实证引导行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7頁。
(作者:杨成靖,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