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主体的三个要素

2021-05-30 10:48:04张发军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

摘要: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它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欣赏者只有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能力;审美享受;审美超越

在文学审美的情感流程中,欣赏者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灌注在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上,进而达到审美者与作者的共鸣。当然,不同的审美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接受是有差别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可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对《牡丹亭》的陶醉与偏爱恰恰是对这一文学审美现象的最好诠释。

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当仁不让的“文学博士”,却“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可又为何独对《牡丹亭》“心痛神驰”?我想原因固然在于《牡丹亭》戏文之精妙绝伦,龄官演唱之婉转动情,可“对于非音乐家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黛玉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高雅的情趣和切身的情感体验,是绝对不会听得“明明白白,一字不落”的。

一、欣赏者只有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才会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

文学和艺术审美都要借助于一定的具体可感的艺术符号来进行。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及文化积淀,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作品。曹雪芹在对大观园里一干女子的描述中,赋予了她们各具特色的才情——湘云善女红,惜春好丹青,莺儿巧结梅花络,晴雯病补雀金裘。然而,若论情感之细腻、才情之突出恐无人能在黛玉之上。她用《葬花吟》抒写人格宣言,用《题帕诗》剖明爱慕之情,用《五美吟》表达美的理想。黛玉的才情更表现在她对《牡丹亭》的情有独钟上。至小说中黛玉生活的年代,明清戏曲海盐腔、余姚腔相继衰落,只有弋阳腔与昆山腔相对峙。昆山腔的特点则是悠扬婉转、高雅幽静。《品花宝鉴》第三回有形象的描写,蓉官又对那人道:“大老爷是不爱听昆腔的,爱听空腔杂耍”。那人道:“不是我不爱听,是我实在不懂,高腔倒有滋味。”《红楼梦》中贾府里的老爷太太们多属于“实在不懂”阳春白雪的观众。贾府为迎接元春归省从姑苏买来十二个女戏子,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到女戏子演习《牡丹亭》,林黛玉无意中听曲的种种反应。姑苏不仅是黛玉的故乡,也是昆山腔的盛行区。林黛玉对于别人“实在不懂”的雅唱,不仅听得“明明白白,一字不差”,而且能由昆山腔那脍炙人口的《牡丹亭》自然而然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那婉转的歌声、悠扬的笛韵更能调动她的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去丰富、升华那扣人心弦的艳曲雅唱,将同一母题的诗(水流花谢两无情)、词(流水落花春去也)、曲(花落水流红)紧紧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她对《牡丹亭》艳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理解。这里文化知识就显示了它的优势,可见读者的审美能力是得益于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积淀的。除此之外,审美能力的高低,还取决于将语言符号转换成为艺术符号,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和发展的能力。欣赏者有能力把文学艺术中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空白”集中起来,这样能够更有效的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二、文学审美者只有养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

一个高明的文学审美者首先必须拥有高雅的文学趣味,这样的文学鉴赏者才能够并且善于利用文学作品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来驰骋于文学想象的美妙空间。文学欣赏是审美者在面对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和评价活动,指的就是审美主体以语言为媒介去领会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标,审美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学趣味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的话再优秀的作品也难以引起审美者的共鸣。

一部《红楼梦》被“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鲁迅语)。黛玉所听“艳曲”,即使是在花柳繁华、眼界绝高的大观园,也会被世人视为“移人性情”的“杂书”。“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与杜丽娘一样“闲愁万种”“幽闺自怜”,内心充满对真情的追求,对个性解放的呼唤。《牡丹亭》借还魂的爱情故事,演绎人间真情,传播人性的“至性”,呼唤独立自由的春天。难怪黛玉哀叹“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也正是因为有着高尚的审美情操,所以才能将情与性审美化,领略出《牡丹亭》的真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的,可是从根源上来说它仍然是隐藏于人们审美活动之中的审美倾向和鉴赏力的外在表现。受到文学修养和知识构成的影响,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不尽相同,然而在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时,在审美境界上却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雅俗之鉴。以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为例,如果没有高尚的审美趣味,我们就很难理解杜甫诗歌那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也就难以享受其沉郁顿挫的文学美感。

三、欣赏者只有经历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会有愉悦的审美超越

情感反应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是文学欣赏的核心,也是欣赏者与作品联系的纽带。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从实际上来说,是一种带有主观想象性的审美活动。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形象和语言之中,这就需要审美者能够抓住那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或形象,深入到情境中去,去代入,去替换,这样才能展开真实的情感体验。林黛玉在《牡丹亭》的欣赏过程中,由领略艺术趣味到细嚼情感滋味,听着听着,自己的心神便随了那婉转的歌声,飞向更高的境界。而当她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不觉心动神摇”,待听到“你在幽闺自怜”,就更如痴如醉,耳目俱寂,既不知笛韵犹鸣,亦不知身在何处,冥冥中只觉得丽娘如我,我如丽娘,互为神伤,自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斑斑热泪为谁而洒,竟难分辨。当林黛玉从这艺术境界中醒来时,惊愕不已。

作为审美主体的林黛玉,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寄人篱下的凄凉,不被理解的苦楚融进了凄婉的说唱声中,声愈美而情愈濃。黛玉若不是不得自由,幽情难诉,怎会如此这般?黛玉在听的过程中,不觉联想和思考个人命运,从而使她对生命的体味一层层深入。相似的生命体验,使审美者达到忘情的地步,唯忘情入戏,待清醒出戏时,方能真正领略其中真味。是否文学审美活动必须切身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当然广采博取,间接获得也是可以的,可是绝对没有亲身体验那般细腻,那般令人陶醉,那般令人荡气回肠。

心理学认为,人对与自己生活体验相关的事物尤其感兴趣。作为生活个体的林黛玉,开始时并不是一个审美主体。《牡丹亭》的唱词、唱腔契合了她的生活与生命,再结合她纯正的文学趣味和渊博的文化知识,使得她在听到了开头便不觉留下来,并一步步进入到审美的状态,成为一个诗意的审美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为主体的文学审美者,在审美活动中其审美角度往往与审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等要素相契合,从而获得美感和精神愉悦。所以培养审美趣味、丰富知识储备、强化情感体验是每一个文学审美者必须做好的前提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赫:《“瘦”之魂销,“偷”之风流——李清照、林黛玉诗词的审美性与主体性互映》,《神州》2013年第33期。

[2]卢凤荣:《高山仰止情冷月葬诗魂——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理想》,《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毛洪文:《审美教育中的主体审美特征》,《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王仲祥:《审美与诗意栖居》,新浪博客2011年6月9日。

[5]张旻,孔玺铭:《浅谈林黛玉形象的审美内蕴》,《大众文艺》2019年第9期。

(作者:张发军,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
优化语文课堂策略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试论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论如何在职高建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18:5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6:20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23:56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3:52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1:32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