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
摘 要:高中美术,作为一种对艺术的培养教育,它的目的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创造能力、 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高中阶段恰是学生塑造这种性格和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开设美术课程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加强学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而且可以把对美术方面的兴趣转化为一种持久的、良好的素质内涵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249-01
美术,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因为物质生活已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深层次的精神生活,那么美术这种精神食量便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有教养有内涵的文人,由此可见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例如音乐、范画、动画、故事等,通过声音、颜色、形状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在教学活动中,第一步就是教材的选择。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和想象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应首先在教材上下功夫,不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可以拓宽,也可以取舍,只要是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可取的。除了内容,颜色方面也可以稍加改变,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畅想的空间,从而加强创造意识,让学生在想象力、求异思维和情感的表现方面得到锻炼。此外,如果要补充教材内容,在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中生的特点,比如教材中壁画部分的《九色鹿本身故事画》、中国画部分的《清明上河图》等,本身是具有情节背景,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的有趣故事的,那么此时,教师就要适当补充,通过生动地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幅画面,激发要看下去的愿望,寓教于乐。
二、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课堂,所蕴含的美是无穷的,从植物、花卉、动物到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新奇美丽的形与色的存在,它不仅让学生开阔心智、陶冶情操,还可以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就是在课堂中讲讲,画画,熟不知,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然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到校园里,到学校周边走走看看,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感知和领会大自然中的美好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三、有效诱导,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以往的教学中会有一些这样的现象:学生总是用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去评价艺术品,比如一幅画,他们觉得画的“像”就是好,“不像”就是不好,而有些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种反差,学生渐渐会发现,原来对艺术品的评价并不以像不像作为唯一标准,有了这种思考以后,他们才会更关心什么是艺术。
作为老师,此时就不能只是空洞的介绍美术的理论知识,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与艺术不同的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是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例如,学生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会不禁发出赞叹声,而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则会显得茫然不知。这时老师就要讲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材料和技法也是不尽相同,但不管作品写实与否,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情感以及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的强烈的爱。总之,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老师的引导,是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至关因素,因此,老师要运用艺术精品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帮助学生提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四、加强学生的评论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上节中我们谈过,学生在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都会用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去评价,这是因为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果他们评价的方向与主题背离,先不要急着去否定,而是要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以鼓励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学生受到鼓励,认为自己的评价是被得到认可的,就会对其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才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勇于展现对美的想法,提高审美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除了加强自我的专业知识学习,也要在音乐、地理、历史和文学等方面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和触类旁通,进一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刘长庚.艺术欣赏与审美[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邵亮,洪洋.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审美人生教育”让生命绚丽成长[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兆一.美术审美[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