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命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设置

2021-05-30 10:48杨砚石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境设置命题核心素养

摘要:在命题中设置真实情境,这是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考试命题的新形态。它通过真实情境的介入,促使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指向上发生积极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由“记语言”转向“用语言”,由“他思维”转向“我思维”,由“读书本”转向“读生活”,由“小趣味”到“大情怀”。借此,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命题;情境设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育人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终端目标,需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逐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新课改的背景下,命题作为课堂变革的风向标,又如何体现课改的精神呢?语文新课标在命题建议中明确强调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3]可见情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提升的意义。在近年的语文命题中,情境型试题的比例逐步提升,笔者认为,有必要由此探究语文命题情境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从“记语言”到“用语言”

近三年的江苏语文高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设在卷首,一般考查四到五小题,题型多为选词填空、语句衔接、诗句场景对应、图表题、语义提炼、漫画题等。较之前江苏卷上的同类题型,命题已具有一定的情境表达。如2020年江苏语文高考卷第3题:

“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

此题设置了高三成人仪式的场景,并给出四句课外古诗让学生进行筛选,让学生体会情境、品读诗句。和以往一题考察一个语文知识点不同,设置情境进行考察可以综合多个语文知识点,推进学生的理解、分析的综合能力,并非平时死记硬背的学习可以达成。

八省卷上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较江苏卷进行了更大胆的创新整合。第一套大题以“围棋”为情境,让学生进行衔接句比对、修辞手法分析,还要动笔修改病句。这样在同一情境中对不同的语文知识点进行综合考察,并采用客观、主观两种题型进行呈現,相较于江苏卷只采用客观题进行考察的形式要富于变化和趣味。用主观题考察改病句还检测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对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套大题的情境主要内容关于“孩子的身高发育”,两道主观题让学生化身为小编辑: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第一小题比较常规,学生读懂上下文意思,推断出前后逻辑,基本可以写出横线处需要联结的句子,因为有字数的要求,所以答案必须简洁凝练。第二小题用10个字以内的“否定句”概括三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仅要理解段落大意、厘清文章层次、对段意进行凝练的概括,在表达上还有对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构组织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以否定句的形式呈现段意,不会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即便读懂文章也很难拿分,这就拉开了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区分度。

从江苏卷到八省卷,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考察从“记语言”逐渐转向“用语言”。八省卷语言文字运用的两大题都必须建立在读懂理解上下文情境的基础上,调动语言积累、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考察上既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与精准度的检测,又考察了学生用语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会用,平时积累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变通,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是对学生素养的综合评价,呼应了新课程、新高考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从“他思维”到“我思维”

《秋雨》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八省卷上设置了四道小题进行解读,两道主观题和江苏卷小说从三要素入手的设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很多主体的叙述都不够明确,甚至故意用破碎、绕弯、插叙的方法前后呼应勾连,让作品呈现混乱、迷幻、朦胧的感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厘清文章的叙述意图。两次描写和服具有暗示意义,穿着山茶花和服的小姑娘走向死亡,穿着新娘和服的律子尚有新生,和服与文中描写的幻影一样代表生命的易碎与绚烂。

“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

第二题是对第一题理解的升华。小说叙述了两位姑娘的因为疾病深受死亡威胁的命运,叙述克制哀婉深沉。此外,文中多次描写的幻影火团又多么像渺小脆弱虚幻的生命,即便消逝的结局早已注定,也要以凄美绚烂的姿态绽放生命的光芒。川端康成通过景物描写联想到生命的形态,在渲染伤感惆怅的情感氛围中又有对于生命炽烈壮美的感动和对未来奇迹的期盼。

因为个人经历坎坷,川端康成的作品所采用的写作方法、传递的思想感情并不是高中生经常接触的,不太符合高中生文学阅读的主流风格。在考场内分析这样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挑战,学生很难用平时应试训练采用的小说阅读方法去解读《秋雨》。能在琐碎的叙述中寻找出文学的秩序,解读出非常规小说背后的思想感情,将自己代入陌生的情感世界中,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有自我的阅读逻辑,有打破套路的鉴赏分析能力。

从前的江苏卷的文学类文本倾向于纯文学审美阅读、套路型应试命题,这样的命题方式是把学生作为了阅读的旁观者,这样理解分析作品是一种典型的“他思维”模式。新课标希望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4]即把思维模式转向“我思维”。这种理念在近年的语文命题中也有体现。例如2020年全国一卷文学类文本《越野滑雪》的第9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这道小说阅读题的设问方式同样打破常规,没有应试的套路可循。题目中解释了“冰山”理论的定义,提供了一个阅读学习的现场情境,然后让学生“现学现卖”,用“冰山”理论作为方法工具,把作品作为例子,去理解和分析。这样命题不仅包含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在情境中拓展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进而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提升思维品质。

三、从“读书本”到“读生活”

八省卷文学类文本选用川端康成的《秋雨》进行阅读命题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导向。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过日本作家的作品、看过几部日本文艺电影、对日本文化有基本的了解,或者关注过近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对后现代、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叙事学等有一定的接触,那么将大大降低理解《秋雨》的难度。《秋雨》的阅读题是在考场上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显性考察,理解《秋雨》的背后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审美趣味的隐性考察。

注重审美广度的考察,在这张卷子的其他部分也有体现,即便是以前以识记为目的的名句默写也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观照。第一句要求默写出《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求贤若渴的名句,不光要会背诵默写名句,还要了解名句背后的文化知识。第三句中提到古代“捣衣”这一表达离愁的意象,请学生默写出用“捣衣”表达思妇、游子相思的唐人诗句,这题并没有规定默写的篇目,学生只要默写的诗句符合上述要求都可以,不拘课内还是课外。这样的题型基本不能通过大量的应试默写来提高正确率。我们的语文教学又该如何转向?学生光扎实掌握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课外还要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的审美品味,形成个体的阅读思考、阅读经验。

最终,审美的广度还要落在学生自己的实际上,例如八省卷人工智能篇阅读的第三小题: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答案给出了四个论据都是时下比较新颖的社会案例:诗歌软件写作古代诗歌、网络作家利用软件写作、“人机合作”的网红类型化写作……新颖性是美的重要表征,理解时代新兴文化是当代审美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現象,并能够根据命题的情境进行灵活思考和价值判断。可见,学生不能只读教材,还要关注社会时事,注重提高实际的应用应变能力。

四、从“小趣味”到“大情怀”

以前网友常戏称江苏卷的阅读和作文都带有“风花雪月”的意味,不接地气,远离“人间烟火”。较江苏卷的纯文学的鉴赏与表达不同,全国卷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更关注宏大的叙事背景,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的命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语文新课标不仅提到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与建构核心素养,还提到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5]真实情境承担起知识、能力、思维考察的同时,还有兼“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实的情境可以打通语言和现实的屏障,如同观看3D电影一般,让观众成为情境中的一员,成为故事的参与者、体验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思考,表面上是让学生完成考试任务,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命题的生活情境中融入真实的自我、表达真正的自我,将个人趣味融合到家国情怀中去。

例如八省卷上“围棋”情境宣传传统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孩子身高发育”情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再如八省卷的第一篇阅读着眼于“人工智能”,命题中除了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开放式题型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是对学生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的折射。当然,这样的题目背后更考量了学生课外的关注点,是否落在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计民生上,是否落在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科学研究上,衡量了学生的人生格局和世界眼光。

一个优秀的学生不能只关注现实和未来,还要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反思。八省卷上的作文题首先塑造了历史情境“抗美援朝”,在材料中简要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基本情况,再将目光转向现实,构织了学校的现实情境: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现在的学生因为媒体逐利的不良引导、交际信息的泛娱乐化,课外生活常常被没有精神营养的泡沫剧、综艺节目充塞。这不仅让学生漠视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还对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严重偏差,难以形成严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铭记历史”不仅是考察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还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迎接挑战”则是将考生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作文命题“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6]学生不再是作文题的附和者,而是置身于命题情境中的表达者,可以和命题人、评卷人进行思想交流对话的沟通者;学生也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的参与者,是联结历史、现实、未来的责任人。

“在写作中,学生带着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写作才能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7]八省卷的作文情境着眼于宏大的叙事背景,这样的情境设置要求学生“有意识将个人生活延展到社会、国家、自然,强化由小我到本我到无我的思想的认知。”[8]在学生将个人与集体、当下与历史联结的过程中,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了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了文化自信,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使命感,进而达到了“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2][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5、48、6、4、6。

[7]熊锦:《真实情境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第145-149页。

[8]李新华:《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层渐式写作教学再思考》,《中学语文》2020年第7期,第63-65页。

(作者:杨砚石,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情境设置命题核心素养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浅析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巧设情境,构建高中语文快乐课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