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用”角度对通调带脉经气的理论初探

2022-01-01 18:54侯宗楠薛茸丹王爱娟胡慧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带脉经脉气血

侯宗楠 薛茸丹 王爱娟 胡慧

带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是人体唯一一条横向分布的经脉,起到约束诸经,通调周身气血的作用。带脉的巡行似一条宽大的“束带”,上从肾出第二腰椎水平面,下至胞宫、会阴绕腹股沟于小腹之下汇合,左右经肝、胆、脾与足少阳胆经相合,中环胃脘、大、小肠约束包裹着整个腰腹部,与足六经及其他奇经均存在密切联系。带脉独特的横行之“体”决定了其调束全身经脉气血之“用”。若带脉失和则周身气血统摄失司,治疗时应以通调带脉经气为首要原则。通调带脉针刺法来源于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临床经验,是基于经络辨证理论及对带脉解剖形态认识的延伸,总结创新而成的一套针法心得。针法总以通调带脉经气、调和阴阳为纲纪,兼顾脾胃枢纽为根本,临证治疗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及腰背痛症疗效确切,分析总结如下。

1 带脉“体用”的理论探析

1.1 中医之“体用”引申自中国古代哲学

“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达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原则与应用的一对基本范畴[1],两者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狭义上“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即“体”为物质形质,“用”为功能特点;第二,广义上“体”是本质的、内在的根本,是第一性的,而“用”则是由“体”而丛生的,第二性的;第三,体用一源,二者之间相互统一、不可分离。《易传序》中指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并指出所谓体就是“微”,所谓用就是“显”,而“微”就是理,“显”就是象。体用一源则是指“用”为“体”的表现形式,“体”为“用”的化生根本,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

体用理念贯穿中医理论的各方面,常用于脏腑功能特点的相关分析,如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体属阴而用阳,六腑泻而不藏,体属阳而用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络系统的“实体”和功用之间亦符合联系密切、相互统一的特点。

1.2 带脉之体决定了其“束”“调”的功能特点

总的来说,带脉之体决定了其“束”“调”的功能特点,而其功能特性的发挥也依赖于带脉之体的完整和通畅。奇经八脉多以经脉的功能特点进行命名,如督、任、维、带,均是取其统摄、主导的功能特点,带脉则取“束带”之意。从狭义上讲,带脉之体即为一条宽阔的束带,约束着周身经脉的气血运行。《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带脉“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之用主要集中在“束”和“调”两个方面。《难经集注》中亦云“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人体各处均由坚硬的骨骼框架保护,唯独腰腹部柔软无依。带脉似一条有松紧有度的束带,若带脉经气充足、运行顺畅,则束带有力、腰围纤细,若带脉经气失和则束带松弛无力,致纵腹垂腴之态。

因此,带脉的束带之“体”决定了其约束、调和之“用”,同时约束功能特点的发挥依赖于带脉之体的经气调和,若带脉之体气血不充、运行不畅,则其无以发挥约束、调和之用。

1.3 带脉之用主要体现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两个方面

带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两个方面。《难经·二十八难》将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比为“沟渠”和“深湖”,当十二经气血充盛时,“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储蓄收藏于“深湖”;同时,奇经八脉亦可作为正经运行气血的重要补充,当正经气血不足时亦可将储蓄的经气“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加以辅助、灌溉,以此调整气血盛衰,此谓补虚泻实之意。此外,《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指出“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以腰脐为界划分经脉之阴阳。而带脉所过之处即为阴阳上下交合之处,故通调此处经气可通调上下通行经脉之阴阳。故带脉之“体”蓄积经气充足则可及时补给灌溉正经,补其不足、储其有余;带脉之“体”通畅则可顺利接纳诸经气血的灌输,同时通调一身上下之阴阳。

2 从带脉“体用一源”论通调带脉治疗疾病的常与变

2.1 “体用一源”是带脉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

带脉之体的经气来源是其发挥生理作用的动力源泉,也是带脉功用的化生来源。足六经分别归属肝、胆、脾、胃、肾、膀胱,是周身气血生化来源的重要途径和气血运行的重要维持。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的重要补充,其中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皆起于胞宫,分属血海、阴脉之海、阳脉之海,故蕴含气血充盛。足六经和冲、任、督三脉皆与带脉关系密切,彼此之间气血相通,故为带脉经气的重要来源,也是带脉功用的化生来源。

《奇经八脉考》曰:“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六合即为足三阴、足三阳六经,由此可见带脉与足六经关系密切。《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十四椎旁即为肾经背俞穴肾俞,此为脏腑之气输注与腰背之处。由此可见,肾经之气由足少阴之经别携出正经后,于十四椎处移行蓄渗为带脉之经气,为带脉的经气来源之一。带脉起于脾之募穴章门,唐容川曰:“带脉出于肾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交于后天脾者也。”带脉既可承接肾的先天之精,又可顺承脾的后天之精,故脾肾之经气均为带脉经气的重要来源。带脉的约束作用亦有赖于脾、肾之精的化生,与肾之固摄封藏、脾之升举维持共同发挥固护、维持脏腑及经脉的作用。《素问·痿论篇》指出五脏六腑之海(阳明经)与经脉之海(冲脉)合于气街,且皆属于带脉。带脉之“体”巡行经过腹股沟处之气街,整体的巡行范围也与腹气街相吻合,腹气街为足三阴经巡行至腹部后分别与肝、脾、肾及六腑相连, 其气止于冲脉和背俞穴。故阳明和冲脉之气血可充盈带脉,且二者通过带脉相互联系沟通。此外,带脉行于“厥阴之分”,于身侧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相合,故带脉的气机运行有赖于肝胆经的输布和调畅。

其次,带脉与其他奇经关系密切。张子和曰:“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皆起于胞宫、主生殖,亦与肾关系密切,且三者分别为血海、阴脉之海、阳脉之海,蕴含气血充盛。故此三脉的经气的流注是带脉发挥灌渗作用的重要物质来源,同时三者通过带脉的横行之体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故此,带脉承接先天之精和后天之气的灌溉,在肝胆疏泄作用下调畅腹部气街气血运行,发挥固护、维持诸经的作用。气血来源充足则带脉“束”“调”有序、周身气血通畅,同时带脉功能的有序运转可以促进带脉之体的经气充盈,统摄如常。

2.2 带脉失和的基本病机

由上可得,“体用一源”是带脉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带脉总以通为本,以调、束为用,若经气不通则气血生化乏源,致调、束无力,脉体失和,疾病由生。

带脉失和多为他经受邪累及或本虚标实证。或因他经外受寒湿侵袭,累及带脉致经气阻滞致腰背拘急疼痛;或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出现湿热下注之带下病、痿证、月经病等;或因有久坐、久卧腹部及周身经气运行不畅,带脉阻滞不通则诸邪留滞而成纵腹垂腴之腹型肥胖;或因虚致实,痰瘀阻滞经脉,则水液运化无权,致癃闭、精浊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带脉经气不通则“束带”弛缓,约束无力致使皮肉松弛、经脉沟通受阻、病邪留滞;同时带脉不通则无法纳入诸经输注之气血,亦无法将气血输注他经,进一步加重约束无力、失调之状。带脉失和病机多以痰湿阻滞,水液代谢失司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亦涉及其余各脏。《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体内的水液代谢有赖于“脾气散精”的基础,肺气输布的动力,肾与膀胱的气化和肝胆疏泄的调达,故机体整体各脏腑经脉的调达是带脉通调的物质基础和源动力[1]。

故临床治疗带脉病应以通调带脉经气为根本法则,以调和诸脉阴阳为纪纲,兼顾脾、肾之先天、后天精气生化之源,同时调畅肝胆气机,使带脉气血化生有源、灌渗有径、约束有力、调和有方。

3 通调带脉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通调带脉针刺法总以通调带脉经气、调和阴阳为纲纪,兼顾脾位枢纽为根本,取穴由腹部穴位带脉、天枢、大横、中脘、气海、水道、梁门和远端穴位足临泣、外关、足三里、上巨虚、丰隆相配组成。主穴带脉、天枢、大横均位于平脐阴阳分界之处,以广疏带脉经气和诸经上下阴阳之机;中脘为胃募穴、腑会,水道和梁门同属足阳明胃经,三者共调阳明经气血;同时中脘、梁门位于上腹部,属阳,水道、气海位于下腹部属阴,四穴相配可加强调和阴阳之效;足临泣、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且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共取通调带脉、调和阴阳之意;此外下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可输布阳明经气血、健脾化湿,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不同中医证型相应加减配穴,如湿热型配内庭、肝郁气滞型配太冲、脾气虚型配气海、痰湿型配阴陵泉等。

3.1 通调痰湿消腹满

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关键特征之一,以腹部脂肪过度堆积为特点而得名,总以脾胃气虚,水液代谢失常为本,痰湿瘀滞、日久湿热、血瘀内生为标,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主要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七情所伤,肝失疏泄,致脾胃气机运化不畅;久卧久坐,伤气伤肉或劳逸失常致脾虚运化无权,痰湿内生。《针灸大成》中记载带脉病侯“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又有《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故带脉所束之处经气不通会导致腹部脂肪堆积过多而形成“纵腹垂腴”之态;《奇经八脉考》中记载:“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故从经络辨证,此病病位在带脉,可从通调带脉经气论治。

既往临床研究表明,通调带脉针刺法对腹型肥胖的干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各身体测量参数如腰围、臀围、体重,亦对内脏脂肪厚度、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状况以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情感职能等疗效确切[2-9]。另外,动物实验研究从机制角度探明从带脉论治腹型肥胖可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的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调节沉默调节蛋白-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通路、改善肠道菌群、抑制肝脏氧化应激、改善腹型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肝脏脂质代谢,还可以影响脂肪组织形态和性质、诱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通路上调、增强白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等多个产热基因过表达,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进一步达到减重降脂,减少腹部脂质沉积,抑制肥胖的发生发展。

3.2 通调奇经促生殖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以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痤疮和肥胖为主症的育龄妇女常见内分泌紊乱疾病,中医归属于“闭经不利”“绝产”“崩漏”“癥瘕”等病名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痰湿内生致冲任气血受阻,血海无以充盈或肾精亏虚,冲任失于滋养,血脉不盈则月经失调、卵子无法排出,病位在胞宫,多与肝、肾、脾三脏密切相关[10]。研究表明腹型肥胖或代谢综合征会加重PCOS的临床症状,加重卵巢局部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和排卵障碍,影响其恢复[11-13]。如前文所言,带脉巡行为一条宽大的束腰,包裹着腹部和小腹部脏器,包括胞宫及生殖器官,且“冲、任、督”三脉皆络带脉,足少阴之正“出属带脉”,故带脉与本病密切相关。

通调带脉针刺法可通过通调带脉之经气调畅冲、任、督三脉之经气,使阴阳调和,同时畅达中焦之气,开一身上下之枢纽,共同维持中焦脏腑、经络、气血之通达。研究表明通调带脉针刺法可以调节睾酮、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改善腹型肥胖型PCOS患者的排卵情况、血脂参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肥胖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胰岛素、瘦素水平),且对痤疮、月经不等症状有所改善[14]。

3.3 通调水液助气化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olasia, BPH)以下尿路梗阻为主要症状表现,在中医中属于“癃闭”范畴,核心病机为年老肾虚,水液代谢障碍,与膀胱和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只有在“脾气散精”的基础上,才能“上归于肺”“下输膀胱”,而使“水精四布”,因此脾胃所在中焦为本病源头所在[1]。带脉巡行包绕中焦脾胃,共为一身上下之枢纽,故从通调带脉经气可加强水液代谢输布。研究表明,通调带脉法可改善BPH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症状且疗效产生与腹部脂肪厚度减少有相关性,其起效的机制可能与调节BPH腺体局部的雌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有关[15]。

5 小结

综上所述,带脉独特的横行之“体”决定了其调束周身经脉气血之“用”,而其功能特性的发挥也依赖于带脉之体的完整和通畅。足六经和冲、任、督脉的经气流注是带脉发挥灌渗作用的重要物质来源,同时亦通过带脉的横行之体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若带脉失和则周身气血统摄失司,治疗时应以通调带脉经气为首要原则,同时调和诸脉阴阳,兼顾脾肾,调畅肝胆,使带脉气血化生有源、灌渗有径、约束有力、调和有方。通调带脉针刺法针法总以通调带脉经气、调和阴阳为纲纪,兼顾脾胃枢纽为根本,发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通调全身上下各层次经络气血,临证治疗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及前列腺疾病疗效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可从带脉论治的疾病种类不胜枚举,如腰背痛、带下病、痿证、压力性尿失禁、糖尿病胃轻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等均有据可依[16-23],因此从带脉论治疾病的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带脉经脉气血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搓手”可充盈气血
6字诀养好带脉
八字诀养好带脉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略说带脉在练功中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