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穆军全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高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打通宏观和微观、应然和实然的通道,形成可行性路径。从中国传统“体用”理论视角分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体”,具有建构信仰体系、形塑高尚人格、涵育家国情怀等功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需要做到“固体后用”“强体广用”和“以用强体”。
关键词:建党精神;体用范式;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2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建党精神的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表征,是凝聚全体党员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建党精神提出后,学界同仁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内在结构、弘扬路径等[2-4]。这些研究阐释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传承和落地落实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总体梳理当下关于建党精神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一,以宏大叙事的视角对伟大建党精神重要意义的分析和阐释较多,而对建党精神内在结构的分析相对较弱,尤其是从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建党精神结构机理的成果不多。其二,对建党精神应然的层面分析较多,而对实然的落实机制研究不足,尤其是对建党精神在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析不到位。这就有可能导致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人人空喊的口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因此,高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都需要打通宏观和微观、应然和实然的通道,形成可行性路径。本文借鉴中国古代“体用”范畴,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建构“明体达用”的育人路径,为建党精神融入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体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供精细化的理论指导。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体”
“体用”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家认识客观世界、讨论文化现象过程中常用的一对范畴,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说体系,主要用于指引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复杂事物的内部关系。“体用的萌芽在先秦,成熟于六朝,从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乃至近代以来‘保种保教,国人均裁之以体用”[6]。中国传统体用范式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体”,为
人们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优势,为党和国家文化传承、建设、发展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从“体用”范式视角审视伟大建党精神,既能够使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定位伟大建党精神,又能够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来更好地理解、认同,并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践行和弘扬打下坚实基础。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彰显共产党人思维品质的最高标准
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体用范畴的最高层次认识在于把“体”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和存在依据。如朱熹等人常讲“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里的“体”就是指事物内在的“道”“理”等最高精神本体[7]。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终极意义的思维品质。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建党精神第一个层面就体现出其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色。“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逻辑体系的起点和核心。坚持真理主要体现为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格物致知,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总结规律。理想信念是精神体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价值的基本取向。百年来在应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风险挑战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及方法论始终成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握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关系的法宝。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升华
体用范畴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人们在与天地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关于事物有体有用的观念。“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周易探玄》)。从体用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能更好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实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终极的价值关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各阶层志士仁人以救亡图存为使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张之洞在扬弃传统“体用一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革命党人等分别从道与器、制度与思想等方面提出过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焕发新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体与用合一。中国共产党人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又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大飞跃。这一次次的飞跃不仅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体用合一的精神品质,也逐步构筑了伟大的建党精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干革命、搞建设和促改革的诸多风险挑战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逐步形成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硬核精神。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规范共产党员思想和行为的“本体”
在体用分析范畴中,“体”是第一性的,“用”是派生性的,“体重用轻”。“体”是根本原则,“用”是具体方法[8]。理论或者“体”对“用”具有规范作用,“体”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性和理想性为人们提供发展着的价值观念,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这个“体”,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宗旨意识,切实践行为民初心,才能在“为什么人执政,靠什么人执政”的问题上始终端正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首先,对党忠诚要求党员忠诚于党的信仰,如此在行为上才能绝对服从组织的安排。其次,对党忠诚要求党员忠于党组织。要真正落实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关键是要保证党员对组织的忠诚。最后,对党忠诚是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党中央的号召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决定坚决执行,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负人民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人民观。不管是建党初期毛泽东同志要求黨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念争取群众,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负人民都要求党员干部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一切行为标准和出发点。
二、明体达用: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用
在中国传统的体用范畴中,“体”表示形体、实体、结构,“用”表示在某种结构基础上的功能和功用。“只就那骨处便是体。如水之或流,或止,或激成波浪,是用;即这水骨可流,可止,可激成波浪处,便是体。如这身是体;目视,耳听,手足运动处,便是用”(《朱子语类》卷六)。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质的根本体现,其本身是“体用合一”,有“体”有“用”。当下,高校深入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要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具有铸魂育人的显著功用。
(一)信仰体系建构功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逐步建立对于自然、个人、社会、国家的认知,建构自己的信仰体系的重要阶段。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提供了方向引领。其中,“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想”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勇毅破局,哪怕遭遇血与火的考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矢志不渝。正是这份坚守,先辈们得以透过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摸清并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大学生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不断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进而构建起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的信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想,方向确定,愿景清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样激发大学生为党和国家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的激励引领下,新时代大学生必将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凝心聚力,团结奋进。
(二)高尚人格形塑功用
从体用范畴的视角来看,“体”是内在本质,“用”是外在表现。共产党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建构主体,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本质,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高尚人格的高度凝练和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英雄辈出,英模典范和先进事迹展现出共产党人应有的高尚人格、伟大人格,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源泉。以建党精神塑造高尚人格,共产党人高尚人格的形成又可以巩固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这是精神育人“体用合一”的内在逻辑。内蕴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力量是促进当代大学生高尚人格形成的源动力。在建党精神引领下,高校与时俱进地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最终能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
(三)家国情怀涵育功用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基于长期的生活积淀对自己的家庭、国家形成的认同、爱戴、忠诚、尽责等情感的总和,是一种生命自觉与家教传承。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等都是古人家国情怀的表达。当代大学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榜样,涵育家国情怀既是一个“体”的问题,又是一个“用”的问题。“体”主要是伟大建党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根本的价值指向,“用”则是具体到家国情怀涵育为大
学生日常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可用的标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其使命就与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建党精神中所提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忠诚于组织、忠诚于人民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本色。当代大学生在这样的精神涵养下,自然就能把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初心不改、笃志不移的决心去攀登科学的巅峰,既能实现“小我”人生目标,又能最终实现为党为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崇高价值目标。
三、固体后用,以用强体:伟大建党精神育人的具体路径
如何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世界一流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确立四个自信,这是当下高等教育中“体”与“用”的关系问题[9]。将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进程,既能确保高校“双一流”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达到固体后用,以用强体的效果。
(一)固体后用,加强高校育人组织平台建设
组织是“形”,精神是“魂”,“形”以“魂”为体,“魂”以“形”为用。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中分散的、多样的亚文化价值观进行整合,并将之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青春力量。
一方面,夯实高校党委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领导责任制。在高校,要明确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的领导责任、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责任,把落实伟大建党精神和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其中。要教育、动员和组织高校党委领导、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学习贯彻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建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为梯度的建党精神宣传学习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的组织传播作用,紧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科学思维植入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同时,要发挥好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建带团建”,党、团、班共同发展,筑牢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的组织基础。
(二)强体广用,扎牢伟大建党精神育人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伟大建党精神只有体系化融入高校课程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党精神内涵的入脑入心,确保在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人格形塑、家国情怀涵育等功能。
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在现有的五门本科必修思政课中都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关联知识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篇,可将“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讲。以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艰辛探索过程为范例,更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更有利于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融入建党精神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建党精神内容的同时,充分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与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合点最多。教师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与伟大建党精神融合,运用个别与一般相比较、相融合的方法深度贯彻建党精神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以“不忘初心、担当使命”为主线,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创新进程中的價值指引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特点讲清楚,让建党精神与时俱进地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贯穿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明确、提纲挈领的思政元素范本。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加深和拓展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功用。具体融入路径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推进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科学研究与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决策、巨大贡献等事迹融入专业教学。其二,以各个学科奠基、发展中涌现出的优秀党员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为载体,把共产党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与专业教学知識点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科模范的精神品质成为激励当代大学生献身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抓手的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激活当代大学生深耕专业学习和研究,以创新性研究成果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以用强体,活化伟大建党精神育人的形式
中国传统“体用”思想的方法论启示人们“体”是根本原则,“用”是具体方法。高校贯彻落实伟大建党精神同样有“体”有“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贯彻落实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遵循的“体”,具体学习贯彻方式方法的选用则是“用”,最终达到“以用强体”的目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创新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方式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富有时代感、鲜活感和厚重感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此项活动的开展。
伟大建党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需要适应新时代青年的价值体验,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创新。
一方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打造沉浸式建党精神体验平台。深入挖掘伟大精神形成与发展中的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借助年轻人喜欢的数智融媒,充分利用学生社区活动场所、体育场馆、实验室、图书馆、校史馆、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和平台,推出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文艺作品、红色故事,唱响红色好声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纪念长廊、革命先烈雕塑等,构筑建党精神资源群落,为学生沉浸式体验建党精神提供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宣讲,激发大学生的宣讲参与热情。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所惯用的话语体系、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等来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宣讲落实工作。建立“大学生讲师团”,以朋辈引领为形式,用大学生身边的故事给大学生宣讲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影响。举办主题读书会、辩论赛,组织观看相关题材舞台剧、微电影、话剧等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指引作用。
总之,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高校贯彻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借鉴中国传统的“体用”分析范畴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及其贯彻过程中的“体”与“用”、本质与功用、原则与路径之间的关系。高校在“体用”范式指导下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贯彻活动更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2] 张士海.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
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
[3] 吴潜涛,沈茹毅.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及其时代弘扬[J].
政治学研究,2022(3).
[4] 马报,王建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结
构维度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2(1).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
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
26(1).
[6] 夏静.体用的思想谱系与方法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
2018(4).
[7] 方克立.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84(5).
[8]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014:31.
[9] 穆军全,李莉.“体用”范式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
省思[J].中国农业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