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18-05-21 11:30:04陈安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4期
关键词:建党精神基本内涵时代价值

陈安杰

[摘 要]建党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在创建政党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为这一精神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建党精神所体现的时代价值要求共产党人要传承和弘扬首创精神,推进先进政党的伟大事业;传承和弘扬奋斗精神,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奉献精神,站稳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基本内涵;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4-0009-04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组织,再有3年将迎来百年诞辰,这将是中共建党史上的一件大事。总结建党精神,准确阐述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建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产生都离不开坚实的社会基础,建党精神也不例外。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交手,屡战屡败,割地赔款,生灵涂炭,中国积贫积弱暴露无遗,有识之士开展了救国救亡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变法图强”到“恢复中华”的民主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国,一盘散沙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恰在这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带来了新的曙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建党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最早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当属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相约先后在北京和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相继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创建党的早期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建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1]。1920年,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重要成员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是年11月,上海的早期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为培养革命青年和工人骨干,上海的早期党组织先后在渔阳里创办外国语学社、在小沙渡创办工人半日学校,北京的早期党组织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其他各地早期党组织也以不同的形式创办了工人夜校、识字班等。

上海早期先进分子充分利用租界开展建党活动。尽管租界是“中國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2],早期先进分子忍受着二等公民的待遇,但正是由于租界的存在,促使近代上海的政治格局呈现鲜明的特色,从而使得统治上海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控制方面留有少许间隙,为政治性团体组织规避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早期先进分子能够在上海立足,并广纳群儒创立党团组织,培养革命干部、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也正是利用了上海的区位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先进分子开展建党活动的主阵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风雨激荡的年代,海内外先进分子齐聚东方大都会上海,开展党的创建活动,为党的诞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最终促成了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建党精神产生的思想基础。1919年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在北京,但由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社会管制森严,严密控制先进革命分子的思想和行动,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1920年2月,陈独秀由京返沪,由他任主编的《新青年》也随之迁沪,自此,上海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宣传中心。为方便先进革命分子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在陈独秀的倡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社。1920年7月,以维经斯基为负责人的五人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法租界成立了中俄通讯社(1921年1月起称华俄通讯社)。以《新青年》为依托,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了新青年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公开出版发行机构。为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推动党组织的发展壮大,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刊,公开了党的旗帜。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建党思想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展情况,同时,也对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进行猛烈的抨击,坚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信念,成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必读刊物。

上海聚集了一大批先进分子在此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在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受其影响,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由于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他们通过社会主义研究社、中俄通讯社、新青年社以及《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媒介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广州的《广州群报》,济南的《励新》半月刊以及长沙成立的俄罗斯研究会,都以不同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致力于向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开展工人运动。上海的《劳动界》周刊是专门向工人阶级宣传革命理论的通俗读物,这是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的第一个工人刊物,成为向工人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载体。各地也相继创办了工人刊物,如北京创办了《劳动音》、广州创办了《劳动者》。1920年的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是中国革命分子走向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在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上海机器工会和上海印刷工会相继成立,为更好开展工作,两家工会还分别创办了他们的期刊《机器工人》《友世画报》。此外,上海党的早期组织还帮助工商友谊会创办通俗刊物《上海伙友》,其风格带有明显的红色印痕,倾向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各地成立党的早期组织,培养革命后备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为党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嘉兴闭幕,伟大政党经历了酝酿、组织、筹备到诞生的整个过程,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6月2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把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的提出,填补了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源头的历史空白。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革命精神谱系。

概括建党精神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酝酿、组织、筹备到诞生的全过程,这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其二,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理想信念高于天,追求信仰,永不放弃;其三,先进革命分子用铁肩担当起时代的道义,用“笔杆子”传扬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体现的是早期共产党人义无反顾的时代担当;其四,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确立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情怀。由于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具有相同的社会实践基础,因此,“红船精神”就构成了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内受军阀的专制统治,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前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一大批先进分子在海内外开展建党活动,到处都留下了先驱们的足迹,决心改变“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苦难的岁月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宣扬者,同时也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义无反顾的担当者,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精神品质,成为早期共产党人首创精神的真实写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早期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在创建政党的过程中,他们勇挑重担,或创办报刊,或参与编辑,勇于拿起“笔杆子”讨伐帝国主义,鞭挞封建军阀,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等都是建党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此外,还有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李汉俊主编的《劳动界》,在推动工人运动方面發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3]1956年董必武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视察,欣然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执着的信念是早期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开展建党工作的动力源泉。早期共产党人有的家庭殷实,衣食无忧,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相结合,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凭借历史自觉,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从开始着手建党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深深镌刻在每个党员的心中,成为激励他们开展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最后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牺牲时只有30岁。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李大钊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从容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崇高风范。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中奋斗,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在严酷考验中不变初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所倚重的就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早期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的奋斗精神,既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也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身上得到不断继承和发扬。他们自幼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感召下得到升华,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拯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水深的历史责任。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创建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这充分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的区别,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阶级本质的鲜明体现。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

中国共产党从不谋求自己的私利,立党出于公心,是为了服务人民大众。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写道:“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6]这说明早期共产主义分子创建政党,就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定人民的立场,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只有忠诚为民、为人民服好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在丰富的建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使一个创建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成为拥有近89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所依靠的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伟大精神的激励,其时代价值就在于用这种精神推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让建党精神成为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不竭动力。

(一)传承和弘扬首创精神,推进先进政党的伟大事业。先进政党所表现的特质就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政党,深知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伟大政党得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诞生,并成为在落后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典范。在艰难困苦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开创党的事业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强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最强音,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属于后发赶超型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會遇到难以预料的问题和挑战,要求我们时刻牢记首创精神的要旨,反对自我封闭、因循守旧,敢于突破陈规、勇立潮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谋划,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创新思维和勇气,同时也表明在全球治理上愿意贡献东方的智慧和谋略。

(二)传承和弘扬奋斗精神,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彰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更不能背离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在当代中国,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所要不懈追求的远大目标,是先进政党立足实践基础上的长远谋划,代表的是共产党人高远的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明确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7]

(三)传承和弘扬奉献精神,站稳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历程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使之成为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共产党人要站稳政治立场,始终把自己当成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要以平等的心态与群众多交流、多学习、多请教、多协商。党员干部要主动与群众建立广泛的联系,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并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要深入城乡社区,拜群众为师,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把群众当作党员的良师益友。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党员干部要“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8],把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9.

[2]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J].历史研究,2011(03).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4-1095.

[6]“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7.

[8]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01-12.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建党精神基本内涵时代价值
弘扬建党精神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试论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首创精神的历史作用
从建党精神看中国共产党永葆年轻的红色基因
建党精神与上海文化基因的内在关联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6:09:19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31:51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1:41:32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7:07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