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建党精神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2018-08-06 08:59董德兵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6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

董德兵

[摘 要]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它开启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历史新航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建党精神,是坚持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历史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建党精神;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6-0013-04

一、弘扬建党精神,坚持中国道路

回首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史,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都一再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夙愿和期盼。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红船正是这条康庄大道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进行了不懈探索。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仁人志士认识到天朝王国已是历史,面对内部凋敝、外敌环伺的险恶局面,开始了艰辛的探索。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把基督教义中国化作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救世良方,把上帝耶稣基督变成了“天父天兄”,“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曾国藩、李鸿章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器不如人”,因此应从赛先生入手,掀起洋务运动,历时30年,直至甲午战败,洋务救国宣告破产。康有为、梁启超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制不如人”,挽救中华必须走君主立宪之路,试图恢复旧制,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戊戌维新历时103天宣告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辛亥革命之后民众本以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袁世凯窃取国柄,把中国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國的政治和知识精英都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感觉不到中国有任何希望来拯救自己。严复曾悲叹道:“中国弄不好,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

而在国际上,一战打了四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孙中山寄希望于曾经反对过袁世凯称帝的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人的帮助,进行护法运动,结果得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沉痛结论。新的出路在哪里?

正当彷徨徘徊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如是论述:“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新的承载和希望,中国梦有了新的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90多年来,我们党从上海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开始梦想起航,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建党精神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奋进的方向。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都会得软骨病”,要求加强思想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就为我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首先,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其次,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在共产主义作为运动、学说和制度的统一中,强调的是共产主义运动。最后,共产主义是一种必然实现的理想社会制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共产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一部分一部分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因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可实现的海市蜃楼;我们也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对共产主义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以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需要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弘扬建党精神,彰显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建党精神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建党精神的产生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但也激发起了国人自强不息、自由独立、爱国忧民、变革创新的意识。正是这种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才使得中国一次次免遭亡国的命运。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为苦寻复兴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送来了新的曙光,也为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找到了科学真理。他们开始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农群众中得到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建党精神绝不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仁人志士优秀思想品质的简单再现和复归,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和升华,它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曾经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出灿烂文明;也曾经因为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丧失历史机遇。在中国人民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都未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直到党的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新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革命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建设同样没有现成模式可循。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求发展的又一次革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破浪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特别是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进行创新的结果。因此,把建党精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源动力,也就是用改革创新精神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等各项事业已经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如果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甚至会前功尽弃,这就需要我们牢牢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贯彻到党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诸领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激发全社会生机活力,发扬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建党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增添不少新的内容,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自觉的群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我们党的一种文化自觉和高度自信,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这些革命精神尽管历史特点各异,实践指向不同,但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都继承和发展了建党精神的实质,都贯彻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联系群众、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理想和宝贵精神源泉,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巨大能量和绚烂光彩。

三、弘扬建党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建党精神有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红船等物理存在;还是一种抽象意义,铭刻在人民内心;更是一种强大力量,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团结奋进。这种力量,我们能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风云历史中感受到,从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到,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我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是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上海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开始梦想起航,走向全国执政,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信任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97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虽然党的历史地位有所变化,但我们党始终承载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同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我们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离梦想从未如此接近。同时也要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副教授、博士,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现代性境遇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与当代妇女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