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宁+刘江
摘 要: 抗大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校,其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文化建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深入挖掘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建设经验,对当前高校在这方面提出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 抗大 思想宣传工作建设 时代价值
1936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其思想文化工作建设受到了党中央一致重视,规定了“三八作风”作为校训及培养学员的重要方针,使学员达到“人能尽其材,才能尽其用”的目的。这为抗战的胜利及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人员基础,可以说在党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一、抗大在艰苦的条件下越办越好
在1938年《抗大动态》中这样叙述抗大生活状况:“无论是教职员、学员或事务人员总汇起来,平均每月只有8元左右,这与全国任何大学比较起来,都是微乎其微的。”[1]23即使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抗大还是解决了一个个困难。其一,经费问题;抗大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挖窑洞及整理牛、羊圈作为校舍,用砖头、石块、黑锅灰和子弹头及废报纸作为文具的替代品。其二,生活问题;麻布和草鞋是抗大师生的主要着装。糠、小米、黑豆是主要主食。随着许多学员的慕名而来,为解决衣食问题,抗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思想总动员,自己种田、防线,在短短一年就实现毛泽东所说的“丰衣足食”。其三,学员招收问题;在第一、二期中大部分学员都是老红军及农民子弟兵,学员数量非常少。抗大通过先进的教育和管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员,尤其从第四期开始,有大量的爱国知识青年、有知名的文艺界人士,有东北军、西北军将领的高干子弟,甚至还有来自外国的64名华侨及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国际友人。实践证明: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成功的,在艰苦的条件下,越办越好,使它响彻于黄河之滨、长江之滨。
二、抗大在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1.用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统一学员的思想。
抗大学员的地区来源非常广泛,但思想意识和觉悟性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种情况,抗大制定出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法,其一,把改变学员思想放在首要地位;教学课程“根据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学员的成分而有所改变,但以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作为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不变”[1]66。其二,提高学员的哲学认知;毛泽东亲自讲授《辩证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等课程,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及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性,“左、右倾”错误观点的危害性,要求学员提高思想觉悟性和判别是非的能力。其三,始终把党的政策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在专职及兼职的教员中始终强调党的政治教育。如:毛泽东在讲演《论持久战》的课程中,始终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重要性,使学员坚定了持久抗战的信心。
2.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适应形势不断改革。
在学校正规化建设中,抗大坚持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方法,为抗大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归为三点:其一,结合实际讲授理论知识;教员在授课中坚持“少而精”原则,在辅助教学中坚持“学而用”原则,注重由表及里、有远到近的传授理论知识。其二,在学校建制及招生方面结合实际;为适于战争环境,采取灵活性、时间短、见效快的体制,对“来到抗大的学员,来者不拒”。其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抗大根据学员特点注重教育方法的运用,比如:解说式,适合工农出身的学员,要求学员把前后问题联系起来,不要一点、一个问题孤立起来。为了帮助落后学员及给学员减压,还组织研讨会、座谈会,组织晚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方法,去帮助学习,交流经验,努力使学员的理论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3.组织序列合一的方法,培养知识干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新任教育长何长工制定了“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教学尝试,目的是打破敌人封锁和扫荡。其一,适应敌人后方环境,实行战教合一新方法;在编制方面,将基层大队、支队、校队变成团营连排的训练方式,从而保证分散转移中独立教学。其二,根据战斗形势,安排教学内容;在政治文化课中增加了形式主义教育,军事理论各学科增加了防御战、迂回包围、阵地战等实战案例,并教授战法实际演练;在授课方式上,采取自学与授课形式结合,集体和分散上课结合。其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尤其在六、七期学员中最为明显。第六期学员大部分为文盲、半文盲、高小文化程度,抗大在教学上适当增加文化课的比例。第七期学员大部分是前线基层干部,他们有较高的战斗经验和素质,要求他们以研究和探讨为主,把学习由浅入深,循环渐进,使学习能力得到升华。
4.注重教员队伍的建设培养。
抗大校长“罗瑞卿同志为加强教员建设、稳健教员队伍注入了大量心血”[1]373。主要有:其一,举办培训班,以老带新;在内容和方法上,坚持学以致用,根据每个人专业,将来教什么就学习、研究什么。许多年轻教员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其二,强化培训,民主教学,这主要为现任教员骨干开办的,强调自学为主,集体活动主要是备课试讲。明确教员有讲学、研究的自由,坚持群众路线,边实践边总结。其三,政治上尊重爱护教员;尤其是“1938年9月抗大教育科科长杨兰史逝世,毛泽东在追悼大会上写下‘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的挽联”[1]173,使广大教员对于中央如此尊重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作为一名抗大教员的无上光荣,“坚定做一辈子教员,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上的决心”。
三、在新媒介时代对加强高校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的几点启示
习近平强调,“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就是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为、顺势而为”[2]65。所以,研究抗大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经验对当前高校打破以前固有的思维定势,加强思想文化工作建设,探索新举措和新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增强政治意识,加强宣传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地位。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一点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要围绕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66。这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成功。所以,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当前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学生的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在意识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代表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兴国之魂,是占领舆论阵地又一大思想武器,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其中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符合当今高校的意识领域方法的改革,也是带领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净化思想宣传工作是高校思想建设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融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关键,必须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2.结合实际丰富教育载体,创新宣讲平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传授的单一,一个广播、宣传栏的传播方式已经起不了作用,必须采取多种新媒介方式和平台进行创新。其一,宣传渠道结合实际;坚持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介手段相结合,借助宣传栏、微信、微话、贴吧等新媒介载体把新时期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到高校学生的头脑之中。其二,主题活动、文艺形式要创新;采用征文、主题演讲、组建文艺宣传队、微信、微话、贴吧等平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教育。其三,组织“学生宣讲团”深入宣讲;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各个社区,成立宣传点,将声音传播到学生的家庭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滋润到养育他们的沃土上,为他们培养好的舆论熏陶氛围。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思想文化教育,让其更好地成长。
3.用教学新理念,培养自己高素质的学生。
为了占领高校学生大脑思想的舆论阵地,高校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属于自己、为我所用的知识人才。所以,当前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其一,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多媒体的综合教育方法;充分发掘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画、网络论坛、贴吧、社区等新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其二,开辟多元教学新战线;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成果,使教学不再单一、滞后性。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理性辨别的价值标准,明辨是非,弄得文化思想的真善美。其三,完善思想教育新理念;抛弃传统的媒介下权威人物的一家之言,使普通发言者也有发言的权利,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4.培养新形势下的合格高素质的教职员工。
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着力转学风、正学风、改学风,强调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重要性”[2]67。所以,合格的教职员工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必要保证,是占领高校学生思想大脑的“助推器”。高校为了更深入地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其一,干部严格把关,加强培训;做到定期学习、定时沟通,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其二,结合党员组织实际提出新方法;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党建研究、座谈、工作活动等形式,明确职责,教育、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其三,定期对政教员工进行调研;严格的进行工作考核,执行奖惩机制。深入课堂调研、座谈,审核是否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总之,在新媒介时代条件下,深入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时代特点,在吸收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经验的前提下,对于创新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及培养我国高校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实现高等院校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习近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讲话,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