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
- 三阴三阳脉法源流探析❋
源头: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1.1 标本脉法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出土,向我们展示了经脉医学的早期经脉循行形式,而其起点与止点与《灵枢·卫气》所记载的十二经标本之位相近,表明标本脉法是伴随经脉的形成而发展,不仅是一种诊法,也是十二经脉的起点与终点。现将其与《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对比,见表1。表1 十二经标本、经脉起止点位置对比表因此,标本脉法是早期经脉医学的脉诊诊断形式,从《黄帝内经》中的描述看,早期经脉医学广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1期2023-12-03
- 对“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思考*
本意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相等……说明其病与其他经脉无关,病在本经[3]。”似以人迎寸口脉法证“自取其经说”者,但未能对《灵枢·经脉》中的“热” “寒”“陷下”及《灵枢·禁服》中的“紧”“代”“陷下” 与人迎寸口脉间的关系做出解释。《针灸学》亦言:“‘不盛不虚’……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4]。” 既然“本经自病”的说法是由他经脉、他脏腑“不盛不虚”推导而来,那么何以本经之脏腑、经络亦
中医学报 2023年6期2023-07-29
- “阴弱者,汗自出”新解*
经》《难经》,以寸口脉法为主,三部九候遍诊法与独取寸口脉法间有应用。寸口脉的诊法以浮中沉候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故其脉象可以分两种,一种为寸、关、尺三部脉总体的浮沉、滑数等状态,如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第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另一种诊法为寸口分为脉寸、关、尺三部脉分别描述,如《伤寒论》128条“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第129条“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第357条“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在寸关尺分部叙述中,寸脉为阳
中医学报 2023年2期2023-04-05
- 从脉象再议肝主疏泄理论*
——李敬林教授学术思想传承
方法。如人迎脉及寸口皆为血脉诊病。现今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血脉诊。而在古代比较常用的经脉诊病方法。滕晶[9]认为脉诊能够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全面、准确和客观地信息表达。并通过对脉诊形神信息、定位信息和疾病信息表达3 个方面说明其整体性。由此可见脉诊通过窥视人体内部整体的信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 脉象的形成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搏跳动的形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因此,中医常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描述脉象,例如,涩脉的脉象特征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5期2023-03-22
- 焊接当量在大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修正系数)×管线寸口+(弯头数量×管线寸口×2)+(三通数量×管线寸口×3)+(法兰数量×管线寸口)+(大小头数量×管线寸口×2)。对于非装置区即管廊区:非装置区的焊接工程量=焊口数(管线总长度/单根管线长度)×管线寸口+(弯头数量×管线寸口×2)+(三通数量×管线寸口×3)+(法兰数量×管线寸口)+(大小头数量×管线寸口×2)。2 焊接当量在520商储库项目管理中的应用2.1 在分包策划中的应用520商储库EPC项目中依据基础设计图纸计算出总焊接当量,依
全面腐蚀控制 2022年11期2023-01-21
- 《难经》脉诊浅析*
部位1.1 独取寸口 《难经》首倡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诊法并不是《难经》首创和独创的,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五脏别论》等篇中均已提到寸口诊法,但《难经》却是首先提出独取寸口,这不仅仅是对中医诊断方法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对其诊断思维方法的全新转变,即由遍诊全身脉象以候全身病变转为以寸口、局部的脉象反映全身的整体情况,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在《难经·一难》中记载:“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2022-12-31
- 张沛霖脉诊学术经验刍议※
脉;中部天诊查取寸口,属桡动脉,候肺之气,称寸口脉或太阴脉;中部地诊查取手阳明之阳溪,候胸中之气,称合谷脉;中部人诊查取手少阴之神门穴,属尺动脉,候心之气,称神门脉;下部天诊查取足厥阴之太冲,候肝之气,称太冲脉;下部地诊查取足少阴之太溪,候肾之气,称太溪脉;下部人诊查取足阳明之冲阳,属足背动脉,候脾胃之气,称趺阳脉[1]。《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张沛霖主任用针之前,必先诊脉。在三部九候脉诊法指导下,张沛霖主任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9期2022-12-23
- 浅析四时脉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提出了“诊病独取寸口”“四时脉”“五脏脉”等观点。其中“四时脉”的论述与《素问》中相关论述十分相似,并且互有补充之处[4]。《黄帝内经》《难经》均对四时脉进行详细的论述,可知其重要性。现从《黄帝内经》《难经》出发,基于五行生克理论,试论四时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1 脉象与四时变化1.1 脉取手太阴寸口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多种脉法,有“三部九侯法”“尺肤法”“寸口脉法”等。其中,“寸口脉法”应用较广。《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08-17
- 从古代遍诊脉法视角考证《伤寒论》“额上陷”之涵义
常让人想到“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的“寸口脉法”,事实上,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多种脉法。在脉诊诞生之初,各种脉法的诊断部位有规律的遍布人体全身各处,主要分布于头面、四肢踝腕、腹部等脉动处。“寸口脉法”正是从这多种脉法之中演变而生的,与“独取寸口”相对,这些古脉法统称为“遍诊法”。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遍诊法”作为中医临床脉诊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虽然最终被“寸口脉法”所取代,但是它也在古代医籍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记录,甚至可以说“遍诊法”的痕迹遍布于宋
环球中医药 2022年9期2022-01-01
-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的研究
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05月就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经数据筛选共纳入病例80例,年龄为40-85岁,平均(50.85±5.64)岁。1.2 纳入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房颤动认识与治疗的建议2012》,ECG或Hoter诊断标准为: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3期2021-09-15
- 寸口脉脉位与疾病状态关联性的血流动力学建模分析
实践基石,它指出寸口处不同部位和深浅的脉象表征了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三部九候”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三部寸关尺的脉象所主病症,二是浮中沉脉位的所主病症。三部的所主病症,理论上从《黄帝内经》到《难经》、《脉经》基本定型[1-4],文献中对此讨论较多[5-7]。对于脉位的所主病症,《难经·五难》中有较详细的表述,但后世文献中的探讨较缺乏[8]。多年来研究者对于脉诊中脉象与病症之间联系的物理和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从生理实验观测的角度,目前已经积累了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年4期2021-08-18
- 切:中医四诊法之本
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遍诊法、尺寸诊法”,为后世脉学著作打下了基础,提供了资料。《难经》首次提倡诊脉“独取寸口”。东汉末年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基本原则。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正式确立了24种脉象的名称和指感形态,也初步确定了“寸口三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是脉诊操作在古代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规范化。其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也涌现了很多的脉学著作,如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脉神章》、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李中梓的
当代党员 2021年5期2021-03-24
- 八对阴阳辨脉方法的应用
迟为阴。⑤在双手寸口脉的六部之中,脉搏波滑过速度快,为数、为阳;速度慢,为迟、为阴。⑥脉体特征表现为“大、动、滑”为阳,“涩、弱、弦、微”为阴。⑦一个脉搏波的升起的部分为“来”,为阳;下降的部分为“去”,为阴。⑧两个脉搏波之间的静止期为“静”(或称 “止”),属于阴; 一个脉搏波的波动为 “动”(或称“至”),属于阳。2 八对阴阳辨脉的应用具体应用如下:(1) 左右寸口脉辨阴阳: 通过比较左右寸口脉脉象的差异,判断一身阴阳、气血的盛衰。如王雨三在《治病法轨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02
- 黄帝内经
,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络的通假字)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别本作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年11期2020-12-25
- 黄帝内经
闻为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年10期2020-11-30
-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启发
》提出的三部九候寸口诊法,强调诊脉部位只诊寸口,其开篇即言明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处,可探知肺经气血盛衰,再予以其“肺朝百脉”之理,认为寸口即可以反映全身经脉气血盛衰和运行的情况。寸口具体被细分为寸、关、尺三部,并且将寸、关、尺三部与人体脏腑或身体部位对应起来。同时,诊脉过程中又依照指力大小的不同,细分为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三部九候脉诊法发展至三部九候寸口诊法是一个由繁及简的过程,从诊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展到将三部对应至寸口处,这是对“三部九候”概
中医药学报 2020年6期2020-10-09
- 《黄帝内经》两种脉法对针灸临床的指导*
部九侯脉法、人迎寸口脉法,通过两种脉法来诊察疾病,以脉为眼,知其病所,随其虚实而治之。1 三部九候脉法1.1 三部九候脉法解疑1.1.1 三部九侯脉口位置梳理 三部九候脉法是《内经》具有代表性的遍身诊法,关于三部九候脉法的篇章详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从《难经》独取寸口开始,部的概念逐渐归属于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候的概念逐渐归属于寸口脉浮中沉三候,一部有三候,三部有九候,故曰三部九候,《内经》的三部九候遍身脉诊法至此慢慢被独取寸口脉法所取代,鲜有闻及。关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6期2020-09-17
- 黄帝内经
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别本作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大肠手阳明之脉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年8期2020-09-02
- 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证性[2]。人迎寸口脉法记载于《黄帝内经》,其详细记载人迎脉和寸口脉位置以及如何运用人迎寸口脉诊察和治疗疾病。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人迎穴,即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而寸口脉位于手太阴肺经经渠穴,位于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通过人迎寸口脉法可诊察五脏六腑虚实,通过人迎脉和寸口脉区别一盛、二盛、三盛和是否躁,确定所病经脉。本研究采用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颈椎病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3-4]:西医诊断标准参考《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6期2020-07-03
-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pulse (寸口脉) is weak, and tight in Chi. The symptom is limited body movement, like paralysis."Ming Xueji'sInternal Medicine Abstract(《内科摘要》) records: "Insufficient sleep at night, sourness and heat in feet. Long-term without sleep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9期2020-04-20
- 早期妊娠女性寸口尺见弦脉的临床研究❋
起的脉象变化,在寸口脉诊中,中医认为尺脉候肾。《医学入门》[1]载:“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肾,故命门在右,而肾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生左肾,故命门在左,而肾在右……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亦不死。”女子左尺脉的脉象变化与女子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对早期妊娠脉象、脉图进行研究,不论是正常妊娠女性还是异常妊娠女性都在早期妊娠寸口尺以弦脉多见,但是根据弦脉的中医主证及产生弦脉的现代医学机制,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妊娠期产生弦脉的原理,目前使用ZM-30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2020-03-13
- 中医名言拾粹
,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三·寸口脉法》六经惟厥阴最为难治,其本阴而标热,其体风木,其用相火,以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出,所以一阳为纪,一阴为独,则厥阴病热,是少阳之相火使然也。火旺则水亏,故消渴;气有余便是火,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甚则克土,故饥不欲食,是为风化;
光明中医 2020年21期2020-03-04
- 论《灵枢·终始》理论在针灸临床处方选穴中的运用
天道毕矣”。通过寸口人迎脉法可以了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情况。《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指出针刺治病主要在于调和阴阳,使机体阴阳和调,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寸口人迎脉法目前在指导针灸临床处方选穴方面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岭南针灸名家黄建业主任医师擅长运用寸口人迎脉法进行辨证取穴,常常独取一穴,而效专力宏。吾等跟从黄主任学习,幸得指导,结合阅读《内经》后的心得,将寸口人迎脉法指导针灸临床处方选穴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2019-08-06
- 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法,笔者将“人迎寸口脉”针法用于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原湖南省马王堆疗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就诊顺序查询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 17例,女18 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5±14)岁;病程2 d至20年,平均病程(15±8)个月。对照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2~73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8期2019-05-29
- 脉诊的演变❋
主逐步转化为独取寸口法以定性诊断为主的过程,其间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这个过程中亦完善了方法,统一了脉名、脉形,由最初的色脉两诊不分而逐步成为与色诊并行的单纯诊脉动的方法,并以极其鲜明的特色成为2000多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脉诊的发展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以《史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3期2019-05-13
- 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式,笔者将“人迎寸口脉”针法用于治疗该病,以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原湖南省马王堆疗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就诊顺序查询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1~67岁,平均(40±11)岁;病程7 d至10年,平均(12±9)个月。治疗组40例,其中男 17例,女 23 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5期2019-05-06
- 反关脉临床诊疗意义浅议
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1],又经王叔和《脉经》进一步阐发后,寸口诊脉体系已然完备,成为多数后世医家诊脉的主要方式。临床诊脉过程中,除正常脉象外,仍存在反关脉等特殊脉象。由于历代医家对反关脉的认识尚未统一,医者在临床诊及反关脉时,有依常脉而论者,有弃脉从症者,不尽相同。反关脉的出现往往使医者在临床辨证上更难以取舍,其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笔者通过查阅反关脉相关文献,对反关脉的形成机理和辨证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启发,现将学习思考浅析如下,望同道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01-16
-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410016人迎寸口诊法,见于《黄帝内经》,在后世诸多著作中,皆有讨论,但一直没有真正用于临床。笔者反复研读《黄帝内经》,若有所悟,将所悟与临床结合,反复验证,对人迎寸口诊法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介绍如下。人迎寸口诊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1]20记载:“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6期2019-01-10
- 古代表示长度的词语浅析
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从又从一。意思是:十分。由手掌后退一寸,即动脉位置,叫作“寸口”。字形采用“手、一”会义。如《商君书·靳令》:“四寸之管好无当,必不满也。”二、尺。《说文解字》曰: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意思是:十寸长。人的手掌线后退十分的动脉位置就是“寸口”。十寸为一尺。如《隆中对》:“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里“寸”和“尺”是长度基本的单位,我们把《说文解字》的解释也附带列出。为方便理解,特以上图所示。三、咫。古代八寸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1期2018-11-20
- 《黄帝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
字古奥简洁,且与寸口脉法的切诊部位有一部分重合,两者所论尺脉极易混淆,因此《内经》尺肤诊法的理论内涵至今不甚明确。本文将综合考察历代注家的注释和医家的发挥,从尺肤诊法的切诊部位、尺肤切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和尺肤诊与其他诊法互参等三个方面展开,力求全面深入地解读《内经》尺肤诊法理论,以充分揭示其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1 尺肤诊法的切诊部位尺肤诊法的切诊部位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尺肤切诊部位范围是在前臂的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义的尺肤切诊部位范围是从寸口脉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3期2018-04-25
- 古代表示长度的词语浅析
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从又从一。意思是:十分。由手掌后退一寸,即动脉位置,叫作“寸口”。字形采用“手、一”会义。如《商君书·靳令》:“四寸之管好无当,必不满也。”二、尺。《说文解字》曰: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意思是:十寸长。人的手掌线后退十分的动脉位置就是“寸口”。十寸为一尺。如《隆中对》:“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里“寸”和“尺”是长度基本的单位,我们把《说文解字》的解释也附带列出。为方便理解,特以上图所示。三、咫。古代八寸为
中学语文 2018年33期2018-02-09
- “人迎寸口诊法”指导针刺治疗痛风发作期验案一则
30014)人迎寸口诊法,源于《黄帝内经》的记载,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将脉法与经络和治疗方式直接对应的诊治方法。在这套诊法中,提出了对于疾病依照经络的六种分类,并将六种分类所对应的处理方式、时间、频率以及治疗完成的标准进行详细记录。由于其在外感内伤杂病中广泛运用,我科也通过临床学习实践,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治疗思路,在风湿免疫类疾病中急慢性疼痛症状的针刺疗效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病例介绍兹摘录我科应用人迎寸口诊法处理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伴发热一则,记录如下: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1期2018-01-19
- “气口九道脉”的溯源初探
帝内经》,同名“寸口”,在《灵枢》的《禁服》、《始终》、《四时气》中均有提及,《内经》书中虽然有多种脉法学说并存,但是已经明显开始独重寸口脉法,且论述详备[1],而独取寸口的普遍应用可能主要归功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一书,对寸口脉诊理论体系的规范和完善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而《脉经》中的奇经八脉法和十二经独取寸口法基本相同[2],《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论述了奇经八脉病证和八脉脉象主病,如“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8年34期2018-01-14
- 气至与针感
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阴经穴位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使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趋于相等,可以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针灸疗法;气至; 得气;针感《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 气迟至而不治。” 杨氏在《针灸大成》里注解为:气既至,则针有涩紧,似鱼吞钩,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3期2017-03-22
- 关于仲景脉学的几点问题商榷
)仲景诊脉方式:寸口诊法为主,遍身诊法为辅;(2)仲景寸口三部脉与人体对应关系:寸口三部脉与人体三焦部位对应,即仲景把寸口脉分为“寸口、关上、尺中”,寸关尺三部分别相应人体上中下三焦;(3)仲景阳脉、阴脉的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脉象阴阳:阳脉多提示脉位趋于表浅、脉力强、脉势滑利、脉率快的脉象;阴脉多指示脉位趋于深下、脉力弱、脉势涩滞、脉率慢的脉象。另一方面是部位阴阳:寸关为阳,尺脉为阴。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仲景的脉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期2017-03-01
- 《内经》不应脉探微
寸和尺,寸应该是寸口,包括寸关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脉全以三阴为前提,尺候不应脉左右相同;《内经》不应脉表现在不同的年份,与司天和六气客气密切相关,南政北政各有不同。不应脉为天气之脉象,脏气之不应,以反手其诊和以沉脉之诊都缺乏科学的道理,反其诊则见,应该理解为鉴别脏气之不应,与病气相反,脉从司天而不显脏气、病气。《内经》;不应脉;五运六气;脏气;南政;北政运气之脉,历代认识多有分歧,尤其是对不应脉的认识,存在诸多模糊,本文从《内经》脉理,探究不应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期2017-01-28
- 《脉法赞》文本性质与学术思想初探
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对《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对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脉法赞》;脉经;脉学;医史文献《脉法赞》首见于魏晋间王叔和《脉经》,于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开篇引出四言成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9期2017-01-16
- 《脉法赞》脉学用语刍议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三阴三阳(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1]。此段文字确立了寸口分部属脏,是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早期文献。围绕其中“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等概念,古今医家颇有不同见解,本文将针对以上争议性内容辨析疑义,寻源溯委。1 “左主司官,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2017-01-16
-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
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孙晨耀胡佳奇杨梦珍姚子昂李诗梦郭华根据《内经》记载,利用人迎寸口脉法不仅可以判断人体阴阳的盛衰,还可以快速知晓病变所在的经脉,继而有针对性地针灸、用药,临床价值极高;祝华英先生提出“经气双向循行”学说,不仅化解了经气循行方向的矛盾,还阐明了人迎寸口脉法的原理,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然而,“经气双向循行”学说和人迎寸口脉法皆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末也提出了一些反思。经脉;经气;循行;人迎寸口脉法;补泻人迎寸口脉法广泛见于《黄帝内
环球中医药 2016年9期2016-09-19
- 基于瞬时波强技术的弦脉脉象图构建*
应用瞬时波强检测寸口弦脉参数,构建基于WI技术的弦脉脉象图,建立一种新型的脉诊技术。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 α 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寸口弦脉与平和脉的WI各30例,从压力波(P)、血流波(U)、压力变化(dP·dt-1)与速度变化(dU·dt-1)、时间三维构建WI图像。结果:寸口平和脉波型特点:W1波幅较人迎脉为小,NA较人迎脉明显,W2甚至图形不明显或消失,R-1st时间较人迎脉长;P波的重搏前波(潮波)出现较人迎脉为早,更靠近主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2期2016-03-13
- 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探讨
)·学术论坛·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探讨闫东宁何丽云吴秉峻李新龙侯爱娟100700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闫东宁(硕士研究生)、何丽云、李新龙、侯爱娟];加拿大Benjamin平衡疗法中心(吴秉峻)【摘要】本文对寸口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应用双臂血压心率数据客观反映寸口脉象脏腑气血功能变化的设想,脉诊与双臂血压的关系可能是疾病诊断新途径的研究思路。笔者针对近年来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的分析。通过对中医脉诊和双臂血
环球中医药 2016年3期2016-03-10
- 浅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应用与体会
8033浅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应用与体会郭勇军1,吕子山1,王悠悠1,魏燕芳1指导:吴永刚2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以下简称人迎寸口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作者尝试从人迎寸口脉的定经定位,选穴及数量,经脉补泻的先后顺序、频率及操作等对人迎寸口针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阐述。认为此法能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
新中医 2016年11期2016-02-22
-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李国祥,刘 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汉代以前,脉诊处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除寸口外,还有脉口、气口的称谓,三者的含义相同,并非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而是泛指脉诊处,因此寸口的取脉处应不仅限于手太阴肺经。故通过对古籍中脉诊处称谓的整理,结合中医脉诊发展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灵枢经·禁服》人迎气口脉的人迎脉位于颈动脉处,而寸口位于趺阳脉口处。《灵枢·禁服》;人迎寸口;标本诊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2016-02-01
- 脉诊部位衍变因素探讨*
诊”衍变为“独取寸口”,其发展轨迹由繁入简,究其原因主要与元气论、寸口与五脏的关系、全息思想、道德观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回溯脉诊古籍,对脉学轨迹发展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脉诊部位由繁入简的发展轨迹是历史的必然,符合一切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脉诊部位;衍变因素;独取寸口;中医理论探讨脉诊是中医学特色诊断方法之一,是数千年中医学实践积累的成果,甚至已经衍变为“中医的标识”[1]。今天我们在临床所见到的“独取寸口”是自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6期2016-01-31
- “卫行脉外”理论对寸口脏腑分候的意义探讨
卫行脉外”理论对寸口脏腑分候的意义探讨寿小云 王乐鹏中医脉诊遵循寸口脉寸、关、尺脏腑分属理论,其机理是由五脏六腑之气味变见于气口实现的,五脏六腑之气味变见于气口是在营卫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其中卫行脉外使寸口脉管周围组织携带不同脏腑信息,本文旨在对寸口脉各分部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脏腑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对疾病诊断的意义做出探讨。脉诊; 脏腑; 脉象; 寸口中医脉诊遵循寸口脉寸、关、尺脏腑分属的理论,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体察全身疾病。《难经·一难》明确指
环球中医药 2015年7期2015-03-20
-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3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赵非一1,燕海霞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独取寸口;《内经》;《难经》;《伤寒》;《脉经》脉诊是中医最独具特色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
新中医 2015年3期2015-02-22
- 论“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重要地位,“独取寸口”是现代中医临床诊脉的主流方式。这一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诊察脉象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揣度人精神形体、五脏六腑的变化。要有效地运用这一诊法,了解寸口脉的分部及其内在含义和前提条件。故拟就《脉经》提出的“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进行探讨,并对目前常见的关于此语的释义进行分析切磋。笔者认为这句话从“精神与形体的关系”这一新角度进行理解,或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脉经;脉诊;中医诊断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属于“切”的内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9期2015-01-24
- 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论述颇多,然关于寸口脉具体分候何脏腑却一直未有统一的认识,其或者从脏腑表里关系来论述,或者从五行的角度来探讨,各家的说法不一,现结合历代文献和现代医家的认识对其浅述如下。1 古代文献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论述1.1 《黄帝内经》的论述 脉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但《内经》中并未明确提出寸口脉的概念。《素问·脉要精微论》仅提及“尺内两旁,则季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2014-04-15
- 《内经》针灸概念术语的文化诠释:以“寸口、脉口、气口”之辨析为中心
的文化诠释:以“寸口、脉口、气口”之辨析为中心朱 玲 李敬华 杨 硕 贾李蓉 高 博 于 琦 董 燕 杨 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内经》距今年代久远,想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概念,必须回溯至其产生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从文化的角度对《内经》针灸概念的形成进行考察,探寻文化对医学影响的机制,对于进而深入理解《内经》针灸概念及其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寸口、脉口、气口”概念内涵的文化诠释,笔者认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相关针灸
世界中医药 2014年1期2014-04-05
- 刍议独取寸口诊法与肺经的联系❋
、为人熟知的还是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发扬光大于《脉经》,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简便、易操作,逐渐取代了其他繁杂的取脉方法并沿用至今。但为何要将取脉的部位设在肺经经过的寸口?为何通过寸口这个部位就可以决人生死、诊五脏六腑之疾呢?古来对此并没有系统的著述,偶有提及也是散在各典籍之中。笔者收集各典籍中的章句,总结归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1 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是五脏六腑之终始《难经·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2014-01-25
- 《难经》浮脉探析
法而异。2.1 寸口诊浮脉《难经》的脉学成就之一是明确提出“独取寸口”的发明,与《内经》“三部九候”的联系与区别成为中医临床诊断方法之一[2]。《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 各何主之?”“然三部者, 寸关尺也”。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即“从关至尺是尺寸, 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古代医家以“从鱼际至高骨, 却行一寸”称为寸口。“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是关部的前面为寸脉,属阳,长度九分而带浮象,超过此标准称为太过,达不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2014-01-25
- 《难经》脉诊理论贡献探析
1 明确提出独取寸口《难经·一难》[1]曰:“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确立了诊脉独取寸口的意义。而最早提出寸口脉诊临床意义和原理的是《内经》。如《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五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因此,《难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强调独取寸口作为诊脉的主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5期2013-10-10
- 诊寸口脉判断十四经脉虚实法
诊脉方法常用的有寸口诊法[1-2]、人迎寸口对比诊法[2-7]、三部九候遍诊法[8]。寸口诊脉法是最简便实用的诊脉方法。诊寸口脉可以判断出五脏六腑的虚实[1],也能判断出十四经脉的虚实,兹论述如下。1 具体方法和意义1.1 定寸、关、尺脉位病人把手伸出与心同高,自然侧置(掌心侧向),医生左手诊病人右手的寸口脉,右手诊病人左手的寸口脉,双手寸、关、尺三部脉位定取方法跟常规诊寸口脉定寸、关、尺脉位法一致。1.2 寸、关、尺三部脉的诊法指尖斜置寸、关、尺脉位皮肤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8期2013-09-08
- 《难经》对《内经》寸口诊脉理论的发展※
难经》对《内经》寸口诊脉理论的发展※钱会南(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100029)《难经》作为中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建树颇多,纵观全书对《内经》气口独为五脏主理论的拓展,可谓特色鲜明,不拘一格。其原创思想彰显于承袭《内经》诊脉理论并创独取寸口之诊法,首创寸口分部,提出上中下三部与脏腑主病,阐发寸口异常脉象及预后推测,创建五色之与脉当合参之综合诊法,对中医脉诊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难经》;《内经》;寸口诊脉;运用发展《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5期2013-08-15
- 晋唐时期肿瘤相关病脉学特色分析*
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参合法,仲景善用寸口、趺阳、太溪法。寸口法起于《内经》,经《难经》阐发,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时被完善和确立,得以推广。肿瘤相关病脉学诊断部位也有类似经历,如人迎寸口参合法,《针灸甲乙经》和《内经》均有类似记载,其云:“积聚……有病胃脘痈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涩。沉涩者气逆,气逆者则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1]而“马刀”则“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瘕泄”则“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
中医研究 2013年12期2013-01-23
- 《难经》脉诊探析
。1 提出“独取寸口”的脉法,赋予“三部九候”新内容《难经》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并大致完成了“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又曰:“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见《一难》)。《难经》在此提出“独取寸口”的同时,也对“独取寸口”之原因,进行说明和论述。之后,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论阐述,基本上没有超越《难经》的范围。如吕广注曰:“十二经皆
中医药信息 2013年6期2013-01-22
- 读《金匮要略》札记3则
要略;札记1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迟”与“数”含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先讲一下“寸口”、“关上”。在《伤寒杂病论》里,“寸口”有两义,一是寸关尺三部脉的统称,如《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另一义是指寸口脉三部中的“寸部”,如《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7期2012-01-28
- 关于《难经》独取寸口的学术意义探析
,但并非指“独取寸口”,而是以三部九候遍诊法为主。《难经》开宗明义提出“独取寸口”,并系统论述了脉学理论与诊脉方法,其中寸关尺之说、三部四经之论、会胃神根之义等,皆有理有据,蕴诣至精。1 《难经》独取寸口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难经》依据独取寸口诊脉方法提出的“元气脉法”、“阴阳脉法”等脉学理论,在中医脉学中均属首创。其后《伤寒杂病论》中引用和论述的诊脉方法和脉学理论,就是以《难经》为主。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又对《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加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2012-01-25
- 《难经》的学术成就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
1 首倡诊脉独取寸口寸口诊法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难经》根据其“寸口独为五藏主”的理论,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难经·八十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说明寸口脉搏之所以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是因为寸口乃手太阴肺经脉之大会,而五脏六腑的经脉均须会合于肺,所谓“肺朝百脉”。因此通过寸口脉象的变化,可以诊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邪正盛衰,确立了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把《内
环球中医药 2010年6期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