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肿瘤相关病脉学特色分析*

2013-01-23 00:07曾鸿鹄赵海梅刘端勇
中医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病证脉象内经

曾鸿鹄,赵海梅,刘端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25)

晋唐时期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肿瘤相关理论在继承先秦两汉时期经典理论的同时,又有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尤其在脉学理论方面更是不断完善、规范,产生了第一本脉学专著《脉经》。肿瘤相关病的脉学研究特点亦是如此,是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总结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 肿瘤相关病的脉诊部位变化

脉诊部位通常有《内经》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参合法,仲景善用寸口、趺阳、太溪法。寸口法起于《内经》,经《难经》阐发,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时被完善和确立,得以推广。肿瘤相关病脉学诊断部位也有类似经历,如人迎寸口参合法,《针灸甲乙经》和《内经》均有类似记载,其云:“积聚……有病胃脘痈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涩。沉涩者气逆,气逆者则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1]而“马刀”则“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瘕泄”则“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1]35。如遍诊法,如在诊断“瘕”是采用了遍诊法,“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1]113。而王叔和在《脉经》中基本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的地位,其常用左右双手的寸口脉诊法诊断肿瘤相关病。如以其诊断“积聚”为例,可见“寸口脉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癥也。夫寒痹、瘕、积聚之脉,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脘,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一曰:关脉弦长,有积在脐左右上下也)又脉癥法,左手脉横癥在左,右手脉横癥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2]。

2 肿瘤相关病的脉诊鉴别

根据脉诊学的基本原理,脉诊可以采取脉症合参、舍症求脉等方式以辨别病证部位、病证性质、邪正盛衰以及病证进退而指导治疗,同时对不同脉象的把握也有助于利用脉象差异协助病证鉴别。如《针灸甲乙经》中对瘕病、肥气、善呕、内痈、肝痹等的相关鉴别诊断可见:“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忘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1]118又如《脉经》言:“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癥瘕结聚。”[2]46此处即指出蛔虫证、中焦实热证以及癥瘕结聚证三者间在脉诊上的异同。说明脉诊在肿瘤相关病的鉴别诊断中使用也是非常广泛而且明确。

3 肿瘤相关病的脉诊论治

根据脉象的内容了解患者气血阴阳虚实、脏腑功能强弱及邪正消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医家辨别证型和制定治则治法,为其辨证施治指明方向,故以脉诊论治是脉诊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脉经》中有一病案分析指出:“官羽林妇病,医脉之……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血下则愈。肠痈之为病,其身体甲错,腹皮(一作支)急,按之濡如肿状。肠痈者,少腹肿,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2]164文中指出脉迟紧者内有瘀血而脓未成宜活血化瘀,但若脉洪数则郁而发热、肉腐成脓,则不可用活血化瘀之法,投大黄牡丹汤即可,为肠痈病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4 肿瘤相关病的脉诊预后

通过不断脉象追踪和反馈疾病的变化,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也可以预测疾病的吉凶,观察治疗效果。当然这一过程往往都必须结合症状体征,做到脉症合参才不至于遗漏,产生偏差。如《诸病源候论》中辨伏梁病之病情发展,言:“若腹中有伏梁。脉肺肝俱到,即发痈疽;四肢沉重,肺脉多即死。”[3]以及《脉经》中以见“脉大而形长者”并“腹大胀,四肢逆冷”者死,或见“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2]58。判断心腹积聚病之吉凶亦是如此。当然,肿瘤相关病由古至今其病情十分复杂和凶险,而且治疗都是相对比较困难,预后多较差,古代医家也从脉象学的角度作了深入地探讨和推测,对于后世肿瘤预后辨证体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晋唐时期是中医基础理论大探索、大巩固、大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理论进行激烈的诠释和发展,肿瘤相关疾病在脉学方面的表现也是十分丰富,其涉及的领域涵盖上述的脉诊部位变化、鉴别诊断、论治及预后等方面等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和丰富,具有显著的辨证论治思想,对后世中医肿瘤相关病的脉学研究及临床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1]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71.

[2]王叔和.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55.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76.

猜你喜欢
病证脉象内经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