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刚,魏 红,依秋霞,庞蕾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脉诊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是中医诊病不可或缺的一环。历代医家典籍记述了多种诊脉方法,但现在应用最为广泛、为人熟知的还是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发扬光大于《脉经》,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简便、易操作,逐渐取代了其他繁杂的取脉方法并沿用至今。
但为何要将取脉的部位设在肺经经过的寸口?为何通过寸口这个部位就可以决人生死、诊五脏六腑之疾呢?古来对此并没有系统的著述,偶有提及也是散在各典籍之中。笔者收集各典籍中的章句,总结归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难经·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1]”《难经·一难》中明确提出了独取寸口诊法的理论依据。其意为,人体脉的运行有赖于呼吸,呼气脉运行三寸,吸气脉运行三寸,一个呼吸周期脉运行六寸。在呼吸运动的协调下,气血流经整个人体,一个循环周期后重新回到手太阴肺经,肺经是脉动运行的起止位置,是十二经循行之首,也是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始点和终点。所以,通过肺经寸口处可以了解气血在流经五脏六腑循环人体一周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异常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寸口脉象的特征变化来诊察疾病。这是中医整体观念、全息理论的体现,即“整体即部分,部分即整体”的全息思想[2]。
《难经·一难》提到脉运行和呼吸的关系,认为正常的呼吸才能使脉正常运行。呼吸是气升降出入的体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是五脏功能相互协调的结果,其中肺是主导。肺可以开宣鼻窍,主司呼吸,是气机正常运行的保证,一旦呼吸停止则气机不通,生命也就停止了。中医认为,经脉中流动的不仅仅是血液还有气,且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血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故脉运行的动力在气,而肺为气之主,所以脉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正常的呼吸和气机的运行,而这都是由肺的功能调节主导的,故《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诊脉部位选择在肺经的脉动处。
《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3]”
胃为 “太仓”、“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后天”生命的维系全靠饮食,即脾胃的运化作用,所以人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的五脏全靠五味的滋养,而五味化气又赖于中焦胃气的功能,所以胃气是人体五脏盈亏等全身信息的重要反映。而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与胃气相通,所以《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4]”胃气的强弱可以在肺经上得以反映,所以肺经之脉可以诊五脏六腑之病,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是此意。
传统认为,肺朝百脉是《难经》独取寸口脉法选在肺经的重要原因。《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
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王冰注释为“经气归宗,上朝于脉,肺为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由此故肺朝百脉,然乃布化精气,输于皮毛矣。” 《难经集注》曰:“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5]”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食入胃,经过五脏的共同作用最终都要“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即肺朝百脉。“朝”者下对上、幼对长、臣对君,肺为华盖,为五脏之最高处,用“朝”字来代表气血至下而上归于肺状态。由此可知,“肺朝百脉”是由肺主气的功能决定和完成的。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无一不会聚于肺,肺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按清浊各司其属布散于各个经脉,然后在气的推动下布散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6]。所以肺经经气可以反映全身经脉气血的状态,故独取肺经的寸口就可以诊断全身疾病。
《灵枢·本输》中说,太渊在“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经渠在“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注为腧,所行为经。”张介宾注说:“注,灌注也。输,输运也。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经是“脉气大行,经营于此,其气正盛也。”也就是说,肺经经气在寸口处逐渐增强变盛,似山之溪流在山脚下汇聚成江河。所以,寸口是肺经经气转变的重要部位,是气血变化的敏感点,故《难经》将取脉部位定在肺经的寸口[7]。
综上所述,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全息理论的体现,对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随着历代医家在临证时不断地实践总结,使其内容和经验逐渐丰富,从《内经》的提出到《难经》的确立,从王叔和《脉经》的二十四脉到李时珍《濒湖脉学》的二十七脉,使得独取寸口诊法逐渐取代了其他的脉诊方法且独树一帜,应用至今,并成为中医学的最佳名片。
[1] 烟建华.难经讲义[M].北京: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53.
[2] 徐哲学,滕晶.基于全息理论的《难经》脉诊“独取寸口”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2,44(4):3-4.
[3] 周蓉,郭文娟.关于《难经》独取寸口的学术意义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062-1063.
[4] 郭文娟.论《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学术内涵[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4-1835.
[5] 曲锋,刘彦廷,韩丽萍,等.浅谈脉诊独取寸口[J].山西中医,2005,21(5):58-59.
[6] 王传博,王婕琼,李泽庚,等.“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3,54(15):1341-1342.
[7] 曾庆利.浅论“寸口诊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4):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