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
- 明清南曲谱收录、辨改明人散曲情况分析
——兼论曲谱编纂者的意图与心态
《太和正音谱》《南曲全谱》《南曲九宫正始》《南词新谱》《北词广正谱》《钦定曲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南词定律》等一批影响较大的曲谱。在南曲发展、兴盛的过程中,南曲谱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南曲全谱》《南曲九宫正始》《南词新谱》《南词定律》便是明清时期颇具影响的南曲谱。这些南曲谱中存有丰富的曲学文献,其中散曲是曲谱中收录较多的曲体之一。关于明清南曲谱中散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学界多是借助曲谱所收散曲做了一些辑录、校释、补遗等方面的工作,对其中所收散曲数量变
艺术探索 2023年4期2023-12-16
- 破解《泉南指谱续编》之谜
林霁秋的另一部《南曲精选》,却仍幸存在世,但已为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26日,以人民币42万5千5百元拍卖成交。买主是何方人士,没有透露。见到这条信息,随即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林霁秋先生除了《泉南指谱重编》和所谓的《泉南指谱续编》之外,从来未闻有《南曲精选》之说。难道《南曲精选》是《泉南指谱重编》的别名?但众所周知,泉州南音(亦称南曲)原称弦管,历来是由“指、谱、曲”三部分构成的。指、谱主要用于弹奏,曲则专用于清唱,而且存量最多,当今统计
音乐生活 2023年8期2023-10-28
- 明清南曲的正音观念与字音规范
原》为正音标准,南曲则以《洪武》为正音标准。实际上,南曲的语音基础,因时代不同,而历经嬗变。俞为民先生说,“曲则无论是南曲还是北曲,其初兴时皆无韵书可依,而是依当地的自然之音为韵”,“南曲曲韵的语音基础是闽、浙等地的南方乡音,而南戏之所以能以闽、浙乡音作为其曲韵的语音基础,这与早期南戏所采用的以腔传字的演唱方法有关”(2)俞为民:《南曲曲韵的沿革与演变》,《文史》,2001年总56期。。明嘉靖以后,魏良辅对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加以改造,由以腔传字改为依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3年3期2023-09-20
- 用心用情用力传承非遗文化
将土家撒叶儿嗬、南曲、花鼓子等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已培育4000余名民间艺人、6000余名民族文化“小传人”以及67支民间艺术团,让土家族民族文化走出武陵山区、走向全国各地,资丘镇也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光菊扎根偏远山区,用心培养非遗传人、用情传承非遗文化、用力播撒非遗种子,历经33年初心不改,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文化愚公”。近年来,她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用心培养
党建 2023年8期2023-09-05
- 愿用一生讲好民族文化故事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光菊
让土家撒叶儿嗬、南曲唱响武陵山区?刘光菊给出的答案是——大胆创新。接任文化馆馆长后,刘光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运用现代科技“动态”展示土家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化展”展馆。文化馆全年360 天免费开放,撒叶儿嗬、南曲、花鼓子、山歌、渔鼓、九字鞭等“非遗”展演不断、精彩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文化馆也成了镇上最热闹的地方。截至目前,文化馆接待量超过5 万人次。文化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
民族大家庭 2023年4期2023-09-04
- 南散曲创作规范与灵活性
高朝先因为南曲的艺术特征和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状态,人们总认为南曲比北曲复杂,因此较少或不敢涉足南散曲创作。其实复杂与简单都是相对的,简单有简单的规范,复杂有复杂的灵活。说南曲“复杂”,是因为南戏比北杂剧“变化更多”,实际是南曲的艺术性所在。为了帮助南曲爱好者解除心理顾虑,解决一些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就南散曲创作规范及其可灵活性做一些基础性介绍。一、南散曲的创作规范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南曲特征,从南散曲创作需要出发,归纳其规范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2期2023-08-21
- 李渔的曲韵观及其曲韵系统
——兼与毛先舒《南曲正韵》比较
曲韵的探讨集中于南曲,这与其南戏志趣相符,相关论说散见于《闲情偶寄》前三部中;另一方面,李渔对文体用韵颇为上心,先后编订诗韵(《笠翁诗韵》)、词韵(《笠翁词韵》)专书,但独不见曲韵专书,这与其曲人身份颇不相称。学界谈及其南曲用韵主张,多以之为明代“《中原音韵》北音派”的余绪。考察可发现,李渔本着“专为登场”的原则,其持恪守曲韵、韵律相协和用韵贵纯的曲韵主张。基于此,李氏南曲韵系统存在三个层次,与同时代的毛先舒《南曲正韵》一样,呈现出据腔论韵、综合南北韵的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2-31
- 元明乐府观念的嬗变及其对散曲史之影响
行,其来远矣。有南曲、北曲之分,南曲传自汉唐宋,北曲由辽金元至我朝大备焉”[5],这说明他认为自己所选的内容皆在“乐府”范畴之内。嘉靖四年(1525年)张禄编刊的《词林摘艳》仍然是一部散曲剧曲共选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郭勋编选的《雍熙乐府》则直接以“乐府”为名,这部曲选增补了大量金、元、明三代散曲、剧曲、诸宫调以及民间时调小曲。在这三部曲选之后编刊的选集,绝大多数都是散曲剧曲共选集,这是明代曲选与元代曲选的明显差异。相较元人,其实明人有更为清晰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2
- 切莫轻言南散曲
——兼评“南散曲不定型说”
一些专家、学者对南曲不屑一顾,他们把南戏和南散曲一概判定“消亡”,且以所谓南曲“不定型说”,否定南散曲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致南曲一直无法抬起头来。鉴于当代传统诗词得以复兴和走向繁荣,为全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南散曲能够同样跻身于复兴行列和为新时代服务,针对当代对南散曲的种种不公正对待,本文提出“切莫轻言南散曲”话题。本文之所以提出“莫轻言”问题,一是因为我国历史上的南曲,实与北曲,以及与唐诗、宋词一样,为“一代之文学”,只因历史偏见影响,人们少见南曲或不知南
心潮诗词评论 2022年4期2022-11-11
- 从《笠翁词韵》看清初曲化词韵的词体音律观念
填词,李渔更强调南曲韵与词韵的关联(详后),称明人以北曲韵填词乃“因无绳墨,无可奈何而为之,非得已”⑦之举。大体上, 《笠翁词韵》 的分部具有“反对用诗韵”“强调词和南曲韵相通”“融入时音成分”的特点。基于此词体观和词韵主张,《笠翁词韵》的分部框架似当以时音和南曲韵为基础。但考察其韵部,发现李氏韵的分部框架另有来源。 《笠翁词韵》中,李渔在“支纸寘”“围委未”“奇起气”三部下注“原属一韵,分合由人”,“鱼雨御”“夫甫父”二部下亦然。五部之下的按语颇值得玩味
江汉论坛 2022年11期2022-11-09
- 浅谈泉州南音之演唱体会
与唱景曲。上千首南曲,唱情曲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唱情曲又包括闺怨曲,相思曲等。在研期间,由于对王昭君本事南曲的偏喜,遂翻阅所收集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传统南曲曲谱,并结合龙彼得先生③在《明刊戏曲管弦选集》第84页对昭君本剧目曲的阐述,可将南曲中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活态传统南曲归类为三个阶段:(1)遭受毛延寿迫害时悲愤的演唱曲目;(2)出塞前的演唱曲目;(3)出塞途中哀怨的演唱曲目。故,可将南曲中昭君本事曲归属闺怨曲类。经过对昭君本事南曲的学习,演唱,揣摩与研究,笔者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2022-08-26
- 撒叶儿嗬和南曲流淌在土家儿女心中的一泓清泉
教学生撒叶儿嗬、南曲等土家族传统歌舞,培养出6000 多名民族文化小传人。“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在资丘小学,随便遇到一个学生都能唱上两句南曲《春去夏来》,南曲已经浸润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刘光菊的努力推动下,资丘的土家族传统文化花开长阳山里,香飘祖国大地:资丘镇文化中心连续举办38 届至46 届民族文化艺术节、4 届资丘春晚,3 次到北京参加非遗展演,3 次到武汉参加非遗展演……南曲传承举办盛会、奖励三弦,突破南曲传承
民族大家庭 2022年4期2022-08-18
- 试析泉州南曲咬字的发音与做韵的连带关系
——以南音名曲《三更鼓》为例
可分,把握好泉州南曲方言咬字的发音与做韵的连带关系就能够充分地表达乐曲的思想内容,通过个性化润腔演唱传达,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达到演唱的目的。南音的咬字与做韵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彼此分不开的,咬字是基础,但咬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做韵的过程,做韵的过程也是咬字吐字的过程。本文为了便于说明咬字与做韵的过程,将二者分开来谈。一、南曲的咬字咬字,戏曲、曲艺术语,也叫“吐字”,指唱曲或白话中,准确运用口腔各个发音部位,将字的声母和韵母,清晰读出。咬字是歌唱者
名家名作 2022年6期2022-08-04
- 文化资丘入梦来
人在清江岸边弹唱南曲长阳资丘民族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承南曲碧波荡漾引南燕,清江春风化曲音。每当悦耳的三弦响起时,我的心就随着温润的文化记忆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一个曾被誉为“小汉口”的地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置身在资丘,生命就有了底气。静夜中悠扬的南曲,黎明里嘹亮的山鼓,正午时高亢的山歌,是民族民间文化中响亮的音符。每当这些出现在我的梦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资丘人,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清江的河岸,悠远而漫长。走在岸上,就走进了绵远的时光隧道
民族大家庭 2021年6期2021-12-25
- 魏良辅三请张野塘
他善唱优雅婉转的南曲,咬字远不及北方人清晰准确,要想和北曲抗衡,必须创作出一种新的唱腔才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魏良辅来到当时南北戏曲都十分活跃的太仓,并在南码头住了下来,开始潜心研习南曲。魏良辅一边以行医卖药为生,一边搜集各地乡曲野调,并且结识了南曲老唱家过云适,经常虚心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他老人家满意才肯罢休。据说,为了学好南曲,魏良辅曾十年不下楼,桌子都被他拍曲拍烂了。就这样,魏良辅终学有大成,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南曲唱家,但他心里清楚,眼下的成就离
民间文学 2021年7期2021-11-20
- 传统粤剧文化的当代演变创新
——广西南曲的创作研究
的新曲种——广西南曲,由于该曲种尚未广泛传播,文献资料更是稀缺,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粤剧文化在广西演变而成的广西南曲的介绍,让广西南曲这一新曲种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一、粤剧在“两广”(一)粤剧在广东粤剧,就其称谓而言,旧称“广府大戏、大戏”,据部分资料显示:对“粤剧”的称呼来自外国人与华侨口中,旧时他们把“大戏、广府大戏”称“CantoneseOpera”,即广州语的戏曲剧,渐渐被合译成“粤剧”,而这一称谓自广州八和会馆的成立而被人普遍使用[1]。源自南戏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2021-09-10
- 正统观念与明代散曲风貌之形成
为主,今世则呼为南曲者是也。自金、元以胡俗行乎中国,乃有女真体之作,又有董解元、关汉卿辈知音之士,体南曲而更以北腔,然后歌曲出自北方,中原盛行之,今呼为北曲者是也。《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不可谓不“正”,以其为“乐府”之源,那么作为支流的散曲自然也继承了“正”的属性。而创作散曲之意义正在上溯于《诗》:“古诗为正音,今曲乃郑卫之声,何可同日而语耶?”予曰:“不然。郑卫之声,乃其立意不正,声句淫泆,非其体格音响,比之雅、颂有不同也……体格虽与古之不同,其若可兴
文艺评论 2021年6期2021-04-16
- 长阳南曲不唱长阳
——再论长阳南曲的源流问题
43002)长阳南曲是诞生于长阳、五峰等地的一种土家族民间传统曲艺,距今约有两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按理说生于斯长于斯的长阳南曲唱颂长阳、五峰本地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历史掌故应是理所当然。然而该曲艺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不唱长阳、五峰的风景名胜,不唱长阳、五峰的风俗习惯,不唱长阳、五峰的历史掌故”成为长阳南曲的标志性特征①。很显然,“后三不唱”隐含着一个事实:长阳南曲与生俱来对自己诞生地的认同感不强,且弥漫着“故意”和“敌视”的意味。这种“故意”与“敌视”到底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24
- 新见《南曲全谱》吴尚质修订本考略*
增定查补而成之《南曲全谱》,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南曲谱,在明末清初曲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该谱既衍生了诸多裔派曲谱,也出现了大量翻刻版本。周维培先生《沈璟曲谱及其裔派制作》对于前者作了专文详论,其《曲谱研究》专著对于后者也有过系统梳理。周著将《南曲全谱》现存版本分为两类:一是保持原谱面貌的刊本,如龙骧翻刻本;一是后人增删本,如《啸余谱》所收《南曲谱》本。此外,周著还提及了一些亡佚刊本,如王骥德所见本、沈自晋所见本、徐大业所见本等,并推测它
文化遗产 2020年4期2020-08-19
- 天池河畔的南曲歌者
——记南曲传承人张光胜和他的社友
他,就是湖北五峰南曲社社长、南曲传承人之一——张光胜。张光胜出身高门富户,解放时,随着大地主身份父亲的入狱,一夜之间,他从公子哥儿成了地位低下的地主儿子,家境也一落千丈。在那些备尝艰辛的日子里,他痴迷于自己的爱好,让自己吹拉弹唱的特长天赋得以发挥。钟情不改,历练至今,张光胜已经成为五峰民间文化的薪火传播者,成为草根艺坛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豁达而坚强,即使在吃了上餐没有下餐的年代,身边的人也总能听到他乐观的笑声和歌声。坎坷不夺少年梦父亲入狱后,张光胜经常接
民族大家庭 2019年2期2019-12-13
- 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元曲只有北曲而无南曲,甚至以北曲之散曲代表元曲的全部。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行为举止,对我国新时期散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至少不利于对传统诗歌的完整继承和创新。须知,南曲不仅仅是元曲的两种形式之一,而且南曲形成比北曲早,艺术比北曲丰富和进步。南曲之所以比北曲流传少,是有其多方面原因的,我们不能以“不知”而废“有知”。近年,南方各地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南散曲作品,但总体趋势不如北散曲,各级组织机构的重视程度也不如北曲。因此,从“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传统诗歌复兴
心潮诗词评论 2019年4期2019-11-13
- 明代乐师顿仁与曲家何良俊交游考
3期;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以〈北西厢〉工尺谱为例》,《文化遗产》2018年第4期。第二,顿仁擅长的弦索,应该是宫廷音乐,而非民间歌曲。首先,顿仁原在南教坊,侍奉过武宗南巡,顾璘《武皇南巡旧京歌》描绘当时宫廷乐师演奏的情形,清楚说明行宫中演奏北调,不奏南曲:白发梨园老乐师,锦胸花帽对弹丝。行宫只奏中和调,解厌南朝玉树词。[注](明)顾璘:《息园存稿诗》卷二《武皇南巡旧京歌》,顾璘《顾华玉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汪彦博
文化遗产 2019年4期2019-08-06
-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
明代戏曲音乐家、南曲改革家。字师召〔2〕,号此斋,晚年号尚泉。生于1489年,卒于1566年。笔者在讲述魏良辅的人生经历时,查阅以下相关资料:一、明吴江戏曲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载,明“嘉隆间(即嘉靖至隆庆年间——笔者注)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3〕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对魏良辅改革南曲的主要成就,说得一清二楚。二、明张大复在《梅花草堂
音乐生活 2019年2期2019-06-11
- 沈德符《顾曲杂言》的戏曲论——以其对杂剧、北曲、南曲之“顾”为研究重点
“此书专论杂剧、南曲、北曲之别。……如论北曲以弦索为主,板有定制;南曲笙笛,不妨长短其声以就板,立说颇为精准。其推原诸剧牌名,自金代以至明代,缕晰条务,征引亦为赅洽。词曲虽技艺之流,然亦乐中之末派,故唐《乐府杂录》之类,至今尚传。存此一编,以考南北曲之崖略,未始非博物之一端也。”[2]1828既交代了《顾曲杂言》所“顾”之“曲”的具体内容,又对其进行了较为充分之肯定,如此,则《顾曲杂言》的戏曲学价值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一、《顾曲杂言》的杂剧论从戏曲发展史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6-05
- 被群山环抱的“婉转”
——湖北土家族音乐文化调查行记
形式多种多样,有南曲、撒叶儿嗬、打溜子、傩戏等等。鄂西地区的土家族音乐文化是一棵常青树,不仅在现代的传承情况颇有建树,还在此基础上开展出了许多“枝丫”:包括“土家女儿城“在内的许多文化载体已经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门面”,并在当地第三产业中成为首屈一指的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但是,笔者认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一方面,第三产业已经不足以支持土家族音乐文化继续向外发展,另一方面,土家族的其他文化也在日益发展并且与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共处一个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3-28
- 徐渭的戏曲批评“鄙俚”论
的又一称谓,是对南曲中的自由和随性恰当和确切的概括。关键词:徐渭 《南词叙录》 北曲 南曲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26-02“夫二音鄙俚之极,尚足感人如此,不知正音之感何如也”。在《南词叙录》中,徐渭对北曲和南曲的情感风格给予了如此评价。“鄙俚”二字意思与我们现在对于这二字的理解大相径庭,并无贬低之意,“鄙俚”分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2019-03-21
- 民族文化进校园 扬师生艺术之花
学习,如:山歌、南曲、满堂音、地花鼓、摆手舞、板凳龙、九子鞭等。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同时,非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其特有的文化价值。2014年9月,学校成立了师生南曲社团,聘请五峰县非遗传承人传授南曲曲牌和三弦的演奏。传统南曲一字多腔,学生难学。结合南曲与学生特点,我们用熟悉的古诗作词,用南曲曲牌作曲,编写了一本《古诗词配曲选编》。比如《悯农》《静夜思》《咏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8期2018-11-05
- 地方课程主题教学解读
文,学生们对长阳南曲、枝江楠管、兴山围鼓和秭归花鼓的基本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再读课文,此时的学生己不满足于观察课文中的平面图像和阅读课文中的无声资料,产生了追根求源的想法,问题接二连三地出来了:“曲艺与我们常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哪家店卖曲艺碟片?”“哪里有人会唱南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曲艺的基本知识,也对迷惑不解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想要探个究竟。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把提出的问题经过整理,确定了本课的活动主题:在查找资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期2018-08-23
- 衬不过三考
“衬不过三”作为南曲加衬的不成文规定,起源已不可考,只能推知加衬的数量规定或由乐府北曲而来,南曲在创立格律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相关的经验。衬字有畅达文理、增强口语化和维系风格统一的功能,在板式、句式固定了的前提下,“衬不过三”无论是从演唱角度还是从文辞角度都是南曲加衬最理想的状态。这种看法的得来或许并非明文规定,而是出于曲家的经验通识。关键词:衬字;数量;南曲;板式一、北曲衬字与南曲衬字“衬不过三”实质是对曲中可加衬字數量的规定,而南曲衬字的数量,其实于典籍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2018-05-09
- 南曲藏于深山的宫廷音乐
阶 编辑 |任红南曲不像山歌、哭嫁歌和撒叶儿嗬流传在整个清江流域,它只在长阳、五峰的山沟里传唱。南曲和山歌同时存活在大山深处,却和山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曲的曲子优雅婉转,不像山歌那么粗犷,而南曲的词又极为雅致,婉约,很有一些元曲的味道。还是举一首《春去夏来》为例吧!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丝竿,腰系鱼篮。但只见波浪滔天忙解缆,柳林之中去藏舟……这里,写了江滨的风光,写了渔民的劳作以及与世无争享
中国三峡 2018年3期2018-03-15
- 明代宫廷剧坛的南曲北渐与北杂剧的消亡①
明初,朱元璋即好南曲,宫中曾演出过高明的《琵琶记》,徐渭《南词叙录》中的一段记载是目前能见的最早的宫廷南戏演出史料: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1]《琵琶记》的创作主旨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整部戏宣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之“子孝共妻贤”的故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8年2期2018-01-25
- 南北曲音阶体制及历史成因初探
阶体制,人们常以南曲用五声、北曲用七声一语概之。这一看法,及至今日,已成为人们区分南北曲的重要标志。诚然,从现存的南北曲来看,南曲五声、北曲七声的格局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如果历史地考察,则需注意一个问题,即:南北曲是自宋元形成以来就确立了这种音阶形态,抑或是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的呢?对于南曲五声、北曲七声之说,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其并非与生俱来之特征,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对于其历史成因何在,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因此,本文拟对此问
民族音乐 2017年2期2017-08-17
- 由元代南套到明代南北合套
——以元无名氏散套《情》的北曲增补为范例
与正体有乖,况与南曲迥然出乎二手。想后人因有南曲,而作此以杂之耳。”*(清) 周祥钰等《九宫大成》卷之闰,《善本戏曲丛刊》第104册,(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第6780页。批评意见主要是认为北曲部分写得不好:“语多重复”是就文章而言,“多与正体有乖”是就曲体而言,“多有牵强推凑”则是就南北曲词的呼应、协调而言。又如隋树森据《南九宫词》作南北合套*隋树森《全元散曲》下册:“此套见于各选本者,以《盛世新声》为最早。惟《新声》只南曲,兹改据《南九宫词》”。
曲学 2017年0期2017-08-15
- 腾跃:大山一年听古风
唱片:4部《长阳南曲》,6部《撒叶儿嗬》、《花鼓子》、《吹打乐》、《山歌》。他还撰写了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两份报告,制作了3部宜昌民俗风情宣传片。南曲古风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是谁家夜静更深把瑶琴抚弄……这首《悲秋》是湖北省级非遗项目“长阳南曲”中的一首。南曲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词曲高雅。这般古风浓厚、低吟浅唱,腾跃坦言:“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给腾跃弹唱的是大山深处的民间艺人,宜昌市杨家桥村的长阳南曲项目的传承人谢克富夫妇。“谢老师两口子只是
大学生 2017年6期2017-07-07
- 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
0079)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刘恒秀(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本文是在“非遗”语境下,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整理的方法,对五峰地区南曲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目前有待改进的问题及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法,旨在引起人们对五峰地区南曲发展的关注,并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五峰南曲的发展更生机蓬勃。南曲;五峰;非遗;传承南曲,是流传分布于鄂西土家族的长阳、五峰、宜昌等地的一种土家族曲艺形式,它于2008年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积极
北方音乐 2017年3期2017-01-30
- 沈璟南曲韵选研究
曲学》第四卷沈璟南曲韵选研究石 艺曲韵指的是曲作文字的声、韵、调,即曲作语音,规范、统一的曲韵能有效地连接词人的写作与歌客的演唱,保证曲调旋律的调谐。为保证实际演出时的良好效果,从场上之曲的曲学观念出发,沈璟对曲韵很是重视,曾计划编撰一部曲韵韵书以规范传奇创作,但“未就而卒”*孙鑛《与沈伯英论韵学书》:“向承教,谓欲于暇日作一韵书。”(明) 沈璟著,徐朔方辑校《沈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38页;王骥德《曲律》:“词隐先生欲别创一韵书,未就而
曲学 2016年0期2016-05-15
- 萦绕于树梢之上的乐音和舞步
另外一种音乐——南曲,第一次听到这种音乐,你一定不会想到这是在乡间村野,以为是在阳春白雪的舞台。南曲和山歌同时存活在长阳的大山深处,但是和山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曲的曲子优雅婉转,不像山歌那么粗犷,而南曲的词又极为雅致、婉约,很有一些元曲的味道。还是举一首《春去夏来》为例吧: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丝竿,腰系鱼篮。但只见波浪滔天忙解缆,柳林之中去藏舟。左边下的青丝网,右边垂下钓鱼钩。钓得鲜鱼沽美
民族文学 2016年6期2016-05-14
- 立志大山传承民间文化的土家汉子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克富
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克富文/向世兵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的大山深处,有个土家山寨叫杨家桥村,村子里有位年过半百的土家汉子,用他的三弦、简板、牛皮大鼓等民族乐器,几十年不间断地传承着长阳南曲、长阳山歌、花鼓子、撒叶儿嗬等土家族民间艺术。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克富。幼年熏陶,独钟情今年56岁的谢克富,在当地是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受父母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他从小接触长阳南曲、长阳山歌、撒叶儿嗬、薅草锣鼓等民间歌舞
民族大家庭 2016年2期2016-03-01
- 论沈璟 《南曲全谱》对 “南九宫”的首次构建
杨伟业论沈璟 《南曲全谱》对 “南九宫”的首次构建杨伟业在曲学界,“南北曲”分别对应 “北九宫”、“南九宫”,此似为常识。然而 “南九宫”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后来人为制造出来的,也许值得重新探讨。沈璟 《南曲全谱》是南曲谱史上影响最大的曲谱,“南九宫”体系在 《南曲全谱》中最早完整呈现。但如以历史还原法,具体考察 《南曲全谱》原文、注释及其中援引的各类文献,我们认为:《南曲全谱》的 “南九宫”体系是沈璟用心良苦地构建出来的。南九宫;沈璟;南曲全谱;北九宫在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2-25
- 于亦北亦南中更重南曲
——王骥德《曲律》之“南戏论”
于亦北亦南中更重南曲 ——王骥德《曲律》之“南戏论”王 辉 斌(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王骥德《曲律》虽然是北曲与南曲并论,但因其重点在南曲(戏),而成为明代继徐渭《南词叙录》之后的又一部“南戏论”著作。《曲律》之于南戏的论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音乐的角度,将南戏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南音”结合考察;二是主张“本色与文采”兼用,“法与词两擅其极”;三是对南戏格律学的建立;四是重视南戏创作与舞台表演。王骥德的这些南戏认识及其
南都学坛 2016年5期2016-02-02
- 论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变
——兼论魏良辅和沈宠绥的曲唱理念
曲的复兴并未导致南曲的衰弱,南北曲都成为曲家常用曲体,二者功能的界限已经逐渐淡化。魏良辅改良南曲和沈宠绥振兴北曲在实质上都是复古,只是复古的理念不一致。明末清初;南北曲一 南北曲演变的原因自明代中叶嘉隆时期梁辰鱼以来,南曲开始成为文人戏曲和散曲创作的主要曲体,特别是和梁辰鱼同时代的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以来,演唱南曲之风迅速蔓延开来,这让一批酷好北曲、复古元音的文人们痛心疾首。早在嘉靖时期张羽曾说:“近时吴越间士人,乃弃古格、改新声,若《南西厢记》,及公余漫兴等
中国韵文学刊 2015年1期2015-11-14
-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
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二)昆曲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
艺海 2015年10期2015-10-27
- 土汉曲艺音乐文化交融渊源与流变的轨迹略考——以鄂西长阳南曲为例
,古清雅韵的长阳南曲,唱响中华大地的土家薅草锣鼓,古色古香的竹枝词等等,透过这些悠久的文化历史记忆,一个远古的部落——巴人、一个年轻的民族——土家族就生活在这里。土家人是古老巴人的后裔,他们善良淳朴,性格豪放,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土家地区生生不息,并在历史演化中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独特人文精神繁衍奋搏,世世相传,通过数以千年的纳新吐故,创造出了土家族独特个性色彩的巴土艺术。鄂西长阳南曲是巴土艺术文化的代表,是土汉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一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2期2015-08-15
- 清代前期的制曲与唱法论——以黄周星《制曲枝语》、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为例
《制曲枝语》、《南曲入声客问》、《看山阁闲笔》、《乐府传声》。这4种著述,分别对戏曲创作、南戏入声、歌者发声的艺术技巧等,进行了不同程度之讨论,既各具特点,又不乏新见,因而为后人多所称道。本文主要以《制曲枝》、《南曲入声客问》为据,对黄周星“制曲”之成就与毛先舒“入声客问”之所获,作一具体探讨,并就二人的戏曲认识观略作比较。一、黄周星与《制曲枝语》黄周星(公元1611—1680年)①此处所暑黄周星的生年与卒年,主要是据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古典戏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8-15
- 南方地方腔调的活跃与传奇“原生”的民间版本考证
生变化。关键词:南曲;北曲;声腔;民间版本李雪萍,黄振林.南方地方腔调的活跃与传奇“原生”的民间版本考证[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27-32.Li Xue-ping, Huang Zhen-lin.Vitality of local inton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and verifying archaic folk version of legends[J].Journal of East C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4
- 略论蒋士铨戏曲中的“南北合套”
展过程中,北曲与南曲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并在此消彼涨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结构方式和声腔体系,但是南曲和北曲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既有区别又互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声腔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力。“南北合套”就是在南北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最有兼容性的曲牌联套体制。明清时期的著名剧作家都曾在他们的剧作中使用过这种独特的体制。清中期的蒋士铨就是大量运用“南北合套”,并且在套式和使用方法上颇有见解的代表剧作家之一。一据《录鬼簿》“沈和”条记载:“以南北调合腔,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2014-07-13
- 《九宫大成》所收【会河阳】曲牌格律考论(上)
210000 )南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曲诸多代表性曲牌亦在历史中不断衍变与发展。本文以《九宫大成》中【会河阳】曲牌为研究对象,从曲文句式方面对【会河阳】曲牌进行梳理分析。【会河阳】;《九宫大成》; 元代古调本文系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项目名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牌遴选考论;项目批准号:XJ2012009南曲作为我国曲体文学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时期南曲已发展繁荣,自明清以来,多部南曲谱相继问世,如《南九宫十三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2014-07-12
-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闻名于世的长阳南曲之所以能独标一帜,在于它背离了人们对民间曲艺粗糙鄙俚的惯常思维,呈现出一种曲高和寡的“雅乐”之“雅”的审美特征:“唱词文雅,曲调优美,自弹自唱”。撇开其音乐性不谈,南曲之雅,雅在文词!文词是戏曲的基本构成要素,它的美学风貌决定了戏曲的艺术美感。而“雅”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永远与“俗”相对而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也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从审美特征上看,南曲虽以“雅”著称于世,但民间戏曲本质上是民俗的艺术,又同时与通俗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18
- 《南西厢》用韵研究
剧《西厢记》改为南曲传奇,演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在昆曲舞台上广为流传。《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富春堂本,书名直接题为《李日华南西厢记》,又有《六十种曲》本,两者内容相同。由于《南西厢》在思想、艺术方面获得的高度成就,从明代开始就受到了文人学士的热情关注,近代以来,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涉及作家、版本、创作过程、故事源流、主题、人物形象、舞台演出等等。本文以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六十种曲》本作为研究底本,通过对其中《南西厢》全剧的韵脚字进行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6期2012-04-12
- 聆听音乐与召唤结构—读陈志泽散文诗札记
散文诗中,关于“南曲”的诗作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久久难以平静。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很盛行,它已形成了南音文化圈。南音不断登上国际国内的舞台,渐渐受到世界和中国人民瞩目,是国家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诗作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诗人通过对这些音乐的聆听,引
散文诗世界 2011年7期2011-11-24
- 南北合套成因初探
套体的结构形式将南曲和北曲组成的套曲。杂剧与南戏形成初期,杂剧只用北曲,南戏只用南曲,二者不得混用。王世贞《曲藻》云:“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宜弱。”道出了南曲、北曲的声情差异。色彩缤纷的南北合套不仅促进了戏曲中曲牌联套体音乐的发展,也为艺术家突出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冲突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那么,南北合套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笔者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2011-08-15
- 昆曲的音乐美
传至今。昆曲属于南曲声腔系统,因而它的南曲曲调皆用五声音阶1、2、3、5、6,而不是像北曲那样用的是1、2、3、4、5、6、7。由于南曲少了4、7两个半音,风格上呈现出委婉缠绵的特点。但是南曲声腔的戏曲也有激昂高亢,大喜大悲,慷慨悲壮的场景,一味地用婉转缠绵的曲子,不能完全地满足剧情的需要,于是,剧作家与艺人们便在南曲中引进了北曲。吸收北曲入南曲,在元代就开始了,并且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之后,这种度曲方法成了昆山腔的一种艺术特色。由魏良辅开创的“水磨腔”
剧影月报 2010年3期2010-11-16
- 冯惟敏南曲用韵考
0091)冯惟敏南曲用韵考张建坤(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文法系,广东广州 510091)对冯惟敏 231首南曲的韵字进行归纳后发现,冯氏南曲用韵并非依据《洪武正韵》,而更接近《中原音韵》。但和《中原音韵》相比,语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中原音韵》的寒山、先天、桓欢、廉纤四部已经合并,廉纤的-m韵尾已经消失,且-m韵尾的消失具有不平衡性等。冯惟敏;南曲;中原音韵关于明代南曲用韵的研究者一向很少,经检索只有李晓《南戏曲韵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07
- 南曲用韵与清三部南曲韵书研究述论
要:自宋至明清,南曲演化过程中其取韵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拟在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下梳理南曲韵书南化的历程,回顾清代三部南曲韵书的研究。关键词:清代;南曲韵书;南曲;演化;戏曲发展;音乐;研究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20世纪30年代经钱玄同先生的倡导,掀起《中原音韵》研究的热潮,一度使北音学成为显学,更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赵荫棠、罗常培、张世禄等先生将《中原音韵》系韵书分为曲韵派和小学派,罗常培先生在《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一文中列了一个
艺术百家 2009年3期2009-06-23
- 明代前后期之南北曲盛衰观
曲流行之后,只有南曲,而北曲亡,或谓北曲“巳成余响”。笔者经过考察后发现,在昆曲未盛以前,南曲已非常兴盛,倒是北曲不敌南曲,已出现衰势;在昆曲兴盛之后,无论在歌坛的演唱和作家的创作中,北曲不仅都没有消亡或成为余响,而且还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散曲学是一个相对冷僻的学科,在散曲学中,元散曲的研究差强人意,而明清散曲的研究过去一直较为岑寂,不仅一些重要的曲家被长期冷落,即便是一些有关散曲发展演变的重大事实,也还未能得到正确认识和客观论述。例如,
文学评论 2009年5期2009-01-08
- 南戏
____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它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根据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所载,南戏最初的剧目是北宋永嘉人所作的《赵贞女》、《王魁》。元代以后,南戏由江苏、浙江两地传入江西、安徽,形成了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由于它在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内容上表现出反封建思想倾向的新鲜内容,因此,深受人民喜爱,创作上不断繁荣发展。南戏剧本今知有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8期19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