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粤剧文化的当代演变创新
——广西南曲的创作研究

2021-09-10 14:46梁云婷张福慧宋熙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粤语粤剧梧州

梁云婷 张福慧 宋熙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0)

自 2006年粤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中后,粤剧为大众所知,然而在浏览相关文献时,曾作为有争议的传统粤剧发源地之一的广西,相关的广西粤剧资料远不如粤港澳地区。笔者在对广西粤剧与传统粤剧的对比探寻中,发现了由广西粤剧演变的新曲种——广西南曲,由于该曲种尚未广泛传播,文献资料更是稀缺,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粤剧文化在广西演变而成的广西南曲的介绍,让广西南曲这一新曲种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一、粤剧在“两广”

(一)粤剧在广东

粤剧,就其称谓而言,旧称“广府大戏、大戏”,据部分资料显示:对“粤剧”的称呼来自外国人与华侨口中,旧时他们把“大戏、广府大戏”称“CantoneseOpera”,即广州语的戏曲剧,渐渐被合译成“粤剧”,而这一称谓自广州八和会馆的成立而被人普遍使用[1]。

源自南戏的粤剧,是融合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不同剧种的海盐、昆山、弋阳、梆子等诸腔以及珠三角地区有如岭南民歌小调以及广府说唱艺术而逐步形成的 剧种。这些优秀外来剧种的南下汇演,被当时广东战略地位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提升所吸引而来。受到当时戏剧的影响,当时的佛山人泛起对演戏的热潮,遂吸收本地的民间说唱文学和音乐形成初始的本地班,广东佛山也多被认证为粤剧的起源地。嘉靖年间,受限于朝廷的海禁,广州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通商口岸逐渐衰落,外来戏班数量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本地戏班的繁忙演出;为方便培训和管理戏子,作为最早粤剧行业组织的琼花会馆也就应运而生了,琼花会馆的诞生也就证实了广东佛山当时为粤剧的发展中心这一事实。

(二)粤剧进广西

由于广西桂东南地区与广东方言相通,皆是使用粤语,加之粤东和粤西地区有看戏、酬神戏的习俗,粤剧进入广西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在外来因素与当地充足的群众基础和戏剧环境的铺垫之下,粤剧遂形成具有当地地域风情的广西粤剧。广西粤剧较于传统粤剧的革新之在于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广东粤剧在发展中逐渐商业化,戏种偏向文戏、唱腔也追求精致;与广东不同,广西的多民族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土文化的多样,广西粤剧注阳刚之气,并融入壮族的特点[2]以及多重少数民族的特色。广西粤剧,又称下四府粤剧,在革新中重视保留南派戏剧的特征,是传统粤剧精髓的衍长,其在粤剧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二、广西南曲的确立

(一)定名与创作

广西南曲是广西粤语地区的一个新生曲种,它以粤语方言说唱的形式来叙述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事情。其曲牌汲取了广东粤曲(南音)的音乐元素,结合梧州一带的方言民歌小调,曲调属性既具有强烈的叙事功能,又具有抒情的歌唱性,曲调风格既华丽委婉,又朴实自然活泼清新,自成一格地成为粤西地区色彩浓郁的曲艺新品种。最初,《香莲传》在在第五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汇报演出中,以“南音说唱”曲种报送,为避免与福建南音和粤曲南音相混淆,经中国曲协、广西曲协的专家与作者商讨后,决定将《香莲传》定为“广西南曲”曲种。“广西南曲”也因此得名。

作为一个新创立的曲种,广西南曲从最初出现到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形式的过程,其中经过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但由于广西南曲仍处于发展的状态,其曲牌、表演形式以及它在表演方面的艺术特点,仍有待在未来独立作品的创作准备中逐步地确立下来,从而形成最终的风格。因此,对于广西南曲的作者和创作单位,如何通过每一部作品的创作,从中提炼出最有特点的元素,从而形成一种包含有梧州地方特色元素的曲艺形式的独特风格,是创作者们持续的责任。目前广西南曲已经成型的作品有《香莲传》和《青山永驻爱民心》。

(二)广西南曲艺人

广西南曲以“说”和“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把叙述故事与扮演人物的角色相结合,以“一人多角”的方式,由一位演员演绎不同的角色,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在叙述故事中,为了把故事中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内心活动表现得更鲜明,演员除了要演绎出不同的角色的动作特征,还需要表现角色细微的感情变化,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整体效果塑造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广西南曲要求演员需要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表演能力,在表演的同时,有时还要加入自身对作品理解的创作,使观众能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染,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增强所演故事的感人力量。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和对观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不断地对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心理的刻画、语言的铺排、声腔的把握、节奏的快慢等进行统筹安排,通过适当的调度,最终在舞台上表演出令观众心醉的精彩节目。

三、广西南曲的表演形式及地方特色元素的运用

(一)广西南曲的表演形式

“说唱结合”广西南曲表演形式的标志性特点,因此最初“广西南曲”又称

“南音说唱”。截止到目前,广西南曲一共有两部成型的作品,除了参加 2019年 6 月第五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奖新作展演的《香莲传》之外,还有一部作品是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青山永驻爱民心》。广西南曲的表演形式体现在语言的使用、音乐曲牌、声腔、舞台表演、身段、服饰几个方面,以下就这两部作品为例,来阐述广西南曲的表演形式。

1.语言使用。

广西南曲是使用标准粤语进行说唱表演的曲种。粤语又称为广州话,俗称白话,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根据调查,全世界当中有三个城市的粤语是最标准的,分别是香港、广州和梧州。粤语发源于古广信,而传统的说法,包括权威的《辞海》《辞源》以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现代、当代专家学者的说法,古广信均指就是苍梧郡治的今广东肇庆开封与广西梧州,也就是说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广西南曲表演以粤语为标准语言,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如广西南曲作品《青山永驻爱民心》。讲述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白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情节生动形象、跌宕起伏。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粤语字词,使作品听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注:“嘅”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的”意思,“睇”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看”的意思,“我地”翻译为普通话即为“我们”。

注:粤语“麽嘢”翻译成普通话即为“什么”,“呢个”翻译成普通话即为“这个”。

粤语方言词汇的运用,使广西南曲在当地人听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这种语言上带来的亲切感,既为广西南曲增添了不少方言、咬字上的色彩,对粤语方言的传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粤方言,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衬词,衬词即语气词,例如啊、呀、呵、啰、啦、哈等,这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元素,在句子中用于强调人物情感程度。衬词作为一种音乐的情感语言,在民间、民族歌曲中拥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点和地域色彩,在广西南曲的作品中,衬词的使用更加烘托出人物的情绪以及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这个片段当中,作者运用了衬词“啊、啰、嘛”等衬词,有了衬词的点缀,增添了歌曲的表现力、丰富了意境,使旋律更加绵延、悠长,把情绪烘托得更明显,表达了乡亲们得知黄文秀遇难的消息后极度悲伤、扼腕叹息的心情,使得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的意境当中。

2.音乐曲牌。

《香莲传》的作者刘筱媛老师整理了《香莲曲》《好女腔》《一板一眼腔》《下俚歌腔》及《升天腔》等五个广西南曲曲牌。这些曲牌和唱腔有的来源于梧州当地的民歌,有的改编自广东粤曲,也有新创编的音乐。《香莲曲》采自梧州藤县的传统民歌,《下哩歌腔》采自梧州泗洲岛的民歌,《好女腔》改编自广东南音,《升天腔》改编自广东粤曲,《一板一眼腔》根据戏曲板腔体音乐创新。

3.声腔。广西南曲运用了粤剧里面的平喉和子喉、真声和假声结合,由于假声使用高八度来唱,高八度所表现出来的声线,听觉上较容易产生优美的感觉,使用高八度假声能很明显地将女性的特点体现出来;平喉是一种真声,使用真声表现时声音会比较雄厚、粗犷,用平喉去表现老旦或者男性的角色是最佳的选择。通过这种声腔的混合运用,就能很好地从听觉上将人物的男女老少给辨别开来。

以作品《香莲传》为例,前半段是讲述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在梧州西江边与香莲对诗的故事。在讲述这段故事中,演员用真假嗓来塑造故事中苏东坡和香莲两个男女不同的人物,用真声平喉来演绎苏东坡,用假声子喉来演绎香莲。演员接近自然声区真嗓的平喉,声音浑厚平稳,恰到好处地将苏东坡的气质表现了出来。在演绎香莲这个角色时,则运用假嗓的子喉,说唱出非常细腻娇美而又清亮圆润的嗓音,凸显出南方女子的温柔细腻。在苏东坡、香莲两人对诗的过程中,角色不断转换,一人两角,跳进跳出,子喉平喉的快速转换使得角色切换迅速而自然。由此可见,通过子喉平喉的声腔转换说唱来表现故事中男女老幼不同角色应为广西南曲表演的一大特色。

提到“说唱”这种表演形式,苏州评弹和京韵大鼓这两种历史悠久的曲艺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二者一般使用一把声线来演唱,没有人物的对白,只是通过音调、语气、语调、语速来区分人物的角色,因此就很难从听觉上一下子分辨角色间的变换。目前需要确立出一种属于广西南曲的独有的表演形式,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表演特点。为达到这些目的,创作者们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如何表演一个故事、如何通过说唱表演,包括表情、动作、身段,从头到脚要表现出故事里面某一个角色的特点,让观众可以产生一种好像在看很多演员演一台戏的感受。此外,还要从表演的角度和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故事剧情发展的角度去写作,从表演、声腔的运用,包括道具上面进行进一步的确定。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广西南曲最终将会将其特点逐步固化,并且作为往后新作品创作和演绎的参照物。

4.舞台表演。

曲艺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说唱形式,要求一个人要身兼数角,要深入刻画人物,要通过形体、动作来演出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广西南曲是一种由传统粤剧创新演变而来的曲艺形式。广西南曲的舞台表演遵循了唱、念、做、打这四种戏曲舞台表演的艺术手段和基本功夫,以及手、眼、身、法、步这五项舞台上演员塑造角色的表演基本技法,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和人物的正反面准确并且淋漓尽致地在面部表现出来。

5.身段。

在演绎传统粤剧的时候,身段动作幅度一般会比较大,但在曲艺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幅度则没有戏剧这么大。因此,广西南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把原本传统粤剧当中大动作幅度的身段简单化、精细化,但同时也保留了最基本的传统粤剧的身段。换言之,就是把一部分传统粤剧当中的身段在曲艺当中用语言替代,不再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流传在广西、广东和福建地区的一些曲种,譬如广东南音、福建南音等,多是以群歌群舞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身段,单个人的演绎相对较少。专家认为,广西南曲相对于传统的曲艺来说,它既保留了曲艺当中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说唱结合的曲艺表演形式,又在这基础上适当地运用了传统戏剧大动作幅度的身段,既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也令观众的视觉冲击更加强烈,娱乐性也获得了增强。

6.服饰。

广西南曲的服饰是在传统的旗袍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类似于披肩的白色绸缎,从外观上看形似水袖,在做一些类似于流水的动作时,就能凸显出一副 水在流动的效果。从而在优雅的旗袍上增加了灵动的感觉。

(二)地方特色音乐元素的运用(下俚歌)

下俚歌诞生于美丽雅致、充满生活情趣的梧州泗洲岛,是最具梧州本地特色的地方音乐元素之一。据考证,泗洲岛先人多从湖南迁来,1000 多年前,他们带来了家乡的传统风俗和楚地文化,下俚歌便源自楚国民歌“下里巴人”。到明代,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下俚文化。下俚歌是泗洲岛上流传的采用本土语言演唱的山歌,因每句歌词句末都有“下俚”二字作为衬音。久而久之便定名为“下俚” 并传承下来。在广西南曲的创作中,运用了这一独具梧州本土地方色彩的音乐元素。

谱例中的这个唱段描述了文秀在台风大雨到来之际对村民的嘱咐。歌词中出现了数词例”,其读音与下俚歌中每唱完一句歌词后那句拖长了的“下——俚”尾音非常相似,在演唱时颇具有一种唱下俚歌的味道,使得广西南曲增加了一些乡土气息,变的更接地气、亲民,地方色彩更加丰富和浓厚。

四、结语

作为传统粤剧演变创新而来的新生曲种,广西南曲不仅在艺术特征、表演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粤剧的特色和优点,还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梧州本地的音乐元素—— 下俚歌,既保留了传统粤剧的味道,又增添了一些梧州本地的乡土气息,使广西南曲更加亲民、接地气。广西南曲的创作为传统粤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未来,广西南曲将继续秉承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宗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粤语粤剧梧州
在湾区时代下粤语的传承与保护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中共梧州城工委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