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合套成因初探

2011-08-15 00:47郭新云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杂剧南北艺术

郭新云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南北合套是戏曲音乐中的术语,即按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将南曲和北曲组成的套曲。杂剧与南戏形成初期,杂剧只用北曲,南戏只用南曲,二者不得混用。王世贞《曲藻》云:“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宜弱。”道出了南曲、北曲的声情差异。色彩缤纷的南北合套不仅促进了戏曲中曲牌联套体音乐的发展,也为艺术家突出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冲突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那么,南北合套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笔者试就这一问题做一番探索。

一、争夺市场份额的必然:南曲、北杂剧相互交流

北宋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北杂剧表演的商业化、市场化提供了机遇;而南方农村经济的繁荣也为南戏的诞生和流行奠定了基础。至元代,南北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为南戏和北杂剧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更为直接而广泛的交流。

北杂剧诞生后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开来,并逐渐占据了城市和农村的戏剧演出市场,从史料中对汴京瓦舍勾栏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北杂剧在城市的演出规模。1279年元灭宋,统一后北人大量南迁,杂剧也随之南下。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据《武林旧事》《梦梁录》记载,历来是江南繁华地。宋室南迁之后,更是人口聚集,商贸发达。当杂剧进入杭州后,这里不仅成为杂剧班子聚会演出的中心地,也成为杂剧创作的中心地,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的杂剧繁荣地区。但是北杂剧没有迅速深入到广大的南方农村地区中去。一方面是由于北杂剧皆用北方官话以及北方流行的曲牌进行演唱,不符合南方当地居民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另一方面北杂剧在南方农村的传播受到了演出场地的限制,虽然也有在路歧、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表演杂剧的,但真正有竞争力的,艺术水平高的戏班和艺人却是常年在勾栏中演出的。

南戏发端于温州一带的农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早期南戏的主要观众群是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居民。随着南宋迁都至杭州,南戏也开始广泛流传开来,以其新鲜感吸引着城市居民和上层文人。至南宋晚期,南戏已在南宋的都城盛行起来。北曲的南流,曾一度逼得南戏走向衰微。元叶子奇《草木子》云:“其后元朝,南戏尚盛行。及当乱,北院本特盛,南戏遂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南戏开始加快对其他艺术形式如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杂剧艺术的吸收和借鉴。而北杂剧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也积极学习、借鉴南方地区本地的包括南戏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

二、上行而下效:封建统治者影响南曲、北杂剧发展

明初的高压政策,对元杂剧发展与演出极为不利。明洪武三十年五月刊本《御制大明律》载:“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起榜文”载:“永乐九年七月初一日,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宫烷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皇帝的个人喜好在封建社会里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明太祖朱元璋对高明的传奇《琵琶记》特加推崇,据徐渭《南词叙录》载:“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面制鞋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记之。”再加上传奇的艺术形式比杂剧的艺术形式自由,有利于表现曲折复杂的情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可以使剧中人通过对话、对唱,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激化矛盾。明代戏剧理论家王骥德写于万历年间的《曲律》中说杂剧和南戏:“始犹南北画地相角,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杂剧)捍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

三、南北合腔:南北合套的前奏

南北曲在保持各自本来面目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对方的特色,进而合腔,形成了两种新的演唱方式:南曲北调和北曲南腔。“南曲北调”一词首见于徐渭《南词叙录》:“(明太祖)日令优人进演(<琵琶记>),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刘果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所谓南曲北调是指用北曲的曲调来演唱南词,它基本保留原南曲唱词,采用北曲的行腔运调和伴奏乐器。北曲演奏要求声调与曲词,弦索节奏与曲唱完美的配合,弦索一旦错拍,音出声落,不可更改,不像南曲萧管还可以通过气息控制音的长短来随唱托腔,因此这种改唱对于律化形式较强的南曲小令相对容易,不利于大套剧曲的翻唱。北曲南腔是指用南曲唱法来演唱北词,从北曲唱法的严谨走向南曲唱法的自由。清朝徐大椿《乐府传声序》云:“至北曲则自南曲甚行之后,不甚讲习,即有唱者,又即以南曲声口唱之,遂使宫调不分,阴阳无别,去上不清,全失元人本意。”

南北合套是由南北合腔发展而来,它逐步成为一种定式的套曲形式。南北合套一般是一支北曲一支南曲相间使用,凡以北曲领首的合套,习惯上称它为北合套;反之,以南曲领首的,习惯称之为南合套。一般北曲领首的,则以南支曲结尾;而南支曲领首的,亦以南支曲结尾。例如,郑光祖的《题情》为南合套,用(南吕梧桐树)曲牌领首,它的结尾为(尾声南)。

总结

南北合套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自此以后,南北曲在音乐上发挥各自的特长使得戏曲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更有效展现戏剧冲突,表达人物情感。南北合套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南戏与北杂剧积极的相互借鉴、吸收,政治上封建统治者对南戏、北杂剧的态度也深刻影响了南戏与北杂剧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融合渐渐形成了南北合腔的形式,由南北合腔而渐渐演变,形成了固定的南北合套形式,至此,南北合套形成。南北合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它的形成也是历史的必然,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北京第1版.

[2]张正学.中国杂剧艺术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3]杨东甫.从六个方面看诸宫调对北曲形成的影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4]穆海亮.论南戏和北曲杂剧在形式体制上的差异及原因[J].殷都学刊.2005年第2期.

[5]郭妍琳.论南戏与北杂剧演出市场之争[J].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

[6]欧阳江琳.试论明代南曲北调与北曲南腔[J].中国韵文学刊 2002年第1期.

[7]段红霞.宋元杂剧与南戏之比较[J].比较戏剧.2007年第7期.

[8]高人雄.北方民族文化对北曲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8月.

猜你喜欢
杂剧南北艺术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南北过冬差异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纸的艺术
闲情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