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

2015-10-27 15:17蒋锋
艺海 2015年10期
关键词:北曲南曲曲谱

蒋锋

昆曲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态。它把曲词、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融为综合艺术,在明清之际已被称为“雅部”、“正声”,此后一度称霸剧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官腔”。

昆曲音乐极具风格特点,它的细腻、委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昆曲的音乐及声腔艺术作一些梳理,期望以此帮助昆曲及传统音乐的爱好者更好地赏析昆曲艺术。

一、昆曲声腔

(一)昆曲的北套

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这些传奇由许多“折”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昆曲按照音乐和声腔的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二)昆曲的南套

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醉扶扫”、“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在原则上必须保持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在南套中,剧中人有独唱、对唱、同唱、众齐唱,而北套则由主角一人独唱到底。南套有引子,一般都是演员干唱,不带伴奏,如《烂柯山·痴梦》崔氏上场所唱[胡捣练]即是。仍以《痴梦》为例,崔氏做梦,梦见她逼休的丈夫朱买臣作了会稽太守,而且派人送来凤冠霞帔,此时崔氏所唱[渔灯儿]接[锦上花]就是南套的独唱接众齐唱。南套[尾声]都是三句十二板,而北曲“煞尾”很自由。

(三)南北合套

昆曲中很多剧目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演唱,这样风格即统一又多样,表现力更强。南北合套的剧目一般主角唱北曲,配角唱南曲。如《石秀探庄》中石秀先唱北曲[新水令],下来杨林唱南曲[步步娇],石秀再唱北曲[折桂令],下面由钟离老人唱南曲[江儿水],石秀再唱北曲[得胜令],下面祝小三唱南曲[园林好],石秀唱北曲[沽美酒]。

再如《长生殿·絮阁》一折,杨贵妃先唱[醉花阴],下面配角高力士唱南曲[画眉序];主角杨贵妃接唱[喜迁莺],配角唐明皇再唱南曲[画眉序];主角杨贵妃唱北曲[出队子],配角唐明皇唱南曲[滴溜子];主角杨贵妃唱北曲[刮地风];配角唐明皇唱南曲[滴滴金];主角杨贵妃唱北曲[四门子];配角唐明皇则唱南曲[鲍老催];主角杨贵妃唱北曲[水仙子],配角唐明皇唱南曲[双声子],最后杨、李二人对唱[煞尾]。

(四)时剧

昆曲除了南曲和北曲还有部分“时剧”。时剧形成的年代较晚,它的唱词和曲调相对更通俗一些,观众最熟悉的要属《思凡》这一出,它和《夜奔》一样都是独角戏,载歌载舞,俗称“一场干”,很要演员功力。因此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思凡》中最后一支曲子是[风吹荷叶煞],它是急曲流水板4分之1的节奏,这支曲子就是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夜深沉]的原素材,唱词中有“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凄似我”,这几句就是京胡曲牌[夜深沉]开始几句的原型,其名称[夜深沉]三字也是来自[风吹荷叶煞]中“夜深沉”这句唱词。昆曲和京剧中还常上演一些吹腔戏。如《奇双会》、《武松打店》、《蜈蚣岭》、《古城会》等。这些戏本不属于昆曲,因为它们的唱词和曲调都是上下句,又有过门,这些都与昆曲格律相去甚远,但由于用曲笛伴奏,因此也常在京昆舞台上演出。

二、昆曲腔格和高低

“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昆曲声腔复杂、文学性强,难以掌握,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原因很多。首先,昆曲没有过门;第二、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学习者和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第三、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如《长生殿·弹词》老生李龟年所唱[货郎儿二转],其音域是由C调的低音1到高音2,两个八度零一个音。

昆曲中音域达到二个八度的曲牌很多,如《牡丹亭-惊梦》的[山坡羊]、《琵琶记·赏荷的[桂枝香]、《白蛇传·断桥》的[金络棠]、《长生殿·闻铃》的[武陵花]、《千钟戮·惨赌》的[倾杯玉芙蓉]、《玉簪记·问病》的[山坡羊]、《牡丹亭·惊梦》的[山桃红]、《单刀会·刀会》的[驻马听]、《水浒记·活捉》的[梁州新郎]、《浣纱记·寄子》的[胜如花]、《《玉簪记·秋江》的[小桃红]等。

诚然,民歌也有一些高难度歌曲,如“青藏高原”也达到了两个八度,但毕竟凤毛麟角,比例甚少。一般的歌曲最多有一个半八度左右。一些民歌如“小白菜”只有一个八度,当今的流行歌曲很多甚至不到八度只有六度。它的旋律比较昆曲的难唱程度就不言自明了。因此,很多剧种尤其京剧,像过去的“富连成”科班都拿昆曲作为基本功的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会唱不少昆曲,《游园惊梦》、《断桥》等剧目是他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

三、曲牌的主腔和昆曲的转调

主腔就是曲牌特征的代表,无论南北曲每支曲牌的构成都有它一句特色的旋律,这句旋律我们称为主腔。下面举例加以介绍:

1、南曲[懒画眉]的主腔是:

35 5611 665 3 |1233 231 65 1 |2 1 6 5 |6 - - - |12 1211 6 -|

2、北曲[折桂令]的主腔是:

05 65 3 36 |54 32 3 32 |1 2321 615 67 |656 123 212 |1 0 0 0 ||

3、南曲[一江风]的主腔是:

232 1 211 36 |56 11 6 5 |3 5 653 23 1|3 5 6 1 5 5 3|2 - - - |

4、北曲[石榴花]的主腔是:

2 3 23 27 |62 76 5 65 |35 2 3 54 323 |2–67 65 |65 323 5 - |

35 2 3 54 323 |2 0 0 0 |

关于转调问题。转调是丰富曲调旋律性的一种技巧,也是消除听觉疲劳的有效手段,我国戏曲唱腔经常有调式交替的现象出现,最常见到的应属京剧中“二黄声腔”与“反二黄声腔”的交替使用。在昆曲中,五声音阶的南曲大都不转调,七声音阶的北曲给转调提供了方便,只要将曲中的“7”音降低半音成为“b7”,那么原谱的“1”就成为新调的“5”音了,而“b7”就成为新调4音了,形成近关系的转调,在《长生殿·弹词》中[六转货郎儿]就是一支2/4的急曲。它是乐工李龟年描述“安史之乱”时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场景时所唱。

在昆曲北曲中,如果把曲中的4音升高为#4则原谱的5音就成为新调的“1”音了,#4则成为新调的“7”音,昆曲中有一折,《紫钗记·折柳》北曲[寄生草]。从曲谱上看该曲是D调,这里面有14个“4”音,23个“7”音,绝对是北曲,但当把所有的“4”全部升半音变为#4时,同样的一支“寄生草”立刻变成A调,只有两个“4”音和14个“7”音。曲调近似南曲,就更为流畅动听了。

四、昆曲的调式

一首昆曲曲牌如同一首古代歌曲,而歌曲都是有一定调式的,所谓调式就是指它音阶的排列中必有一个音是最为稳定,曲调中多次出现该音,主要乐句最后都要落到该音上,尤其是结尾。

中国音乐的传统调式有五种,即“宫、商、角、徵、羽”,也就是简谱中的“1、2、3、5、6”。为什么没有“7”和“4”呢?因为这两个音非常不稳定“7”音古代称为“变宫”。也就是把“宫”音变化了,降低了半音。而“4”音古代称为“变徵”,也就是把“徵”音变化了,降低了一个音。近代学者认为“变徵”的叫法不科学;“变宫”是降了半音,而“变徵”却降了一个音。应更名为“异角”更为贴切。因为“4”音离“3”也就是“角”音最近,是半音关系,将“角”音异动一下升高半音,那才是“变徵”的位置。“变”是向下变化半音,“异”是向上异动半音,这样叫很是合乎情理。只因“变宫”和“异角”,亦即“7”和“4”本身很不稳定,所以传统调式中没有它们的位置。

昆曲中凡以1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如《长生殿·弹词》李龟年唱[三转货郎儿],以2为主音的曲牌为“商调式”,以“3”为主音的曲牌为“角调式”,以“5”为主音的曲牌为“徵调式”,以6为主音的曲牌为“羽调式”。昆曲曲牌中羽调式曲牌最为多见,南北曲都是如此,如《铁冠图·刺虎》一折,有[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带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朝天子]共六支北曲曲牌,它们的结尾音有五支都落在羽调式的主音6音上,只有[朝天子]略有变化,尾音落在羽调式的尾音上。南曲《牡丹亭·学堂》一折中共有[一江风]、[绕地游]、[掉角儿]、两个[前腔]以及[尾声]共计六支曲牌,这六支曲牌的尾音全部落在羽调式的主音6音上。

五、昆曲的乐谱

昆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几百年来它的音乐载体是以工尺谱的形式出现的。工尺谱是我国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早在明、清时代便有《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以后又有《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粟庐曲谱外编》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我国戏曲音乐宝贵丰富的遗产。

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当今简谱的1、2、3、4、5、6、7;用带勾的上、尺、工、凡四个字加上合、四、一共七个字表示简谱低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用带立人偏旁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简谱高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而声乐作品绝不可能有三个八度的音域,因此也就足够了。将曲词标好工尺后再点上板、眼,一支曲牌就谱成了。

但工尺谱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一拍当中如果有三个音,假如是6、5、3、工尺谱上就不能分辨前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还是后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这是其一;另外工尺谱能表示4却不能表示#4,能表示7却不能表示b7,这样在众多的北曲曲牌中凡是有近关系转调,也就是调式交替的曲牌,演唱和演奏将比较困难,如果在齐唱或齐奏时同时出现还原4和升4和同时出现还原7或降7,那将极其刺耳,非常难听了。

另外,工尺谱的在当前社会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当今的简谱和五线谱。所以现今各昆曲剧团所用的曲谱大多为简谱或五线谱。由于上述原因,将工尺谱翻译为简谱的工作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如1926年出版的《昆曲新导》、1936年出版的《怡志楼曲谱》、解放后1982年出版的《振飞曲谱》、1987年出版的《侯玉山曲谱》、1990年前后出版的《马祥麟曲谱》、2002年出版的《兆琪曲谱》及《振飞曲谱下册》等等,这些简谱译本为昆曲的传承和普及,为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昆曲的板式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主要由散曲、慢曲、中曲、急曲组成。慢曲、中曲是昆剧中最多最主要的板式,它是一板三眼的四分之四拍,也是四分之八拍的曲牌叫带“赠板”,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板还是按四分之四打。急曲是一板一眼的四分之二拍及有板无眼的四分之一拍。(四分之一拍京剧称之为“流水板”、“快板”)散曲就是散板,节奏自由,无板眼限制。

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曲笛,和曲笛相对的是梆笛,曲笛外形较为粗长,音域较低,适于吹奏昆曲因此得名“曲笛”。梆笛外形较细短,音区较高,适于在梆子腔中吹奏因此得名“梆笛”。曲笛的材质是竹管,由一个吹孔,一个膜孔(贴笛膜用)和六个发音孔构成。最常用的曲笛是D调曲笛,即将六个发音孔全闭合后发出的音为标准音A,开第三个孔为D的这种竹笛。

昆曲的调门儿就是根据这种曲笛而定的,几百支甚至上千支的曲牌共用七种调门。我们把曲笛六个发音孔全闭合称为“筒音”,筒音为“5”是昆曲的“小工调”,今称D调,筒音为“4”是昆曲的“凡字调”,今称E调,筒音为“3”是昆曲的六字调,今称F调,筒音为“2”是昆曲的正宫调,今称G调;筒音为“1”是昆曲的“乙字调”,今称A调,筒音为“7”是昆曲的上字调,今称降B调,筒音为“6”是昆曲的尺字调,今称C调。京剧的调门与昆曲相同,只不过京剧又多了半音的调门,如扒字调为降E调,扒半调为E调,六半调为升F调。

六、曲牌体与板腔体

我国戏曲音乐就形式而言大致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大类,如果说京剧和昆曲分别是“板腔体”和“曲牌体”音乐的杰出代表。“曲牌”也称“牌子”,是历代逐渐保留下来的、有相对固定旋律曲调之统称。每支曲牌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点绛唇、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粉蝶儿、一枝花”等不一而足。清乾隆八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宫谱》就收集了南曲曲牌1513首,北区曲牌581首。这么多的曲牌为我国的戏曲音乐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戏曲唱腔音乐总是为唱词服务、与唱词紧密结合的,“曲牌体”的唱词与“板腔体”的唱词由于结构形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结构的不同,以“板腔体”的京剧为例,它的唱词是以二、二、三的七字句及三、三、四的十字句为主,并以上下句对称的形式出现。如:七字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奴言),十字句(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账外且散愁情)。这样与京剧唱词相匹配的唱腔也是上下句结构。诚然,为克服上下句结构的呆板,在一些回龙腔及某个下句,唱词也不时加上垛句重句或衬字,以便使唱腔旋律有所突破,但总体说来京剧唱词是偶数句,即有上句必有下句,若有剧情不需下句时,用打击乐“扫头”扫掉。但这仅仅是特例而已。而作为“曲牌体”昆曲的唱词结构是沿袭了宋词的长短句和元曲。如昆曲《夜奔》的“点绛唇”曲牌就是单数五句。“数尽更筹,听残玉漏,逃亲寇,有国难投,那答相求救”。这五句的字数排列为四、四、三、四、五。而《埋玉》的“哭相思”曲牌就是偶字两句。“百年离别地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这两句的字数排列为七、七。

需要说明的是,曲牌体的昆曲其唱词在演唱中与冠以词牌填写的词(如宋词)所不同的是,词没有衬字而昆曲唱词可加衬字,如前面提及的“点绛唇”其中第四句“有国难投”前加上了“哎好,好叫俺”五个衬字,第五句也加上了一个虚字“儿”。

(责任编辑刘小红)

猜你喜欢
北曲南曲曲谱
天虚我生《春声馆曲谱》初探——兼论新旧知识与近代出版背景下的昆曲曲谱公共化
论《南曲九宫正始》的崇古与尚今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曲谱
论明清曲谱中“昆板”的悄然出现
沈璟《南曲全谱》版本系统考论
长阳南曲浅谈
元曲之北曲文体研究浅论
杨慎论“北曲”条考辨
徐渭的戏曲批评“鄙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