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家
- “文本流动”与“赋家建构”
——以西汉辞赋八家为例试论汉初文人赋学地位之升降
入讨论。兹以西汉赋家地位的变化为例,尝试讨论这个话题。班固《两都赋序》曾称:“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萧统 21)此论西汉武帝、宣帝时期著名赋家十一家,其中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四家,曾被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列入西汉赋八家之中:“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4期2023-12-11
- 吕祖谦《宋文鉴》的选赋特色及赋史意义*
鉴》收录了52位赋家90篇赋作,是现存最早且篇幅最大的北宋赋选集,对于北宋赋史的建构有着重要作用。刘培在《两宋辞赋史》开篇指出,“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宋文研究是薄弱环节,宋代辞赋又是宋文研究的薄弱环节”[1]1,《宋文鉴》的选赋无疑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宋文鉴》的选赋在宋代独树一帜地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异化”倾向:在宋代持续不断的诗赋与经义之争风潮下,依旧对赋体倾注了特别的情感,选赋数量多且有代表性,较为明晰地呈现了北宋赋的发展流变脉络;在宋代科考重律赋的大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2023-12-09
- 清代西域天山赋的书写及其审美意蕴
632之状景,在赋家笔下不再是玄远意象,而为五岳之脉、江河之源。此时天山成为赋者审美观照下独立的审美对象。现存清代天山赋计有王大枢《天山赋》、张澍《天山赋》、洪亮吉《天山赞》《冰山赞》(木素尔岭)、包国璋《三箭定天山赋(以将军三箭定天山为韵)》(主要是讲征战天山,军将雄豪),还有洪亮吉《瀚海赋》《净海赞》,从瀚海沙漠、雪山下的冷水湖泊状写出雪山周边的环境。另有署名欧阳镒、陈中骐《天山赋》,学界考证为仿王大枢《天山赋》所作,或为转抄之作(1)史国强教授在论文
南都学坛 2023年5期2023-09-23
- 文本·文心·文论:《隋唐五代辞赋研究》的论域与方法
研究》所论,不止赋家赋作,更兼赋学理论,而且以七十余万字的篇幅对三个紧密相连朝代的辞赋创作与批评作了全息化的关照。正如郭建勋先生序文所言,这部著作“将隋唐五代辞赋视为自足的整体,结合时代背景与文体特征,从宏观上探究这一阶段辞赋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对此时期绝大多数赋家赋作及其理论表达,作出了立足于事实的全面而深入的解读”[1]序1。细读全书可知,对应于该著赋作、赋家、赋论的,是作者立足于文本、文心、文论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在文献基础上的文化视野。一文学以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3期2023-08-04
- 覃思文体 别有风范
对赋作类型特征、赋家题材意识乃至感物兴思理论的影响,全面考察赋家的赋作与赋论,彰显了隋唐五代辞赋的时代意义与赋史价值。渗透在全书的,不只对古今中外的文体学理论的广泛征引,还有对文学题材与文本形态、表现手法与文体特质、诗赋消长与文体演变、作家身份与创作心理、文史视角与文体理论等问题的系统思考,足见刘伟生教授在撰写这部断代文体史著作时的理论自觉。体式文体与语体文体之论就体式而言,赋介于诗、文之间,既多体多貌,又多源多变,《隋唐五代辞赋研究》从内容、手法、结构、
翠苑 2023年2期2023-05-30
- “知类”的时代*
——存在于子、 集之间的汉代“小说家”与“赋家”
。而章学诚在考察赋家源流时谓“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虽其文逐声韵,旨存比兴,而深探本原,实能自成一子之学”,①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1064 页。直言“赋家”出入诸子,能成“一子之学”;刘师培承续章氏观点,亦有谓“枚乘、司马相如咸以词赋垂名,然恢廓声势开拓㝔穾,殆纵横之流欤?…
社会科学 2023年2期2023-04-16
- 唐赋京都书写之思想意蕴研究
——以长安为创作中心的考察
学传统的延续。从赋家的生平、赋文的序论以及赋作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判断,发现唐赋中的长安书写有着众多篇幅,如李庾的《西都赋》,李华的《含元殿赋》,杜甫的“三大礼赋”,刘公舆的《太常观四夷乐赋》,达奚珣的《太常观乐器赋》,乔潭的《裴将军剑舞赋》,谢偃的《观舞赋》《听歌赋》《东郊迎春赋》,王邕的《勤政楼花竿赋》,钱起的《千秋节勤政楼下观舞马赋》,虞世南的《狮子赋》,徐彦伯的《南郊赋》,元稹的《郊天日五色祥云赋》,王起的《东郊迎气赋》《北郊迎冬赋》,还有张复元、李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5
- 武帝旌旗在眼中
——汉赋的武帝书写及其省思
均未可轻估;二是赋家对“武帝”的描绘,实为汉人极关注的问题,其间的历史事件与文学夸饰,尤其值得言说。以前者为时代背景,探讨作为文本中心的后者之内涵及意义,其中如天子校猎所呈现的尚武形象,及因缘于庙制建毁对武帝功过的评价,特别是赋家在“讽”与“颂”选择中的历史省思,既是其礼德观的主旨,又由此勾连出“汉帝”群像的出场及其相关的评论。一、天子校猎:尚武形象的呈现汉武帝作为当朝天子形象在赋中的展现,始于司马相如有关“天子校猎”的描写,其历史视点宜置放在景、武之际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4
- 赋也“琢句”
,赋也“琢句”。赋家关注佳句,自魏晋始生言谈,如《世说新语·文学》记述孙绰写成《天台山赋》,出示范荣期,范读到赋中“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这种现象到唐宋时代科举闱场试赋,从技术的层面重视句法,已司空见惯。如唐无名氏《赋谱》首言“赋句”,所谓“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而各类句式,又分别以前人赋句为示范。以“隔句”(有轻、重、疏、密、平、杂六类隔句)为例,其“杂隔”句有两式,其例为: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3期2022-06-07
- “赋家”称谓谫论
为线索,讨论了“赋家”社会身份或曰政治身份的变迁,并借此窥察赋的创作问题。其实,退一步看,单纯意义上的“赋家”称谓,也涵摄着赋体源流、创作观念、诗赋之别等重要命题。为何辞赋作品产生很早,而作家称谓的使用却很晚才出现?为何“辞人”称谓在很长一段时间流传比“赋家”更为广泛?为何称辞赋作者为“赋家”,而不是“赋人”?“赋家”称谓到底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一 由“辞人”到“赋家”辞赋作家之称谓,最早当追溯到扬雄自“诗人”析出的“辞人”。《法言·吾子》云: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4期2022-02-09
- 汉赋建德:文本与传统
显隐与变迁,既与赋家身份以及古之师保制度有潜在关联,又呈示出从《诗》之风雅向《书》之文诰的追寻,继周旨意已从东周返彰西周,诗书呈像在赋域的经典化也由取义回归文本。汉赋建德与大汉继周汉大赋创作题材,西汉大赋多在“游猎”(畋猎)与“郊祀”两类,东汉赋家除了这两类外,又增益了“京都”题材,其对“天子礼仪”的展示尤为全面,乃至萧统编纂《文选》,以首“赋”并首“京都”为标志。(1)参见许结:《〈文选〉“赋篇”批评三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
江海学刊 2022年1期2022-02-03
- 两汉之际的外戚政治与赋学转捩
戚政治笼罩一时,赋家大多与之有所关联。《文心雕龙·程器》:“扬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1](P719)刘勰论文人之疵,以党于外戚批评班固、马融;冯衍、杜笃也曾投靠阴氏、马氏。至于扬雄“少算”,范文澜注引《汉书·扬雄传》有关扬雄家贫的记载曰:“彦和谓其少算,岂指是与?”又引《颜氏家训》曰:“扬雄德败《美新》。”[1](P721)尚两存其说。陆侃如、牟世金则直接指出:“少算即讽其《美新》之失。”[2](
齐鲁学刊 2021年1期2021-12-31
- 汉赋 “ 铺写叙物 ” 的文学思理与文化精神
空间意识, “ 赋家闳衍钜丽之体,楚《骚》《远游》等作已然,司马、班、杨尤尚此 ”[6]卷七,7。汉大赋在描绘宇宙的广度和深度上追求极致的 “ 闳侈巨衍 ” ,对 “ 物 ” 的容纳显示了相当的文体优势,以文辞的视觉观感将东南西北、天地上下的物类汇聚,多角度、全方位描写展现包罗万象的宇宙图景。大赋体制构筑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穷极 “ 写物 ” 功能,用 “ 苞括 ” 的铺陈手法,从都邑之雄阔,到宫殿之奇美,从经济之繁茂,到民俗之杂彩, “ 取天地百神之奇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28
- 汉赋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实上从侧面反映了赋家创作独标新颖的现实需求。据我们统计,全汉赋约8万余字①,其中单音词3 585个,双音词12 735个,双音词是单音词的3.5倍多,数量令人吃惊。因为先秦文献如《尚书》《诗经》《论语》《左传》《墨子》《孟子》《庄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没有任何文献单音词、双音词的数量超过汉赋,并且复音词(含双音词)的数量都在2 000以下②。同时代的《史记》57万余字,但其复音词只有3 000个③。即使通常认为复音化程度很高的东汉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28
- 童子—壮夫论:扬雄赋家身份建构的得失评议*
,汉代,亦是中国赋家身份得到初始历史建构的时代。扬雄是那个时代对赋家身份建构做了大量工作的赋文学家和思想家。本文只对他在这方面工作的一个小的内容进行讨论,具体地讲,就是讨论扬雄的“童子—壮夫论”。扬雄在这一理论中认为,汉大赋作家在本质上是心理不成熟的儿童,因为,他们的大赋创作活动类似于儿童乐在雕篆虫书和刻符中的游戏行为。汉代大赋作家被界定成为由赋文学之快感和美感而生成的主体,在那时的国家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赋家因此没有什么值得认可的存在价值,对于志在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1-29
- 两汉: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自觉期
——以汉赋为中心
艺文志》,当时有赋家37人,赋作369篇。马积高认为,两汉赋文今存全篇者当为150篇②。费振刚等辑校的《全汉赋》收两汉赋文连篇及名者凡296篇。严格意义上的纯粹自然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留下任何物化之迹,因而也是不可追溯、研究的,有间接证据的自然审美经验均为纯自然审美经验之拓展性记录与改造,比如图像与诗文相关材料。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与自然审美经验高度相关,自《诗经》以来,历代诗人惯于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然而,旨在自我表达的抒情诗词在言及自然时往往极为克制与
文艺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6
- 汉赋“酒”意与汉魏酒神精神
活领域,汉赋也以赋家之心,文笔恢宏地记录铺展了酒在汉代的真实形态。汉代宗庙祭祀和节庆民俗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如张衡《南都赋》提到每一个季节都要举行祭祀大典,酒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其中的重要道具,《东京赋》更为明确地叙述了祭酒所具有的让神仙沉醉、降福民间的功能。及其乣宗绥族,禴祠蒸尝。以速远朋,嘉宾是将。(张衡《南都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养于庙祧,奉蒸尝与禴祠……灵祖皇考,来顾来飨。神具醉止,降福穰穰。(张衡《东京赋》)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6
- 汉代京都赋用韵演变考论
等一大批汉代京都赋家。学界有关汉代京都赋的研究成果颇丰,涉及京都赋与京都文化、赋家及作品、文体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但对汉代京都赋用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古人对赋韵的关注始于魏晋时期,继而唐代科举试赋、律赋渐兴,用韵趋严,至宋人郑起潜著《声律关键》专论八韵赋之押韵,清人王之绩《铁立文起》亦“论赋韵”。近现代学者关于赋韵多有论述,如:古层冰《汉赋韵笺》[1],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2]46-47,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3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1-05
- 汉大赋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学史价值
微观并重。此外,赋家在写物时,一方面以铺陈罗列的形式呈现事物,另一方面用譬喻和扬厉等手法增奇壮势。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便是大赋以“铺张扬厉”之法写物的先声,从战国到汉代,铺陈的创作体制又有了新的变化,汉代赋家“变本加厉”地发挥了辞赋的铺陈形制。孟郊诗云“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赠郑夫子鲂》)。陆机文论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赋家的“铺陈连类”之法,既是作者对世界万物具有创造性的认知和把握的表现,又是作者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1-16
- 春秋赋诗与西汉赋家群体活动的文学意义及特征演变
,春秋赋诗与西汉赋家群体活动极具代表性,虽然与后世文人群体性活动有所区别,但在此类活动中,由于有诗、赋、赋诗者、赋家的参与,其性质也具有文学性的一面。尽管前者以用诗为主,后者以作赋为主,活动中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及对文体运用的方式不同,但在用诗、作赋的过程中都展现了独有的文学意义,以及从用诗向作赋活动的转变中特征演变鲜明。本文拟在群体性视阈下,抉发春秋赋诗活动的诗学意义与西汉赋家群体活动的赋学意义,以及对比两类活动所呈现的不同特征,从而对早期诗学活动与赋学活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20
- 在似与不似之间
——林联桂的馆阁拟体赋研究及其审美倾向
林联桂对清代馆阁赋家拟体赋作的收录与评析情况,探究其对馆阁拟体赋的审美倾向,了解清代馆阁赋家创作拟体赋时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妙把控。一、林联桂及拟体赋清代是继唐宋以后又一个将律赋作为一种考试文体的朝代。清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规格为殿试,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殿试传胪三日后举行朝考,其前列者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进入翰林院是清代士子读书考试的奋斗目标,翰林院中考试的赋即为馆阁赋。赋既是清代士子为进翰林院参加朝考的一门重要科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12-20
- 汉魏六朝辞赋中的内省之美
、酷暑、寒雪等,赋家也省察是否是“政治失中而违节”(《旱云赋》),是否“将损性而伤神”(《大暑赋》),是否会令“黔首之为鱼”(《苦雨赋》),皆由一己烦、愁、忧、畏的情绪推而广之、及于他人。对现实事件,赋家亦多有检省。如针对皇家苑囿畋猎,则警之以淫逸;迁都建邑,则节之以礼制;修筑宫室,则戒之以奢靡;籍田劝农,则褒之以固本……这些既构成了现实事件与社会道德互相阐释的关系,也与赋家内在的理念世界有着深刻的精神性关系。对一己内心的坦承“内省是外在的可感的物质世界与
博览群书 2020年9期2020-09-27
- 略论敦煌俗赋人物形象塑造
创作,其目的在于赋家为使文章更贴近底层民众生活。同时,敦煌俗赋的主要创作群体为底层文人。因而在敦煌俗赋中赋家借人物之口所言,皆语言质俗。如《韩朋赋》中,贞夫作为一个“明显绝华,刑(形)容窈窕,天下更无”[3]364的女子,被宋王所觊觎,宋王派出梁伯作为使者去将贞夫骗至宋国。贞夫对上门的使者并不信任,因而她说道:“新妇昨夜梦恶,文文莫莫。见一黄蛇,皎(绞)妾床脚。三鸟并飞,两鸟相博(搏)。一鸟头破齿落,毛下分分(纷纷),血流落落。马蹄踏踏,诸臣赫赫。上下不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6-08
- 无逸图·赋:对一个文学传统的探寻
⑤略引数语,已见赋家书写之大义:其一,周公作《无逸》,乃“进艰难之药石,攻耽乐之痈疽”,确立了反淫尚俭、勤民建德的思想主旨。其二,宋璟进《无逸图》于玄宗,在“出入起居,莫不观省”,起警戒之意。据史载,宋璟开元间代姚崇为相,以犯颜直谏为玄宗敬惮,《旧唐书·宋璟传》称其“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曾于开元七年上言“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⑥;《新唐书·宋璟传》记述“中宗嘉其直,令兼谏议大夫、内供奉,仗下与言得失”⑦。由此可知宋璟进《无逸图》与其曾任“谏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1-11
- 班固赋家身份建构思想的得失评议
10068)建构赋家身份是汉代一代人的努力,班固的工作在其中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是汉代赋家身份建构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所赋予赋家的存在本质、历史命运和此在持征,本身颇有历史言述和文学概括双重质感,对中国后来的赋学更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赋家”一词自司马相如在《答盛览问作赋》一文中首次使用之后,赋学中人就一直用来称谓赋文学的创作主体。在古人的认知中,赋体文学创作主体不是先验的存在者,而是在赋体文学史的时空中被后天建构起来的。从现存古代文献看,在赋体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09
- 赋集选本与汉赋的经典化
集选本通过对汉代赋家、赋作的择选与次类,寄寓着编者的喜好与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日渐凸显出汉代赋家的声望与地位。选者在序跋、凡例中对赋穷流溯源的辨析、赋篇功用的重视、结构长短的考量等批评内容,是从文体的角度对汉赋进行的清理或褒扬。而各家选本对所选赋篇注释与评点的处理,均爱憎有之,或增益旧说,或自出己意,或启发而已。随着选本活动的传播,汉代赋家赋作随之彰显或淹没。然选本之于汉赋经典化的助推之功,当属确论。明清时期;赋集选本;汉赋;经典化选本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
天中学刊 2020年4期2020-01-09
- 汉赋与丝路文化:汉赋胡人书写及其意义
,从而激发了汉代赋家“以奇为美的审美倾向和丰富大胆的文学想象力”。[8]因此,他们对胡人的形貌特点、生活技能和文化技艺似乎更为关注,并将他们写入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汉赋的表现范围,赋予其丝路文化特征的时代印记。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汉代赋家对胡人有了进一步了解,汉赋的胡人书写视角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模糊性、轮廓化的侧面描写从今存汉赋来看,诸如扬雄的《长杨赋》、班彪的《北征赋》和杜笃的《论都赋》等西汉后期和东汉早期赋作,多从侧面描写胡人形象,使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12-09
- 两汉时期的辞赋概况
好辞赋,这个时期赋家更多在藩国活动。到汉武帝时,他很喜欢辞赋,并且自己也是作赋高手,他的《悼李夫人赋》就写得情真意切。武帝曾安车蒲轮征枚乘,枚乘虽死于进京途中,但是其庶子枚皋却因此入宫为郎。另一个大赋家司马相如写了《子虚赋》,被武帝偶然读到,大为赞赏,然后被狗监杨得意推荐,自此平步青云,深得武帝喜欢。有意思的是,武帝身边这两位赋家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枚皋写得快,受诏辄成,但是欠工,司马相如精雕细琢,虽无捷才,但是质量更高,“马工枚速”即是形容此二人。所谓“
对联 2019年6期2019-11-12
- 赋的补续与超越
、“奥博详实,极赋家之能事”(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张赋层次清整,先绘饰大海声势,继描述海中奇鱼,又形容海上美景,再束以想象与玄理,以海上神山之景,状神奇之象以喻流心物外而“化静自清”的境界。这也牵涉到第二点,即两赋皆以“奥博详实”为赋,自隶于魏晋时代征实之文风,然何以顾恺之谓其“超玄虚”的同时,又责其“不道盐”之失,而张氏复补足“漉沙构白”四句以应对,这又说明赋家模仿前贤又欲超越的写作心态,落实到物态描写方面,也常是具体而微的。另一则是南宋人孙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4期2019-08-06
- 赋“象”三观
风采”,才学源自赋家,风采见之赋文,所以观赋奥妙,要在赋之风采呈现的“象”。清人张惠言《七十家赋钞目录序》以“言”之本说“赋”,认为:言,象也,象必有所寓。其在物之变化:天之漻漻,地之嚣嚣;日出月入,一幽一昭;山川之崔蜀杳伏,畏佳林木,振硪溪谷;风云雾霿,霆震寒暑;雨则为雪,霜则为露;生杀之代,新而嬗故;鸟兽与鱼,草木之华,虫走蚁趋;陵变谷易,震动薄蚀;人事老少,生死倾植;礼乐战斗,号令之纪;悲愁劳苦,忠臣孝子;羁士寡妇,愉佚愕骇。有动于中,久而不去,然后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3期2019-06-17
- 汉大赋动植物名物铺写探究
越来越趋同,说明赋家创作时在主观意愿上是刻意追求字形整饬的,而赋家多为小学家和经学家的文字学识,都为赋家创作时的肆意铺陈提供了条件。辞赋名物铺写的同旁连缀,除了赋家创作时的刻意追求,还与中国文字的特质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形声字占了很大的比重,形声字称山则多从山旁,言树木则多从木旁,称鸟则多从鸟旁等,这种“义符类化现象”,为赋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他们可以在众多的同旁字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称名的字来排列组合,所以这种同旁连缀的倾向是遵循和利用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2期2019-05-23
- 汉代文士的生命诉求在汉赋中的体现
——神仙观念
遍览汉赋会发现,赋家对于神仙创作的追捧,并非单纯地想求得长生,他们与帝王的求仙有着本质的不同。帝王追求长生成仙,而赋家则更多地关注治家、治国,即便这也是通过神仙来表现,赋家一直保持着冷静而清醒的头脑。甚至他们关注求仙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创作中反映或证明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丑陋。无奈而又执着的汉代文人,始终都在作品中以求仙及对理想仙境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悲哀和不遇之叹。一、现实与理想的乖背,文士心志的吐纳汉代的赋家处于一个双重的社会背景之下,郁郁而不得其用。那么他们必将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2-22
- 《豳风图赋》与“古诗之流”
,则见载于后世的赋家创作,其中颇有以题“图”的方式呈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豳风图赋》。据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的收集,清人有律体《豳风图赋》五篇,分别是彭邦畴(以“七月之诗,风化所由”为韵)、杨棨(以“所其无逸,乃亦有秋”为韵)、钱福昌(以“周公陈王业之艰难”为韵)、赵新(以“先知稼穑艰难”为韵)、浦曰楷(仅存摘句)的作品。为说明问题,先录几则赋文如次:万古农桑之计,七篇衣食之谋。……看挥洒兮淋漓,画工克绚;信谋猷之具备,穑事维艰。方今圣天子万几兢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1期2019-02-01
- 名山记忆与辞赋书写
山水畅情的传统,赋家一则以“体国经野”的心胸关注军国大事,一则又以“随物赋形”的体性对大千世界有着具体而微的铺陈描绘,于是山水赋成历代赋家创作的一大宗。在山水赋中,山类或为赋家更多关注,这不仅在于中国古代的山岳文化气象,也与孔子的“仁者乐山”之仁德观有密切联系。至于山水赋与山水诗的区分,还是借用刘熙载的话“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艺概·赋概》),赋的“感发”与诗不同,有着独特的法则与呈现,
古典文学知识 2018年5期2018-09-28
- 论汉赋作家的地理分布
的分布,分析影响赋家分布的各项因素,从而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一、汉赋作家的地理分布本文中对汉赋作家的统计主要参照的是费振刚先生编的《全汉赋》,共收录作家82人,其中1人佚名,8人籍贯不详,可以列入统计的作家共73人,加上班固《汉书·艺文志》、范晔《后汉书·文苑传》、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等书,①统计出出生地可考的汉赋作家有32人。籍贯主要依据的是钱仲联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大辞典》和魏嵩山主编的《中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6-27
- 汉大赋的“见小”
大赋而言,以彰显赋家的大胸襟与大书写。这也构建了历代评汉赋“以大为美”的传统,其中最典型的是闻一多,他认为:“《上林赋》是司马相如所独创,它的境界极大。……凡大必美,其美无以名之,此太白‘白发三千丈一句所以受评点家的密圈了。后来的《两京》《三都》诸赋,无非仿自《上林》《子虚》,由此可知在当时的人懂得大就是美,所以那些大赋还能受到称赏。”缘于语言铺张的特色撑起大的空间与境界,闻氏连带论及屈原《天问》的“大”,是“笔调变化也极尽其美”,枚乘《七发》“同样是写大
古典文学知识 2018年2期2018-03-31
- 汉代赋家倡优论商榷
100081汉代赋家倡优论商榷李光先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汉代赋家倡优论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赋家及倡优而导致的误解。本文采用比较及统计的方法区别汉代赋家及倡优的不同,从本质上区分二者。倡优的本质是从事歌舞、戏谑的艺人;汉代赋家本质是一群包含从帝王到平民多样身份的才人。从政治地位而言,汉代赋家其中包括至高无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类大夫,有王侯,有执掌州县的太守,县令,有各级属官属吏,也有乡官平民,有的赋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着特殊尊荣。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27
- 赋可称人亦罪人
从地位渐次衰落,赋家的荣耀盛景不再,赋作为“一代文学之胜”已成历史,于是作为一体而汇入浩荡之文学洪流。但是,赋之于文家创作的“品牌”意识,却久久传响,余音未绝,其以赋“称人”与被“称”,“罪人”与被“罪”,又成文学史上一独特现象,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录一则有关袁宏写《东征赋》的故事:“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6期2017-01-09
- 申年说猴赋
象中的喻意。所以赋家赋物,无论植物还是动物,无不拟人而示喻,这也是古代赋论家反复强调的“比兴”入“赋”的原因。再看《王孙赋》写猴而喻人的点化语,在继“羌难得而缕”后所言的“同甘苦于人类,好哺糟而啜醨”。这又延续了《庄子》中“吴王射狙”的故事,说的是该猴虽因“巧”而脱“围”,却因耽于人类“醉酒”的恶习,被“縻羁”而失去了自由。这就是赋的最后一节文字:“乃设酒于其侧,竞争饮而驰。陋以迷醉,朦眠睡而无知。暂挐鬃以缚,遂缨络以縻羁。归锁系于庭厩,观者吸呷而忘疲。”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3期2016-07-16
- 汉代赋家迷狂状态下的大赋创作
的艺术殿堂。汉代赋家在进行大赋创作时,亦处于这样一种迷狂状态。前人对此未有观照,本文拟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有所创获。一、创作中的迷狂状态有关汉代赋家创作状态与心理境况的史料甚为少见,保存于《西京杂记》卷二“百日成赋”条司马相如“答盛览问作赋”之事迹就显得弥足珍贵。其文曰:“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2]寥寥数语将司马相如创作《子虚》《上林》时恍若出六极之外、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13
- 西经东史:汉赋演进之学术思考
史记》《汉书》中赋家传记以载录赋体创作文本之例,同样体现于史传中评述赋体之功用而衡之以经学,特别是当时被经学化了的《诗》三百篇。绾合这二者最典型的就是司马迁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方面,司马迁在传记中叙述了相如创作 《子虚赋》《上林赋》(天子游猎之赋)《大人赋》“三惊汉主”的史实①按:唐初蜀郡相如县令陈子良 《祭司马相如文》以“弹琴而感文君,诵赋而惊汉主”概括其人生建树。有关“三惊汉主”之原由,详参拙文 《诵赋而惊汉主——司马相如与汉宫廷赋考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12-17
- 汉大赋“劝百讽一”成因考论
明晰的认识。一、赋家身份的原因汉初赋家一般都保留了战国游士的风气,因此反映到赋的创作上便是表现了铺排藻艳的文风与雄奇矫健的情感。其中最突出的赋家是枚乘,他的《七发》在内容上包容丰富,在描写上刻画尽形,在情态上刚朗明健,这些都与战国游士有着一脉相关的气息。这时的游士遨游于帝王诸侯之间,意气相投则留,喜好不合则去,颇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气象。但是经过景帝七国之乱后,诸侯的势力开始衰弱。到了武帝时期,淮南王叛乱平定以后,通过“推恩”的方式,将藩王诸侯的封地逐渐削减,
文艺评论 2015年8期2015-09-29
- 词章与经义
骚宗汉倾向》又从赋家与作品昭示赋史变迁的问题,虽或偏重文献考订,或偏重理论批评,然所呈新思,于赋学研究均有献益。摘要:在中国古代赋学批评史上,自汉人以《诗》之“讽谏”评判赋的内容与思想,批评“虚词滥说”,明确提出“赋者,古诗之流”,词章与经义的矛盾始终充斥于中,成为既提升赋的思想价值,又贬抑了赋的艺术价值的理论“梦魇”。从“经”与“赋”的本原意义与引述方式着眼,通过“赋者”的生存环境与地位探寻其间的关联,且以唐、宋以降之“考赋”为个案,从中反思赋体文学依附
社会科学 2015年5期2015-07-25
- 论汉赋中鸟意象的构建
不解之缘。不少汉赋家将文学作品与鸟联系起来,构建了许多意蕴深远、内涵丰富的鸟意象。各类鸟意象的构建寄寓着作者高洁脱俗之质、悲愤不遇之叹、人生困惑之慨以及英雄本色之蕴等寓意,成为汉赋文学的一大特色。汉赋;鸟意象;内蕴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汉代赋作中,总会出现各种意象,其中鸟意象的构建较广泛。作者将鸟类写入客观的作品中,不仅细致地刻画描写其外部特征,描绘出其内在特点,而且融入了赋家自身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藉以表达自己的主观精神。鸟意象具有一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9
- 汉代政制中的赋家身份辨析——以《两都赋序》“言语侍从之臣”为中心
亟待方家解疑:即赋家为“言语侍从之臣”的政治身份与此身份之下的政治活动。先录班固《两都赋序》如下: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21
- 逸乐、军训、礼仪:三维度下汉代畋猎赋的题旨观照
的逸乐性质畋猎,赋家多持批判态度而加以讽谏;对于战备需要的军训性质畋猎,赋家强调克服弊端,减少负面影响,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对于符合儒家规范的礼仪性质畋猎,赋家持赞赏态度,并不吝颂美之词。汉代畋猎很少为单一属性,多兼有两种或三种属性,呈现出复杂状态,其具体偏重则随时代变迁而转移。这导致汉代赋家对畋猎这一题材多采用正反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努力兴畋猎礼仪、军训属性之利,除畋猎逸乐属性之弊,在铺陈夸饰畋猎壮丽之美、肯定畋猎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就畋猎逸乐之弊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02
- 先秦两汉诸子赋论的时代转换与文学意义
的成分大大减少、赋家对政治的关注度大大下降两种文学倾向,“写实”色彩浓厚,文学性相应增强。无论是“赋志”还是“赋心”“赋神”,除了具有文学性,还蕴含着赋家寄予文学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关怀之情,既有赋家“抒下情而通讽谕”的人文情感,也有“宣上德而尽忠孝”的社会关怀。赋志;赋心;赋神;时代转换集部出于诸子,故余嘉锡称“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先秦两汉诸子著作,即为后世文学理论的渊薮。以赋论为例,先秦两汉诸子著作,皆有文献记载。结合诸子赋作看,这个时期的赋论,既有前
学术论坛 2015年8期2015-02-25
- 汉代献赋风尚盛行原因新论
的机会,其中包括赋家者流。《汉书·艺文志》载“《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由此足见淮南王对辞赋的喜爱,以及由此而在诸侯国内形成的群臣献赋之风。梁孝王亦招纳了许多擅赋之人①班固《汉书·枚乘传》谓“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8]2999。梁孝王不但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10
- 建安咏物赋略论
时间相对较短,但赋家众多,创作颇丰,据刘知渐先生《建安文学编年史》所附《建安作家诗文总目》统计,建安作家中有赋传世的共计18家,作品184篇。从这些作品的总体文学价值来看,最能体现建安文学特色的则应该是咏物赋。建安咏物赋在汉代辞赋创作的影响下,融合独特的时代文化风貌,在题材选取、内容表达乃至艺术特色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建安咏物赋进行分析论述,以把握其独特的文学风貌。一、建安咏物赋文本分析根据严可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统计,建安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4期2014-05-23
- 论汉赋章句与修辞艺术
汉赋创作修辞探源赋家创作经营位置,书写情志,最突出的就是修辞特征,所谓“刻形镂法”、“蔚似雕画”,皆源自“崇盛丽辞”。晋人葛洪以汉大赋创作为主,比较诗、赋而陈论云:《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秽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何如王生之赋《灵光》乎!同说游猎,而叔畋、卢铃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庙》、《云汉》之辞,何如郭氏《南郊》之艳乎!等称征伐,而《出军(车)》、《六月》之作,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1期2013-11-14
- 汉赋主题与汉代《诗经》学
的表述,就是两汉赋家对汉赋这一基本创作精神的具体体认。因此,汉赋创作,打上了鲜明的汉代《诗经》学的烙印。徐师曾云:“《上林》、《甘泉》,极其铺张,而终归于讽谏,而风之义未泯;《两都》等赋,极其炫曜,终折以法度, 而雅颂之义未泯;《长门》、《自悼》等,缘情发义,托物兴词,咸有和平从容之意,而比兴之义未泯”(《文体明辨序说·赋》)。从汉赋创作情况看,汉代《诗经》学对汉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汉赋表现的主题、汉赋采用的题材、汉赋的写作技法,都无不体现着与汉代《诗经》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年6期2013-04-07
- 从抒情寄意到述行序志——浅析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转换
大赋表现的是汉代赋家的才情,那么“述行序志”的抒情言志赋展示的则是他们的心情。而且颇有意味的是,汉代的大赋作者在写作煌煌大赋之余无一例外地用短章小制或抒情或言志或述行,表达着他们在制度和规范下的喜怒与哀乐。概而言之,即是“士不遇”主题。在这基本母题之下,赋家抒怀言志书写自身之不遇,这也使得抒情言志赋成为汉赋中艺术价值最高、传诵时间最久的一类赋作。然而当我们沿着这条线索逐一探寻时,会发现赋家对“士不遇”主题的吟咏多因赋家思想、经历、性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阶段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7期2012-04-13
- 群书蕴藉胸中久 一剑十年磨在手
——评《历代赋评注》
鉴赏辞典》(选录赋家200人,赋作276篇)、毕万忱等《中国历代赋选》(四卷本,评注赋家126人、赋作197篇,180万字)、曲德来等主编《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六卷本,评注赋家209人、赋作366篇,295万字)诸多重量级赋注本之后,迄今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巨著。据《历代赋评注》后记所载,为了完成这一宏业,赵逵夫等先生早在1992年就已经着手部署,直至2010年方才出版,历时十八年,终于成就。古人以“十年磨一剑”体现一种恒久坚韧的精神,而此书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1期2011-11-19
- 汉赋、经学与文学自觉
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这段话有两个要点,一是“丽”,美丽的语言;一是“巨”,宏大的世界。后人遂把汉代散体赋的这一审美特点概括为“巨丽”之美。这种“巨丽”之美在描写对象的广度上使后世无法超越。与之相伴的还有句式多变,词汇丰富,辞采华美,注重比喻、排比、对偶,讲究声韵等等。对于汉代散体大赋的“巨丽”之美,现代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有人说“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2](P78)“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2011-08-15
- 六朝抒情小赋美学品格的得与失
也出现了。当时,赋家们摒弃了汉大赋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代之以强烈的个体情感。抒情小赋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内容,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人生进取精神的追求,对草木禽族、风花雪月的吟赏,对世事沧桑、人生荣辱的反思;以及仕途不畅、壮志难酬的苦闷,悼亡叹逝、感叹人生的伤感,高蹈遗世、遁入山林的逸趣,愤世嫉俗、抨击世风的激愤;还有乡关之思,亡国之痛,离乱之叹,感别之怨等等。它们从各个角度真实地反映六朝文人的精神风貌,并展示了个体生命在现实生活面前的不同状态。一、浓郁的
名作欣赏 2011年14期2011-08-15
- 唐太宗与贞观赋坛
考者且留下赋作的赋家有近二十位,辞赋四十余篇,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君臣辞赋创作的盛况,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以唐太宗为首的宫廷赋家,无论从体式还是内容上,既有对前代赋,包括两汉大赋的扬弃,又有对六朝抒情小赋的继承和革新,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其产生的根源固然由于文体自身的发展,还取决于唐太宗这一代英主的赋学认识。强调实用,重视赋的讽喻和教化作用,反对文体浮华,这是唐太宗对赋的最基本认识。《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记载贞观初,太宗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
名作欣赏 2010年20期2010-08-15
- 从赋序看赋家对感物兴思现象的认识
007)从赋序看赋家对感物兴思现象的认识刘伟生(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赋序是了解赋家创作过程的重要材料。在大多数的赋序里,赋家们喜欢言及“感而作赋”的问题。有些赋序还对感物兴思的原理与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感物兴思的发展有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赋体体物以客观描写为主,对感物意识与理论的发展有着促动作用。赋序;赋学批评;《历代赋汇》;感物兴思作家的创作是主客交互的过程,他们的写作状态除了与作家本身的习性及才力有关外,还会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辞赋漫谈
还做不到。例如有赋家颂造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立志“兴船报国”,船竟可以“兴”,实闻所未闻。又谓他们“奋蹄人生路”,或是想将这些工人和技术人员比作骏马,但猪、牛、羊也有蹄啊,让读者搞不清楚这作者是在骂还是在颂。又有赋家日:“过早断裂者,张良之良种也;周而复始者,刘邦之邦本也。”良种而能“断裂”,不免令人想象张良的良种长而且坚挺(不知是何物种);因为对油菜籽那样的细圆,不能说断裂,只能说碎裂。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里说得很清楚了,
文史杂志 2009年4期2009-09-02
- 汉代人眼中的辞赋观
收到任何的成果。赋家之讽,缘自帝王奢靡。而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帝王对此颇有褒扬之辞,如《汉书•严主吾丘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汉宣帝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二、关于辞赋起源的观点:关于赋的起源在汉代有不同的说法。班固《两都赋序》有言:“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6期200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