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家倡优论商榷

2017-04-27 06:08李光先
关键词:东方朔身份

李光先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汉代赋家倡优论商榷

李光先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汉代赋家倡优论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赋家及倡优而导致的误解。本文采用比较及统计的方法区别汉代赋家及倡优的不同,从本质上区分二者。倡优的本质是从事歌舞、戏谑的艺人;汉代赋家本质是一群包含从帝王到平民多样身份的才人。从政治地位而言,汉代赋家其中包括至高无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类大夫,有王侯,有执掌州县的太守,县令,有各级属官属吏,也有乡官平民,有的赋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着特殊尊荣。汉代赋家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从智识的角度而言,赋家或是经学家,或是史学家,或是目录学家,或是文字学家,或是诗人,或是科学家,他们大多属于士的阶层。赋家的赋作继承古诗颂美讽谏的传统,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他们的赋有别于倡优的奉承取悦人主的作品。

汉代;赋家;倡优;论;商榷

一、前言

从古至今,人们往往认为汉代赋家的身份是“倡优”,请看以下的例子:

1.侍郎东方朔……朔对问响应权变锋出,文章辞令横无穷,上颇以倡优畜之,然而时发

忠直之言,极谏尤,亦以此异焉。朔因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又设《非有先生之论》。(《汉纪·孝武皇帝纪》)[1]

2.司马相如(再见汉抄):相如文人无行,不与吏事,以赋得幸,与倡优等,无足汙简册者,亦无足多责。(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六《读史》)[2]

3.赋家感叹其地位低下犹如俳优,为了改变尴尬的境地努力向经学靠拢,却常常受到经生的攻击……。(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肖赛璐硕士毕业论文《西汉赋与<诗>学传统》摘要)[3]

4.可以说,汉代赋家最大的贡献就是“融经铸史”,以卑下的“倡优”身份描摹现世社会的礼典风俗,对经典进行文学化的改写,建构起了以赋传经、以经尊赋的传统。[4]

以上举了四个例子,两个古代的例子,两个当代的例子。古今学者谈汉代赋家往往认为汉代赋家身份是倡优,笔者把这个观点定义为“汉代赋家倡优论”。“汉代赋家倡优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王焕然先生对此问题曾经有过论述。王焕然先生的论文《汉代赋家位同俳优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及论著《汉代士风与赋风研究》第二章第四节“宫廷赋风的转向”举类似俳优的枚皋、东方朔为例进行分析,把他们与其他赋家区别开来,论证汉代赋家位同俳优失之偏颇。他的论文论著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笔者问题的出发点及论述思路与王先生的论述思路不同,可视为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补充,希望澄清学界对汉代赋家的误解。

二、汉代赋家倡优论辩驳

关于倡优,《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文解字》云:“倡,乐也。”段注:“汉有黄门名倡,常从倡、秦倡,皆郑声也。《东方朔传》:‘有幸倡郭舍人’(按:《史记》作,有所幸倡郭舍人),则倡即俳也。”[5]关于“俳”,《说文解字注》中《说文解字》云:“俳,戏也。”段注:“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5]关于“优”,《说文解字》云:“一曰倡也”,段注“倡者,乐也。谓作妓者,即所谓俳优也。”[5]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倡优”指的是以表演音乐、戏谑的艺人。笔者把“倡优”的真实内涵与以上几个例子对照分析。

第一个例子讲的是东方朔。侍郎东方朔为人滑稽,但是他又作赋对汉武帝进行讽谏。《汉书·东方朔传》载:

伏日,诏赐从官肉,太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太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何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一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6]

由此可见东方朔的诙谐滑稽。他因滑稽而被汉武帝视为倡优。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东方朔性格滑稽;二是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东方朔。因为在汉代倡优的身份都是比较低下的。例如《汉书·贾谊传》:“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倡优是下贱的人。

《全汉赋校注》载东方朔的赋有三篇:《皇太子生赋》(存目)、《非有先生论》《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设非有先生与吴王问答,围绕“谈何容易”举了三层论据:一是关龙逢、比干进谏而身被戮;二是举出伯夷、叔齐明知人微言轻,进谏无益,进而避世;三是举出接舆、箕子不遇明王只能避世、佯狂,而太公、伊尹遭逢圣主而君臣相得,国家昌盛,个人荣显,泽及子孙。这三组例子一是表明进谏会有杀身之祸;二是表明人微言轻,进谏无益;三是表明进谏要取得成功,进而国家昌盛需要遭遇明王圣主。再列出这三组例子后,东方朔进行了讽谏:

於是吴王穆然,俛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曰:“嗟呼!余国之不亡也,绵绵连连,殆哉,世之不绝也!”於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予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治,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畜积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远方异族之人乡风慕义,各奉其职而来朝贺。

故治乱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见,而人君者莫肯为也,臣愚窃以为过。故《诗》云:“王国克生,惟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7]

以上引文,第一段是用虚拟的事例形象地展示一个美好的图景,讽谏君主要选贤任能,实行仁政。第二段是进行议论讽谏。

《答客难》是东方朔自设问答,与韩愈的《进学解》属于同一类作品,即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情绪。其中的句子“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7]则是感叹个人遭遇听之主上之抉择。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云:“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名为《客难》,讬古慰志。”[8]刘勰认为,东方朔的《答客难》是一篇自我慰藉的作品。这是正确的。一方面东方朔不被重用,心有牢骚;进而东方朔提出“时异事异”[7]来进行自我安慰。“时异”指大汉海内统一、政局安定,与战国情况不同;“事异”指大汉人才众多,穷达由人,自己位居侍郎已经很不错了,而苏秦、张仪则受到重用。既然如此,那么东方朔自己就安心“修身”[7]、“与义相扶”[7],不要与遇时的贤人相比。整篇赋后两段是自我慰藉的内容。

从上面东方朔的两篇赋来分析,我们看到,一言治国理政,一言个人穷达与心态调整,此中没有丝毫的倡优痕迹,故从东方朔这个例子来说汉代赋家倡优身份是不成立的。从东方朔的性格来定位他为俳优,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个例子谈的是司马相如。据《全汉赋校注》,司马相如的赋有:《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并序)》《梨赋》(残句)、《鱼葅赋》(存目)、《梓桐山赋》(存目)、《难蜀父老》。《子虚赋》《上林赋》言苑囿田猎事,意在讽谏;《哀二世赋》则是哀悼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身死国灭,死后无人祭祀的感叹之作;《大人赋》写的是能够役使众神、五帝的大人,这是阿谀奉承汉武帝之作;《美人赋》,吴子良曰:“司马相如拟《讽赋》而作《美人赋》,亦谓臣不好色,则知人知其为诬也。有不好色而能盗文君者乎!此可以发千载之一笑。”[9]而毛先舒称:“相如《美人赋》全仿宋玉《登徒》篇,当是少时学步之作。”[7]无论司马相如拟《讽赋》还是拟《登徒》作《美人赋》,《美人赋》是一篇拟作,即学步之作;《长门赋(并序)》是司马相如受陈皇后之命而作;《难蜀父老》是一篇驳难巴蜀父老的赋,意在告知朝廷通西南夷意图及颂扬汉德。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首先被汉武帝封为“郎”,然后被拜为“中郎将”,“建节往使”,代表汉朝中央政府通西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最后被拜为“孝文园令”[10]。从以上分析来看,司马相如并不是宋代黄震所讲的“与倡优等”,而属于朝廷文官,甚至作为朝廷大员略定西夷,曾经有过显赫的身份。

第三个例子言:“赋家感叹其地位低下犹如俳优”,这个说法不全面。该说过于强调赋家对个人地位的关注,而没有看到赋家政治理想。从如今可见的汉赋作品来看,汉代赋家悲叹的往往是个人政治上的不遇,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赋家往往有“致君尧舜”,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故当其不遇,往往悲叹。

第四个例子,称汉代赋家“卑下的倡优身份”,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称呼汉代赋家倡优身份及用“卑下的”来修饰恐怕不妥。司马相如的赋及仕宦经历可证。

三、汉代赋家倡优论探因

从古至今,汉代赋家被认为是“倡优”身份,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汉赋具有娱乐功能

汉代统治阶级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养生息,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全盛及孝宣皇帝的“宣帝中兴”。同时,“由于‘润色鸿业’的需要,武帝时代的辞赋同样有很大的发展。武帝好辞赋”[11]。班固《两都赋序》云:“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属,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进忠孝。……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7]由此可见汉赋之盛。“文学是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是审美”[12]。汉赋也具有审美的特征,因而成为宫廷娱乐的一种形式。统治的稳固及辞赋的发展及娱乐功能使得统治者看赋听赋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娱乐方式。

“楚汉宫廷,‘听赋娱乐’之风盛行,宋玉创作《高唐》《神女》赋以娱乐顷襄王,枚乘诵读《七发》给楚元太子听以致太子霍然病愈。《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又记载后宫贵人左右皆诵王褒《洞箫赋》《甘泉赋》以娱侍太子事。《汉书·元后传》也载成帝召见刘歆‘诵读诗赋,甚悦之,欲以为中常侍’事。”[13]这些事例说明了汉赋的娱乐功能。《汉书·王褒传》载汉宣帝评论赋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14],“辩丽可喜”讲的就是辞赋的娱乐功能。

由于赋家诵赋娱乐主上与倡优娱乐主上类似,故汉代赋家被认为是倡优也就很自然了。

(二)帝王对赋家的态度

帝王对赋家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赋家身份的认知。帝王在看赋听赋之后,体会到汉赋的美感,心情愉悦,从而对赋家进行赏赐。赏赐有两种:一是封官,如司马相如被汉武帝封为郎,上文提到的成帝欲封刘歆为中常侍。这些因赋而得的官都不大,属于侍从之官。二是赐物。据王安石的诗:“童子常誇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当年赐帛倡优等,今日抡才将相中。”[15]、“扬雄所悔当日赏赉与倡优等耳”[16],由此可知帝王对赋家并不重视重用。

《汉纪·孝武皇帝纪》云:“朔对问响应权变锋出,文章辞令横无穷,上颇倡优畜之。”[1],由此可见帝王视赋家为倡优。

汉代帝王对汉代赋家的轻视态度一直影响到后世。宋代王安石有诗云:“‘细甚客卿因笔墨,卑於尔雅注鱼虫。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若翁。’熙宁四年,既预政,遂罢诗赋,专以经义取士。盖平日之志也。”[15]帝王对赋家封官低、赏赐少,定位低,以致到宋代王安石也不愿意再采用诗赋取士而改为用经义取士。帝王对赋家的态度影响深远。

帝王有着尊贵的身份与大权,把辞赋当作娱乐一途,并赏赐赋家,这些行为确实类同对待以歌唱舞蹈为业的艺人。因此,帝王视赋家为倡优也是有根据的。但实际上,这样做贬低了赋家的身份,而没有看到赋家的学术造诣和政治理想。

(三)汉代赋家的自我感觉

有些汉代赋家对自我地位自惭类同俳优,如班固《汉书·枚皋传》:“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14]此外,影响比较大的是扬雄赋评价。又如班固《汉书·扬雄传》云:“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於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笔者按:此处逗号当用顿号)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14]扬雄这个评论常常被论赋的人提起。在这里,扬雄一方面认为赋没有起到讽谏的作用,欲讽反劝;二是认为赋家类似战国俳优淳于髡及优孟。赋家对自我身份的感觉与陈述,自然影响到后来者。

四、对汉代赋家身份的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汉代赋家,笔者认为应该从汉代赋家的实际身份、知识背景、辞赋三方面把握,以区别于倡优。

(一)汉代赋家的多种身份

首先看看汉代赋家的身份,请看下表:

汉代赋家身份统计表

(注:该表根据费振刚等《全汉赋校注》中赋家简介制定)

17郎官数量第三18枚皋、傅毅、班固、苏顺、刘梁、廉品、桓麟、桓彬、丁廙冯商19枚乘、公孙诡武官20待诏尉官(都尉、中尉)县官21属官属吏9 1 2 4 1数量第二22 23乡官诸侯门客24平民1 1 4 1 6数量最多身份种类:24种班彪、冯衍、葛龚、张昇杜笃、崔骃、赵壹、阮瑀、潘勖、徐干、繁钦、杨修、陈琳、刘桢、崔琰郑玄邹阳、公孙乘、路桥如、羊胜庆虬之、崔篆、刘广世、王充、班昭(女)、邓耽、崔琦、王延寿、侯瑾、刘琬、马芝(女)、张超、郦炎、祢衡、丁仪、丁廙妻(女)男:84人,女:4人总计:88人

从上表可以看书,汉代赋家群体是一个从天子、王侯、将相至地方官员太守、县官、乡官、平民组成的群体。从现存典籍可以看到的汉代赋家群体身份有24种,男作家84人,女作家4人。汉代赋家群体其中身份最高的是皇帝;数量最多的是没有官职的平民;并且汉代赋家群体有文臣,也有武将。正是这一包罗多样身份的汉代赋家群体创造了被称为一代文学的汉赋。他们的身份与倡优这一身份绝不是一个层次。拿最高的身份皇帝而言,皇帝与倡优简直是天壤之别;拿没有官职的平民而言,如女赋家班昭,“昭常出入宫廷,皇后妃嫔皆师事之,号为曹大家(gū姑),每有贡献异物,便命她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她亦参与政事。”[7]班昭不仅受到皇后妃嫔的尊敬,也参与国家政事,这是供人娱乐的倡优无法得到的尊荣与资格。又如《二京赋》作者张衡是以为发明浑天仪及地动仪的科学家,他的身份与尊荣,倡优也是无法比拟的。汉代赋家倡优论与事实不符,于此可见。

汉代之前的赋家有屈原、荀子、宋玉、唐勒,《汉书·艺文志》云: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14]

由此可见,汉代赋家之前的赋家孙卿、屈原其身份被叙述为“贤人”、汉代赋家则被认为是“倡优”,汉代以后汉赋演变为骈赋、律赋、文赋,甚至作为科举取士的科目之一,在2007年《光明日报》还开辟了“百城赋”栏目,掀起了作赋的高潮。汉以后至今,也没有人把所处时代的赋家称为或等同倡优。因此,把汉代赋家称为或等同于倡优,这对汉代赋家而言是不公平的,也是一种歧视的态度。

(二)汉代赋家的知识背景

汉代赋家大多具备经学儒学的知识背景,而且有些赋家还具备史学、子学、小学的知识背景。“汉崇经术,实能见之施行。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孔教已定于一尊矣。……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据依。国有大疑,辄引《春秋》为断。”[17]《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济济乎,洋洋乎”[18]。汉代崇尚经学儒术,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人习经学儒,因此许多赋家具备经学儒学的知识背景,如赵岐注《孟子》、董仲舒撰《春秋繁露》、“马融博通经籍,为世通儒,不仅为《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古籍作注释,……同时也教养诸生……聚徒千余人”[7]、郑玄“博通群经……聚徒讲学,弟子数百千人……博采古、今两家经学,遍注群经达百余万言,近二十种,尤以《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7]

另,有些赋家还有史学、子学、小学背景,如司马迁、班固具有史学背景;马融注《老子》,具有子学背景;司马相如有《凡将篇》、刘向、刘歆父子有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扬雄有《方言》,这些作家都有小学知识背景。

总体而言,汉代赋家具备经学、史学、子学、小学知识背景,属于士的阶层,他们有机会进入中央及地方任官,这是倡优无法比拟的。

(三)汉代赋家的辞赋作品

汉代赋家的辞赋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命应制之作及逢迎之作,也有一部分是赋家表达个人情志的作品。表达个人情志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董仲舒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这一类作品很明显并不如倡优的作品那样去逢迎娱乐统治阶级。班固《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7]古诗有“诗言志”一说。这一类言志抒情之作可以说是继承古诗的言志传统的言志之赋。言志之赋和倡优娱乐逢迎主上的作品如倡优李延年为逢迎汉武帝起舞而歌的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6]区别是很大的。一是言个人情志之作,一是逢迎主上之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汉代赋家也不同于倡优。

赋家诵读汉赋娱乐统治阶级,这一点可以从文艺的审美娱乐功能来认识,而不能等同于倡优娱乐统治阶级。

综上所述,汉代赋家倡优论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赋家及倡优而导致误解。倡优的本质是从事歌舞、戏谑的艺人;清代刘熙载《艺概·赋概》称“赋兼才学”[19],因此汉代赋家从本质而言,是一群包含从帝王到平民多样身份的才人。从政治地位而言,汉代赋家其中有至高无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类大夫,有封疆地方的诸侯,有执掌郡县的太守、县令,有各级属官属吏,也有乡官平民,有的赋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着特殊尊荣。《全汉赋校注》著录赋家88人,有职有官的人72人,无官无职的人16人,据此可以说汉代赋家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从智识的角度而言,赋家或是经学家,或是史学家,或是目录学家,或是文字学家,或是文学家,或是科学家,他们大多属于士的阶层。赋家的赋作继承古诗颂美讽谏的传统,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区别着倡优的奉承取悦人主之作。

[1]荀悦.汉纪[M].四部丛刊景明嘉靖刻本.

[2]黄震.黄氏日抄[M].元后至元刻本.

[3]肖赛璐.西汉赋与〈诗〉学传统[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4]王思豪.汉赋与〈诗〉之经、传关系刍论,中国韵文学刊[J].2013(1).

[5]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8]刘勰,著,杨明照,校注.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吴子良.林下偶谈[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四)[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裴斐.裴斐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3]王思豪.一个被遮蔽的语体结构选择现象——论汉赋用〈诗〉“诗曰”的隐去[J].文学遗产,2013(4).

[1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5]葛立方.韵语阳秋[M].宋刻本,卷5.

[16]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M].清光绪傅氏藏园刻本,卷20.

[17]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9]刘熙载.艺概[M].清同治刻,古桐书屋六种本.

(责任编辑:武亮)

2017-02-26

I222.4

A

李光先(1984-),男,广西贵港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东方朔身份
东方朔的自夸式检讨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身份案(下)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东方朔割肉
树为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