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

2017-04-27 06:08刘英伟孔繁昌董红
关键词:共情人际友谊

刘英伟,孔繁昌,董红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共情能力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

刘英伟1,孔繁昌2,董红1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为了考察共情能力在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关系间所起到的调节效应,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和大学生友谊质量量表对60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共情能力在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着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有着调节效应。

共情能力;人际信任;友谊质量;调节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友谊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也是同伴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维护和促进心理素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友谊质量是友谊的基本特征或性质,是指朋友之间提供的支持、陪伴或冲突水平。一项元分析显示友谊质量能够负向显著预测孤独感,友谊质量越差,孤独感越高[1]。因此,如果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较高水平的友谊质量,就可以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感,维系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稳定。

人际信任是友谊质量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认为他人的言语、承诺以及书面陈述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充分的人际信任往往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亲近感和认可回馈,从而收获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帮助。

相关研究表明,人际信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友谊质量,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友谊质量越好[2]。另外,共情能力也是友谊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能够从多个维度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识别、理解和应对的一种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反应。当个体的共情能力较高时,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焦虑和敏感化就会减少,这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有研究发现,共情与友谊质量的亲密性和冲突应对能力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3]。另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信任与共情能力间存在显著正相关[4]。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人际信任能正向显著预测共情能力[5]。

既往研究考察了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或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但针对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研究仍较少,而针对共情能力对于人际信任和友谊质量的调节效应的系统性研究则更少。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大学生友谊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能力在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的关系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假设:(1)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2)共情能力在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间具有调节效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和四川两个省的某两所本科大学,在校内针对在读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5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共601份,其中有效问卷601份(92.46%)。回收水平较高,符合研究需要。

被试年龄的范围为16—25周岁。其中,男生203人(33.78%),女生398人(66.22%)。大一109人(18.14%),大二158人(26.29%),大三142人(23.63%),大四192人(31.94%)。

调查时间为2016年10月到12月间,所有问卷均由大学生被试在现场独立认真完成。

(二)研究工具

1.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该量表是由Rotter(1971)编制,以用于测量被试对不同的社会角色(父母、推销员、审判员、维修人员、政治人物、新闻媒体等)的可信赖性。该量表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量表中共有25个项目,均采用5级计分制,从“最不符合”的等级(1)到“最符合”的等级(5),分值水平越高,表明被试的信任程度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研究使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2.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该量表由潘孝富等(2010)编制,包含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三个维度。量表中共有32个项目,均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通过大量研究应用已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

3.大学生友谊质量量表该量表由Furman和Buhrmester编制,并经由范兴华和方晓义(2004)修订成为中文版量表。该量表中共包含由15个项目,由帮助、支持、友伴冲突、伙伴关系和亲密性5个测量维度构成。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三)研究程序

在两所高校通过随机招募的方式来招募在读大学生参与此次研究活动,被试在完成问卷答写后会得到一定的适当报酬,以对其热心参与予以鼓励。考虑到专业的素养和问卷发放操作业务的熟练度问题,选择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来主持,并要求主试必须采用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语。问卷回收之后,对存在漏填题目数量超过1/3、或者明显不认真、或者胡乱作答等情况的问卷进行筛选并剔除,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编号。

(四)数据处理

由熟悉SPSS21.0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将全部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调节效应的检验,通过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因为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均是通过问卷发放方式收集采集到,所以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首先,在数据收集阶段,要求必须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当主试,通过严格规范问卷的指导语和精心细致的问卷项目编排,向全体被试说明调查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充分尊重个人的隐私。其次,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对所得结果的分析显示,第一主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5.83%,远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产生的影响并不严重。

(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1),人际信任与共情能力、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三者彼此间均两两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三)共情能力的调节效应

实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信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友谊质量,ß=0.36,SE=0.04,t=8.24,p<0.001,95%置信区间为[0.28,0.45],人际信任和共情能力的交互作用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友谊质量,ß=0.13,SE=0.04,t=3.02,p<0.01,95%置信区间为[0.05~0.22],而共情能力无法预测友谊质量。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共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交互效应的实质,我们计算了共情能力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共情能力对友谊质量的效应值(即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根据回归方程分别取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正负一个标注差的值绘制了简单效应分析图(见图1)。结果显示,对于高共情能力组,人际信任无法显著预测友谊质量(Simple Slope= 0.18,p>0.05),而对于低共情能力组,人际信任显著正向预测友谊质量(Simple Slope=0.26,p<0.01)。

图1 共情能力对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四、讨论

(一)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三者关系

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共情能力越强,友谊质量越高。这一研究结果与“假设一”相一致,也与以往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这充分地表明,人际信任与共情能力是维持较高友谊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共情能力的调节作用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同时也发现,共情能力在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于高共情能力组来说,人际信任无法显著预测友谊质量,但对于低共情能力组来说,人际信任能显著预测友谊质量,即共情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预测。

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假设二,这也拓展了以往的研究领域的有限性,以往研究只针对于单独考察人际信任或者共情能力对友谊质量影响,通过本研究,更加有助于真实地揭示出人际信任与共情能力对友谊质量发生作用的机制。

(三)探讨与发现

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低共情能力组的人际信任能够显著预测友谊质量呢?

我们已经知道,人际信任和共情能力都是友谊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人际信任与共情能力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当共情能力较高时,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效应量就会削弱,而当共情能力水平较低时,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影响就会凸显出来。

这也就是说,分析的最终结论表明共情能力对人际信任与友谊质量的关系所起着的作用应该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因此,只有当共情能力水平较低时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才会表现出明显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共情能力与友谊质量三者间存在密切关系,共情能力调节着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影响。因此,提高个体的人际信任和共情能力有助于其友谊质量的建立与发展。

[1]吴莉娟,王佳宁,齐晓栋.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5).

[2]王炳成,李洪伟.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

[3]Chow CM,Ruhl H,Buhrmester D.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between adoles⁃cents’empathy and friendship quality:A dyadic approach[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3(1).

[4]Joireman JA,Needham TL,Cummings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dimensions of attachment and empathy[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3).

[5]Mathur V,Paice J,Chiao J.The effects of implic⁃it racial prim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and empathy for pain[J].The Journal of Pain. 2010(4).

(责任编辑:武亮)

2017-03-03

G448

A

刘英伟(1981-),男,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孔繁昌(1983-),男,安徽蒙城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自我与健康、网络使用与青少年发展。

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机制及教育建议”(项目编号:L16WSZ0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情人际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友谊之路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