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

  • 痈疽源流考*
    250014)痈疽是外科常见疾病,在体表、四肢及内脏皆可发生,以阴阳分类,痈属阳,疽属阴;痈又分为内痈和外痈,疽又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痈疽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葡萄球菌所致的化脓性感染,常表现为局部的肿胀、焮热、疼痛及化脓,若失治、误治则毒邪走窜内陷,常可诱发脓毒症等急危重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对于痈疽的研究散在于历代著作中,首先《黄帝内经》为后世治疗痈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针灸甲乙经》中将针灸、砭石等非药物手段运用于痈疽的治疗;《诸病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9期2023-11-16

  • 凉血消肿的紫花地丁
    ,对疔、疖、痈、痈疽、丹毒、乳腺炎、乳腺脓肿、毛囊炎、皮脂腺炎、局部软组织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有良好作用。《本草纲目》记载,紫花地丁可治疗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无名肿毒恶疮。《乾坤秘韫》记载,稻芒粘咽不得出者,嚼紫花地丁咽下;痈疽恶疮者,紫花地丁(连根)同苍耳叶等份,捣烂,酒一钟,搅汁服。孙天仁《集效方》记载,一切恶疮,取紫花地丁根晒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花地丁含有黄酮苷、有机酸、多香豆素、肽类、生物碱等成分。

    家庭医学 2023年15期2023-08-31

  • 程国彭外科证治思想探析❋
    5”程国彭认为“痈疽之证,始为热中”,初起之时脓尚未成,内服以银花甘草汤,外敷以远志膏或普救万全膏,若疔疮则改内服菊花甘草汤。银花、菊花皆为轻清疏透之品,可透热外出。程国彭虽谓内痈、外痈不可发汗,但观其治疗实为广义的汗法。正如虽然《温热论》中言:“在卫汗之可也”,但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认为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不能用辛温之剂,主辛凉清解,透邪外达[5],这仍属汗法的范畴。若挟风寒者,程国彭主以先用芎芷香苏散,若毒不消随服银花、甘草等药。下者,攻也,攻其邪,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期2023-03-21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医宗金鉴·溃疡主治类方》用药规律
    外科常见疾病,指痈疽溃破期,正如《古今医统大全》所云:“溃疡者,痈疽之脓已溃出者”。痈疽,是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化脓性疾病[1]。现代医学上溃疡病多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脂腺、皮肤毛囊等所致的一类化脓性感染疾病[2],如肛周脓肿、肛瘘等。现代医学对于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一般采用外部清创、内服抗菌类药物等治疗方法[3]。但因耐药菌的不断产生,临床上也不乏使用抗生素而患者病情未见好转的案例,因此对于这类疾病西医治疗过程中存在溃后久不愈合、创面反复感染等问题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2023-01-31

  • 明清时期温散通托法治疗骨科术后感染探析
    现高度相似的筋骨痈疽。1 骨科术后感染与痈疽异名同流根据骨科手术部位及术后感染的表现,可将各部位手术后感染与明清时期典籍记载的筋骨痈疽类疾病相对应。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为例,其可与“鹤膝风”“膝痈”“附骨疽”对应,正如《外科大成》[2]所述:“膝痈,膝盖肿痛也;鹤膝风,两膝内外皆肿,寒热间作,痛如虎咬,股渐细而膝愈大是也。”《外科正宗·下部痈毒门·附骨疽》[3]记载:“初起则寒热交作,稍似风邪;随后臀腿筋骨作疼,不红不热,疼至彻骨。甚者屈伸不能转侧。”该描

    陕西中医 2022年9期2023-01-05

  • 宋代及以前中医外科托法演变与组方评述∗
    则,体现了该时期痈疽施治用药特点,而未见托法记载。《黄帝内经》[9]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为中医外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诸多治则治法,如《灵枢•痈疽》篇曰:“寒则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等。这些理论、治疗法则对后来外科疾病的治疗及托法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0]提出的托里之法及适用证:“托里者,治其外之内……外之内者,其脉浮

    西部中医药 2022年3期2022-12-06

  • 浅析《外科精要》悬痈证治
    痈,谓之悬痈”。痈疽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其发生于肛门会阴之间者称之为悬痈,又称骑马痈。悬痈,即肛痈,属于中医“痈疽”“疮疡”范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属于肛肠科的常见病[2],临床发病急骤,肛周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剧烈疼痛,或伴全身高热,脓肿破溃后易形成瘘管[3]。1 病因病机《外科精要·华佗论痈疽疮肿第二十一》对悬痈的病因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若情志不调,被喜怒忧思所郁,导致气血及经络壅滞凝结肛门

    江西中医药 2022年2期2022-11-26

  • 用补托法对1例脑疽溃后合并消渴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经验
    是中医治疗中后期痈疽的常用方法,旨在固扶正气,推动气行,使残留在体内的毒邪尽早透出。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了1例脑疽溃后合并消渴症患者,现将其诊疗过程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葛某,男,75岁,因“发现后颈部肿物10 d,破溃伴红肿疼痛2 d”于2020年11月24日以“后颈部肿物伴感染”收治入院。该患者于10 d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现后颈部有肿物,患处无疼痛感,颈部活动不受限,当时未进行治疗。肿物于2 d前疼痛加重继而破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期2022-11-25

  • 旴江医家龚延贤治疗痈疽的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不乏外科病证及痈疽专篇,详审缜密,见解独到,对当代临床相关疾病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自古以来,“痈”与“疽”便是中医外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在早期古籍中泛指皮肤疮疡类病症。对于其发病之源,众多医家均提出三因理论,即喜怒忧思情志所郁为内因,寒热风湿所伤为外因,炙煿酒面或温床厚被为不内外因。龚廷贤在此基础上参以己意,如《寿世保元》所载:“夫痈疽疮疖者,皆由气血不和……使五脏六腑之气怫郁于内,以致阴阳乖错,气血凝滞而发也。”从本病的辨证而言,龚氏强调通过患者脉象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2年5期2022-10-12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龚延贤治疗痈疽的用药规律
    疽[3]。中医对痈疽的认识虽起源较早,但其发展一直是较为缓慢的,直到宋元时期,以龚延贤为代表的盱江医派对中医外科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外科才得以迅速发展。笔者通过查阅其著作中关于痈疽的相关内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其用药规律及特点,多层次、多维度挖掘龚氏治痈疽的经验与特色,从而更加充分理解他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实践。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本次研究通过查找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龚延贤编写或续编的相关医学著作中有明确记载治疗痈疽的有效

    光明中医 2022年19期2022-10-11

  • 艾灸疗法治愈宋江的背痈
    宋江所患的正是“痈疽”,让宋江先服下绿豆粉排毒,随后张顺不远千里請来了神医安道全为宋江医治。安道全给宋江诊了脉息,然后很肯定地说,不出十日宋江便能痊愈。那神医安道全是如何治愈宋江背疾的呢?在宋江背疾处,安道全用艾炷熏灸引出毒气,疏通气血;“外使敷贴之饵”,在患处涂抹药膏,起到消肿功效;“内用长托之剂”,运用中医托法,辅以补益气血和透脓等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治疗效果如何呢?书中写道:“五日之间,渐渐皮肤红白,肉体滋润,饮食渐进。不过十日,

    保健与生活 2022年13期2022-07-06

  • 涉医简帛与《黄帝内经》关于痈疽认识的异同
    201203)痈疽是外科常见疾病,是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化脓性疾病。今多以阳证、热证为痈,阴证、寒证为疽。《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记载了丰富的痈疽内容,秦汉涉医简帛亦记载了不少痈疽内容,其认识都与现代有所差异。涉医简帛与《内经》成书时代相近,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了解秦汉时期中医痈疽认识的原貌,理解古代中医理论和临床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动因,并启发当前对痈疽的临床证治。以下为行文方便,引用的简帛文献释文,一般使用通行的规范简体字,缺字以□替代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2

  • 论黄芪主痈疽久败疮
    ,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的干燥根。黄芪现有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1 黄芪的临床运用1.1 黄芪之于内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1期2022-03-02

  • 明代温补学派痈疽诊疗思路探微
    肥 230038痈疽属于中医外科疾病范畴。肌肉之上多发痈,红肿高大,多见阳症;骨之上多发疽,平塌色暗,多见阴症。现代医学认为是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多属急性化脓性疾病范畴。明代温补学派承接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在继承发展前代医家诊疗思想的基础上,论治疾病以温养补虚为主,注重人体先后天之本,强调补益脾肾,用药多甘温,一定程度上纠偏了金元留下的寒凉时弊[1]。温补学派医家临证诊疗痈疽亦遵循这一原则,笔者不揣简陋,对明代温补学派治疗痈疽的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7期2021-11-30

  • 千金方
    方医好了一个腿患痈疽的病人,有了些名声,所以,见先生来了,自然要挑选上好药材孝敬先生。”郇开颜的话,孙思邈深信无疑。两年前,他收集民间秘方,草拟《备急方》一书,一次出诊时,却不知遗失何处。“什么?你治好了痈疽之毒?”孙思邈惊道,因为那些民间秘方,孙思邈并未完全验证过,特别是痈疽之毒,那个秘方他曾试过,只能缓解,并不能根治。现在,见郇开颜治好痈疽之毒,孙思邈当然感到惊讶。郇开颜说:“小徒是河南人氏,自幼跟随家父学医,知道老师是当世第一名医。两年前,因黄河泛滥

    民间文学 2021年5期2021-11-20

  • 旴江医家陈自明痈疽证治经验简析
    以“外科”命名的痈疽专著,陈氏首创中医外科病因学系统理论,提出气郁为痈疽的主要病机;对于痈疽的辨证,重视整体与局部结合;在治疗上,主张从整体出发、内外合一的治则,善于顾护脾胃、重用各种灸法,同时强调痈疽的调护,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为中医外科的发展与学科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 陈自明;旴江;痈疽;证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5-0114-03Abstract:The book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8期2021-09-05

  • 《黄帝内经》痈疽文献探析*
    文简称《内经》)痈疽文献的研究都只局限于《灵枢·痈疽》篇,围绕着痈疽篇里18种具体痈疽病证名与痈、疽的区别展开,但实际上《内经》里还有大量散在的条文,对痈疽的阐释能起到补充的作用。故本文笔者将《内经》中所有相关的条文找出并进行归纳和探讨。1 痈疽相关名词辨析1.1 “痈”“肿”“脓”“胕肿”辨《说文解字》里“痈”“肿”互训[1],“痈”有“肿”之义无疑,“痈”“肿”也常连用,但《说文解字》并未对具体差异进行阐释。《释名·释疾病》中“痈”字有一个更具特异性的

    中医学报 2021年5期2021-04-17

  • 基于中医古籍探析隔附子灸*
    ,该书第二十二卷痈疽篇中记载:“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以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之热气彻内即瘥。此法极妙。”其首先提出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痈疽类外科疾病,《千金翼方》说:“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唐代王焘著有《外台秘要》[2]一书,其非常推崇灸法,认为“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有针汤散,皆所不

    河南中医 2021年9期2021-04-17

  • 旴江医家陈自明痈疽证治经验简析
    以“外科”命名的痈疽专著,其从痈疽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预后,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痈疽的证治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其相关诊疗经验简析如下。1 澄痈疽之本源对于痈疽的病因,陈氏在《外科精要》[卷上]即博采群言,如引华佗“夫痈疽疮肿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也”。在此基础上,陈氏指出痈疽的发病不论寒热虚实,都是由于体内气郁所致,即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同时,陈氏更深究痈疽发病的三因,指出喜怒忧思情志所郁为内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5期2021-03-28

  • 旴江医著《外科精要》学术特点探析
    之中,如云:“凡痈疽之候,先须明辨阴阳之征,更当诊其脉与外证,以为权衡。”[1]263可见陈氏以为外科辨证须首辨阴阳。又云:“夫痈疽疮肿之作者,皆五脏六腑……假令发于喉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肌肉者,脾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毒。”[1]260-261脏腑辨证是藏象学说的拓展应用,书中脏腑辨证的引入为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宽阔的思路。云:“凡疮肿以手指从疮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又按之随手赤色,此亦有脓,按之白,良久方赤,游

    江西中医药 2021年8期2021-03-27

  • 民国岭南外科专著《历代疡医总录》简介*
    一部系统论述疮疡痈疽的外科专著。由于该书未加刊行,因此不为世人所知,笔者为推介文献计,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从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全面认识岭南中医外科的学术渊源提供帮助。概况及主要内容《历代疡医总录》有六卷及首一卷,民国六年(1917年)稿本,线装,订为2册。正文墨笔正楷书写,无行格,有涂改增删。卷端未题书名著者。扉页中题“历代疡医总录”,左题“番禺冼吉朝辑”。前有序言一篇,末题“民国六年阴历七月廿六日吉朝自序”。序言首页钤有阳文方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1期2021-03-27

  • 席弘《神应经》灸法学术特点初探
    波氏,此二医专治痈疽疔疖瘰等疮,定八处灸法甚有神效。此八处被定为是八穴,八穴灸法的传承在古代是一件大事,《神应经》序中有云:“圣上嘉叹,命以八穴灸法付于《神应经》之末,锓梓广布,且以永其传焉。”八穴灸法在当时备受皇帝重视,特意下旨将八穴灸法置于书末,可见八穴灸法在治疗痈疽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八穴灸法在本书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八穴分别分布在头、手、足、背腹四处,每处各两穴,分别治疗相应部位的痈疽,具有神效。在对痈疽的灸法上别具一格,“痛则灸到不痛,不痛则灸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1期2021-03-27

  • 《医学心悟》痈疽诊疗思路探微
    上启前人之学,在痈疽诊疗上颇具特色。笔者不揣简陋,就《医学心悟》痈疽诊疗思路作出如下分析。1 理论渊源《灵枢·痈疽》云:“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1]978明确提出了痈疽的病名,并指出痈疽乃寒邪中经络,所致经络不通,血液凝滞而化热成毒腐肉的病因病机[2],且会产生以脓为代表的病理产物。《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03-25

  • 基于《刘涓子鬼遗方》探讨痈疽的针灸治疗
    容主要包括金疮、痈疽、疥癣、发背等外伤及皮肤疾病,兼及部分内、妇、儿科疾病的证治。其中,尤对痈疽的记载最详,对痈疽的名称、部位、治疗方法、预后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1-2];治疗手段丰富,包括方药的内服、外用,针灸,手术切除等,必要时多种疗法合用。针灸疗法在痈疽的治疗中有较多应用,采用了隔蒜灸、铍针刺、火针烙等,并且在当时已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有针对痈疽性质施以不同针灸法的记载。从一个侧面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针灸在外科领域的应用状况。据《隋书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5期2021-01-09

  • 基于《内经》病机理论探讨骨痈疽的证治思路
    030619)骨痈疽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骨、关节,进而引起感染的骨、关节病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预后较差,容易遗留功能障碍,导致残疾。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一定的成就。1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内涵1.1 生理上的涵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为《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注释指出:“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热化,故疮疡皆属于心也。”吴谦指出:“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12-28

  • 动脉粥样硬化“痈疽”病机假说及防治探讨
    成果,提出AS“痈疽”病机假说,及分期病机特点与防治原则,为AS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痈疽;病机;营卫;气血〔中图分类号〕R259;R9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1.012〔Abstract〕 Pathogenesis is the mechanism of diseas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10-14

  •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100029)《痈疽神秘灸经》又名《痈疽神妙灸经》,为灸法论治痈疽的专著,由元代医家胡元庆所作,后经明代医家薛己校补,医家彭用光将其收录于《简易普济良方》并增添按语。纵观全书可发现,胡元庆对痈疽的治疗思想颇具见解,其主要从阴阳气血着手分经论治,取穴简单但治法多样,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标本兼顾的思路。《洞天奥旨》又名《外科秘录》,由清·陈士铎所著,该书是外科的代表作,文中重视从阴阳气血的角度论治痈疽,力主内治法,著者擅长用补法辨治痈疽,不仅大大拓展了补法的适用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1-14

  • 肿瘤从痈论治探讨*
    《说文解字》中对痈疽的释名曰:“痈,肿也。疽,久痈也。”其中痈有多发体表的外痈及发于内脏的内痈,疽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痈疽一词也有广义及狭义之别。狭义痈疽是指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而广义的痈疽则是疮疡病的总称。薛已《外科发挥·肿疡》曰:“肿疡,谓疮未出脓者。”也就是说痈疽之未成脓者或者说未溃破者则为肿疡。肿瘤一词可看为肿与瘤。“肿”即为肿大,“瘤”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 “疒”下一个“留”,意为疾病之停留。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的释名曰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3期2020-01-10

  • 痈疽神秘灸经》与《外科正宗》之学术思想探究
    100029)《痈疽神秘灸经》原稿由元代医家胡元庆所作,是一部灸法论治痈疽的专著,明代医家薛己进行校补,医家彭用光又将其收录于《简易普济良方》并增加按语。通览全书,胡氏对痈疽的治疗见解颇具特色,其对痈疽病因的阐释简明扼要,主要以经络为纲对痈疽进行分经论治,且取穴简便易行,灸疗方法以直接艾灸为主[1],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简便验廉的特点。《外科正宗》为明代陈实功所作,是一部重要的外科学著作,书中开篇即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进行了阐释,陈氏不仅精于汤药的运用还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01-07

  • 《刘涓子鬼遗方》痈疽治疗特色探析❋
    刻五卷残本中所载痈疽内容为研究对象。该书卷一总论痈疽之病名、病因病机、预后及其鉴别诊断,卷二论金疮治法方药,卷三四分述诸类痈疽治法方药,卷五为疥、癣、疹、痱等皮肤病证治方药。全书载方154首,其中治痈疽方达84首,占总数的54.5%,可见刘涓子对痈疽治疗之重视。兹通过对该书痈疽相关内容的全面整理,剖析其对痈疽治疗的特色及用药思想,以期对现代外科临床应用有所启发。1 痈疽之概念《说文解字》曰:“痈”为“肿也”[2]。“疽”为“久痈也[2]”,提示疽是痈进一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8期2018-01-27

  • 益气养血内补黄芪汤
    科发挥》, 主治痈疽溃后、气血皆虚,为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疮疡的代表方剂。通过益气养血作用, 提高脏腑功能, 促进组织代谢,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方用来治疗痈疽,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疮口久不愈合,整个人全身乏力倦怠,长期低烧不退,吃啥都不香,啥都不想干,整天觉得只想静静地蔫在一处却也睡不踏实的患者。这种患者的脉象会较为细弱,因为气血不足,无力鼓动,舌苔淡、苔薄。在临床上,特别适用于像糖尿病足、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溃烂经久不愈患者,连十二指肠溃疡这种内部的黏膜损伤,

    大众健康 2018年12期2018-01-17

  • 托里消毒散源流探讨
    功论述使其应用于痈疽。该方本为12味药物,薛己记载该方时去陈皮成十一味方,或有去陈皮、连翘的十味方。《外科正宗》则记载去陈皮、连翘,加皂角刺、桔梗成为十二味方。现代临床多采用陈实功的托里消毒散,且应用范围不再仅限于痈疽,还用于慢性化脓性疾病以及非化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试对托里消毒散的成方源流进行探讨,并阐述其现代临床应用。托里消毒散; 源流; 痈疽托里消毒散为外科疮疡补托法代表方[1],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书籍记载托里消毒散多以《外科正宗》或

    环球中医药 2017年5期2017-02-28

  • 《外科正宗》针法治疗痈疽经验❋
    科正宗》针法治疗痈疽经验❋张晓霞,吕 钢△(重庆市中医院乳腺甲状腺科,重庆 400021)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在中医治疗痈疽方面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外科正宗》中包含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其中中医外治法有针法、灸法、外敷、熨法、吹药等,而常用的外治法是针法和灸法。故主要从陈实功针法治疗痈疽经验方面进行总结,用以指导现代临床的应用,现将陈实功使用针法治疗痈疽过程中常用针具、针刺时机、针刺方法、针刺禁忌等方面进行总结。《外科正宗》;针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4期2017-01-16

  • 古墨膏治疗肛周脓肿临床观察
    膏;肛周脓肿; 痈疽; 中医药疗法肛周脓肿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属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痈疽”的范畴,占肛肠疾病的8%~25%[1]。因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于大肠、肛门周围尽处,有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生于尾骨前长强穴名涌泉疽等。本病任何年龄均可急性发病,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婴幼儿也时有发生,通常男性多于女性[2]。目前其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不管是采用切开引流还是行一期根治术,其都存在较大的手术创面,损伤性大,术后创面愈合

    光明中医 2016年5期2016-08-15

  • 复方黄芷膏的制备与应用
    便研制用于疮疡、痈疽红肿急性炎症期的中药软膏剂。方法:制备并应用复方黄芷膏对疮疡、痈疽红肿急性炎症期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临床观察47例,总有效率97.87%。结论:复方黄芷膏对疮疡、痈疽红肿急性炎症期效果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复方黄芷膏;疮疡;痈疽本院地处西南边疆,属亚热带气候,本地人大多喜食辣椒,腌制的韭菜花、腐乳、藠头以及烧烤,所以疮疡发病较多,较为常见。为了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和疗效、使用方便,结合临床。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如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7期2016-05-14

  • 《芈月传》中“七叶一枝花”确实存在
    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我,一似手拈拿。七叶一枝花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成分是以七叶一枝花皂甙为代表的各种皂甙,这其实是植物自身保护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如人们熟知的人参皂甙、三七皂甙等。就这些成分和效用来说,它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平喘止咳等功效,常用来治疗痈肿、淋巴结核、喉痹、蛇虫咬伤、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婴儿湿疹、腮腺炎、乳腺炎、恶性肿瘤等,它的花也有类似药效,但其功效最早被发现、最知名的还是治蛇毒、疗痈疽,为外用药。但同样是红肿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2期2016-02-19

  • 论旴江医学对中医外科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关注了他们对痈疽疾病病因、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成就,以窥旴江医家在中医外科学方面的贡献。旴江医学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界公认,中医外科起源于商周,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骨伤与外科学分道扬镳各自独立发展,至宋元时期中医外科理论与临床技术日渐成熟,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辨证论治原则开始广泛应用到外科领域[1]。其中,江西旴江流域的医学名家对中医外科理论发展和临床技术体系完善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尤以宋元时期的陈自明、龚居中、龚廷贤等最为突出。本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4期2016-01-28

  • 金蒲当汤治疗奶牛急性乳房炎疗效观察
    初起发热”,治“痈疽发背、不问发在何处,或头或顶、或背或腰、或胁或乳、或手足皆有奇效”;蒲公英“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当归既补血又兼活血、止痛,“因血不清而生之黄痈疽疔可消”;陈皮治“妇人乳痈,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痛不忍着即不痛,神验不可云喻也”;甘草治疗“乳痈初起”;紫花地丁“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恶疮”。现代医学证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均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4.2 “金蒲当汤”用于奶牛初期急性乳房炎疗效较为显著。3天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6期2015-08-15

  • 切忌子时后行房
    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便是告诫人们不可在夜里11点以后性交。古人认为子时以后进行房事,会损伤体内刚刚生长的阳气,对身体有很大损害,并且认为这种损害相当于一百次性生活对身体的损害。从现代生活来考虑,熬夜太晚,往往会影响第二天的精力,所以熬夜也是不可取的。并且人的深层睡眠时间一般都在下半夜,所以熬夜太晚也会扰乱人的生物钟造成神经功能紊乱。由此看来,即便在美妙的春夜也不宜熬得太晚,尤其是性生活,最

    祝你幸福·知心 2015年5期2015-05-30

  • 观宋李唐《艾灸图》论“灸治痈疽
    艾灸图》论“灸治痈疽”张会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 213003)《艾灸图》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为古医家用灸治痈疽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鲜明形象地将灸治痈疽的方法呈现于后人的面前,但现代中医临床用灸法治疗痈疽鲜见,其方其法逐渐被人淡忘,为继承发扬灸法在痈疽当中的应用,该文针对不同医家的论著概括了灸法治疗痈疽特点及禁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艾灸图》;痈疽;灸法;特点《艾灸图》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画家李唐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2期2015-04-04

  • 叶天士推拿法治疗目痛
    ,公子的足心必生痈疽,如果溃破了就彻底没治了。”公子获悉天士平日评判生死如神,丝毫不差,耳闻天士之言,不觉悲恐交集,再三恳请天士救救自己。叶天士说:“现在来不及服药了,暂且用一法散毒,如果7日内不发出来,到时候再考虑用药还来得及。”公子非常恭敬,请示散毒之法,叶说:“您静心盘腿而坐,先用自己的左手搓右足心360遍,再用右手搓左足心360遍。每日如此7次,过7天后我再登门施治。”7日过后,总督府再次请天士至,公子说:“果如先生所言,目痛已愈,不知痈毒能不发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1期2015-01-31

  • 观他人,知自己
    ,容易直视对方的痈疽,将其剥得体无完肤;在看待自身时,却常常一叶障目,即使缺点横陈眼前,也是当局者迷。为什么同样的一双眼睛,观人观己时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恐怕主要是因为人性弱点形成的责人恕己的惯性思维吧。我们提倡透过他人的表现,反省自己的言行。当我们涌起指责他人的欲望之时,请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因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自省态度和客观视界之后,我们的人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endprint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6期2014-07-16

  • 浅析“灸治痈疽
    郑美凤浅析“灸治痈疽”林煜芬,郑美凤(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该文通过整理古代文献的记载来浅析“灸治痈疽”之说,达到借鉴前人经验来指导现代临床应用的目的。以“灸”或“灸法”、“痈疽”等作为查询词,翻阅《内经》、《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要》、《外科正宗》、《采艾编》等十几部古籍,从中整理出用灸法治疗痈疽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灸法;痈;疽;文献研究痈疽属于中医外科疾病范畴,范围广,大致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一般浮浅者为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2014-04-05

  • 针灸治未病思想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要·卷第二十四·痈疽方一十四首》记载:“凡痈疽之疾,未见脓易疗之,当上灸三百壮,四边间子灸各二百壮,实者可下之,虚者可补之,有气者下其气。”《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一外科图形·痈疽治法·总括》记载:“痈疽疮疡初起如粟,若麻痒焮痛者,内毒甚也。七日之前形势未成,不论阴阳均先当灸之,轻者使毒气随灸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实良法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家运用针灸治未病思想广泛地应用在预防及早期治疗外科疾病方面。1 介入时机针灸治未病思想应用在外科疾病防治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5期2014-01-25

  • 中医外科痈疽之探究
    610000)痈疽是中医外科的主要病症,宋以前尤其如此,故早期外科专书多以痈疽作为书名中的关键词。随着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代医家对痈疽的认识出入颇大,不利于对外科病症及外科史的探讨总结。本文试从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外科医书进行探讨,拟对演变进行讨论。1.早期对痈疽病症认识:疽、痈早在周代的《周礼》、《左传》、《山海经》中就有相关名称的记载。文中的痈、疽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给予固定的病名,并无相关疾病的论述。《五十二病方》中疽病和痈各为一题。疽病有骨疽、肉疽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5期2013-08-15

  • 《刘涓子鬼遗方》对膏摩的贡献
    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全书共记载膏摩方14首,其中10首专用于治疗外科病症。1 治疗痈疽病症方同样是痈疽,不同的病程阶段和不同的部位依据证候辨证使用不同的膏摩方。痈疽成熟之时,热手近不得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敷外摩发背大黄膏,用来清泄毒热。当痈疽破溃之后,创口周围有坏死的组织时,应当先“以猪蹄汤洗其秽”,再敷食坏死组织的膏,待到坏死组织除尽,乃敷生肌膏散,乃摩四边,令新生组织速生。若痈疽破溃之后疼痛比较剧烈,可以使用欧脂膏方,方中包含松脂、

    吉林中医药 2013年2期2013-08-15

  • 揭露出表皮下的“痈疽” ——老悟“反思教育三部曲”综论
    石 杰(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定义比较复杂。假如我们采用比较宽泛的说法,即将其定义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一范围内的话,那么便可以说,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不绝如缕。诚然,鲁迅说过:“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1](P481),而且也常常被人用作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佐证,但其中的策士、

    东方论坛 2013年2期2013-03-27

  • 地丁——治疗疔毒之王
    药王推地丁,专治痈疽肿无名,蛇咬丹毒热肿痛,清热解毒立奇功。【释义】 紫花地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其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药解】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①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肠痈,痈疽发背,丹毒等。②用于毒蛇咬伤,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0期2013-02-01

  • 硫黄——补火助阳之王
    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疔毒以及毒蛇咬伤,内服又能祛痰,截疟,亦治虫积腹痛,哮喘,惊痫等证;硫黄杀虫止痒之力强,多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砒霜外用痈疽恶疮,瘰疬痔疮,走马牙疳。【临证应用】 治疥疮,可单取硫黄为末,麻油调涂用 (《肘后方》);或配伍风化石灰、铅丹、腻粉研末,猪油调涂,如硫黄散 (《圣济总录》)。治顽癣瘙痒,与轻粉、斑蝥、冰片为末,同香油、面粉为膏,涂敷患处,如臭灵丹 (《医宗金鉴》)。若治疮疽,则可与荞麦面、白面为末贴敷患处,如痈疽发背方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0期2013-02-01

  • 华佗《中藏经》精读(十四)
    。【提要】本篇论痈疽疮肿之病因、证候及生死逆顺,故题曰论痈疽疮肿。全文分两段:首论痈疽疮肿发病部位及与脏腑内外之关系;次论痈疽疮肿诸证候。【校注】[1] 肺之毒也:原脱。据瓒本、医统本、宽保本补。依上下文义当如此。[2]、[4] 虚:疑为“肤”字之误。[3] 化血成蠱:宽保本作“化成血蠱”。可参。[5] 万一:瓒本作“万”。[6] 要:宽保本此下有“在”字。[7] 详:瓒本此下有“审”字。【语译】痈疽疮肿之所以发作,都是因为五脏六腑蓄积的毒邪没有泄出而产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5期2012-01-28

  • 外科针灸派的形成及其学术贡献
    的滥觞。《灵枢·痈疽第八十一》:“痈发四五日,逞焫之。”在痈疽初期即运用灸法施治,这种早期治疗思想对后世外科医家运用针灸具有重要启发。《内经》中记载九针中的铍针和锋针多用于外科疾病的痈脓切排、放血泻毒,成为后世外科医家的重要治疗工具。如《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后世外科医籍所论“针法”,多指铍针而言,适于疮肿、痈疽脓成不得外泄,毒气塑遏,肌肤内溃。《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泻热出血。”锋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6期2011-04-13

  • 清代主要外伤科著作生肌方用药特点
    用药物促进创伤、痈疽溃疡愈合是中医药的一大治疗特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冠以“生肌”、“补肌”等名称的方剂。最早的生肌方剂首见于西汉的《治百病方》,而“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尤为著名,至今仍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明清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中医学的骨伤科和外科发展到了全盛期。明清时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方剂用药作了由博返约的筛选,外用生肌方的药物组成有了一定的变化。1 资料分析作者选择清代主要骨伤科著作《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

    中医药通报 2011年4期2011-02-10

  • 运用《内经》营卫理论治疗急慢性乳腺炎的探讨
    为乳痈。《灵枢·痈疽》云“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营气不通,则血归之”;《伤寒论·平脉法》曰“营卫不行,血凝不流”;《外科证治全书》载“痈疽何为而发也”,“人之一身,气血而已,非气不生,非血不行……苟六淫外伤,七情内贼,饮食不节,起居不慎,以致脏腑乖变,经络滞隔,气血凝结,随其阴阳之所属,而攻发于肌肤筋脉之间,此痈疽之所以发也。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4期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