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港,王 钰,徐义峰,董 辛,章德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1中医学院, 2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龚廷贤,明代金溪人,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被誉为“医林状元”。龚氏不仅秉承家学,且博综诸家,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建树,可谓地方医学流派的一代大家。他一生精究岐黄,勤于笔耕,所撰著作达20余种,其中不乏外科病证及痈疽专篇,详审缜密,见解独到,对当代临床相关疾病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自古以来,“痈”与“疽”便是中医外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在早期古籍中泛指皮肤疮疡类病症。对于其发病之源,众多医家均提出三因理论,即喜怒忧思情志所郁为内因,寒热风湿所伤为外因,炙煿酒面或温床厚被为不内外因。龚廷贤在此基础上参以己意,如《寿世保元》所载:“夫痈疽疮疖者,皆由气血不和……使五脏六腑之气怫郁于内,以致阴阳乖错,气血凝滞而发也。”从本病的辨证而言,龚氏强调通过患者脉象选取治法和判断预后,《万病回春》有论:“痈疽脉数,浮阳沉阴……洪数病进,将有脓淫。滑实紧促,内消可禁。”在痈疽的治疗上,他善于根据病程阶段特点,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如《种杏仙方》所言“痈疽发背气凝起,先宜败毒后托里”,《济世全书》之“透脓散……加炭火煅存性,为末,香油调搽,即破顶出脓”。鉴于龚廷贤外科诊疗的鲜明特色,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其治疗痈疽的方药数据库,对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分别进行剂型分类、频数统计,另以内服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研究痈疽诊治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全面深刻地揭示其学术思想。
处方均选自《龚延贤医学全书》[1]中所包含的《鲁府禁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济世全书》四书中治疗痈疽的方药。
1.2.1 纳入标准 ①明确的药物组成;②内服方或外用方,剂型不限。
1.2.2 排除标准 ①单味药物;②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2]、202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及《中药大辞典》[4]均不收录的药物;③重复处方仅记录1次。
1.2.3 数据规范与建立数据库 纳入处方依照《中药学》、202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对中药别名、异名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将“白茯苓”规范为“茯苓”,“辰砂”“丹砂”规范为“朱砂”,“大力子”规范为“牛蒡子”等。然后通过微软Excel 2016[5-6]建立《龚延贤医学全书》治疗痈疽方药数据库,并对药物、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
1.2.4 统计学分析 对内服和外用方药的剂型、高频药物及共同药物进行分析,并另外分析内服方的性味、归经、功效分类。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7-8]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9-10]对内服方药中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收录71首处方(内服58首,外用13首),涉及中药143味,使用频次累计2 987次;内服剂型以汤剂频次最高,外用则以膏剂为主(表1)。
表1 治疗痈疽内服与外用剂型分布 (首)
本研究共涉及143味药物(内服121味,外用51味)。定义内服药物使用频次≥10次为高频药物,内服高频药物共16味(图1A),排名前三的依次为甘草(26次)、当归(24次)、人参(16次);定义外用药物使用频次≥2次为高频药物,外用高频药物共11味(图1B),麻油使用频次最高(5次)。将内服与外用药物做Venny图(图2),得到白芷、苍术、沉香、赤芍、川乌、川芎、大黄、当归、丁香、防风、蜂蜡、蜂蜜、寒水石、何首乌、厚朴、黄柏、黄芪、没药、木鳖子、铅粉、羌活、肉桂、乳香、蛇蜕、生地黄、杏仁、血竭、血余炭、穿山甲29味共同药物。
A:内服药物;B:外用药物。图1 药物频次词云图
图2 痈疽内服外用药物Venny图
本研究中内服121味药可分为19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及活血化瘀药排名靠前(图3);药性频次>100次的包括温(229次)、寒(165次,图4A),药味前3依次为甘(243次)、苦(222次)、辛(212次,图4B);频次>200次的归经为脾经(254次)、胃经(216次)、肺经(213次)和心经(210次,图5)。
A:补虚药,B:清热药,C:解表药,D:活血化瘀药,E:化痰止咳平喘药,F:理气药,G:利水渗湿药,H:温里药,I:泻下药,J:止血药,K:拔毒化腐生肌药,L:化湿药,M:收涩药,N:攻毒杀虫止痒药,O:祛风湿药,P:安神药,Q:平肝息风药,R:开窍药,S:驱虫药。图3 用药分类柱形图
A:药性;B:药味。图4 药物性味分布图
图5 药物归经分布图
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内服方药中16味高频药物进行Apriori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5%,最小置信度为100%,最大前项数为3,提升度大于1.0,得到核心药物关联网络图(图6)与9种核心药物组合(表2)。
图6 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图
表2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 (%)
本研究运用SPSS 26.0软件对内服方药中16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组间关联,区间选择皮尔逊相关性,得到高频药物聚类图(图7),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药组提取,共得到5种药物组合,分别是乳香-没药、防风-金银花-白芷、茯苓-肉桂、人参-白术-当归-黄芪-川芎-白芍、甘草-陈皮。
图7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图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龚廷贤治疗痈疽的71首方剂进行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以期能为旴江医家学术思想研究与中医外科临床提供新的参考借鉴。对于痈疽的认识,龚廷贤在其医著中从病因病机、五善七恶及审证虚实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出较为系统的诊疗方法,内外合治,独具特色,为促进地方医学专科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从痈疽的阴阳深浅缓急、善恶顺逆而言,龚廷贤不仅广承前贤精华,且指出应明审精密后对证用药,无失先后次序。如《寿世保元》所言:“凡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此先后次第之要诀也。”据此,龚氏提倡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药物剂型,内服以汤、散剂为主,外治则采用膏剂敷贴。病之初起,痈疽肿毒,宜服用荆芥败毒散或千金漏芦汤等发表通里。如聚类分析所得防风-金银花-白芷是以解表药(防风、白芷)-清热药(金银花)相配伍,防风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温而不燥,药性和缓,而白芷可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金银花则为外科中常用之品,可用于红肿热痛之痈疽,三药配伍既可祛皮肤游走之风,又可清里热排湿浊,用于“阳证”痈疽之病症尤为贴切,从药性温寒兼有、药味苦辛居多的统计结果便有所印证。中期脓成,治宜攻毒排脓,活血散结,故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占比较大,如外用麻油、蜂蜡等消痈泻火,聚类分析所得乳香-没药溃坚透脓,《本草纲目》记载“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亦有“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之说,其在自创的“吕洞宾仙传化毒汤”“神仙排脓散”等治疗痈疽方中均运用了此药对,多取其调气活血、定痛追毒之功[11]。龚氏亦常将方药乘热入酒或水酒煎服,以助肿消痛止,热毒消解。此外,在内服与外用的29味共同药物中,多为健脾益气(如白术、苍术、黄芪)、活血止痛(如当归、乳香、没药)之品,提示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兼以行经活血,从而使毒邪外泄。可见,龚氏重视内外合用的治疗思路,且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万病回春》开篇,龚廷贤即强调“疮疡之症,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
从药物归经以脾、胃最多可知,痈疽虽以外在形征为主要特点,但脾主肌肉,若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则疮口难敛,久病不愈,故当先调脾脏,气血令实。聚类分析所得茯苓-肉桂中,前者甘、淡,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后者辛、甘,大热,可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该药对可用于痈疽脾虚兼湿寒者。聚类分析所得甘草-陈皮中,甘草主要起调和之功,加之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用于痈疽气滞兼有痰湿者。痈疽溃后,气血大伤,龚氏认为宜选取温补之品,故其温性及补虚类药物所用最多,《济世全书》有云:“若已破溃,脏腑既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不可用。”正如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最高者当归-黄芪配伍,此配伍正是《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记载的当归补血汤,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称为“气血双补”代表方之一[12],另有衍生的当归-人参-黄芪、当归-川芎-黄芪的配伍,以增强益气活血之效。其中黄芪配伍最多,《神龙本草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本草备要》谓其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为外科“疮痈圣药”[13],以此化生气血,托里排脓。聚类分析所得人参-白术-当归-黄芪-川芎-白芍中,川芎活血匀气,其余药物大补气血,此6味药共奏扶正托毒外出之功,使补而不滞,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痈疽,或痈疽破溃后滋养气血。以上组合均体现了龚氏化裁之精专,同时说明其治疗痈疽注重调理气血。
旴江流域,历代名医辈出,龚廷贤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一生行医60余载,以通晓临床各科,制方萃味,方简效宏著称,在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于痈疽的辨证,龚氏注重通过四诊合参,首重脉象,详审虚实以明确治法,并针对痈疽初起、成脓及溃后的各个阶段遣方用药,内外同调,对后世中医外科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龚廷贤治疗痈疽的用药规律与特色进行分析,以期为地方医学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