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灸治痈疽”

2014-04-05 18:57林煜芬郑美凤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痈疽灸法艾灸

林煜芬,郑美凤

浅析“灸治痈疽”

林煜芬,郑美凤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

该文通过整理古代文献的记载来浅析“灸治痈疽”之说,达到借鉴前人经验来指导现代临床应用的目的。以“灸”或“灸法”、“痈疽”等作为查询词,翻阅《内经》、《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要》、《外科正宗》、《采艾编》等十几部古籍,从中整理出用灸法治疗痈疽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灸法;痈;疽;文献研究

痈疽属于中医外科疾病范畴,范围广,大致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一般浮浅者为痈,深厚者为疽,聚为痈,溃为疽。痈疽发病,虽然有内、外因的不同,但是均能化热生火,所以痈疽最主要的病因是火热毒邪,《医宗金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现今临床上治疗痈疽一般采用控制炎症的措施,予以抗生素静脉点滴及门诊换药等,并未意识到用灸法治疗痈疽的疗效。笔者将古代文献中记载“灸治痈疽”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 探究文献,总结经验

1.1 灸宜早治

《内经》:“故圣人之治自予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在记载治疗痈疽之病中提及:“凡患初起一二日,十灸可治十活;三四日,十灸可七活;至五六日,十灸可三四活;过六日,便不可灸矣。”清代吴亦鼎的《神灸经纶》也记载:“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火能破坚化结,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众多医家在临床经验中都提及灸法治疗痈疽应尽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1.2 灸穴各异

以乳痈为例,历代医家对乳痈之病用灸所采取的穴位有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灸乳肿痛方来异,恼怒劳伤气不调,将碗复于患上灸,诸般肿疼寂然消。”该文指出乳痈宜灸患处。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有论述治疗产后哺乳所致的乳痈所选的经验穴是鱼际[1]。清代刘清臣《医学集成卷三·灸乳证穴道》中指出:“乳痈,灸委中、三里、鱼际、少泽、足临泣。”而《神灸经纶》中治疗乳痈采用灸灵道、条口、足三里。笔者可以从中推断出灸治痈疽取穴具有多样性。

1.3 灸法多样

1.3.1 灸法的种类

《外科正宗·脱疽论第十八》:“在肉则割,在指则切,即此病也……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粟米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指出蟾酥饼灸可治疗脱疽。《备急灸法》设专篇《骑竹马灸法》,适用于“发背脑疽,肠痈牙痈,四肢下部一切痈疽、疔疮……恶核瘰疬发奶之属”。孙思邈还提及隔蒜灸的做法:“凡是一名攘痈,有结核欲作痈病者,以独颗蒜去两头灸之,如前法(即以独颗蒜切片,置于结核上,然后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灸之),日灸三度(即三壮),差。”可以看出古代治疗痈疽之病,可采取不同的灸法,如隔蒜灸、骑竹马灸、蟾酥饼灸等。

1.3.2 灸法配合其他疗法

《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相痈疽知是非可灸法》:“痈疽之甚……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亦应即贴即敷令得所即消,内服补暖汤散,不已,服冷药,外即冷敷。不已,用热贴贴之法,开其口泄热气。”指出了可用灸法配合内服法、贴敷法来治疗痈疽,以达最大疗效。而《外科精要·痈疽灸法论第三》中“痈则皮薄肿高,疽则皮浓肿坚,初发并宜灼艾。惟痈脓成则宜针,疽脓成则宜烙,当审察其症,利其毒,补托其里”论述了用针法和烙法配合灸法治疗痈疽之病。因此,痈疽之病除善灸治外,还应注意配合内服法、贴敷法、针烙法等治疗。

1.4 灸应辨证

唐代孙思邈指出痈疽之病应先采用触诊辨证后方可行灸法,《千金翼方·诊知是痈疽法第四》:“痈疽之发,未辨是非饥渴为始,始发之时,或发自疽,或似小疖,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米粒大白脓子,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即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实之,是即灸。第一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小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灸八处,壮数不虑多也。”清代陈修园《家藏心典》中论述痈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脏腑功能失调,认为其主要病机是“不通”,最突出的病理表现是“火”,并且指出了痈疽灸法治疗的适应证[2],如“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人者,内服药托之而不入内;内出者,外灸法提之而引出外”。因此,用灸法治疗痈疽,应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才可用灸。

1.5 灸有剂量

《刘涓子鬼遗方》:“凡灸,痛者须灸至不痛为候;不痛者须灸至知痛时方为妙。”《外科正宗·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初灸觉痛,以不痛似痒为止;初灸不痛,以知痛痒为住。”故灸到何种程度为宜,应是“不痛灸至痛,痛灸至不痛”方为妙。

1.6 灸后调理

清代叶广祚所著的《采艾编》中指出:“灸病看其艾痕,四围红润者吉,焦黑者血气不运,非羸弱则坏证,至疮发脓溢。……且有疮口已结,仍须再灸,以尽泄其毒气者。 所用膏药先用拔毒,次用生肌,间用生艾煎水洗之,从其类也。”他主张连续施灸,来护理灸疮,使灸疮延迟结痂,以尽泄毒气,同时配合内服药和外用药,从而使邪毒尽去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3]。《针灸大成卷九·灸后调摄法》中“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着重强调了灸后的注意事项。总之,灸后应慎起居,平恼怒,戒房色,禁肥腻,慎药饵等一些周密护理,才能发挥灸法应有的效果。

1.7 灸以预防

南宋陈自明《外科精要》中指出早施灸法可免患痈疽,此未病先防也[4]。如“凡初觉赤肿,先从背脊骨第二陷中两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热腑穴。二处各灸七壮,此能疏泄诸阳热气,永无痈疽之苦”。刘涓子:“早觉有患,当早灸。”现今中医学提倡“治未病”,故用灸来预防痈疽之病的发生及发展是值得我们吸取借鉴的。

综上所述,古文献对“灸治痈疽”的记载不胜枚举,主要阐述了痈疽之病,善用灸法,早灸为佳,辨证施治。因痈疽初起,外邪虽盛,但正气不虚,此时借艾火以御外邪,可使痈疽消散或者透托。若已成脓破溃则不适用。而且古代医家治疗痈疽时以隔蒜灸最为常用,也许是因为蒜味辛温有毒,主散痈疽假火势而行药力之故。

2 指导临床,研究发扬

运用灸法治疗痈疽类病症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灸法在现代治疗痈疽过程中也能起到好的疗效,逐渐被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唐学玲[5]对12例的痈疽患者进行隔姜灸疗法,疗效较好,她认为初起漫肿无头或红肿热痛而未成脓者,灸之均有效,但对颜面部或已成脓者则不宜灸治,以防痈肿扩散的不良后果。吴晓敏等[6]采用温和灸治疗一例面疽患者,经20次治疗后痊愈。侯桂英[7]运用艾条冶疗乳痈3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刘德春等[8]采用艾灸治疗36例附骨疽,治疗总有效率为94%,并指出艾灸法治疗附骨疽的适应证。临床上曾出现一例艾灸致气性坏疽[9]的案例,因艾叶中所携带土壤中的荚膜梭菌芽胞由污染伤口植入导致。此例警示我们在传承古代知识时,不是按图索骥的治疗,而应倡导“病以人殊,治以疾异”的辨证,灵活辨证施灸。

3 讨论

纵观“灸治痈疽”之说,灸法治疗痈疽有广泛适应证,扩大了其临床治疗范围为一切化脓感染性疾病,丰富了针灸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对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热证可灸”这一争议性的学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然而这类的临床报道较少,其中多数没有设置对照组,结果或许存在差异;实验设计不够精密,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而且现代研究中少有体现“早灸为佳”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对于如何正确辨析痈疽以及如何正确适当地用灸,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

[1] 吴焕淦,施茵,刘慧荣.《外台秘要》论灸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41-43.

[2] 王姝琛.陈修园《家藏心典》论治痈疽经验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288-290.

[3] 黄迎春,何扬子.《采艾编》灸法治疗疮疡探微[J].江苏中医药,2011,43(6):71-72.

[4] 刘青林,吴积华,刘天骥.浅析《外科精要》的学术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01,19(4):19-20.

[5] 唐学玲.隔姜灸治疗痈疽[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9):14.

[6] 吴晓敏,尚秀葵.灸治面疽案[J].中国针灸,2011,31(5):419.

[7] 侯桂英.灸治乳痈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5):42.

[8] 刘德春,张亚莉.艾灸法治疗附骨疽36例疗效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5,7(3):44.

[9] 黄国斌,盛素巧,任原珍.艾灸致气性坏疽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3):2627-2628.

Analysis of Moxibustion Treating Carbuncle and Phlegmon

-,-.

,350122,

Through arranging literatures from the ancient time, this article was to analyze the saying that moxibustion treats carbuncles and phlegmon, for guiding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time. The relevant contents were retrieved from(),(-’-),(),(),(), etc., by taking “” (moxa) or “” (moxibustion), and “” (carbuncle and phlegmon) as the retrieve terms, and the contents were then analyzed,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Moxibustion; Carbuncle; Phlegmon; Literature research

1005-0957(2014)01-0075-03

R246.7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75

2013-08-12

林煜芬(1988 - ),女,2011级硕士生

郑美凤(1962 - ),女,教授,E-mail:sissyzh@126.com

猜你喜欢
痈疽灸法艾灸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中医外科痈疽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