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2014-06-12 11:11:16苏仁强李伟华指导焦杨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

苏仁强,李伟华,指导 焦杨



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苏仁强1,李伟华1,指导 焦杨2

(1.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十堰 442714;2.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

观察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即时心室率控制率、心电图疗效、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治疗后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内关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穴位疗法;埋线;心绞痛;穴,内关;针药并用

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与膳食结构、职业、生活习惯、年龄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笔者采用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11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门诊患者,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结合本院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治疗组中男7例,女4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平均病程4.6年。对照组中男8例,女3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3年,平均病程4.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命名及诊断标准[1];②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标准;③患者同意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近3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③白天平均心率<50/min;④房室传导阻滞。

1.4 剔除及中止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③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④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⑤合并使用了本方案禁止使用的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 mg,每日3次,连服6星期。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穴位埋线治疗。取内关穴。常规消毒后,把内置有2/0号医用羊肠线(长0.8 cm)的埋线针快速刺入内关穴,提插得气后将线植入穴内,迅速拔针。每星期治疗1次,3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除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外,不得服其他药物。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①主要指标,即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测试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缺血总负荷(持续1 min以上ST水平或下斜形下移≥1 mm以及间隔>1 min定义为心肌缺血;在某一心肌缺血期,ST下移最大值与持续时间乘积,定义为缺血总负荷)。②次要指标,即治疗前后每日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③中医证候及症状疗效方面。

3.2 疗效标准

显效:胸痛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

有效:胸痛发作减轻,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 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25%),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

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结果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提示治疗组改善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s,次)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1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无异常变化,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与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心动过速,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因不良反应与副反应而终止疗程。

4 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对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减少心肌缺血及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防止心梗、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3]。稳定型心绞痛与《内经》中“真心痛”、“厥心痛”和“胸痹”相似,根据心痛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4],主要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心痛的原因在于“脉不通”,而心脏疾病又和心包经关系密切,即所谓:“邪之客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内关穴来源于《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内”指内面,“关”指关口,本穴为心包经之络脉,通于阴维,善宁心理血,为治心胸病症的要穴。针刺方法有一定治疗作用[5-6],但需要患者来往奔波,因而有其局限性。本研究探索一种与传统针刺疗效相当,甚至更有效、无副反应、省时、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故采用内关穴位埋线法,可持久地对穴位产生刺激,用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7]。

[1] Nomenclature an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Report of the Join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 force on standardization of clinical nomenclature[J]. Circulation, 1979,59(3):607-60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3] 刘卫平,林展增,吴建琼.穴位埋线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4):60-61,69.

[4] 刘立公,顾杰.心痛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39-40.

[5] Liu WP, Xing ZH, Tan HY.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effect on plasm endothelin and nitric oxide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variant angina pector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 4(3):164-166.

[6] 宋建华,李斌.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0):16-17.

[7] 胡冬梅,李志广.穴位药线埋植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4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2,34(10):4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read-embedding in Neiguan (PC 6) for Stable Angina

-1,-1,2.

1.,442714,; 2.,430065,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read-embedding in Neiguan (PC 6) in treating stable angina.Twenty-two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11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tablet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read-embedding in Neiguan (PC 6) in addition to the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s of real-time ventricular rate, electrocardiogram, symptoms, and syndrome were compared.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comparing the 24-h post-treatment myocardial ischemia frequency, lasting time, and total ischemic burden (<0.01).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comparing angina attack frequency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9%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1.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Thread-embedding in Neiguan (PC 6)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stable angina.

Acupoint therapy; Embedding, Thread; Angina; Point, Neiguan (PC 6)

1005-0957(2014)01-0031-03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31

2013-08-13

苏仁强(1976 - ),男,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电与循环(2021年3期)2021-06-03 07:49:40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健康体检者59091例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