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杰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
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定义比较复杂。假如我们采用比较宽泛的说法,即将其定义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一范围内的话,那么便可以说,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不绝如缕。诚然,鲁迅说过:“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1](P481),而且也常常被人用作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佐证,但其中的策士、才子形象,便可归结为知识分子行列;而鲁迅随后的那句“‘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1](P481),则说明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变化和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创作的自觉。建国后尤其新时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生活的繁复和价值观的多元,知识分子小说更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形态。然而,相对而言,笔墨集中在高等教育界和高级知识分子集体身上的有力度的作品还是比较少的。仅从这一点说,老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也值得重视。
“反思教育三部曲”由《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和《大学校长》三部长篇组成,总字数多达七八十万。虽为“三部曲”,其实各自独立,各有其表现的侧重点。除了故事发生的城市——锦都——相同外,情节、人物之间都没有联系。之所以说值得重视,并非指它有《儒林外史》的“烛幽索隐,无物遁形”[2](P221)之功力,也不意味着它有《围城》的精警独特,以及《人啊,人!》的苍凉透辟。相反,若从严格的艺术标准看,“三部曲”有些地方恰恰显露出匆忙、粗糙的痕迹,情节的演绎也有跟着故事走的弊端。这些都说明“三部曲”的创作在艺术上还需要打磨。那么其独特的价值在哪里呢?在于它在对高等教育界现状的淋漓尽致的揭露中所呈现出来的振聋发聩的力量,以及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直面教育界现实的勇气。作为自己所写环境中的一员,作者没有丝毫的闪烁、逃避,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将知识界的现象形象地揭示出来。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艺术视域宽阔,思想内涵厚重,人物形象众多。无论社会还是高校、上层还是下层、官场还是文化场、教学还是科研,都成了作者笔墨所及和人物活动的场域。各种性质的人物就在这场域中游走着、表现着,成了特定时代生活中特定人群的标本,而作者对时下高等教育界的批判及变革的思考也就在这之中表现出来了。
一
“反思教育三部曲”的创作主旨就是揭露当下高等教育界的腐败——腐败,是书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标签,也是作品内容的主体。腐败依照作品的叙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腐败,二是道德堕落。当然,二者之间也并非没有内在的联系。
学术腐败与知识分子的职业息息相关。知识分子既然是以知识进行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人,那么他的腐败就必然表现为学术腐败;而学术腐败、也恰恰是知识分子腐败的基本标志,二者可以说互为表里。学术腐败在“三部曲”中都有所表现,只是所占比重不同而已。如果说《招生办主任》重点写的是几所民办高校之间的角逐争斗,学术腐败现象只是偶有点缀,或者说是以隐匿形态存在着的必然性结果,那么《教授变形记》和《大学校长》中对时下盛行的学术腐败的叙写便是彻底的披露。《教授变形记》中,锦都师范大学的教授们无论是讲授哲学的还是文学的,都喜欢描述婚姻男女之事。锦海大学人文社科部主任也是小说的男主人公——皇甫钟贤花钱买了个博士候选人资格,又请行将继任主任的茅蓬飞代写博士论文;而茅蓬飞以皇甫钟贤之名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却是偷梁换柱。至于皇甫钟贤将“棺材”训诂为“晋官发财也”,将“狐”训诂为“处女开苞”,更堪称一绝。此人还将剽窃袁枚《祭妹文》而作的《祭母文》,堂而皇之地编进了《应用文范文举要》,供教师授课。这样一个学术混子、伪学者,却有着一大串显赫的学术头衔。《大学校长》中对学术腐败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在这里,申报课题就是投资、攻关,打通项目负责人和评委们的关节;录取硕士、博士成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易;学术报告不仅无学术可言,而且堪称低级下流;本来有希望成为中国未来的“哈佛”的独立学院,蜕变成了野鸡学院。学术造假巧妙,学者徒有其名,有真才实学者受压,无德无才者横行霸道。就连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博士论文也是抄袭的。
这里,我们应该重点说一说《大学校长》中的韦俊彦这个人物。这是知识分子行列中一个名符其实的败类,也是典型的学术骗子。这位锦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虽然说话颠三倒四,腹内皆是草莽,却惯会投机取巧、礼尚往来那一套。他想通过校系间的相互聘任,为自己谋取学术桂冠或者出国讲学的机会;他在授课时把“吕”字训诂为二人接吻,“品”字是三人接吻,“器”字是四人与狗接吻;他不会写论文只会写书;他公然把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他写书“这儿摘一段,那儿抄一段,但每一段都注释得清清楚楚”[3](P74);他用假书号出书,雇枪手写作,却成了锦都大学的“四大才子”之一。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连国际音标都不认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却要到锦都师大攻读博士学位;为了能如愿以偿,请同事代考,进而又以极其恶劣的手段,达到了杀人灭口之目的。在“反思教育三部曲”中,学府腐败的确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有些情节甚至具有耸人听闻的意味。作为虚构性文本,这自然无可厚非,况且,对学术腐败的揭露,也切实抓住了置高校于死地的症结,切中了高等教育界的时弊。
现代理论界对知识分子的专业身份的重视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以研究知识分子著称的许纪霖先生就曾这样说:“知识分子首先不是一个道德人,而是一个知识人,他应该以一种知性的方式而存在。道德和良心人人都可以拥有,有时候关于道德底线、伦理底线的一些最简单的原则,比如不能剥夺无辜者的生命、讲信用、同情弱者等,它起源于内心最简单的良知,起源于人类交往的最初约定,起源于多少年文化的传统。但知识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拥有话语的合法性的话,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知识。知识是知识分子赖以存在、证实自己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其他非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4](P26)显然,从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上看,这种说法是有其充分的根据的。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清晰、细密,某种程度上,说人文价值已经越来越自觉不自觉地让位于科技价值也不为过。知识分子如果失去了拥有知识这一优势,那他在本质上就已经不存在了,而知识在高等教育中则主要体现为学术。因此,“三部曲”中对学术腐败的描写,已经从本质上否定了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否定了他们作为知识阶层的知性存在方式,作品也因此而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力度。
知识分子腐败的另一表现是道德堕落。与学术腐败的骇人听闻相比,道德堕落的叙写也毫不逊色。《招生办主任》中的锦都市招生办主任汪得勇与多个女人有性关系。他追求刘兆红而不得时,便恼羞成怒,与张民等人联手毁坏刘的丈夫耿荣的事业。一度为他所占有并怀孕的童欢得了重病后,他甚至弃童欢和其腹中的胎儿于不顾,悄然溜走。环球招生公司总经理张民和其弟也互相搞对方的女人。锦都财经大学招生办主任曹荆洪与汪得勇交换身体也交换权力;张民妻子在丈夫生死不明的情况下,便急忙投入了他人的怀抱。《教授变形记》中的锦海大学人文社科部主任皇甫钟贤也迷恋女人,不仅与女大学生余小浪有不正当关系,与女同事霍丽友、潘如莲等人也如胶似漆。而对于那些不受威逼利诱者,便动用流氓手段,造谣生事、诽谤污蔑,直至将其驱逐出去为止。小说从头至尾写的就是皇甫钟贤纠缠迫害青年教师杨丽芬的整个过程。皇甫钟贤始而暗中设置圈套;继而穷追猛打、恩威并重;最后竟然趁夜间偷袭杨的身体,文人流氓者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活灵活现。《大学校长》中知识分子的道德堕落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在这所全国颇有影响的重点大学里,上至副校级干部,下至几个学院的中层首脑,都搞女性。法学院代理院长梅自猷无休止地渔猎女学生,强暴女硕士生甄洁静;经济学院院长袁官富嫖娼时被警方抓了现形;音乐学院院长梅兰香利用招考博士之机,与学生做肉体和金钱的双重交易;交通学院院长游林豹借助手中的硕士生专业课命题权,将考生发展为自己的情人;独立学院院长柳尨也喜欢享受女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韦俊彦课上“黄话连篇”、床上“才华横溢”,几乎玩尽了身边拢得到的女人,为此甚至患了脑中风;副校长谢崿魁、文登科,生活上也不寂寞。堂堂一所高等学府,男女勾结、师生滥情,致使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教授教授,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教授即是学生王,见了学生就发狂。”“年年做新郎,全国各地都有丈母娘。”[3](P152)当然,道德堕落并不止限于两性关系的混乱,行贿受贿、痞子作风、是非标准沦丧,等等,也是道德败坏的表征,只是书中的表现以两性关系为重。它使我们发现了当今知识分子道德底线的缺失,也再一次体味到了钱钟书先生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时所说的“……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5](P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在社会上占了主导地位,道德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越来越淡漠了。具体到知识分子身上,人们强调的是知识,是能力,道德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存在,或者说可有可无的东西。许纪霖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就这样讲:“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不缺少所谓德性的东西,特别是道德的话语,但就是缺少王小波所反复指出的那种真正可靠的知识。”[4](P27)而事实又如何呢?目今教育界的现实以及老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已经做了最好的回答。知识分子不是不缺少德性的东西,而是太缺少德性的东西;不仅缺少真诚的道德话语,更缺少真诚的道德实践。诚然,作为脑力劳动者,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确重要,但不管怎么说,知识分子也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的人,应该有做人的良知、道德和操守。或许正因为如此,徐复观先生才在强调知识分子的知识根基的同时更强调其人格根基,并将道德、人格置于知识之上:“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与近代知识分子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是把德行、人格,安放在知识的上位,并不以追求知识为惟一的目标,但真正有德行、人格的人,其良心的归结,更明显的会表现在对国家的眷恋,对乡土的眷恋之上。”[4](P105)这里的“国家”、“乡土”虽然与具体化到日常行为中的道德归宿有所不同,但热爱国家民族的人大概也不会是个无耻之徒吧。道德是人的自律,是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人对生命的自由境界的追求。因此,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才把道德生活界定为“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6](P357)“反思教育三部曲”中那些堕落的知识分子们看似进入了无拘无束的境界,实则已经完全为外物所支配,丧失了人本来应有的对生命的自觉。在这种与动物毫无二致的生存描绘中,作者不仅否定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存在,而且否定了他们作为人的存在。
二
“反思教育三部曲”中对学术腐败和道德腐败的双重揭露表明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时下高等教育界问题的症结,而且反映出一种变革的意向。知识与德性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历来是生死攸关的,是知识分子的立足之地。“徐复观将知识分子的立足点首先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一个知识分子,首先是一个知识人,‘站在学术的立场,总是以探求普遍而妥当的绝对真理为目标,并且各人对自己所认定的真理总是要负绝对的责任’。”[4](P103)与此同时,知识分子还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人或学术人,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立足点,这就是人格担当。”[4](P104)仿佛正是为了呼应这种理念,“三部曲”在批判学术腐败、道德腐败的同时,还写到了另外一些知识分子。他们都有高贵的人格,德才兼备,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正义感。或者为了各自的事业,或者为了人格的尊严,都与腐败者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而且最后都取得了胜利。《招生办主任》中,恶贯满盈的汪得勇、张民、李满德等人或被绳之以法,或惨死、残废,耿荣则在锦都人文大学诉讼案中获胜,并接管了锦都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变形记》中,以皇甫钟贤为首的腐败者或身陷囹圄,或被撤职查办,或卧轨自杀,或被单位辞退,而杨丽芬、宁紫荆等正直的知识分子却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大学校长》的结局也是一样,虽然郑崎双目失明了,但腐败者霍世杰、谢崿魁等人均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也都由正直的知识分子接任,可谓皆大欢喜。这种写法固然是出于作者内心情感的需要,即对腐败的本能的愤恨;也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从本质上说,也有感情代替理智之嫌,客观上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批判力。
不难看出,“反思教育三部曲”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指向当下,而当下知识分子所置身的环境与自身的处境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诚然,建国以后,知识分子就被排斥在了社会政治中心之外,与工农等体力劳动者不能相提并论,但古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还在,知识分子本身也不可能完全泯灭那种几乎与生俱来的类似于自我欣赏的心理优越感,何况在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单纯,知识阶层的经济地位也未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期内,知识分子受时代精神所鼓舞,更意识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随之产生了一种使命感,也可以说是对自我身份的优越性的体认。真正使知识分子丧失了优越感的是中国社会在事实上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此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切向钱看,人人都“务实”,没有人再迷恋于曾经光芒四射的精神神话了,理想主义精神尴尬、晦暗,占据着生活舞台中心的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富人们。于是,知识分子产生了真正的精神危机。他们日益褪去了自身的启蒙色彩,利用经济时代对知识的需要,与社会上的利益集团联手,将知识变成了谋取现实利益的工具。而公共意识的日渐淡漠也使得他们的人文视野日渐狭窄。“……随着社会和知识的分工越来越细,随着知识体制的强化和扩张,当代的知识分子也越来越职业化,不是进入正式知识体制中的大学、研究院,就是成为商业机制中的签约作家,成为体制里面的人物。他们不再像波西米亚人那样四处飘游,而是逐渐有机化,开始依附于一定的‘皮’之上。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的尖锐化,又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乐意充当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社会有了某种固定的精神或物质利益上的有机联系”[4](P8-9)。许纪霖先生的这段话,用来表现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十分合适。也就是说,知识界的腐败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界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问题、社会问题;知识分子堕落的原因也不仅仅限于知识分子本身,而是有着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任何反腐小说的“大团圆”结局,都会显得简单、虚幻、无力,倒是《招生办主任》中那种狗咬狗所引发出的结果,更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从三部小说的整体发展路数看,作者对正义一方形象的塑造是自觉的,而且呈现出一部比一部强的态势。在《招生办主任》中,正义一方的代表性人物耿荣只是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青年知识分子,宽宥忍让、仁德大度、处事平和,甚至多少有些迂腐,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也没有尖锐地展开;《教授变形记》中,杨丽芬等青年知识分子虽然顽强地守护着女性的尊严,最后甚至咬下了皇甫钟贤的舌头,冲突可谓激烈,但多少又有些闹剧色彩;只有最后一部——《大学校长》,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才显得异常壮烈。郑崎算得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仅有留美的学术背景,而且思维敏捷、意志坚定、人格高尚、责任感强,可以归结到徐复观所说的那种有尊严地存在的知识分子之列。但这个人物的形象价值,我以为除了实践方面之外,也在于一种理论意义。“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学术问题,学术既是大学形象的标志,也是完善、提升师生人格的重要手段。”[3](P105)“大学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传统。世界一流的大学表面看起来都很保守……但实际上是在坚守自己的传统。”[3](P307)大学之所以腐败,“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缺一种精神——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不是‘大学校精神’,而是‘大学问精神’。”[3](P307)“当然,学问不只是故纸堆里的东西,也不只是那种纯形而上的东西,而应该是各行各业各学科的道理,是一种与社会实际密切相连但又远离了功利主义的东西。”[3](P307)所有这些理论预设不能说不精辟,也并非没有实践意义,出现在大学校长的思想中也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只是作为形象思维艺术的小说来讲,理论的直接而过多的出现终究会使人物显得苍白。究其原因,只能说是现实还没有提供给作者相应的写作资源。因此说,“三部曲”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对正面力量的肯定、高扬,而在于对腐败的揭露、批判。
三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反思教育三部曲”的另外几个特点。
首先,“三部曲”情节曲折、线索清晰、结构严谨。这一点,显然是受中国传统小说形式的影响所致。传统小说多以故事为中心,采用全知叙述视角,脉络清晰,追求情节的险峻奇异,并由此形成了普遍性的审美接受传统。这大抵是由于传统小说受戏曲及说唱艺术影响之故。“中国古代长短篇白话小说的艺术形式,就是宋元话本的变种,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由此而形成的。”[7](P1)“三部曲”的作者显然有着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加之不能置时下读者的阅读心理于不顾,于是,小说一反新时期以来的创作追求西化、晦涩不明之风,而是通俗化、明朗化,以中国传统的表述形式为重。《教授变形记》虽洋洋二十多万言,写的就是青年学子杨丽芬从毕业求职到饱受威逼利诱到离开锦海大学的过程;《大学校长》人物众多,篇幅在三者中最长,也只是紧紧围绕着郑崎上任——治理学校——治理结果而展开,清晰利落,不杂不蔓;即使是场域最大,情节、人物最为复杂的《招生办主任》,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几所民办高校的纷争角逐表述的,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主线。每部小说的情节都称得上起伏跌宕,有很强的可读性;每部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结构模式趋于完整。而局部的现代叙述方式的渗透,又使传统、现代表述参半,打破了结构上的封闭性,使小说具有了现代小说的特质。
其次,是感性和理性的并存。凡是通读过“三部曲”的人,都无法不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这是作品情理并重、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结果。作者在《大学校长》后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年来,我一直出入于高等学府,并一直讲授文学课。也许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缘故吧,我对身边犹如过江之鲫的‘圣人’或‘才子’和犹如春笋般涌现的‘圣事’,常常是熟视无睹或无动于衷,而对身边寥若晨星的‘鲍鱼’之人和事,却特别刻骨铭心,以至于在写‘下水作品’时有时竟不知不觉地将那种刻骨铭心之感写了进去”[3](P317)。这至少说明“三部曲”是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忧愤著书之传统,所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8](P131),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三部曲”中有哪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我们不知道,但作者对当下社会和教育界时弊的忧心愤懑是显而易见的。他以敏感的心灵和敏锐的视觉,感知、观察着自己置身的世界,于是,种种弊端都聚集在了他的笔下,不吐不快,且一发而不可收。加之笔触的辛辣幽默、禀赋的博学多才,简直逼得丑恶无藏身之地。然而,若只有感性思维,作品即使再丰富、生动,也容易流于肤浅;是理性思考使得现象进入了更深一级的层面。
再次是文史哲的融合。作为文学博士、教授,作者自然不乏文学理论的修养。但将文学理论转化为创作实践,则不能说是件容易的事。作者是有创作才华的,“三部曲”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灵动,尤其有些描写和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不板不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语篇中蕴藏的古典文学、文化修养,又给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韵味。更难得的是作品不仅有文学的神采,还有史学的厚重和哲学的深沉。作者自觉地立足于历史的沉积之上来反观当下社会和教育界的时弊,于是,当下生活便进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有了纵深感。比如《招生办主任》中的汪得勇,就为自己作为官员的滥情找到了历史依据:“乾隆时期,有个叫毕沅的,非常好色,即使朋友在场也不回避。朋友看不过去……他说:‘自古文章留正气,何曾声妓累忠忱’……”[9](P47)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大学校长》中,作者也一再联系到中外教育史、民族史。至于哲学、哲理、哲思,在作品中虽不算多,但零星的点缀和恰到好处的出现,也有着其他表述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教授变形记》结尾处引用的《圣经》中那句话,和《大学校长》结尾处的那句犹太名言,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生活的哲理,提升了作品的内涵;而《招生办主任》末尾汪得勇于囚室中的那番慨叹和那首《万空歌》,更直契佛理的空幻、无常,警诫世人要把握人生的真实意义。
[1]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老悟.大学校长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4]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 钱钟书.围城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 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7] 鲁德才.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8]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老悟.招生办主任 [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