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何为?——论《大学校长》

2013-03-27 02:32孔育新
东方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小说大学

孔育新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大学校长》为老悟的系列小说“反思教育三部曲”的第三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12年5月出版。总的来看,小说已经突破了一般“反腐小说”、“官场小说”所惯有的暴露黑幕、道德训诫的模式,将人们对现实的忧患升华到对大学精神、知识分子等宏阔命题的思虑中。作为一个学院派知识分子,老悟对浸淫其中的高校教育环境可谓春江凫鸭、冷暖先知,因此,在《大学校长》中对高校生态的描画能够真实贴切、拷问能够直抵要害;同时,对知识分子作为“人类良心”之使命的坚守,又使得《大学校长》张扬着担当的道德勇气,充盈着绵远的人文情怀。

一、大学教育的“浮世绘”

在《大学校长》的后记中,老悟写到,“多年来,我一直出入于高等学府,并一直讲授文学课。也许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缘故吧,我对身边犹如过江之鲫的‘圣人’或‘才子’和犹如春笋般涌现的‘圣事’,常常是熟视无睹或无动于衷,而对身边寥若晨星的‘鲍鱼’之人和事,却特别刻骨铭心,以至于在写‘下水作品’时有时竟不知不觉地将那种刻骨铭心之感写了进去……”[1](P317)其实,小说所描画的“鲍鱼”之人和事,不仅令作者刻骨铭心,更令世人触目惊心。霍世杰、谢崿魁、袁大骅、文登科、韦俊彦等腐败势力沆瀣一气,把持着锦都大学的教育、学术、行政资源,他们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学术作假、生活腐化,将一片学术净土搞成乌烟瘴气、群魔乱舞的“鲍鱼之肆”。而作为大学的真正主人,教师如方正的严守道、才华横溢的谭侃如,学生如好学上进的甄洁净、应雄伟等,不是被排挤打压,就是被诬蔑诽谤,甚至身心受到戕害。整个锦都大学,外表似乎还是金光灿灿,内里早已败絮纷纷、危机重重。

《大学校长》洋溢着强烈而生动的时代气息——小说有时甚至将作者的电子邮件、时事新闻等内容隐去真名后“移植”过来,如小说在谈及文新学院院长韦俊彦学术造假时,分别用了打假专家袁舟子、学界大腕荣中天、学术明星于彤的举报信,这些人物不禁让我们会心莞尔;又如,小说里在论及网上关于著名经济学家嫖娼事件的讨论时,更是将现实生活中原某著名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事件在网上的讨论略加删改而成,尽力保存着“原汁原味”;而举报音乐教授梅兰香、法学教授游林豹的信,也来自网上的一些帖子。另外,学生给谭侃如的信,关于文新学院“四大才子”丑闻的民谣,也摘引自电子邮件或个人信件的内容。这种将现实生活“移植”或“镶嵌”进小说中的方式,既给小说提供了一个杂语喧哗的“福斯塔夫式”的环境背景,又使小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橱窗”效应和逼真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凡小说都是影射——整体性的影射”(曹文轩语,见《“鸟头先生”与春秋笔法》)。这种整体性的影射,除了现实生活的“映像”式的刻画,更多也包含着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如鲁迅笔下的“未庄”, 阿Q,假洋鬼子,赵老太爷等等,何尝不是影射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图景?而在《大学校长》中,那个锦都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影射当下的某些高校?在《阿Q正传》发表时,鲁迅坚决拒绝某些好事者的“对号入座”,而老悟在《大学校长》后记中,也同样反对“对号入座”——尽管他承认小说中所描写的事情可以和当下某些高校里的事情“对接”,“比如,将小说所描写的经济腐败问题与某著名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以及某名牌大学常务副校长、常务副书记等的贪污腐败联想在一起,将小说所描写的学术腐败问题与某著名大学副校长的博士学位论文作假,某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博士论文作假,以及某名牌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弄虚作假骗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联想在一起;将小说所描写的道德腐败问题与某著名大学副校长嫖娼、某名牌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某著名大学教授利用手中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的命题权与考生做性交易、某著名大学教授因与女学生关系暧昧而被女学生的男友用菜刀砍死、某名牌音乐学院一七十多岁的教授利用手中的研究生招生权并与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大肆索贿……联想在一起。”[1](P319)但这种“对接”,一方面只是文学想象与现实社会的无意耦合,另一方面则在于作者并非是借文学的形式来发泄一己私愤,而是如鲁迅所说,意在抉发病情,引起疗救的注意。

“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首先是以“问题小说”的面貌出现的。“五四”启蒙思潮造就的年轻作家,在易卜生戏剧及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的影响下,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中国传统社会,用手中的笔来提出和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核心则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以及民众疾苦、儿童、教育等问题。周作人倡导的“人的文学”表达了“问题小说”的精神旨趣,“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2]正是立足于这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周作人将“问题小说”与晚清时期那种“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的“黑幕小说”区别开来——认为:“我们决不说黑幕不应披露,且主张黑幕极应披露,但决不是如此披露。我们揭起黑幕,并非专心要看这幕后有人在那里做什么事,也不是专心要看做那些事的是什么人。我们要将黑幕里的人,和他所做的事,连着背景并作一起观。……但这个黑幕研究,可是极难,第一,做这样事,需得有极高深的人生观的文人才配,决非专做‘闲书’的人所能。第二,研究的范围大了,不但奸盗诈伪应该归入,便是中国极常见的夸大狂、色情狂、背德狂的文人学士应该一律收入。”[3]老悟将《大学校长》定位为“反思教育三部曲”之一,显然,其旨趣不仅仅是“暴露黑暗”,更不属行人身攻击的“黑幕小说”之类。在小说中,老悟着重反思了中国高校教育的办学理念的深层次弊病,探讨了“大学精神”的精义,且其所达到的深度是同类小说所罕能所及的。

二、大学教育的深层拷问

锦都大学校长郑崎上任伊始,便接到法学院严守道教授举报该院院长梅自猷强暴学生甄洁净和文新学院谭侃如教师控告该院院长韦俊彦学术作假、道德堕落、打压异己的上访信件,随后在“微服私访”该校独立学院时,发现独立学院存在着财务混乱、唯利是图、媚权谗富的现象,“白天看起来像技院——技工学院,晚上看起来像妓院。”[1](P89)郑崎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办学理念的偏差所致:“现在的大学……缺乏必要的人文氛围和对终极关怀的追求,人们在那里找不到一点精神家园的感觉……一所名牌大学应该走出为国家眼前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维,走进象牙塔,致力于研究一些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至少是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课题。唯用是图、唯利是图,不腐化堕落才怪呢!……从根本上来说,大学是培养人,而不是训练人的地方。什么是‘人’?冯友兰说,‘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学、音乐都能够欣赏,具备这些条件的也就是一个人。’……大学尤其是精英型大学本来就应该是通才教育或以通才教育为主。”[1](P90-91)

著名学者金耀基在其《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起源于中国的先秦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而现代大学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勃隆那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等,其基本特点就是其世界精神和超国界的性格,随着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这种普世精神的基底由原来的语言(拉丁语)、宗教(基督教)转换为科学的思想和共认的知识性格。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大学的理念几经变化——从古典型的提供博雅教育、培训绅士,到德国式的以大学为研究中心、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后来再到美国式的跃身社会洪流、为社会服务;但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对知识的探索,对“整全”的博雅之士即通才的教育形塑和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有文学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的构建,依然是当代大学念兹在兹的核心主题。在《大学校长》中,郑崎实际也是持如此大学理念的,而且也是基于如此大学理念对锦都大学从三方面进行改革的,即一是加强财经纪律,对锦都大学的经济腐败“重灾区”——独立学院进行财务审计;二是整饬学风——基于“一个大学,如果崇尚学问,唯学问至上,那么员工就会尊重学问,追求学问,就会成为社会才俊的聚集地、培育人才的基地、孕育思想的摇篮、传播文化的窗口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维方法和做人道理的地方……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1](P307)的观点,惩处以文新学院院长韦俊彦为首的论文剽窃、盗用书号等学术腐败行为;三是开展师德教育——反对网民对嫖娼教授的所谓“人性宽容”、将知识分子的道德水准与普通民众的道德水准等同的观点,坚持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自律和责任担当,并明言道:“竺可桢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低道德标准。’何况现在是太平盛世,我们又身处大学、身为学人,更应该如此。”[1](P172)

无论是弘扬师德还是整顿学风,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求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坚守作为“社会良心”的使命;就是要求大学摆脱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摆脱学术和市场利益捆绑式结合的办学模式,回归原本应有的求真传统——郑崎正是基于如此基本前提援引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观点来批驳“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学理念: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异等同于自杀;他对聚众淫乱的文登科和游林豹,嫖娼的袁官富,金钱、权力和性的错乱媾和的谢崿魁、隋枫、袁大骅、高明英等,利用手中权力摧残学生的梅兰香、梅自猷、韦俊彦等的惩处,则彰显了他对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坚守作为“社会良心”之使命的坚守。而现在的大学,实际上与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弥漫着才子加流氓气、才子加帝王气的氛围,功利主义战胜了爱智求真,真正的大学精神已经淡忘和虚脱……可以说,在《大学校长》中,老悟提出了如何构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独立的“学统”问题;他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弊病的痛彻反思,对大学精神的呼唤,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三、“旧瓶装新酒”问题

《大学校长》充分展现了老悟作为一名学院派知识分子宏阔精深的理性思辨能力,丰富和扩容了小说本身的精神涵韵;但是,小说又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概念化”——老悟对高校生活的熟稔,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洞察,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洞悉,均使得小说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同时,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自然,节奏张弛有度……这些也显现了老悟娴熟的艺术驾驭能力。小说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语言——无论是郑崎、严守道等,还是谢崿魁、袁大骅等,其语言既有明晰、理性的学术性,又有诗情浓郁的抒情小调,同时夹杂着政治文化多年熏陶下的特色官话,以及民间江湖那种泼辣、新鲜的口语……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多重精神属性。

但《大学校长》也并非白璧微瑕——虽然就其思想的深邃独特来说,小说远远标异于惯常的“官场小说”或“反腐小说”那种道德警示的精神维度,但其叙事则似沿用张平的《抉择》的模式:主人公身兼大任,意欲扶正祛邪,然而,被众多腐败堕落的人物的包围;主人公在众人的辅助之下,与之进行了殊死周旋搏斗,最后,在付出了流血牺牲等惨重代价之后,“上面”“机械降临”,邪恶束手,正义凯旋(小说中那个从未露面却操纵人物命运的老领导“尚正”同志,显然扮演着那个“机械降临”的角色)。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使得整部小说的精神容量大受框束和压抑,也影响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小说的主人公郑崎,就因此而存在着明显的精神裂隙——他一方面强调现代理念,批判中国人逆来顺受的奴从性格,强调人的主体性,“没有主体性,也不追求主体性,这与人类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与整个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背道而驰的。”[1](P145)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民族、国家、学校为念,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舍生取义,强调“我们现在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个姿态,又不由地让我们想起张平《抉择》中的那个英雄市长李高成,而这种英雄典型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小说的精神气质泾渭两分。

同时,《大学校长》还受传统的“忠奸对抗”叙述模式的影响,人物形象由此而带有明显的扁平化的特点——其精神世界的深度和立体、开放与复调等均没有很好地展示出来:一方面,正面人物占据着道德高地,雄辩滔滔,然其理念和德性从一开始就是自明和坚定的,呈现出某种超时间的特性;他们尽管历尽艰辛,但灵魂世界却较少经历永不停息的自我怀疑的洗礼,而且,作者明确坚持精英立场(这种精英立场其实呈现出来的是朴实、诚恳的面貌,令人感佩),而多少有些削弱了对人的有限性、复杂性的反省。另一方面,反面人物罪孽深重,行动线紧张、激烈、切实,而由于相对缺少与之相匹配的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的开掘,从而,显得有些突兀和浮面。

不过,总体而言,作为一部当下反思大学教育的小说,《大学校长》已经向读者展示了其睿智、丰富、深刻的精神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和大众读者的体认和肯定。我们也期待老悟笔耕不辍,继续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

[1] 老悟.大学校长 [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 周作人.人的文学 [J].新青年,1918,(5).

[3] 周作人.论黑幕 [J].新青年,1918,(6).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小说大学
官方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为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国内大学校长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以期刊文献进行的考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不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