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
- 人物性格:探秘《鸿门宴》胜负的钥匙
。两军交战前夕,项伯私自前往刘邦军营,向张良泄露军机,并受刘邦所托劝项羽“善遇之”,项羽居然没有追究项庄的泄密之责,还接受项庄“善遇”刘邦的建议。宴会中,项庄请求舞剑助兴,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也未加制止。只因项庄是自己的叔父,项羽就罔顾原则,仁慈迁就。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擅闯会场,项羽并未训斥、驱赶,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樊哙指责项羽“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赐坐。这都是项羽仁慈软弱、缺乏原
中学语文 2023年27期2024-01-07
- 张良求得汉中
意见,而是接受了项伯的提议,宽恕了刘邦。不过,他对刘邦的戒心,并没有消除。分封天下的时候,在范增的策划之下,项羽最初决定将秦国的巴郡和蜀郡封给刘邦,让刘邦去做蜀王。巴郡和蜀郡在四川盆地,巴郡在盆地的东部,郡治在江州(今重庆市),蜀郡在西部,郡治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秦国占领了巴蜀以后,一百多年来精心经营,兴修水利,构筑城郭,整齐制度,至秦末的时候,巴蜀地区已经成为秦国的后院,富庶仅次于关中,号称“天府之国”。不过,巴蜀地区,四面被高山环绕,西部是青藏高原,
领导文萃 2022年18期2022-09-28
- 《鸿门宴》中项羽缺乏远见的几种表现
了伏笔。二、轻信项伯,轻易改变决定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和项羽是同祖同宗的关系,因此深得项羽的信任。但是,项伯却没有从大局出发,无视了项氏家族集团的利益,把“项羽要攻打沛公军”这么重要的情报轻而易举地告诉了刘邦集团的谋臣张良,甚至还轻信了刘邦的话,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回到项军大营后,他还劝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作为四十万士兵的头领,项羽对项伯的转变没有感到丝毫诧异,既没有仔细地问清楚前因后果,也没有派人去暗中调查,而是仅凭项伯的几句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4期2022-06-23
- 谈谈《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不如因善遇之。”项伯当时是这样替刘邦说情的。项羽并未思考己方的大将为何会替刘邦说话,这背后有无什么曲折…… 而是轻易地“许诺”,忘记自己当时得知曹无伤所传的消息时有多愤怒了。可见,他当时决定“击破沛公军”的想法是多么的草率。当刘邦来到他的眼前后,他才听了三两句话,就将给自己传递情报的曹无伤给“出卖”了。哪里有政治家的眼光?他就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听了别人的甜言蜜语,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秘密说了出来,半点城府也没有。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2期2022-04-09
- 秋毫无犯
记·淮阴侯列传》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攻入咸阳后,暂时将军营驻扎当地,他与百姓约法三章,不侵犯百姓利益,还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令,此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人人想要刘邦在秦地称王。左思马曹无伤得知此事派人告知项羽:“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还要任命子婴做国相。”范增也说,刘邦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2年3期2022-03-29
- 刘邦的救命恩人们
,项羽有个叔叔叫项伯,和张良关系不错。张良是刘邦下属,于是项伯连夜找到张良,想通知他离开刘邦赶紧逃命。怎奈张良口才太好,不但将项伯成功策反,还顺便把他引荐给了上司刘邦。 刘邦见到项伯很开心,甚至允诺要跟项伯做亲家,未来让女儿嫁给他儿子。别看刘邦说得天花乱坠,他这么热情主要是为了套情报。 很快,刘邦从项伯口中得知了来龙去脉。原来是他手下一个叫曹无伤的惹出了这档子事。曹无伤跟项羽说,刘邦提前入关,就是想要占领关中、霸占宝物。项羽听了当然火大,所以才打算收拾刘邦
小天使·初中版 2022年2期2022-03-27
- 秋毫无犯
记·淮阴侯列传》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攻入咸阳后,暂时将军营驻扎当地,他与百姓约法三章,不侵犯百姓利益,还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令,此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人人想要刘邦在秦地称王。左思马曹无伤得知此事派人告知项羽:“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还要任命子婴做国相。”范增也说,刘邦
青春期健康 2022年5期2022-03-22
- 《鸿门宴》中两个“谢”字释义辨正
邦慌忙召见并拉拢项伯进行辩解,并求其向项羽解释和说情。项伯“许诺”,并嘱其“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只得同意,于是“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刘邦去鸿门晋见项羽是为了什么?换言之,上述两处“谢”字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等多个选本均认为刘邦见项羽是为了“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两个“谢”字是“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意。一些辞书也持此种观点,在其“谢”字的“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类义项下,往往以上述引文作为书证。然而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7期2021-08-23
- 他真的不会讲话吗?
物鸿门宴前,面对项伯的意外来访,刘邦可谓将“说什么”和“如何说”的语言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已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也知道项伯在项羽阵营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据史料记载,刘邦的年龄比项伯大六岁。怎样拉拢项伯,化敌为友,为己所用?他立刻进行了眼花缭乱的表演:先用隆重的礼节邀请,再捧酒为寿,继而“兄事之”,最后“约为婚姻”。初次相逢的敌我双方关键人物,能瞬间结为亲家,这不能不说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拉拢关系之后,刘邦马上给自己进入咸阳找合理的借口,再让项伯转述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2期2021-03-08
-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张良据实告诉他与项伯的交情之后,刘邦马上捕捉到了对自己十分有利的信息,也敏锐地感受到了项伯此人的重要性,于是他礼贤下士,对项伯百般恭维、讨好和拉拢,“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借此成功得到了项伯的许诺,提前为其在项羽面前辩解。可见,刘邦心思细腻,懂得随机应变,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屈能伸,善于识人、用人。在鸿门宴上,刘邦一见到项羽,就将姿态放得很低,又是道歉,又是诚恳地诉说事情的始末,“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欲以二人共同伐秦的交情来打动项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10期2021-02-18
- 从“义”的角度分析刘邦为何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
而退的原因。1.项伯有情有义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在楚军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有一定的话语权,且深得项羽的敬重。因此,他的话能对项羽产生重要的影响。与项伯“约为婚姻”,取得他的信任,可以说是刘邦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宴会开始之前,项羽收到左司马曹无伤的消息说“沛公欲王关中”后大怒,扬言要打败刘邦的军队。在如此紧张的时刻,项伯登场了,他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将如此重要的情报偷偷告诉了刘邦的谋士张良。得知此事后,刘邦对项伯敬重有加,又是“以兄事之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11期2021-02-12
- 他真的会讲话吗?
物鸿门宴中,面对项伯的意外来访,刘邦可谓将“说什么”和“如何说”的語言魅力,发挥到极致。他已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他也知道项伯在项羽阵营中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历史记载,刘邦的年龄比项伯大6岁。怎样拉拢项伯,化敌为友,为己所用?这位男人立刻进行了眼花缭乱的表演,可谓是十足的戏精。先用隆重的礼节邀请,再捧酒为寿, 继而“兄事之”,最后“约为婚姻”。当然,我们猜测司马迁还可能省略了许多情节,初次相逢的敌我双方关键人物,能瞬间结为亲家!这不能不说是刘邦的厉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0期2020-12-14
- 以“互见”思维铺设史传文本解读的津梁
味的片段。但其中项伯、项羽两叔侄的各一“许诺”就容易成为漏读或误读的细节,可能就让学生无法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一、存疑的文本表征前文所述的项伯“许诺”在文中的记载是这样的: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样一处看似不起眼的记录,如果与情境模拟教学方式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8期2020-09-24
- 项伯——刘邦项羽双方的功臣
周海涛摘要:项伯是鸿门宴前后的关键人物,很多人认为他不识大体、不顾大局,没有政治远见,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小人。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分析项伯、怀王之约和项羽、刘邦的政治雄心,笔者认为项伯是一个对刘项双方都有功的人。关键词:项伯;鸿门宴;关中利益;功劳一、项伯之人《史记》记载,项伯是楚国贵族,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子、反秦将领项梁之弟、项羽的叔父,出身高贵。年轻时是一个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有为青年,曾因杀人罪被张良所救,而张良曾策划过暗杀秦始皇的计划,也是一个血气方刚
速读·下旬 2020年2期2020-08-23
- “化”的智慧 ①
哙的作用,而且与项伯结亲,让项伯替他说话,化解项羽的杀心,在“项庄舞剑”时,项伯又挺身保护他,化解了项庄的杀机。结果,刘邦不僅顺利脱身,还让项羽最信任的项伯成了自己的心腹。“化”的智慧,最终使楚汉相争成败异变。拥有“化”的智慧,可以化小利为大利。面对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有魄力、有远见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不同国家追求的利益可能不尽相同,但全人类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环球同此冷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唯有“化孤力为合力”才能让全人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14期2020-06-12
-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宴;刘邦;项羽;项伯作者简介:谭思睿(1994.6-),女,汉族,黑龙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市顺迈高中副班任,研究方向:学科教育(语文)。[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02《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必读课文,也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文章。文章本身故事性很强,虽有很多文言知识但是学生阅读起来并不是十分晦涩难懂,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文中深刻地含义,还是要从那段历史入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2020-06-08
- 品咂细节消弭异样
正读懂文本?一、项伯私见张良:良善外衣下的预谋“鸿门宴”之所以能成席,项伯之功不容推避。项伯为何要“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答案看似简单,张良道出了原委:“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按此浅解似也能周圆项伯所为的动因。但如此看来,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竟是个里通对手、通风报信的角色?细读文章第二段后,笔者以为,项伯私见张良这一事件可能并非上述理解的那样单纯。1.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2.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上述引文中,值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8期2019-09-20
- 情与义的错位
性格、精神世界。项伯在“鸿门宴”这一情节中,是一个对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都很重要的人物。因为项伯对张良的泄密,使刘邦面对拥有四万大军的项羽集团的突袭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在鸿门宴中成功逃脱,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围,历史上才建立了大汉帝国。项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项伯情与义的严重错位而一步步投向刘氏集团并最终成为刘氏集团里的一员?本文试图从项伯自身因素(内因)和外部因素(外因)两方面做一点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向楚将沛公刘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6期2019-08-27
- 《鸿门宴》中刘邦的心计
料,项羽阵营中的项伯想要营救自己的好友张良,连夜奔赴刘邦阵营拜访张良,无形中充当了间谍的角色,于是刘邦获知了这个重要的情报。战争时期,情报就是士兵的生命线。刘邦获得这个重要的情报后,马上定下了一个计策,首先以兄长的礼节招待项伯,其次在酒酣耳热之际,拉拢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趁机推出了他的一套说辞,这套说辞由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构成。始终以项羽为中心,第一个基本点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他说他封府库,籍吏民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战场好等项羽来称王。第二个基本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2019-05-13
- 做领导信任的员工
。偏巧项羽的叔叔项伯以前杀人潜逃时,张良曾接济过他。项伯和张良是铁哥们儿,怕张良受牵连,连夜找到张良,要他跟自己逃走。张良出于对刘邦的忠诚,先稳住项伯,然后,赶紧向刘邦汇报。刘邦一听,吓出一脑门子汗,有心硬扛,又没人家兵多。张良看刘邦举棋不定,就劝他暂避项羽的锋芒,把关中的土地和财宝让出来,同时,建议刘邦跟项伯套近乎,让项伯替自己说点好话。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先是用几瓶假酒把项伯喝高,项伯糊里糊涂地就答应帮忙;次日,刘邦又起个大早,和张良等人带上礼物,亲自
读书文摘·经典 2019年2期2019-03-22
- 曲径通幽 引人入胜
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形势似乎更趋紧张,可是张良也为报恩,告诉了沛公。沛公大惊,急问“为之奈何”,张良却不急于回答,只问刘邦:“谁为此计?”刘邦说明后再问“为之奈何”,张良才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也”,于是又生出张良忆旧,刘邦攀亲,项伯建言和连夜回去说情的情节。整个故事一张一弛,环环相扣,刘邦的内心也由松到紧,由恐惧到焦急再到渴望再到盘算,最后到惊喜与狐疑并存。 其实经典作品中这样的范例还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林黛玉进贾府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9年8期2019-02-18
- 情与义的错位
——项伯思想性格分析
性格、精神世界。项伯在“鸿门宴”这一情节中,是一个对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都很重要的人物。因为项伯对张良的泄密,使刘邦面对拥有四万大军的项羽集团的突袭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在鸿门宴中成功逃脱,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围,历史上才建立了大汉帝国。项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项伯情与义的严重错位而一步步投向刘氏集团并最终成为刘氏集团里的一员?本文试图从项伯自身因素(内因)和外部因素(外因)两方面做一点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向楚将沛公刘
中学语文 2019年16期2019-01-31
- 品咂细节 消弭异样
——《鸿门宴》文本细读
正读懂文本?一、项伯私见张良:良善外衣下的预谋“鸿门宴”之所以能成席,项伯之功不容推避。项伯为何要“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答案看似简单,张良道出了原委:“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按此浅解似也能周圆项伯所为的动因。但如此看来,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竟是个里通对手、通风报信的角色?细读文章第二段后,笔者以为,项伯私见张良这一事件可能并非上述理解的那样单纯。1.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2.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上述引文中,值
中学语文 2019年22期2019-01-30
- 张良是替韩王送沛公吗?
编。故事的开端,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劝张良“与俱去”,张良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为由,表达了自己不可背离沛公,独自逃生的态度。这个理由成立的前提主要在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根据苏教版《教学参考用书》的译文,该句意为: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由此可知,“为”是“替”的意思,应该读第四声wèi。那么依据史实,张良真的是替韩王送沛公吗?以时间为序,《史记·留侯世家》中对张良与韩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1期2018-11-20
- 鸿门宴前的小宴
是项羽的小叔父,项伯。项羽的父亲楚国名将项燕早亡,项羽自幼跟随叔父们长大,经历乱世的许多艰难困苦,叔侄自然感情深厚。镜头回到当初刘邦攻取咸阳,封府库退军霸上,各路诸侯都知道刘邦志向高远。项羽统领楚军驻扎新丰鸿门,暗地准备第二天发动袭击。40万对10万,一无所知的刘邦危在旦夕。这么要命的关头,情报走漏了。项氏集团顶梁柱之一的项伯,趁天黑来到对方营地,将消息告知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张良营救过项伯,对其有救命之恩。危急时刻,仁厚的张良没有只顾自己逃命,带着项伯
特别健康 2018年10期2018-11-08
- 鸿门宴前的小宴
是项羽的小叔父,项伯。项羽的父亲楚国名将项燕早亡,项羽自幼跟随叔父们长大,经历乱世的许多艰难困苦,叔侄自然感情深厚。镜头回到当初刘邦攻取咸阳,封府库退军霸上,各路诸侯都知道刘邦志向高远。项羽统领楚军驻扎新丰鸿门,暗地准备第二天发动袭击。40万对10万,一无所知的刘邦危在旦夕。这么要命的关头,情报走漏了。项氏集团顶梁柱之一的项伯,趁天黑来到对方营地,将消息告知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张良营救过项伯,对其有救命之恩。危急时刻,仁厚的张良没有只顾自己逃命,带着项伯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8年10期2018-10-15
-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中的非主要人物项伯,了解他在这千古一宴中的“另类表现”,解读人物的多面性。关键词:文本细读;鸿门宴;项伯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88文本细读,也称为充分阅读法。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文本细读概念的借鉴与活用,服务于阅读教学,读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进而对作品进行细致和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和透彻的理解。本文仅以《鸿门宴》为例,以项伯为剖析对象,来解读隐藏在项伯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6期2018-10-13
- 文言实词小故事
古人留下来的。故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译文】项伯和张良有交情,遇到项王想要杀刘邦,所以前去告诉张良。张良刚见到他,问他:“你为什么来到这里?”项伯详细地告诉他自己听到的消息。张良听到后,急忙上报。刘邦仍旧嫌张良禀告迟了,张良详细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刘邦脸色稍稍缓解。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29期2018-09-26
- 文本解读方法探微
《鸿门宴》为例,项伯欲报张良恩,大可通知手下明天生擒张良或放张良一条生路。他却冒险夜访敌营,泄露军事机密,这样弱智行为跟位居左尹的项伯的智商完全不匹配。蹊跷行为背后必有隐情。其实他是以“欲呼张良与俱去”为借口试探张良是否有议和打算。结果一切尽在项伯算计之中。张良还是当年讲义气的张良,“不可不语”刘邦,刘邦也毫无悬念地邀项伯见,并结为婚姻。大家注意“結为婚姻”,这不就是和亲吗?文中另一蹊跷处同样解答了这一问题,项伯夜访敌营后还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只有在项
课外语文·上 2018年5期2018-05-14
- 张良是替韩王送沛公吗?
——《鸿门宴》张良形象的深度剖析
编。故事的开端,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劝张良“与俱去”,张良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为由,表达了自己不可背离沛公,独自逃生的态度。这个理由成立的前提主要在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根据苏教版《教学参考用书》的译文,该句意为: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由此可知,“为”是“替”的意思,应该读第四声wèi。 那么依据史实,张良真的是替韩王送沛公吗?以时间为序,《史记·留侯世家》中对张良与韩
中学语文 2018年33期2018-02-09
- 从“鸿门宴”观项羽的性格缺陷
高下。可是,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在“鸿门宴”上,刘邦“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一番谎话表白,让项羽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他的轻信冲动出卖了曹无伤,也断送了他日后攻破刘邦阵营的一个得力内应。面对怒闯营帐的樊哙,他表现得很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气度。但当樊哙所言与刘邦之论如出一辙时,他并未敏锐察觉,这是刘邦集团的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4期2017-11-16
- 从细节描写解读课文的准确性
勇将,项庄舞剑,项伯拔剑对舞,他不会看不出来项庄的用意,但他并未阻止,采取默许的方法,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2.范增的“说”与“怒”范增在《鸿门宴》一文中只出现三次。但范增的“说”和“怒”这两个细节的刻画,值得琢磨。面对项羽发出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号令,范增来了一个火上浇油式的“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言语之中,可以看出范增看问题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2017-08-18
- 大恩要言谢
岂能不谢?秦时,项伯杀人,张良救了他。项伯对张良一拱手,说:“大恩不言谢!”可是,后来他侄儿项羽要发兵攻打刘邦时,项伯连夜快马加鞭潜到刘营,告诉了身在刘营的恩人张良。尽管后人说项伯这一报恩,就断送了项家的江山,其实此话显然言重了。我认为,说项伯以牺牲自家江山来报张良的大恩,更显仁侠之气。一个“恩”字,有时是要背负一生的。“大恩不言谢”可以说是一个谦辞,说了,也就谢了;也可以说是受人之恩太大了,以致光用言语说“谢谢”,不足以报答,而要用行动、鲜血,甚至是用生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5期2017-06-09
-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设定
张良的自述了解到项伯的一诺千金的性格,而为了得到项伯的支持和帮助,不惜极力奉承巴结,甚至提出联姻的想法,这些,无一不在体现刘邦的见缝插针、知人善用的特点。宴会中刘邦想要借故逃走却装作不能违礼的样子,而忠心耿耿的樊哙当然要竭尽所能为主子找好借口,刘邦得了借口,自然顺水推舟留下张良独自逃跑。从中就可以看出刘邦的上位者可以牺牲一切的心态和能屈能伸的性格。刘邦或许不是英雄,但他最终却成功了,因为他没有英雄优柔寡断的特征。再说说项羽,对比刘邦而言,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4期2017-05-13
- 论“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性格比较
的暴躁武断首先,项伯冒着生命危险来告知张良,项羽即将来进攻的消息时,六神无主的刘邦大惊,除了反复询问“为之奈何”, 立刻想办法征求张良的意见,还不忘追问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尽管已危在旦夕,刘邦还要坚持核实张良是不是和楚军有什么瓜葛。而项羽呢?仅因为曹无伤的一个密报,尚未加以核实便立即“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并且当项伯夜间求见他时,“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他竟然不问一句,这些消息如何连夜获得,这些话项伯从何人、何处、何地、何时得之,就相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4期2017-03-11
- 浅析《鸿门宴》
邦。而张良则通过项伯得知此消息,并让刘邦主动请罪以此来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猜疑。在鸿门宴上,范增示意项羽杀刘邦不成,于是便以项庄舞剑为借口,欲击杀沛公,张良发现范增的目的之后,便借项伯之手保护刘邦免受击杀。并借助樊哙闯入军帐的时机,帮助刘邦顺利逃走,自己留下来处理后事。此时范增因计策失败,痛心疾首,并预言项羽必定会败给刘邦。从张良与范增的表现来看,两人谋略能力旗鼓相当。(三)项庄与樊哙项庄与樊哙分别是项羽和刘邦帐下的武将,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差距。项庄只会依照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2016-11-26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骑马跑到刘邦军营,告诉张良这个情况,劝他赶紧离开,可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赔礼道歉。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项羽是个直性子,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
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 2016年30期2016-05-30
- 千古恨源于义
的人物,第一要算项伯,第二要数张良,第三当是项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人的“义”是怎样一步步把项氏集团推上失败之路的。1 个人主义、知恩图报的“义”“鸿门宴”发生之前,刘邦和项羽都有称帝的野心,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派兵把守函谷关,不久,项羽胜利结束大破秦军主力的“钜鹿之战”,来到函谷关,并决定和“欲王关中”的刘邦拼一死战,以项羽当时四倍于刘邦的军事实力而论,战胜刘邦不在话下。偏于此时,项羽的季父,楚左尹项伯,讲起了“义”,将项羽欲击刘邦的
卷宗 2015年9期2015-09-23
- “妙笔生花”彰显人物个性
谋深算。“君安与项伯有故”,体现出他多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体现出他善于应变。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日令夜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2015-09-16
- “诛杀曹无伤”这一细节是否合理——《鸿门宴》文本探讨
、项羽,其次还有项伯、范增、樊哙等人。但有个人也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分析的,虽然太史公每次对他的描写都是寥寥几笔,这个看似不重要的人却在这场政治峰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唯一一个为鸿门宴付出生命代价的人,他就是曹无伤。曹无伤在文中一共提到过三次:一次是在故事开始时,“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曹无伤背叛了沛公而通信于项羽,项羽得知沛公“欲王关中”的意图而大怒,想要“击破沛军”,使得刘邦处于危机之中,这才有了鸿门
新课程(下) 2015年11期2015-08-15
-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的多谋善断。至于项伯,往往忽略。再读《鸿门宴》,笔者认为,救刘邦于剑下,项伯功不可没。首先,项伯夜奔张良,为刘邦带来了重大军事机密,让刘邦有喘息之机。项伯私见张良,虽然本意是报张良救命之恩,不想却泄露了项羽要攻打刘邦一事,项氏君臣因此得以紧急谋划,在剑拔弩张之前,想出了前去谢罪的缓兵之计。假若项伯不来,凭项羽的神勇和40万的强大兵力,要灭刘邦10万人马,可谓瓮中捉鳖矣。其次,项伯允诺刘邦,回去劝说项羽,为刘邦前赴鸿门宴垫好了铺路石。项伯之来,可谓带来了生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3期2015-06-02
- 大恩要言谢
岂能不谢?秦时,项伯杀人,张良救了他。项伯对张良一拱手说:“大恩不言谢!”可随后他侄儿项羽要发兵攻打刘邦时,项伯连夜打马潜到刘营,告诉了身在刘营的恩人张良。尽管后人说项伯这一报恩,报销了项家的江山,其实此话显然言重了。我认为,项伯以牺牲自家江山来报张良的大恩,更显仁侠之气。一个“恩”字,有时是要背负一生的。“大恩不言谢”可以说是一个谦辞,说了,也就谢了;也可以说是受人之恩太大了,以致光用言语说“谢谢”,不足以报答,要用行动、用鲜血,甚至是用生命来回报。“滴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8期2015-05-30
- 浅析《鸿门宴》的艺术特色
作者笔锋一转插叙项伯,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与前段密衔接。项伯因于张良交情甚密,不想张良与刘邦玉石俱焚,“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进一步烘托出紧张的气氛。不仅与首段相承,而且为下文张本。得知消息后,张良具实告知刘邦,刘邦极力拉拢项伯,并与张良计议应对之策。项伯回至军中为刘邦斡旋,“项王许诺”,于是紧张的形势似乎出现了峰回路转。接着,作者用了两段来叙述鸿门宴会的情形。先是刘邦巧言卑辞向项羽解释,使项羽对自己的最初想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6期2013-12-11
- 《鸿门宴》中项羽“贵族精神”浅析
默然不许,对项庄项伯舞剑也不表态,对樊哙的厉声申诉也不反感等等。然而《史记》、《汉书》相关资料告诉我们,项羽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和军事才能的杰出领袖,他勇猛刚烈,守仁重义,智勇超群,是位顶天立地的本色英雄。如何客观合理解释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双方人物的行为思想呢?我觉得要把事件放回那个时代来考量,不带任何政治偏见,也不人为拔高任何一方。其中的传主项羽,无疑是司马迁着重刻画的英雄人物,而项羽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基于他是一个贵族,他身上折射着那个时代经典的贵族精神。
中学语文 2013年27期2013-08-15
- 《鸿门宴》之新观察
700个。(4)项伯角色:身为叔父,吃里爬外,通敌卖主,为亲不尊,内奸也。百度搜索显示结果424个。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一、鸿门宴的确是有预谋的,但这是刘邦设下的为取胜而主动示弱的“金蝉脱壳”之计1.项强刘弱,形势危急,一触即发怀王派项羽和刘邦攻打秦军,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虽只有区区十万兵力,但先破咸阳,并收揽民心与民约法三章,同时派人驻守函谷关,防备项羽攻击,自己准备称王。此时,项羽拥军四十万,集楚国上将军与诸侯上将军于一身,刘邦此时的所作所为实在
名作欣赏 2013年3期2013-08-15
- 魔镜
下宴席,除刘邦!项伯和樊哙解围,保平安!刘邦幸运脱身,终称王!【照镜后】戏说鸿门宴场景一(项羽大营中,项羽、范增、项伯在帐中)侍卫甲(拱手相报):报!大王,大事不妙!项羽(一脸的不在乎):有何事啊?侍卫甲:大王!据我们的线人老曹所言,刘邦那厮在阿房宫张灯结彩,准备大摆宴席,广交名人儒士。他到处散发请柬、宣传单,竟升起高空气球,悬挂巨型横幅——“沛公万岁”!看这意思,他想在关中称王!项羽(拍桌子跳起):岂有此理!本大王还没称王,哪轮得到他那个小人?范增:刘邦
英语大王·奇妙成语 2013年5期2013-07-22
- 鸿门宴内外的博弈与司马迁的暗示
羽如何对待泄密的项伯。第四,为什么樊哙在鸿门宴上所讲的话与刘邦前一天夜里讲的一样,而这些话是刘邦见项伯时才临时改的。这些问题如果仔细思考,我们会找到司马迁暗示给我们的东西。显然,刘邦最初守关的目的是有人劝他做关中王,课文开头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也有他自己的话为证,“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但是,当他见到项伯之后却讲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番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2013-04-07
- 天意何曾袒刘季 “鸿门”已然露端倪
能伸:一旦知道有项伯这根救命稻草,立即“吾得兄事之”,并亲自“奉卮酒为(项伯)寿,约为婚姻”。再次是能安定内部:不管文臣武将,先统一了“所以遣将守关”的口径,后在宴会上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再次是当机立断:项伯提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时,赶快“诺”;一旦知道曹无伤为告密者,便“立诛杀”。最后还不得不提到他的小心谨慎:即使是对如心腹的张良,也并非完全放心,当张良“请(沛公)往谓项伯”时,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充分表现了刘邦的这个性格特点。当然刘邦也有失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1期2013-03-25
- 关于《鸿门宴》中的若干问题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从”字,课本失注,或以为“随从”之“从”。 非是。谨按:此“从”当训“送”。 古书“从”有“送”义,如《吕氏春秋·节丧》:“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汉·高诱注:“从,送也。”《战国策·秦策四》:“吾特以三城从之。”《韩非子·内储说上》“从”作“送”。《韩策二》:“不如以百金从之。”其上文云:“以车百乘重而送之。”作“送”。皆其证。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敦
文教资料 2012年11期2012-08-15
- 对《鸿门宴》两处细节的商榷
而实际上,刘邦在项伯告密之后就已知曹无伤告密一事,诛杀曹无伤就应该在项伯告密之后立即执行,如何会拖到文章的最后,令人不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项伯有没有告知刘邦曹无伤告密一事,我们不妨对文本作分析。曹无伤告密之后,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句话中的“事”值得好好推敲一番。联系上下文,此“事”应指代上文所写到所有的事情,或者说整个一系列的事情。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告”前面有一个限制性修饰语“具”,“具”在此句中应解释为“详细”或“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2011-03-20
- 抽丝剥茧话项伯
李文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担任左令尹,随项羽一起南征北战。一直以来,在人们眼中,他属于平庸之辈,其实,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可以这么说,没有项伯就没有鸿门宴,也许楚汉战争会早早收场。他是一位讲情义,有主见,有谋略,政治上敏锐的大臣。《鸿门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用了一个相当高明的手法,那就是通过对比、映衬、烘托来表现人物性格。比如主帅、谋士、大将之间的对比,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对比,那就是项伯和曹无伤之间的对比。为什么同是告密者,一个被杀,一个被封侯,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2010-08-15
-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
人物能坏大事情。项伯与曹无伤虽然只是《鸿门宴》中的两个次要人物,他们对故事的发展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待这两人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双方主帅在智谋及用人上的差异,从侧面来认识刘项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关键词:鸿门宴;项伯;曹无伤;刘邦;项羽项伯与曹无伤是《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他们分属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却都背叛了自己的阵营,为对方效力。虽然同为叛徒,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这些不同之处,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物在事件中所起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2009-11-04
- 《鸿门宴》中关于刘邦的春秋笔法
秋笔法”。君安与项伯有故?刘邦攻破函谷关,大造舆论,“欲王关中”;又怕别人来抢夺胜利果实,因此“还军霸上”,封住了函谷关。项羽得到密报,大怒,传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紧要关头,项伯为报私情夜见张良,泄露军机。张良找借口立即将此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闻讯,急切地连续询问“为之奈何”。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刘邦随即就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危急时刻,刘邦本来关注的是退敌之策,但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2009-08-31
- 项伯向刘邦泄密之谜
谈到这段往事时,项伯总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者有之,说他“忠”者也不乏其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项伯在项羽决定攻打刘邦的前夜,将消息泄露给了刘邦,并在“鸿门宴”上保护了刘邦。身为楚国重臣、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要在大战前夜向项羽的政治对手刘邦泄密?其目的是什么,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事情得从秦末农民起义说起:公元前209年,秦朝二世皇帝昏庸暴虐,致使官逼民反、群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其中原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叔侄在吴中起兵后,由于推举楚怀王之孙熊心为
文史春秋 2009年12期2009-08-02
- 《鸿门宴》的对照艺术
心问计。其次,“项伯许诺”和“项王许诺”决定了刘邦能够从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中全身而退的必然结局。张良沉着机智,他清楚地看到刘邦如果与项羽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要使盛怒中的项羽改变初衷,放弃攻打刘邦的打算,必须由第三者在其中做说客,而项伯无论是从身份还是地位上来说无疑都是最佳人选,因而鼓动刘邦先去向项伯请罪,表明自己的清白。刘邦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先向张良打听项伯其人,一见面便执兄长礼,并临场发挥,与其约为婚姻,拉近了私人之间的距离,一句“日夜望将军至”和“不敢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2008-07-24
- 谈谈《鸿门宴》里的项伯
吴建勋曹无伤和项伯都是告密者,但命运迥异:一个鸿门宴后被杀;一个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在刘邦建汉后被封侯。这不同的命运,跟鸿门宴两个对立的主角性格有关,一个是轻信寡谋、头脑简单的项羽,一个是胸有城府、机谋权变的刘邦。曹无伤与项伯的情况也不相同。无疑,曹无伤是告密的主动者,怀有卑鄙的个人目的。《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请注意“欲以求封”四个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11期2008-01-12
- 新“鸿门宴”
刘邦打个稀巴烂。项伯还算仁义,一听到消息马上跑去找张良,报告他说:“大事不妙,张兄你快点跑吧!”正在吃汉堡包的张良一听这话,双眼都瞪圆了,问:“怎么了?还有什么事比吃汉堡包还急?”项伯把事情如此这般地讲给张良听,张良听完马上打手机给刘邦。刘邦是个急性子,不等张良说完就马上坐上小轿车,一溜烟地向张良的别墅开来。张良向刘邦介绍了项伯,刘邦马上掏出随身带来的白兰地酒送给项伯。项伯窃喜,心中的天平早已倾向了刘邦:这白兰地貌似珍藏了100年,刘邦这样大方,我还是跟他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07年8期2007-09-29
- 鲁教版《鸿门宴》商榷三记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这句话中的“幸”,现行课本中,把它解释成了“幸亏”“幸而”。从字面意思上看,也很通顺,似无不妥,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妥当的,应把它翻译成“特意”。因为,结合故事情节来看,官至左尹,身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之所以不惜出卖集团利益连夜赶到沛公的军营报信,主要是由于秦朝时张良救过他的命,对张良心存感激,“特意”准确的反映了项伯当时对张良的感激心理,也回答了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的疑问。2.常以身翼蔽沛公。课本中解释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2006-07-27
- 品一品《鸿门宴》中的“酒”
没。一、刘邦拉拢项伯的道具项羽听到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后,大怒,项羽认为刘邦触犯了他的霸主地位,范增又趁机鼓动项羽,“急击勿失”,黑云压城,一场恶战在即。战斗前夕,与张良有生死之交的项伯,连夜把这一紧急军事情报密报了张良,让他逃离刘邦,张良从项伯的这一行动中,看出了项伯是为了“义”,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于是张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项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于是张良密告了刘邦。此时刘项两军实力悬殊,刘邦兵十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200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