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俊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担任左令尹,随项羽一起南征北战。一直以来,在人们眼中,他属于平庸之辈,其实,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可以这么说,没有项伯就没有鸿门宴,也许楚汉战争会早早收场。他是一位讲情义,有主见,有谋略,政治上敏锐的大臣。《鸿门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用了一个相当高明的手法,那就是通过对比、映衬、烘托来表现人物性格。比如主帅、谋士、大将之间的对比,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对比,那就是项伯和曹无伤之间的对比。为什么同是告密者,一个被杀,一个被封侯,命运迥然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两人的目的、身份地位、主子的性格、谋划的方式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曹无伤是告密的主动者,怀有卑鄙的个人目的。《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欲以求封。”为了个人的高官厚禄,不惜出卖上司,他被杀可说是罪有应得!而项伯却不同,他不是主动告密。他“私见张良”乃是报恩之举,义字当先。刘邦看出了他“知恩必报”,对他百般笼络,并请他向项羽传达“臣之不敢倍德也”的虚情假意。项伯果然回营安排鸿门宴,他既要保张良,还要保张良的主子刘邦安然无恙,这样才算是 “救人救到底”。项伯的行动既暴露了项羽集团的弱点,也为后文矛盾的转化埋下伏笔,为项伯竭力掩护刘邦的情节作了铺垫。
二、曹无伤是左司马,地位较低。而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担任楚国的左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国家行政长官。项羽在军营中至高无上,但讲家族宗法的等级观念,项羽只能认定自己的位置。请看鸿门宴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而鸿门宴中项王、项伯坐最上位,范增坐第二位。从座位安排上看,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三、曹无伤冒险选择的主子项羽在刘邦的赞美中彻底解除了思想武装,毫无心计供出了告密者,可谓寡谋轻信。而刘邦得知亲善大使项伯送上门来时,立刻明白了化解危机的关键。“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刚认识就约为儿女亲家,在极端重视姻亲血缘关系的封建时代,这是套交情最有效的方法,于是项伯成了“自己人”。“岂敢反”、“不敢倍德”两句话承认了君臣地位,使项伯自然而然地站到了刘邦一边。自称由“君”到“臣”,对项伯称“伯”,对项羽称“将军”,态度何其恭顺。
四、曹无伤告密缺少谋略,只是简单 “使人言项羽”,而项伯为调停刘项双方矛盾苦心经营。他深知项羽的性格,所以先转达刘邦谦恭的话,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不义也”三个字又打中了项羽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名为劝说,实为正告,是不可不听的,否则大逆不道。席间,项伯眼看项庄舞剑意在击杀刘邦时,即以身蔽护,项羽对此亦无可奈何。
《鸿门宴》中内奸对比,预示了楚汉相争的最后结局——项羽必败,刘邦必胜。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鸿门宴上项羽未杀刘邦,项伯起了很大作用,是他以叔父的身份使项羽信守诺言,是他在刘邦危急之时,以叔父身份亲自保护,个中缘由,虽说不甚清晰,但绝非人道主义那么简单。因为项羽坑杀活人无数,从未见项伯有劝谏表示。他自己也曾杀尽反叛的英布的妻子儿女。《鸿门宴》中项伯心理微妙,一方面是由于他具有侠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许是他政治主场的一次表露,做了一笔政治上的投机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