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描写解读课文的准确性

2017-08-18 15:49尹继云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沛公项伯范增

尹继云

[摘 要]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內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文本解读;阅读;鸿门宴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片断,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观其面,如听其音。叙述之中,既有粗略勾画,又有细致描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紧扣文中细节加以解读。

一、细节之中显形象

1.项羽的“怒”与“默然不应”

面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个“怒”子足见项羽的高傲、独断和凭意气用事。

经过巨鹿之战,诸侯将军面对项羽,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而刘邦不但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项羽进关还要称王关中。虽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刘邦军只有十万,战后伤亡指数也应该不小,项羽却“怒”后即发布战斗指令,不和部下商量一下,足见其独断专横和意气用事。

鸿门宴席中,面对范增多次的目示,项羽的表现是“默然不应”。这个“默然不应”的背后,可见项羽的贵族心态。贵族的出身,使他的骨子里透露出高贵。项羽不屑于在背地里做小动作,要做就要光明正大地在战场上厮杀。在此情况下,范增只好派项庄舞剑,准备在鸿门宴上刺杀沛公。当然,项羽毕竟是久战沙场的勇将,项庄舞剑,项伯拔剑对舞,他不会看不出来项庄的用意,但他并未阻止,采取默许的方法,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2.范增的“说”与“怒”

范增在《鸿门宴》一文中只出现三次。但范增的“说”和“怒”这两个细节的刻画,值得琢磨。面对项羽发出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号令,范增来了一个火上浇油式的“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言语之中,可以看出范增看问题非常透彻,善于抓住时机。然而,在沛公成功出逃、良机已失的情况下,范增不仅撞碎沛公送给他的玉斗,还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如此之怒,未免与他本应“稳重”的军师形象不符。

范增的“怒”,充分体现了他的冲动、做事欠缺考虑。在鸿门宴上,他已经自作主张,派项庄以舞剑为名刺杀沛公,已有目中无人之嫌,文后的“怒骂”,则直接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如此性格,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细节之中现史实

鸿门宴中一个看似有漏洞的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张良在鸿门宴中自由出入两次。首次是“至军门”招樊哙进帐解围,以至于樊哙先是“发尽上指,目眦尽裂”,惊吓项王,后又借项羽问“壮士,能复饮乎”的话题,轻辱项王,让项王“无以应”;后来又外出和沛公商量“留谢”,出谋划策,让沛公得以逃脱。固然,其中有此时刘、项联军同隶属于楚怀王,同为一个军事联盟的原因,但项羽已经发布号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等于撕破了脸,并且当沛公一行人来赴宴时,项羽已经把樊哙等人都拒之于军门之外。在此情形下,张良如此轻松自如地进出宴会禁地,确实让人疑惑。

1.张良在沛公心中的地位之重

张良,项伯的故交,沛公的重要谋士兼护卫。且看鸿门宴中的座次安排就足见此人对沛公的重要。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侍”,既有“陪坐”意,又有“侍卫”意。沛公进入杀机四伏的宴会中,也只能带张良一人进入宴会场地,足见张良对沛公的重要性。

2.项伯项羽的哥们义气之重

张良的自由出入,其重要的原因是项伯的安排和游说项羽的结果。项伯是项羽的季父,楚军的最高统帅之一。鸿门宴会上,他和项羽同为“东向坐”,占据主位,可见项伯与项羽的关系不一般,地位显赫。项伯安排张良进入营帐,或出于报恩的心理;交代部下让张良在营中自由出入,或出自一种想在张良面前炫耀一番的阴暗心理,抑或夹杂一种想劝张良弃刘邦而投项羽的念想。之后,项伯再游说项羽。项伯在此前已为张良通风报信,且成功游说项羽接受刘邦来赴宴,并愿意接受刘邦的道歉和解释。

由此可见,“尚义”思想在项伯的心中是如此根深蒂固,而项羽对项伯做法的默许以及他对樊哙的态度,足见他也是个“义”字当头的人物。试想, 在一支队伍中,两个重量级人物,掌管四十多万士兵性命的统帅,竟然都是凭“义”气用事,而不顾全局。可见,楚军最后的失败,项羽最终的自刎乌江, 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3.项羽军队防患意识薄弱

鸿门,是项羽驻有四十万大军的地方,毋庸置疑,那设宴的营帐,更是军中重地。且不说张良自由出入无人问津,竟连他出营帐招樊哙进营,樊哙又强行“闯帐”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却无人汇报,甚至连他们密谋出逃也没被发现。其间或有项伯的关照,松散军事管理,薄弱的防患意识,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此军纪,不仅难以防患外敌入侵,还必将导致军事机密外泄,使得“内奸”辈出。从这一角度也可看出,项羽的兵败,亦属意料之中的事。

4.项军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军师范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个注重细节、前瞻性很强的人物。鸿门宴会之前,他通过观察,已洞晓沛公的野心,并力劝项羽“急击勿失”,然而项羽最终并没有听他的,而听信了项伯的游说,答应让沛公第二天来鸿门宴上道歉。内部分化的种子已经萌芽。

鸿门宴会之上,范增多次目示项羽,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竟“默然不应”,那时,范增已气由心起;后来只好自作主张,召来项庄舞剑,趁机击杀沛公于坐,而项伯却也来舞剑凑热闹,且“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竟不闻不问。

基于种种原因,范增装聋作哑,容忍张良在他眼皮底下大做小动作,以致错失良机,让刘邦得以成功逃脱。到最后范增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吾属今为之虏矣”,由此加深了君臣隔阂。中了张良的反间计,使君臣隔阂加大,意气之下,离开项羽,终“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而项羽也终于失去了他唯一的谋士。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导致项羽最后的兵败。看似无意的小细节,却画出了人生百态,隐藏了楚汉命运走势的历史渊源。

责任编辑 吴 双endprint

猜你喜欢
沛公项伯范增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的结构解析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浅谈沛公的危机公关艺术
远见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