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

  • 范增“奇计”论
    210000)范增,是秦汉之际的反秦义士,七十岁“出山”,献身于反秦斗争事业,在楚汉相争中为项羽出谋划策,最后被项羽抛弃,凄惶无助,倒在归乡途中。史书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司马迁作《史记》,没有为之作传,只是将他的事迹散记于《项羽本纪》等传中;《汉书》《资治通鉴》只是重复了《史记》的相关史料。因此,我们所研究的范增,也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范增范增历来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有褒之者,认为他堪比张良,是绝代谋士;也有讥贬者,认为他的能力非常一般,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2023-12-26

  • 辞呈谁最牛
    赐骸骨,归卒伍”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公元前206年跟随项羽入关。不久后,范增发觉了刘邦灭楚的意图,极力劝项羽斩草除根,在鸿门宴上更是鼓动项庄舞剑去刺杀刘邦。可惜的是,项羽始终没把范增的劝诫放在心上。倒是后来刘邦采纳了陈平的离间计,让项羽误以为范增勾结汉军,意图不轨。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项羽开始处处冷落范增,并削弱了范增的权力。面对君主的猜忌,范增悲愤不已,直接进言:“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寥寥数语,包含着范增的怨恨和无奈。辞官

    科教新报 2023年9期2023-08-11

  • 差点成为“羊二代”
    范增是2021年参加公安工作的新民警,在包头铁路公安处东胜西车站派出所工作。派出所管辖内有一个红海子村,村内有一养羊大户,民警都喊他崔师傅。范增作为线路民警,经常去村内开展安全宣传。因为为人谦虚,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派出所领导对范增的工作也肯定有加。可是,突然有一天,范增却跟领导说自己不想去红海子村了。问他啥原因,他支支吾吾就是不说。带着疑问,所领导去了一趟红海子村,和各家各户都聊了聊。大家都表示没啥误会,小伙子很棒。当所长到了崔师傅家后,才

    派出所工作 2022年10期2022-11-09

  • 张良求得汉中
    伏,所以没有接受范增杀刘邦的意见,而是接受了项伯的提议,宽恕了刘邦。不过,他对刘邦的戒心,并没有消除。分封天下的时候,在范增的策划之下,项羽最初决定将秦国的巴郡和蜀郡封给刘邦,让刘邦去做蜀王。巴郡和蜀郡在四川盆地,巴郡在盆地的东部,郡治在江州(今重庆市),蜀郡在西部,郡治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秦国占领了巴蜀以后,一百多年来精心经营,兴修水利,构筑城郭,整齐制度,至秦末的时候,巴蜀地区已经成为秦国的后院,富庶仅次于关中,号称“天府之国”。不过,巴蜀地区,四面

    领导文萃 2022年18期2022-09-28

  • 《鸿门宴》中项羽缺乏远见的几种表现
    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代人在喝酒、吃饭时对座位的安排颇有讲究。按古时礼仪,君臣相对,君面南,臣面北;宾主相对,宾面东,主面西;长幼相对,长面东,幼面西。在《鸿门宴》中,项羽留沛公一起喝酒,自己坐在西边,让范增坐在北边,让刘邦坐在南边。如果按照宾主的礼仪,刘邦作为客人,应该“面东”,即坐在西边。项羽是主人,应该“面西”,即坐在东边。很明显,这场宴会的座次并不是按照宾主的礼仪来安排的,而是按照君臣的礼仪来安排的。但是,其中还有一个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4期2022-06-23

  • 刘邦鸿门脱险记——改写《鸿门宴》
    来是项羽的老谋士范增。“亚父说得对,难得一见,喝一杯吧。”项羽说。不得已,我们只好留下赴宴。项羽、沛公二人互相敬酒,气氛也逐渐缓和下来,唯独范增一语不发,还左顾右盼。突然,我发现范增对项羽使了个眼色,项羽并没有回应。范增又摘下腰间玉玦,高举过头。我心中又一紧:玦,决也!这老家伙一定有鬼。没有想到的是,范增举了三次,项羽硬是没有任何反应。我稍稍松了一口气,便想脱离之法,以防项羽变心。一会儿,范增出去了,转眼间带着一个壮汉进来。我的心又紧张起来。壮汉大声说道: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4期2022-06-06

  • 饰物文化 人物心声
    第一处是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那块玉玦。玉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常成为君子的象征,因此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孔子说,玉具有仁、知、义、礼、乐、信、忠、天、地、德、道等君子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所以玉在我国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这句诗里面,“美玉”代指男子,而“羅缨”则指女子,“美玉缀罗缨”则是指夫妻成婚。可见,不仅是道德高尚的君子,普通人也有佩玉的习惯。爱玉、崇玉、佩玉、用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2021-08-09

  • 眼毒
    怕碰上不睁眼的。范增是也。范增老谋深算,像范蠡一样眼毒,一眼能看见池底,但他偏偏遇见了楚霸王。范增面对面地告诫项羽,刘邦不可小视,“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以为此乃天赐良机,不动兵马不用厮杀,斩刘邦于宴上,则天下归项再无波澜。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虽然惊心动魄,杀机四起,但有惊无险,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所以当张良说刘邦已回到军中,留下他处理后事,送上白玉璧一双,项王“受

    领导文萃 2021年11期2021-06-23

  • 用问题探究 激活语文课堂
    方的心情吧!二、范增为什么说服不了项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會认为范增劝服不了项羽,那是因为项羽过于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可我却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范增不了解项羽。为什么说范增不了解项羽呢?我们来看看文中第一段,当项羽大怒发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吼叫时,范增赶快“火上浇油”。他先是从“实”的一面来说,“你看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到咸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由此可以看出‘其志不在小’。”一个贪财的人不贪财了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2021-03-25

  • 范增政治策略
    )楚汉相争时期,范增的出现直接影响当时政治斗争的走向。在反秦过程中,其政治策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加速了秦的灭亡;楚汉相争时,其政治策略未能被项羽采用,且最初的政治策略又被破坏,以至于范增忠愤而离走,不幸中道而亡;项羽因误中陈平离间之计驱逐范增,不幸自刎于乌江岸。范增的智慧才略令他的对手感叹,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381可见范增的政治作用。现在论述范增文章多未涉及范增的政治策略,我在《论历阳侯范增》[2]《亚父及亚父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3-08

  • 浅谈《鸿门宴》中两位谋士的形象特点
    章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在鸿门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下面,笔者就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先看一看在宴会开始之前,两位谋士分别是如何进谏的。在文章的开篇,谋臣范增就向项羽揭露了刘邦的野心:“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提到,刘邦明明是一个贪恋钱财和美色的人,现在入了关,反而不掠夺财产,不沉迷于女色,足见此人志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0期2021-02-25

  •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时的心情。后来,范增“数目项王,举锁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而刘邦则是听取各方的意见,知人善任,一步步化解危机,离开了鸿门宴席。第二组:急躁易怒的范增与临危不乱的张良范增和张良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都是各自主帅的谋臣。在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博弈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范增深谋远虑,为项羽细细谋划,可谓尽职尽责。但是他的性格过于刚烈,且急躁易怒,导致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张良有勇有谋,又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刘邦的信任。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跟随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10期2021-02-18

  • 功败垂成的范增
    生。我的老师名叫范增,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虽然已经快70岁了,但仍然不甘于平淡的生活。“老师,您的一身才干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多可惜呀!”大泽乡起义之后,在很多学生的鼓励下,范增决定出山,跟随英雄人物干一番事业,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经过一番分析,他把目光鎖定在一个名叫项梁的人身上。项梁出身名门,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项梁还有个很能打仗的侄子叫项羽。在大泽乡起义之后,项梁在会稽郡也起兵了。我跟着范增一起去找项梁。范增主动给项梁分析天下形势,指出:“陈胜之所以会

    奇妙博物馆 2021年12期2021-01-15

  • 谈谈《鸿门宴》中的矛盾冲突
    良、项羽、樊哙、范增等。在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借助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来展示他们的性格,推动腈节的发展,让一场复杂紧张的政治斗爭变得更加激烈。一、张良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在《鸿门宴》中,刘邦是汉军的最高统帅,也是汉军命运的掌控者,而张良则是他的下属,两人本为主仆关系,照理说,对于刘邦的命令,张良应当无条件服从。但是,在“称王”这件事上,两个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也就是因观念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刘邦先项羽一步攻下咸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2期2020-09-10

  • 谈谈《鸿门宴》中的谋士形象
    貌”。文中的谋士范增和张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影响到了整个楚汉的格局。首先,我们来看宴会开始前,谋士进谏时的不同态度。在课文的开篇,范增是这样劝说项羽的:“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人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分析了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并用“天子之气”成功地说服了项羽,定下了鸿门宴上刺杀刘邦的计策。由此可见,范增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眼光独到,颇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0年5期2020-09-10

  • 鸿门宴
    赴宴,项羽的谋士范增会趁机杀掉刘邦。如果不去,项羽会觉得刘邦失礼,也会发兵问罪。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应该去,由自己和武将樊哙陪同前往。这边,范增提醒项羽:“别忘了我说的几条计。”项羽完全不记得:“什么计?”“命人把守鸿门,只放沛公一君一臣进入。”“要是多来一个呢?”“剑下诛之。”“哦,好计。”范增说:“还有,张良必定同来,此人能言善辩,必须不让他开口。”“他若开口呢?”“也是剑下诛之。为了提醒上将军,老臣还有一计。若见我把腰间玉玦一举,就令人下手。”玉玦是一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20年12期2020-01-26

  • 忠心抵不上流言
    虎归山之后,亚父范增曾给过项羽一句评价:“竖子不足与谋。”果然。而初步结果,就有了后来的楚汉相争。汉王三年(前204),楚汉对峙于荥阳。当时的情况其实是对刘邦极为不利的。一方面,钟离昧领兵夺取了敖仓粮道,使坚守于荥阳的汉军供给不济,将士恐慌;另一方面,项羽率大军“急围荥阳”,其势如瓮中捉鳖。只要楚军上下戮力同心,荥阳城破、汉军瓦解指日可待。所以,“汉王患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在万般无奈之下还向项羽“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其张皇失措之态毕现。项羽竟

    杂文月刊 2019年5期2019-08-04

  • 历史的落幕
    场基本上是张良和范增的棋局。他们都是局中人,各自算计。而戏外的人都不禁浸入其中,参与到他们紧张的对弈中,感受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种氛围。惊涛拍岸,千古一人。项羽,我一直很喜欢。可是作为鸿门宴的买单人,他恰恰是被人摆布的那一个。项羽,他是霸王,是胆识过人的军事天才,却不是“遇圆则圆,遇方则方”的政治家。于是,他把义气用在了不该用的时刻,放虎归山。然而,终是错了,错得一塌糊涂。刘邦是小人,小人和霸王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对手。只会是小人死,或是霸王败。英雄末路的苍凉,

    求学·素材版 2019年4期2019-05-08

  • 范增的悲剧及其背景
    孟宪实范增是项羽的谋臣,因为最初辅佐项梁,所以项羽尊称他为“亚父”。项梁起事反秦,虽然准备多年,最后还是选择了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的有利形势。当时的居鄛人范增已经七十岁,而他第一个重要建议就是拥立楚怀王之后作为最高领袖。但是,范增给历史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谋,而是被项羽抛弃,最后孤独一人,凄惨地离开项羽队伍的背影。范增离开不久,根据《陈丞相世家》的记载,是“未至彭城而死”。显然,他死在归乡的路上。范增悲剧的一生,就这样画上句号。范增的悲剧,到底怎样

    领导文萃 2019年7期2019-04-19

  • 自知与知人
    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

    幸福·悦读 2019年1期2019-04-10

  • 自知与知人
    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

    幸福 2019年2期2019-02-21

  • 司马迁:摹形传神 栩栩如生
    ”“项王留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宴会之后,选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等,通过这些典型事件,把项羽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的性格;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老谋深虑,张良老练多谋,樊哙勇猛豪侠等个性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2.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鸿门宴》始终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全文分五节。第一节,故事的开端,写刘邦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32期2018-10-24

  • 何以解危?唯有张良
    史盛宴,这一场由范增导演项羽主持的大宴对赴宴者刘邦而言,是一场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去了就想如何逃离的宴会,更是一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四伏的刀斧宴,最后刘邦成功化解危机,靠的是谁,张良!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刘邦化解了宴会上的危机,成功逃脱必杀局,还不如说是张良稳住了项羽,打败了范增,救“活”了刘邦,在这场宴会危机中,张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一、忠言搁置,陡生宴前危机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反暴政的大潮中,起初刘邦的势头可以称得上是顺风顺水的,一路过关斩将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2018-08-24

  • 一代霸王终绝命
    是否属实,又不与范增等谋土进行商议,更没有做好战前准备,便扬言要攻打刘邦。从这里不难看出,项羽头脑简单,缺乏应有的理智和冷静。当然,项羽如果真能凭着意气一举击破沛公军,于他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不是这样的。他在项伯告密归来后,不仅不责罚项伯犯了泄密之罪,还“许诺”好好招待对手刘邦。刘邦赴宴后,项羽又草率地将曹无伤告密的事告诉了刘邦。这样一来,项羽既失去了一个对自己有用的人,又寒了一大批人的心。只怕在刘邦回军诛杀曹无伤之后,再也没人敢给项羽做耳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5期2018-07-19

  • 《鸿门宴》中刘项两阵营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下齐心,项羽则与范增决裂,铸就了无法挽回的败局。此外,在对待下属的意见时,刘邦和项羽的反应差异,也充分显示了两人性格的不同以及政治远见、雄才大略的高低。宴会中范增数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默然不应,再加对其叔父项伯不能觉察,任人唯亲,从而错失良机,让刘邦成功逃离,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军营,为其后来悲剧性结局埋下了隐患。与项羽相反,刘邦则善于倾听和采纳下属的正确意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这样的性格反差,揭示了楚汉争霸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必然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8年1期2018-01-28

  • 《鸿门宴》中的座次文化
    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项王设宴。作者不写宴间的觥筹交错,而是突出座次排位,有什么深意呢?按照古代人伦礼仪,“宾王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帝王与臣下相宴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应该是宾客向东,主人向西。在一般宴宾席的四个方位之中,东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北向,西向是侍座。首先表明项羽骄横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甚至把刘邦放在范增的下边,故而张良也就只配“西向侍”了。其次也表明了刘邦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以屈求伸,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3期2018-01-02

  • 从细节描写解读课文的准确性
    鸿门宴席中,面对范增多次的目示,项羽的表现是“默然不应”。这个“默然不应”的背后,可见项羽的贵族心态。贵族的出身,使他的骨子里透露出高贵。项羽不屑于在背地里做小动作,要做就要光明正大地在战场上厮杀。在此情况下,范增只好派项庄舞剑,准备在鸿门宴上刺杀沛公。当然,项羽毕竟是久战沙场的勇将,项庄舞剑,项伯拔剑对舞,他不会看不出来项庄的用意,但他并未阻止,采取默许的方法,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2.范增的“说”与“怒”范增在《鸿门宴》一文中只出现三次。但范增的“说”和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2017-08-18

  • 从另一个角度解析《鸿门宴》
    攻打刘邦。宴席上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示意项羽快下手,项羽默然不应,而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居然“常以身翼蔽沛公”,所以整个鸿门宴,范增力主杀刘,项羽摇摆不定,而项伯则对刘邦竭力保护,项羽团队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各自为政。而刘邦团队则不然,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活命。所以整个鸿门宴,刘邦团队上下一心,紧密团结,最终使得刘邦安全逃席。二、善于纳谏的领队纵观《史记》,刘邦一生中最爱说的口头禅便是“为之奈何”。大兵将至时,他问张良“为之奈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6期2017-06-30

  • 由“张良日”引发的一堂文言文阅读课
    一下:如果此处是范增和项羽的对话,项羽有危难,范增会不会主动请命?会不会流露出这种或自信或从容地神态?教学生成:生1: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从下文可以看出,他对项羽经常用命令的口吻,甚至骂项羽“竖子”,所以反过来说,他一旦有把握时,也会把这种自信淋漓尽致地变现出来。生2: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精通韬略,临变不惊。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所以哪怕是这样胸有成竹,也不会把自信与从容表露出来。生3:范增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2017-06-14

  • 浅析《鸿门宴》
    ,在宴席过程中,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是项羽却无动于衷,这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便可以看出。而刘邦同样是不能下定决心,一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将刘邦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差点丢掉性命时,还想着不辞而别是否有失礼节[1]。(二)张良与范增张良与范增是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因为所处阵营不同,所以两者在对待刘邦的态度上是截然相反的,张良需要保全刘邦,而范增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杀掉刘邦。范增看出了刘邦“其志不在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2016-11-26

  • 淳化之映像(组诗)
    亲赐予范蠡姓名像范增的父亲赐予范增姓名像范莹的父亲赐予范莹姓名我要把自己的姓名赐予它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它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林子一大片作家林 它混迹其中它带着我的气息生根 长大 变美有了自己的气息, 它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雨水和鸟鸣一排帐篷搭建在净水厂的院落今夜风雨 今夜篝火今夜我们露营在淳化花香触手可及 土地的呼吸触手可及鼾声触手可及一夜无梦晨起梳妆 篱落外以水为镜 我照见自己的前生后世秦宫阙 汉宫秋 我是御前的小书童着短衫 发髻高绾我手持紫铜盆 盛御泉水递

    延河·绿色文学 2016年5期2016-10-21

  • 知道自己
    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

    闽南风 2016年3期2016-06-01

  • 亚父及亚父文化考
    8200)亚父为范增主管军旅兼祭祀的官职称谓,不是范增的字,也不是项羽对范增次于父亲的尊称,更不是范增的外号。亚父城为范增封历阳侯时回历阳所建,当在公元前206年。历阳城为战国时代的古城,秦汉之际为郡尉治,是九江郡军事治所。亚父文化涉及亚父遗迹、景点及民间亚父传说和地域风俗,涉及典籍记载有关亚父的诗文与评论。这些文化反映人们对亚父的纪念、肯定和对历史的探究,值得发掘、整理、提升。亚父;亚父遗迹;亚父文化亚父是谁?亚父是历阳侯范增。《史记·项羽本纪》:“亚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1期2016-03-16

  • 《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
    军!”再加上谋士范增的旁敲侧击,火上浇油,“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使两大军事集团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项羽集团举起的这支“矛”好像势大力沉,锐不可当。刘邦兵微将寡,手中“盾”牌又远非敌手,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迫在眉睫。这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二、项羽集团内部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有将帅之间的矛盾,有将与将之间的矛盾。将帅之间的矛盾主要指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起初,他们目标一致——杀掉刘邦。随着事情的发展,

    考试周刊 2015年75期2015-09-10

  • 军师范增的短板
    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对范增之推崇,由此可知。在某些历史评论家的眼中,范增并没有那么出色。明代评论家张燧在自己的《千百年眼》中,就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范增智不如儿女子”。其意指范增的智慧,还不如稚子与妇人。范增到底有没有大智慧?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话,天下就是项家的吗?一个好的军师,首先是能够处理好和主公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主公的信任。陈平一次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反间计,项羽立刻“故意”上当,因为项羽对范增的不满,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

    领导文萃 2015年13期2015-08-03

  •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陈园园[摘 要]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起过决定作用,但是由于他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与项羽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渐渐升级,最后离开楚军,惨死途中。研究范增的生平、性格、与项羽的关系,对理解楚汉之际历史有重要意义,对理解《史记》精妙的笔法也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范增;项羽;性格;史记;刘邦[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35 — 02一、范增的历史地位范增是一位历史真实人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2015-05-30

  • 伤我范增
    冯浩范增生平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居鄛(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乡,一说安徽桐城市练潭)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苏轼曾著《范增论》。也许我们都有一点点倔强,我将其称为“拧”,但很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4期2015-04-13

  • 论历阳侯范增
    》研究】论历阳侯范增薛 从 军(安徽和县第一中学, 安徽 和县 238200)《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20

  • 精彩纷呈,字里行间显功力——《鸿门宴》人物塑造技巧初探
    刘邦;老谋深算的范增、忠心耿耿的张良;因小失大的项伯、有勇有谋的樊哙是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对他们的塑造体现了司马迁刻画人物的卓越技巧。一、作者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作者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对樊哙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一例。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急时刻'樊哙抱着“与之同命”的决心“带剑拥盾而入”。一场流血斗争似

    学周刊 2015年25期2015-03-14

  • 从“亚父”到“哑夫”的范增式悲剧
    父”到“哑夫”的范增式悲剧◎董传龙奇人范增古稀之年参加义军,他精于计谋,但却疏于政治,尤其是未能尽诤谏之职,导致了项羽最终的败亡。范增的悲剧式人生与其性格、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所处环境密不可分,这也为当今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亚父 哑夫 范增 悲剧“亚父”范增(公元前277一公元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史记·项羽本纪》载:“亚父者,范增也。”裴胭《集解》引如谆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称仲父。”这是范增为项羽亚父说的最早解释。《史记·高

    参花(上) 2014年1期2014-12-11

  •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人格分析
    态度项羽对待亚父范增,其实好不到哪里。在未曾征求范增意见的情况下,即下令“击破沛公军”。到了当夜,在首席参谋范增不在场的时候,又许诺项伯,取消军令。少年气盛,难免有一言堂之嫌。可是刘邦就不同了,他对谋士张良,先谦称为“君”,后尊称为“公”。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难怪张良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卖命。2对事的态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数目”,多次使眼色。“示之者三。”多次举玉示意。可是,“项王默然不应。”闭口不答。没有表态也是一种态度,表示不能决断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9期2014-11-11

  •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所以项羽有足够的资本端坐首席,哪怕是虚情假意的客套话都不屑于说。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庇护刘邦时,项羽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足见他对刘邦的轻视,意识不到“鸿门宴”是他打败刘邦最好的机会。后来刘邦不辞而别,傲慢的项羽则收下礼物,没采取任何行动,从而失去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意识不到他是在“放虎归山”,意识不到他已经亲手埋下失败的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2014-08-01

  • 试析《鸿门宴》中项羽的心理变化
    骗不了足智多谋的范增。当项羽摆鸿门宴之前,范增必定劝说过项羽趁机杀了刘邦,项羽应该是被范增说动了心,否则范增后来就不必使眼色、举玉玦了。(眼色的含义和玉玦的含义只有项羽最清楚)因此刘邦前来赴宴之时项羽是充满杀机的。但刘邦的表演的确高明,他表现得极为谦卑,对项羽百般奉承,使项羽很快丧失了警惕,以至于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出卖了自己的高级间谍曹无伤。如果项羽没有主动出卖曹无伤,而使曹无伤在今后的楚汉之争时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情报,那么楚汉之争的结果完全可能改写。项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2014-04-01

  • 范增其人看巢湖文化中的文化品格
    238000)范增(公元前277-204),乃楚汉相争之际的楚国重要谋臣,且在联合诸侯抗击暴秦的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因项羽中陈平离间计,乃削其权,轻其计,而愤然离去。对其功过是非,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应可视为定论。但自宋代苏东坡写《范增论》后,由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力加贬责,从而开了褒贬不一的历史争议。笔者不揣冒昧,想从范增其人,探究巢湖文化的文化品格,谈一点浅陋的看法,以供参考。1 巢湖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概念巢湖文化指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3-28

  • 直须推让外黄儿——说说《鸿门宴》中的范增形象
    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谋略失去大好机会的观点,俨然,项羽是昏聩的,而范增是个智者。项羽是不是犯昏此处不论,就范增而言,他是不是个真正的谋略家呢?其实从已知的历史材料来看,众多的述评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范增名不符实。宋代张耒说他“君王不解据南阳,亚父徒夸计策长”;宋代徐钧说他“项王暴不减强秦,一语箴规总未闻”;宋周昙《范增》说“平生心力为谁尽,一事无成空背疽”;王安石说他“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陈孚说他“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如此多的评论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2014-03-11

  • 谋士范增不及格
    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的表现差强人意。从立国执政来看,范增不具有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反秦,范增在薛地投奔项梁后,给项梁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立楚王后裔为王。他认为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立楚王之后;而项梁之所以发展迅速,是人们认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于是,项梁在民间找了一个放羊的孩子,说是楚怀王孙子,立为楚王。说实在的,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如果这时范增建议项梁做一个“假楚王”,完全能够为参加者所接受。而立了这个楚王,楚国的人才没有蜂拥而至,倒

    百家讲坛 2014年12期2014-02-11

  • 湘湖压乌山传说考
    秦亡后,“亚父”范增多次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取,后来,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反而怀疑范增范增因此忿而离去,隐居湘湖附近。项羽自刎乌江后,范增想到项羽暴尸乌江,无人料理,觉得心中有愧,便割下萧然山南岭,掷向乌江。但当时的范增正患背疽,结果背疽疼痛,力不从心,那山没有掷到乌江,却落入湘湖中,因此叫做压乌山。“亚父掷山”的传说很早就出现了,且流传甚广,但该传说为何会与压乌山结合在一起?是什么时期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都不得而知,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梳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2-05

  • 《鸿门宴》观后感
    王。项羽麾下谋士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要诛除刘邦……如果单纯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欣赏,这并不是一部能够让人期待太多新意的电影,然而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复刻历史,经过深化重构的《鸿门宴》,除了不可化解的矛盾、项刘双方的对峙、剑拔弩张的暴力厮杀、激烈华丽的武打场面……更有,贯穿影片始终的一盘棋局,一盘宏大复杂的棋局,一盘关于人心、关于信任的棋局。善于谋者能忍。对于刘邦而言,往赴鸿门宴的路径上,少不得一人——张良,面对张良的探测,善于隐忍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2013-11-21

  • 贵族,死!流氓,赢!
    易中天范增其实是项羽身边最忠心耿耿的人,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项梁起兵时,他已经70岁了,仍毅然从军,随项梁、项羽南征北战,显然是很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他看问题往往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刘邦先入关中后,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老家时,一贯贪财好色,这次入关,居然秋毫无犯,可见其野心不小。此说简直就是一针见血。由是之,项羽对他很是尊重,尊他为“亚父”,与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刘阿斗称诸葛亮为“相父”差不多。然而这位亚父却被刘邦轻而易举地离间了:项羽的使节到刘邦军中时

    意林·作文素材 2013年11期2013-05-14

  • 决弈天下,一念死生:《鸿门宴传奇》的围棋、棋局与棋手
    片中的五局盲棋,范增、张良的对话说的是棋,其实又何尝不是天下大局?叙事的蒙太奇在片中大量使用,让纷乱的人物,错综的线索组成微妙的谋略世界,而从这一点,棋局无疑和时局一样:“棋手获胜就要果断抓住不和谐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人的一生有很多机遇,但如何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却是关键所在。”[1]二、《鸿门宴传奇》的棋局《鸿门宴传奇》看似仅有刘项之争一盘棋,然而细究其内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棋局形式丰富多样。影片开始于鸿门祭奠,用殿内摆放的围棋残局和无字牌位设置悬念,以

    电影评介 2012年4期2012-11-22

  • 自知与知人
    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2年8期2012-08-20

  • 《鸿门宴》的几处疑难
    子不配跟他商量。范增明骂项庄,实在是暗恨项羽的寡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45页)周振甫先生说:“《汉书》里把‘竖子不足与谋’这句删了。这句表面上指斥项庄,骨子里是指斥项羽。因为范增要项庄在席前舞剑,击杀沛公。项庄听从了,是在席前舞剑,可是项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刘邦,这不是项庄的过错,范增不该指斥他。范增要指责的是项羽,范增三次举玉玦要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不应,所以这句骨子里是指斥项羽。这当跟后来项羽疏远范增有关。像这样的

    中学语文 2012年3期2012-01-29

  • 贵族与流氓
    易中天范增其实是项羽身边最忠心耿耿的人。范增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项梁起兵时,他已经70岁了,仍毅然从军,随项梁、项羽南征北战,显然是很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他看问题往往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他曾对项梁说,陈胜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所以谶语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陈胜首义,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王,势头肯定长久不了。阁下世世代代是楚将,如果再拥立一位楚君后代以为号召,就一定会众望所归。这话说得很是在理,项梁也照办了,果然效果很好。刘邦先入关中后

    意林 2009年3期2009-05-14

  • 鸿门宴,楚汉相争的分水岭
    上。宴前,项羽、范增同是箭拔弩张对待刘邦,但初衷迥异。项羽大怒,只因刘邦欲王关中的做法伤了他争强好胜之心,故决计出这口气,一挫刘邦的锋芒;而范增却意识到,刘邦不可等闲视之,眼下羽翼未丰,此时不杀,更待何时?!项羽自负骄横,冲冠一怒只为逞一时之气;范增知己知彼,深谋远虑却终究无力回天。项羽还没意识到刘邦是他的劲敌,所以没有真正警惕他,至于他对刘邦能“恨”多久,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即便项伯违背职业道德,“夜驰之沛公军”充当刘邦耳目,项羽也没有发怒,反而自认理亏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09年1期2009-02-19

  •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2009-01-29

  • 一石激起千层浪
    羽——刘邦谋士:范增——张良武将:项庄——樊哙内奸:项伯——曹无伤应该说在军事上占有强大优势的项羽集团没有任何理由失败,最终的失败一定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责任到底在谁呢?我们将根据责任到人的原则,用排查的方法,一一追查下去。因为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此问题一抛出便激起同学们的不平之气,同时也使同学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同学们便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于课堂间,指导学生要学会扣住文本,从文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7期2008-09-08

  • 反向扩张与相向吸引
    、睿智机敏方面,范增和张良难分伯仲,甚至范增更显得老奸巨猾。但为什么项羽与范增配合不好,而刘邦与张良却配合得天衣无缝?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每组人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和谋划的方式几方面来考虑。项羽,出身贵族,且勇猛善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特别是在攻秦战争中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消灭了秦军主力,这使他高傲的性格中又增加了刚愎自用、蔑视一切的成分,仿佛天地之间,唯他是顶天立地、无人能比的英雄。所以,当他听到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便勃然大怒,要“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4期2008-04-05

  • 新“鸿门宴”
    才慢慢缓过气来。范增上前给他分析了一番当前形势,他更加愤怒,发誓要把刘邦打个稀巴烂。项伯还算仁义,一听到消息马上跑去找张良,报告他说:“大事不妙,张兄你快点跑吧!”正在吃汉堡包的张良一听这话,双眼都瞪圆了,问:“怎么了?还有什么事比吃汉堡包还急?”项伯把事情如此这般地讲给张良听,张良听完马上打手机给刘邦。刘邦是个急性子,不等张良说完就马上坐上小轿车,一溜烟地向张良的别墅开来。张良向刘邦介绍了项伯,刘邦马上掏出随身带来的白兰地酒送给项伯。项伯窃喜,心中的天平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07年8期200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