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中学高三(18)班 张皓雅
《鸿门宴》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的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主要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一场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杀机肆起、明争暗斗的政治斗争,刘项两大阵营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激烈较量,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矛盾冲突错综复杂,故事情节跌宕曲折, 艺术表现张弛有度,组织安排周密严谨,人物刻画细致传神,语言文字生动凝练,寥寥数语就能突出人物个性,人们一提起鸿门宴的故事,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仿佛在眼前,充分彰显了作者精湛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扎实厚重的笔墨功底,同时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历史的烽火台上,为争夺天下,两大风云人物刘邦和项羽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赢得了天下,项羽败,自刎于乌江,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刘邦和项羽不同性格特征导致的必然趋势。刘邦和项羽作为两大阵营的主帅,两人性格特征对比鲜明,刘邦机敏精细,多谋善断,有胆有识,能屈能伸,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处事果决,这为其赢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尽管在战场上雷厉风行、骁勇善战、勇武过人,但是智谋不足,自矜伐功,刚愎自用,寡谋轻信,处事草率,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洞察力,这些性格缺陷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鸿门宴前、中、后的种种表现,充分展示了刘邦和项羽两人迥然不同的两种性格。
鸿门宴前,刘邦手下的高级军官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勃然大怒,并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项羽英勇有余、智谋不足、独断专行、缺乏政治远见的的性格。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面对军情密报,本应与重要谋士将领细商应对策略,而不是一人独断、目中无人、逞匹夫之勇。而刘邦在得知项羽“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面对力量强大的项军,刘邦此时的内心是非常不安的。但是在张良自述和项伯此人的交往中,刘邦敏锐地捕捉到了有利信息,并马上意识到项伯的重要性,于是极力地巴结讨好,百般拉拢逢迎,又是奉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借此打动项伯,使其结成自己的同盟军。由此可见,刘邦是一个心思敏锐,善于随机应变,见缝插针,懂得用人的人。
鸿门宴上,刘邦初见项羽,卑躬屈膝地道歉,叙说旧日情,并将责任推向小人作祟,麻痹了项羽为之轻敌的神经,“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处事圆滑、八面玲珑、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功,让人为之惊叹。而项羽在面对刘邦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语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大虚荣心,让他怒气全消,毫无怀疑地便将告密者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进一步说明了项羽胸无城府、沽名轻敌、处事草率,防范意识薄弱。宴席中的座次安排,也揭示了项羽自负霸道、恃勇骄横,刘邦卑躬屈膝、能屈能伸、顾全大局的性格。宴会后,刘邦和谋士部将君臣和睦,上下齐心,项羽则与范增决裂,铸就了无法挽回的败局。
此外,在对待下属的意见时,刘邦和项羽的反应差异,也充分显示了两人性格的不同以及政治远见、雄才大略的高低。宴会中范增数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默然不应,再加对其叔父项伯不能觉察,任人唯亲,从而错失良机,让刘邦成功逃离,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军营,为其后来悲剧性结局埋下了隐患。与项羽相反,刘邦则善于倾听和采纳下属的正确意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这样的性格反差,揭示了楚汉争霸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必然结果。
张良和范增作为刘邦和项羽两大阵营的重要谋士和智囊人物,在鸿门宴这场斗智斗谋、跌宕起伏的政治博弈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并彰显了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张良和范增两人各为其主,用心良苦,足智多谋,都有较强的政治远见,但机智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因而两人最终的命运际遇也截然不同。张良大智大勇,善于察言观色,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从而帮助刘邦化主动为被动,夺得了天下,被刘邦赞赏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封为留侯;而范增尽管深谋远虑,凡事都为项羽事先做好应对之策,但沉稳不足,过于刚烈,急躁易怒,导致最终失去了项羽的信任,并与项羽决裂,愤然出走。
首先,在对所事君主的了解程度上两者表现有所不同。范增是项羽的“亚父”,跟着项羽征战多年,对项羽性格缺陷是有所了解的,按理说在实际作战中应该扬长避短,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范增看出了刘项之争的性质,也知道刘邦的野心“其志不在小”,于是和项羽两人合力设下“鸿门宴”,借宴请之名,行刺杀刘邦之实。然而,范增对项羽盲目自信,未能料到项羽会因刘备的恭维话语和项伯的劝说而改变心意,导致刘邦逃离宴会,错失刺杀良机。范增在宴会上洞悉一切,但没有及时地向项羽明说,也未能及时劝谏,纵使范增“数目项王,所举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但是项羽依旧只是“默然不应”,这说明范增与项羽两人的默契度明显不足。反观张良对刘邦的了解,让人不得不为之佩服。他知道刘邦不如项羽那般英勇善战,但是他有远见卓识,善于权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获得鸿门宴这一绝密的军情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刘邦,并从容淡定地分析形势,将项伯这一重要人物引荐给了刘邦,劝谏刘邦以亲情攻势拉拢项伯,让其为之所用,刘邦日后在鸿门宴上的成功脱险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鸿门宴上的用人安排上两人表现截然不同。在鸿门宴中,范增等人刺杀刘邦的准备工作不足,思考不周,人员安排不当。范增深知宴会的重要性,但是他却在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后,急切地安排平庸的项庄“入前为寿”,企图以舞剑之名行刺刘邦于座,如此操之过急,毫无周密的刺杀计划,导致刺杀任务失败,刘邦顺利脱身。再看张良,他安排周当,考虑到了项羽的骁勇善战范增的老谋深算,为了以防万一,他带去了勇士樊哙等百余骑精干部将,充分地作好了随机应变的准备。当杀机周奇,在剑拨弩张的紧急关头,他立马召唤樊哙,助力刘邦逃脱,并留下来,临危不乱地处理善后事宜,收拾危险尴尬的残局,不亢不卑,有礼有节,有勇有谋。
再次,在鸿门宴上对待君主的态度上两者表现也有所迥异。范增替项羽设计好一切,让项羽按照其要求去完成。当状况出现时,未能及时与项羽商量对策,而是自主主张“出招项庄”,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败局。当他的谋略失败后,范增没有及时地进行自我反省,而是一味地责备和斥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耿直、刚烈、暴躁的个性让他和项羽两人矛盾升级,关系恶化,使刘邦有了转机。而张良在为刘邦出谋划策时,谨守本分,常常与他商量,不擅自作任何决定,谦虚恭敬,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刘邦,助其逃脱,赢得胜利,宴会后君臣关系和睦,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美名。
武将樊哙和项庄均出场于鸿门宴关键性的对局中和矛盾白热化时期,两人性格表现截然不同。项庄在鸿门宴中可谓责任重大,他的刺杀成败,直接影响了刘项双方的战局成败。项庄临时受命于紧急关头,按照范增的意图去刺杀刘邦没有半点迟疑,置生死于不顾,称得上是一位忠心耿耿的部将。但他受项伯“常以身疑蔽沛公”的干预时,却迟疑不决,当断不断,束手无策,从而导致行刺任务失败,错过了置刘邦于死地的最佳时机。从项庄舞剑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项庄似巧实拙、不知变通、有勇无谋的性格特征。
在这风浪迭起、危机四伏的宴会中,生死存亡的小人物樊哙的种种表现让人颇为惊异和敬佩。樊哙看似是彪悍豪爽的一介武夫,实则粗中有细,临机果敢,文武双全。他在紧急时刻主动询问情况,当听到张良说项庄舞剑就是要杀刘邦时,便马上言道:“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只言片语,字字千金,这是有着一颗绝对的赤胆忠心的护主将士。一路上毫无畏惧,奋不顾身侧其盾撞其卫士,独闯军门,急不可待救刘邦,不顾一切地以盾撞到项军卫士,擅闯宴会,目视项羽,足见其果敢勇猛。当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樊哙拜谢后,立而饮之。喝酒吃肉后,当面责问项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一番为刘邦所受委屈抱不平的慷慨陈词说得项羽哑口无言,未有以应。至此,一个正气凛然、大智若拙、智勇双全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刘邦从鸿门宴上以“如厕”名义惶惶逃出,去留无计,担心离席未辞,恐引起项羽的猜疑时,樊哙临机敢断地劝道刘邦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所言入情入理,敏锐深刻,足见樊哙反应之敏捷,胸怀之韬略,能言善辩,睿智过人。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放虎归山,刘邦有惊无险,转危为安,这一切都与樊哙的赤胆忠心、舍生忘死、智勇双全有着紧密的关系。
曹无伤和项伯两个可以说都是无间道,都潜伏在敌对阵营当卧底,但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曹无伤实际上只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小人物,同时也处事草率,思虑不周,以为项羽能带给自己良好的前途,因而出卖刘邦,选错了阵营,成为叛臣贼,子以至于身死人灭。项伯是项王的季父,地位较高,它向敌方张良透露己方至关重要的军事机密,其初衷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由此可见,项伯是一位懂得“受之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但是他却忽略了自己和张良所处在两个敌对的阵营中,他将军事情报和盘告知张良,无形中充当了叛臣和内奸的角色。同时,项伯也易于受假情义所蛊惑,刘邦为了笼络他,自降身价,以兄长之礼对待他,他就各种为刘邦出谋划策,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情,并在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时“常以身翼蔽沛公”,不顾安危营救刘邦,导致刺杀失败,最终项羽自刎。报恩的方式有千百种,偏偏选择得不偿失的一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过于愚钝的行为。
总之,性格的迥然,导致命运的悬殊。《鸿门宴》人物形象在作者精妙的对比映衬艺术手法下个性鲜明突出、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读之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1】张生平,孙德浩.《鸿门宴》项伯人物形象分析.兰州学刊,2000(04)
【2】胡旭容.对比鲜明 形象突出——浅谈《鸿门宴》中的对比手法.中学语文,2009(24)
【3】程永超.第三只眼看刘邦——从《鸿门宴》教学所想到的.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