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鸿门宴”是决定项羽一生成败的重要一环,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气腾腾,惊心动魄。“鸿门宴”是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也是项羽、刘邦展现自我的舞台,项羽在宴会上的诸多表现,暴露出他的性格缺陷,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也为他日后的英雄未路留下隐患。
若从纯粹军事才能来评价项羽,他绝对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巨鹿之战”是明证,他破釜沉舟的刚毅、果断,勘称英雄壮举,撼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他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他做王的谋略却表现得先天不足。他政治上的无知,目光短浅,归根到底是一种性格的缺陷。从“鸿门宴”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轻信冲动
项羽听到曹无伤密报,范增观天象,也劝其“急击勿失”后,决心与刘邦一决高下。可是,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在“鸿门宴”上,刘邦“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一番谎话表白,让项羽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他的轻信冲动出卖了曹无伤,也断送了他日后攻破刘邦阵营的一个得力内应。面对怒闯营帐的樊哙,他表现得很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气度。但当樊哙所言与刘邦之论如出一辙时,他并未敏锐察觉,这是刘邦集团的统一口径,是有预谋的,却感到两人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项羽在用人时喜欢多疑好忌,陈平离开他投靠刘邦就是受不了他的猜忌和不信任,但在他身上同时又具备轻信冲动的个性特点,正是他的轻信冲动让他放虎归山,留下后患。
二、不辨忠良
项羽用人和刘邦正好相反,刘邦是“任人唯贤”,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而项羽用人坚持的路线是“任人唯亲”,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深受项羽倚重。他连夜为敌营通风报信,并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是一种出卖、叛徒行为。他成为刘邦的内应,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献美言,放松项羽的警惕,并在危急时刻,挻身而出掩护刘邦。项伯的异常举动,但凡有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应当机立断,分辨项伯别有用心,采纳范增之计,果断识别忠佞,才能及早做出正确决断。若项羽察觉到项伯所为异常,可能在取舍的过程中,会倾向范增,他若能及时省悟,怎会有后来的兵败乌江,身死人手?
三、不识时务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成功的政治家是善于审势察情的,刘邦便深知这一点,他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就是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但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自矜功伐,自认为武力可以踏平一切,他自认为仗打得漂亮,刚愎自用,麻痹輕敌。他在新丰鸿门,屯兵四十万,刘邦的兵力十万,他在军事实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若他能认识到劲敌不可留,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刘邦岂有回天之力?再说项羽“坑杀降卒,屠咸阳,徙杀楚怀王,分封十八诸侯,自立为王”,背约欲夺关中,等等,已让民心背离,舆论倒戈。项羽不能体察民情,不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失去民心的军队,如同荒漠中的驼队,终究不堪一击。项羽明知关中人对自己不满,刘邦却深得关中百姓拥护,在自己完全有能力、有优势征服敌人的情形下,放走自己的宿敌,实属不能审时度势,不识时务。
项羽的轻信冲动,不辨忠良,不识时务,致使他坐失良机,放纵强敌在眼前,刘邦的胜利逃脱是项羽的性格缺陷使然。项羽是一个悲剧形象,悲剧人物的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而是集多种性格矛盾于一身。项羽既多疑好忌又轻信冲动,既智勇双全而又政谋不足,既胸怀大志而又目光短浅,既凶狠残暴而又过于仁慈,这样的矛盾性格注定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