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一、多元文化概念的界定
多元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但强调文化平等,尽管由于不同群体在政治经济权力占有上的不平等以及那些被视为“非主流”的各单元文化群体自身的妄自菲薄造成的文化上的不平等,但多元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蕴涵,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尊重文化差别,提倡多样文化的共存与互补,了解自身文化的基本特点,将单元文化置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现代解读,是单元文化走向丰富和厚重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着对各单元文化的理解、尊重、沟通与传播,建立起开放、平等的文化观,使各单元文化在相互融合、碰撞甚至冲突中达到平衡,学习者个体在这种学习中濡染着积极的跨文化情感,能够提升参与民主决策的社会能力,能够提升敏锐把握文化动向、调整自身行为与观念的跨文化发展力与适应力。
二、课程拓展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怎样进行课程拓展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应该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因此课程拓展根据指向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种:延伸正规课程和个别化拓展。延伸正规课程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个别化拓展不是针对全体学生,而是针对从班上、学校里选出来的少数天资高或对某一科目、技能有特长的学生专门设计的。“积累·整合”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习得,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鉴赏”强调想像力和审美力的发展,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领悟”强调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讨,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用·拓展”强调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发现·创新”强调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三、关于课程拓展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拓展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如何提供给学生合适的阅读作品的研究就更少。虽然此类研究常散见于报纸杂志,但对按教材编写目录系统地提供更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配套阅读材料的研究未公开出版。尽管人教社出版了整套《读本》,但由于诸多原因,阅读教学的开展未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应该按教材目录编写补充阅读教材,既要符合相应的作家作品体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程拓展的价值意义。
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作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让学生从熟悉走向陌生,让陌生的知识整合为熟悉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在立体的、多元的阅读材料中对相应的作家作品有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带有文学批评性质的文章,有利于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课程拓展的理论、实践依据。
课程资源开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广泛而系统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的阅读材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除了教材及推荐书目外,还应提供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与时俱进、具有探究价值的作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