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内外的博弈与司马迁的暗示

2013-04-07 23:05刘思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刘思毅

(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上海 200444)

语文教材里的《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当中最精彩的一段,讲述了刘邦、项羽双方在鸿门宴上第一次面对面交锋的情况,生动的展示了刘、项等人的截然不同性格特点,暗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故事本身高潮迭起,惊心动魄,非常精彩。这件事的叙写时间应该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一百多年了,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司马迁依据当时的资料和当地人口头流传编写。内容基本真实,也不乏有虚构的成分在里面。作者在结局已知的情况下,编写这样的故事,一定进行了精心构思,势必加入了自己的分析与倾向。本文试图就内容方面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细节中探讨出刘邦之所以能够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故事的文字非常简练,许多的内容都一笔写过,但如果仔细揣摩,大有深意所在。因此,本文找到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仔细分析之后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刘邦当初守关的目的是什么,真的像他所说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第二,樊哙怒闯鸿门宴是为什么?第三,刘邦如何对待泄密的曹无伤,项羽如何对待泄密的项伯。第四,为什么樊哙在鸿门宴上所讲的话与刘邦前一天夜里讲的一样,而这些话是刘邦见项伯时才临时改的。这些问题如果仔细思考,我们会找到司马迁暗示给我们的东西。

显然,刘邦最初守关的目的是有人劝他做关中王,课文开头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也有他自己的话为证,“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但是,当他见到项伯之后却讲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番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刘邦之所以改变,是张良告诉他,项伯来访,即将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刘邦意识到,之前的话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他无法承受的。刘邦的迅速改变,也反映了他性格特点中的一个方面:反应快,机智。这方面的特点《史记》当中有多处体现,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当韩信平息山东的战乱,势力膨胀,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齐“假王”时,刘邦非常生气,骂,我被困在荥阳,还指望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这个时候踩了刘邦一脚说,这时候你的形势很不利,怎么能够制止他为王呢?“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此事与本文该事件相得益彰,足见刘邦在处理紧急事件中的智慧与能力。还有课文当中,刘邦得知张良与项伯的交情时,第一次见到项伯,就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与项伯的儿子,利用儿女亲家这种关系来拉拢项伯(课文当中关于这件事文字非常简洁,但背后故事肯定没那么简单)。这样做不仅使项伯成功地站在自己一边,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讲话开脱,而且后来更在鸿门宴会上出现危机时,项伯挺身而出替刘邦挡剑。

从课文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开始的时候樊哙怒闯鸿门宴是因为刘邦的安全受到项庄的威胁,张良叫他去打架的,“臣请入,与之同命”,这里的“之”,指的就是项庄。结果,樊哙进到宴会上却戏剧性地精彩上演了另一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样的话项羽已经听到过了啊!)

樊哙此时缘何讲的话与刘邦前一天晚上讲给项伯的言稍异而意大同呢?这是樊哙自悟到的吗?肯定不是,通过《史记》其他篇章我们能看出,樊哙是一个缺乏谋略的人,不可能有如此智慧。这其中隐匿着什么?司马迁没有向我们描述,笔者认为他有意的省略了。如果仔细思考就能够推测出:当项伯离开刘邦回去向项羽汇报的时候,刘邦紧急召开了一次军事干部会议,全军上下统一了思想,把守关拒敌的真相隐瞒起来,并且精心准备了第二天赴鸿门宴的各项预案。会上要求第二天参加赴宴人,做好处理各种可能出现危机的预案。樊哙肯定参与了当天晚上的会议,而且会议结束之后在家里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刘邦临时改变的那个守关拒敌的意图反复巩固,练习得非常熟悉,这才能在第二天那种极度紧张的气氛之下脱口而出。威慑住敌人,并起到宣传的作用。

上段提到,樊哙是去打架的,是去找项庄拼命的。司马迁并没有为我们展开写打架的事情。可能樊哙一到现场,就改变了那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项庄针对刘邦的危害行为得到了遏制。但笔者认为,作者让樊哙做上述一段精彩表演却是有意的,向我们所暗示,刘邦虽在军事上暂时处于劣势,但其处事谨慎,善于变不得因素为有利。

秦末楚汉相争中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实力一直悬殊,项羽在多数的时间里一直占据优势。但在鸿门宴面对面的交锋细节中,楚汉双方的不同做法我们能看出来,刘邦为赴宴道歉做了充分的准备,而项羽一方却根本没有做任何的安排布置,像唱山歌一样,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据笔者判断,范增可能是临时才被告知来参加宴会,事前完全不知此事,因此未与项羽就刘邦去留问题进行谋划。否则,课文第一段范增就曾经强烈建议杀掉刘邦,假如事先知道刘邦到来的消息,肯定会和项羽密谋,设计除掉刘邦。笔者大胆估计,范增临时得到通知晓得刘邦要来时肯定已在心里骂项羽了,但没有办法,只好见机行事了。在宴会上,范增多次举玉玦向项羽暗示,但因没有提前沟商量,再加之项羽此时心高气傲,认为刘邦不会对他构成任何威胁,所以始终没有决定。再接下来,范增的着急升级,只好叫来项羽的堂弟项庄来上场,想假舞剑的机会杀掉刘邦,但却被自己人项伯阻止了。真的是组织涣散啊!

与项羽的组织涣散形成鲜明对比,刘邦一方却是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刘邦虽处于劣势,但特别善于利用随时出现的各种有利机会,不断改变自己状况,第一,他利用见到项伯的一个短暂的机会,把项伯拉拢到自己一边,为我所用(总共有两次,一次是回去向项羽转达自己的话,劝说项羽放弃第二天对刘邦的军事进攻,另一次是鸿门宴上项伯为自己作掩护)。第二,在与项羽见面之前做了精心的安排布置(包括见到项羽如何说话),所以在第二天出现了许多意外危机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化险为夷。第三,对于告密者果断处理,课文最后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而项羽如何处置项伯文中却语焉不详。第四,在临走时还不忘记让张良把准备好礼物献给项羽和范增。而此时,项羽过于盲目的自信,对形势过于乐观的估计,以至于处理这样的事件好像处在昏睡当中一样,对于刘邦的所作所为,全然没有警防。白白浪费了杀掉刘邦的大好机会。还在处理重大事件上如同儿戏。第一曹无伤的告密被他随意的脱口告诉了刘邦,失去了一个倾向于自己的助手。第二对于范增的劝说及后来的暗示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所以范增拔剑撞而破之,怒骂“唉,竖子不足与谋”。第三,对樊哙的语言攻势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樊哙所讲的话,项伯对项羽讲过,粗鄙如樊哙一样的人讲出如此秀气的话说明刘邦提早作了精心布置)。当然,笔者这样分析并不意味着司马迁完全站在刘邦的立场上,司马迁肯定刘邦处事谨严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揭示其虚伪的一面,当刘邦借口上厕所的机会从充满杀机鸿门宴上离开之后还假惺惺的对樊哙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感觉到,司马迁其实在通过这样一件件也许不起眼的小事情,在向我们暗示,为什么势力弱小的刘邦最后能够打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如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司马迁的这段精彩描述仿佛在两千年前就向我们昭示它的正确和绝妙。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谋士范增不及格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