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

  • 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两种叙事视角
    说的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类型。全知视角又被称为“上帝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地位,其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的所知。全知视角的优点是叙事自由,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同时能保持叙述的客观全面,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缺点是可能会降低文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就是全知视角。讲述人以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对故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可以交代事情的原委,如李小二在东京曾得到林冲的求助;能够透视人物的内心,如接管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6期2023-08-27

  • 全知视角
    贵的一餐》开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客观全面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当时的作战环境。“夜里四点多钟光景”“顺着一条山沟前行”“湿润的空气在夜空流动”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艰苦条件,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同时,通过全知视角展现了周大勇“在河边来回走”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想让战士们多睡一会儿的心理,体现了硬汉周大勇体恤战士、心疼战友的柔肠,人物形象更丰满。二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3年22期2023-06-08

  • 作文视角多元之全知视角
    贵的一餐》开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客观全面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当时的作战环境。“夜里四点多钟光景”“顺着一条山沟前行”“湿润的空气在夜空流动”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艰苦条件,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同时,通过全知视角展现了周大勇“在河边来回走”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想让战士们多睡一会儿的心理,体现了硬汉周大勇体恤战士、心疼战友的柔肠,人物形象更丰满。二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22期2023-06-06

  • 视角与人称 ——读张惠雯小说《美人》
    。比如我们熟知的全知视角,像上帝一样俯瞰着文本中所有人物的所思所想。但是在《美人》中,虽然有几次跳到何丽男友们身上,但大部分时候是聚焦在何丽身上的,所以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全知视角,也不能说是纯粹的聚焦视角,而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视角和人称叙述。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当然,我觉得这是作者精心考虑过的。因为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总是为视角和人称的问题困惑。如何进行自由切换,像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那样,这是每个创作者都应该考虑的。接下来我们说回视角。如果是阅读经验比

    都市 2022年5期2022-05-05

  • 《人到中年》叙述话语视角与时空的转换
    相联系,以此达到全知的效果,谌容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现实情况中众多中年骨干面临的困境;内视角下的叙述事件则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叙述空间中,表现出个人即陆文婷的主观意识。一部作品中视角与时空都不是绝对固定的,它们往往伴随着作品设定而不断变化,以此达到扩大文本包容性的目的。这种独特的构思,使《人到中年》不仅摆脱了单纯反映社会问题的模式化,将社会问题的呈现与个人意识的觉醒巧妙结合,还达到了整体性形象与典型性形象完美契合的效果。一、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人到中年》主要采用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8

  • 《活动变人形》叙述视角研究
    篇绝大部分采用了全知的叙述人外视角进行叙述,叙述人“老王”经常会跳出来提醒读者他的存在,在小说中发表大段议论话语,甚至试图与读者对话。但是在全知的叙述人外视角文本中还穿插了限知视角和内视角,不同视角有其各自的叙述优势和美学效果,长篇的叙事小说如果仅仅采用一种叙事视角也会显得过于单一,因此文中不同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视角应用在文本内容表现方面不仅合理,而且也呈现出一种变换的节奏美,同时视角转换还产生了复调的美学效果。一、 《活动变人形》常用叙述视角(一)叙述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2期2022-03-17

  • 作文叙述视角之 全知视角
    妮的外貌,而是以全知视角从“一个普通的观察者”和“一位非同寻常的观察者”两个角度“观察”安妮,为读者立体全面地介绍了安妮——虽然是个长得不好看的女孩,但她有着非同凡响的灵魂。二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才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众人见黛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2年8期2022-03-07

  • 作文叙述视角之 全知视角
    妮的外貌,而是以全知视角从“一个普通的观察者”和“一位非同寻常的观察者”两个角度“观察”安妮,为读者立体全面地介绍了安妮——虽然是个长得不好看的女孩,但她有着非同凡响的灵魂。二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才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众人见黛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8期2022-03-07

  • 《补玉山居》中的双重视角
    三人称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通过视角转换较全面地反映特定时代的“众生相”和社会特征,双重视角的运用使叙事更立体和客观,产生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并为读者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分别指旁观者“补玉”的视角(人物视角)和无所不能的“上帝”视角(作者视角),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人物视角好比放大镜,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山居当下的零散点;作者视角好比望远镜,带领读者远眺山居之外的时空,弥补“补玉”视角的有限性,消解主观色彩,让人物故事变得完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2021-03-08

  • 早期人类的“完整性思维”对“全知叙事”的影响研究
    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③兹韦坦·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引自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68页。。从这些概念出发,我们集中探讨“全知视角”的特性及其形成的文化因素。一、“全知视角”与“全知叙事”所谓叙述的“全知视角”(omniscient perspective),直译为从“无所不知的角度观看”,也称之为“全能式叙述视角”。按兹韦坦·托多洛夫的说法:当叙事者的观察视野大于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视角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2-13

  • 论《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叙述视角的流动性
    时常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从而形成权威感。而在一个新的人物出现时,故事往往会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隐蔽地转向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述,以形成叙述空白,营造悬念。在对权色交易这一核心事件的叙述中,多重式人物限知视角的运用则较好地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特征,从而揭露社会的荒唐本质。关键词:叙述视角 全知 限知2017年刘震云发表了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这是一部有90多万册发行量的反腐题材小说,也是继《手机》后又一部关注网络科技下社会信息传播的批判性小说。与巨大发行量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2020-09-26

  • 正定矩阵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为具体矩阵(元素全知),则可直接计算它的顺序主子式,若全大于零,则A为正定矩阵.若不全大于零,则A非正定.判法2若A为具体矩阵(元素全知),则可直接解特征方程f(t)=|tI-A|=0,计算出A的全部特征根.若特征根全大于零,则A为正定矩阵.若特征根不全为正数,则A非正定.判法3若A为具体矩阵(元素全知),则可用合同变换法,将其化为对角形矩阵.若对角形矩阵为单位方阵E(或:主对角元全为正数),则A为正定矩阵.否则,不是正定矩阵.如:上述例1中,对A施行合同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24期2020-08-25

  • 三重叙事策略下的人性书写
    并行、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的交替、复调的多声部的技法,力图通过这三重叙事策略,在小说文本外部架构起“一双具有三百六十度视角的眼睛”。小说将河流、瓶子、麻雀等十个“ 物”的物语命名为章节标题,试图对它们作传,并对每个章节进行时段划分,在1953年~2009年这一横跨半个世纪的时间维度中串联起绵延的家族历史与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文本兼备编年体和纪传体的特点。但章节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又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时间脉络,在起伏跳宕的叙事节奏中呈现出历史与现代并峙的时空张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期2020-05-30

  • 三重叙事策略下的人性书写
    并行、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的交替、复调的多声部的技法,力图通过这三重叙事策略,在小说文本外部架构起“一双具有三百六十度视角的眼睛”。小说将河流、瓶子、麻雀等十个“ 物”的物语命名为章节标题,试图对它们作传,并对每个章节进行时段划分,在1953年~2009年这一横跨半个世纪的时间维度中串联起绵延的家族历史与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文本兼备编年体和纪传体的特点。但章节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又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时间脉络,在起伏跳宕的叙事节奏中呈现出历史与现代并峙的时空张

    语文建设 2020年1期2020-03-20

  • 多元化叙事视角的开拓与创新 ——以电影《暴裂无声》为例
    开始交织,为后续全知视角的展现起到了铺垫作用。限知视角的优点是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线索上,从而实现对于某一个焦点的深入描述,在影片的整体风格上也会更加新颖独特。传统的限制视角的讲述很容易让观众在一团迷雾中去破解真相,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拼凑完整的剧情。这样的限知视角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影片铸造了极其特别的叙事风格,通过蒙太奇镜头的快速剪辑可以达到动人心魄的叙事效果,但是往往会忽略深层次的感受与体会。而影片《暴裂无声》在限知视角的运用上也实现了创新,

    视听 2020年6期2020-02-24

  •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策略
    例分析弱化情节和全知视角两大叙事策略在塑造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一、弱化情节关于门罗弱化情节的技巧,凯瑟林·罗斯说过,“门罗作品不提供情节,而是提供排列布置的材料,这种方法改变了读者对寻常事件的体验,迫使我们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看待平常事。”[5]的确,弱化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传统叙事模式,突破了其因过于强调政治学及传统观念中的人和事而无法立体展示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局限,因而能更加充分地揭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发展。[6]当情节退居到人物情绪之后,人物的外部危机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2-22

  • 论《带灯》叙事视角的转换
    或创新。贾平凹以全知视角对基层乡镇干部带灯触及的农村问题进行全景式书写,以内视角展现带灯的心理动态,使用书信的形式将内视角嵌入全知视角中,又保持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并且灵活地使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叙述。虽然短信的穿插,造成小说故事的停顿,但在两种视角的自由转换下,将全知视角叙事的方便之处与内视角叙事的真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主人公带灯的形象,并且深化了的小说的思想内容。同时,不同视角下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两种语言风格随视角的转换互相交织于小说中。一、两种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20-01-01

  • 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叙述视角及其文学效果
    中没有统一视角的全知道的述说,其特点是叙述者所了解的比旁人了解得更多,即全知视角。《红高粱家族》以“我父亲这个土匪”作为讲述故事的开始,与“我爷爷”“我奶奶”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爱恨情仇相呼应。“我”是一位处于当代的述说者,“我”的视角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视角。文本中的内聚焦叙述者“我父亲”年纪尚小,“我”不可能对“我奶奶”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知道得那么清楚。显然,“我”并不参与故事的构建,只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光辉岁月的转述者。因此,“我”的叙述拥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2019-12-27

  •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理论,让受训教师全知、共情、全程参与,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关键词】教师培训;全知;共情;全程一、问题分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师资队伍的优质均衡是关键。在优质均衡的发展要求下,教师专业发展被提到了重要的日程,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班也应运而生。其中有周期较长的培训班,也有周期较短的培训班。但是,无论长短,一些培训班并没有达到组织者的预期。一些培训组织形式多,目标愿景少;一些培训专家讲座多,学员互动少;一些培训个体表现多,团队合作少;一些培训文字成绩多,成

    教育界·下旬 2019年4期2019-07-03

  •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颠覆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叙事。关键词: 禅宗; 故事; 多视角叙事; 外视角; 不知; 全知; 解构中图分类号: I059.9;B946.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1.0001“叙事视角”又被研究者们称之为“叙事角度”(narrative perspective)、“视点”(point of view)、“视觉角度”(angle of vision)、“眼光”、“透视”(perspect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5-13

  • 全知”、对话与社会面向:观察类真人秀的精品化之道
    态新颖、混搭、“全知”真人秀+竞技,真人秀+舞台剧,真人秀+纪录片,真人秀+演播室观察,从近两年综艺节目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形态创新围绕着“混搭”这个词进行。将不同的节目样式,甚至是不同艺术的形式融汇在一起产生1+1>2的效果。节目形态的新颖,组合的契合让观众在节目中畅享不同形式感带来的视听体验。热播的《一本好书》《跨界歌王》《国家宝藏》《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节目,从形态上都可以解构为上面提到的元素。观察类综艺的突出创新点是通过观察环节的设计,将“上帝视角”的全

    视听界 2019年2期2019-04-24

  • 有理有据文自高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有人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对的,在通讯和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也有人说,秀才不出门,不一定全都知道天下事,毕竟有很多的局限性。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与宿构;不少于800字。思想引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最早出自《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6期2019-04-22

  • 论受限视角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
    的两大类型(一)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又称为“上帝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故事叙事角度。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进入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场景。其特点是叙事自由,不设任何限制;但它有个致命的缺陷:当电影采用全知视角时,观众的代入感不足。原因何在?如果我们将“上帝视角”转化为镜头,会发现其视线角度类似于大视野的俯角,即“上帝视点”。用这样的角度去看,故事中的人物皆如蝼蚁。这种高高在上的角度,拉开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很难让观众对故事中人物的境遇感同身

    视听 2019年10期2019-02-20

  • 析《花园茶会》的叙事视角
    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的。除此之外,作者灵活运用有限视角和视角转换等技巧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思想。一、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在故事叙述中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者是叙述文本必不可少的。”一般意义上,全知叙述者掌控着小说中的一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所不知的叙事者。罗兰·巴托称之为“用居高的视点,即上帝的视点传发故事”。《花园茶会》整体是以全知叙述者的口吻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全知视角最大的意义是叙事者能够对作品中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这种观察既

    名作欣赏 2019年18期2019-01-28

  • 通过叙事视角进行大学英语课文分析的尝试 ——以课文《礼物》为例
    文在总体零聚焦的全知视角模式下穿插使用了局部的限知视角,从而全面而又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老太太由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的过程。一、零聚焦的全知视角总体模式所谓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多于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而且活动范围相当大,了解故事中任何场合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件,即使这些事件同时发生,他也能同时知晓,仿佛有分身之术,这种全知视角我们常称为“上帝的眼睛”[1]。在《礼物》一文中,作者将自己处于故事之外,随意变换着上帝般的眼光,介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1-26

  • 从叙述视角的多样化看《豆棚闲话》的文体革新
    而是以“述他”的全知视角窥探豆棚下的事情——少年与两老成人讨论妒妇。实际上,不同视角实质上的区别不在于人称,而在于观察故事的角度。有的叙述人是作者,作者既可能不在小说中露面,以观察他人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又可能在小说中露面,以回顾自我经历的限知视角叙述故事。而有的叙述人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既可以以第一人称“我”即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叙述“我”的所见所闻,也可以以第三人称“他”即故事的配角的视角见证和目击主人公的生活及社会时事。显然,简单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划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1-18

  • 《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转换研究
    述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四、五、七章,儿童视角贯穿于第三章及之后的所有章节,成人视角则集中在第三和第四章,这三种叙述视角相互间的转变、重叠与补充共同构成了《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转换。本文主要以《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转换为切入点,探究小说暗含的萧红创作情感的转变和其小说创作后期思想的改变,从而在该小说主题一直以来遭受多歧性的状态下归结为“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转变《呼兰河传》中对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使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2018-10-24

  • 从“全知”到“聚焦”:法律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①
    朱文雁( 山东师范大学 法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语境下,双语法律人才的培养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同时对高等学校法律专业英语教学及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更适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本文针对此问题,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与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法律英语教学成效。一法律专业英语也被称之为法学英语,前者突出其法律条文及案例的学习,后者则突出其英语法律制度、法律程序、西方法哲学和法理的学习。在各类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4-03

  • 叙事视角下《慈悲》中丽贝卡女性话语权的建构
    角理论,以选择性全知视角为切入点,分析《慈悲》中丽贝卡为颠覆男权制和建构女性话语权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进而解读叙事视角对建构女性话语权的作用,彰显莫里森普适的女性主义观。叙事视角;《慈悲》;丽贝卡;女性话语权;建构一、叙事视角及《慈悲》叙事视角是后经典叙事学中文本阐释的一种重要方法,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一文中,诺尔曼·弗里德曼提出了叙事视角“八分法”:两类有无“作者介入”的全知叙述;两类“第一人称”叙述;两类“选择性全知”叙述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2017-12-09

  • 全知视角下的人性绽放
    眼泪换一滴水》中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故事摇曳多姿,形象丰满。全知视角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都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①一般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叙述者外在于人物世界,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无所不能,既看到了巴黎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各种心理,又看到了伽西莫多的各种心态,通过全知视角俯视人间,带领大家进入了巴黎下层人民的世界:一个极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8期2017-08-30

  • 追忆薅草锣鼓
    套叙述语言。一、全知视角叙述;二、事件亲历者(薅草锣鼓师傅、村民)的有限视角叙述;三、记忆场景的再现(或复写)叙述。这三套叙述语言作为本片的三种支撑语法,互相补充,互为表里,贯穿于全片的始末。全知视角在本片中运用得如此广泛。它冷静客观,零度情感,起到提纲挈领、概括总结的作用。如开篇介绍薅草锣鼓这一风俗流传和保存的地区、种类和数量;再如中间部分对薅草锣鼓经济功能的定位,对薅草锣鼓村社纽带作用的判断等等;又如片尾叙述多位薅草锣鼓师傅在拍摄过程中去世,并没有情感

    中国三峡 2017年6期2017-07-12

  • 论波特小说《他》中的叙述技巧
    他》中运用了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展示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充分展现了波特作为美国杰出的的文体家的卓越才能。本文主要就是分析《他》的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凯瑟琳·安妮·波特;《他》;有限全知视角;直接引语一、凯瑟琳·安妮·波特和《他》凯瑟琳·安妮·波特(C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公认的文体创新和技巧大师。她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却影响巨大。

    文化学刊 2017年8期2017-03-11

  • 试论《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视角
    了小说的主题。从全知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视角等三个叙事视角类型,揭示叙事视角在人物塑造、主题渲染、情感表达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希望能够为叙事视角研究工作献绵薄之力。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叙事视角在20世纪以前西方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小说批评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功能以及道德意义等方面,往往忽略了作品所采取的技巧。近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领域。其中叙事视角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事者站在怎样的角度上以何种方式来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0

  • 浅谈《孽海花》的叙事视角
    为三种:第一种是全知视角,第二种是有限视角,而有限视角又被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所谓的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洞悉文本世界的一切,可以窥见故事的全貌,对小说有绝对的掌控权。以全知视角关照小说,叙述者所拥有的文学视野要大于主人公。所谓的内视角,就是叙述者仅了解主人公的衣食住行,并不能预测故事的发展趋势。以内视角关照小说,叙述者所拥有的文学视野和主人公趋同。所谓的外视角,就是叙述者仅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并不能深入到文本结构之中。以外视角关照小说,叙述者所拥有的文学视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2017-01-29

  • 余华小说《爱情故事》的叙事视角分析
    角转换形式如下:全知视角——第一人称中的体验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全知视角——第一人称中的体验视角。视角转换构建了以男性为主导的话语中心,讲述了一个非爱情的故事,对小说题名形成了反讽的艺术效果。小说开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了1977年秋天两个少年在汽车站买票、等车的情景。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细致地描述了男孩和女孩的言行,并透视了他们的内心活动。叙述者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使用了“紧张”、“心神不安”、“胆战心惊”这些语义上重复的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2016-10-24

  • 牧师与司机
    按照习俗喊着:“全知的拉比,智慧的拉比。”这位“拉比”很激动,他坐在尊贵的位子上,被一大群人围着。而那位真正的拉比坐在角落里,用狡黠的目光看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全知的拉比。”一个当地的学者忽然发问,“您是否能充分地解释一下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法典里的这一章呢?”牧师拉比坐在角落里悄悄地笑了,因为这章的确是很难的。“现在他要出丑了!”他自言自语道。只见司机扮演的拉比皱紧了眉头,盯着眼前的《圣经》,其实,他一个词义也不懂。然而,他不耐烦地推开那本《圣经》,对那位

    特别文摘 2016年17期2016-09-23

  • 论海明威《军人之家》中交互视角下的战争实质
    种“限知视角”:全知叙述者的“选择性”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的交互作用在小说中对揭示战争实质的作用。海明威 选择性全知 人物有限视角 战争实质短篇小说《军人之家》①(Soldier’sHome)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早期作品,故事以第三人称叙述者视角讲述了退伍士兵克莱勃斯(Krebs)回到家乡后,因无法摆脱战争阴影,终日浑浑噩噩,无所适从,最终在母亲劝说下,他决定找一个工作,但“只是为了免得自己的生活复杂化”。我国学者申丹在《叙事、文体与潜文本》中对热奈特关于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2016-08-15

  • 《聊斋志异》叙述视角分析
    一人称叙事角度、全知叙事角度和限知叙事角度等叙事角度,使各个故事中的叙事不落痕迹而又极有渗透力。下面,本文以作者叙述文本的不同视角以及文本自身,进行逆向思维,揣摩作者心灵深处的情结,进入作品生命本体,还作者尊严。一、全知角度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可以超然地俯瞰故事并控制情节进展,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可以洞察并有权说出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都无从得知的秘密。“叙事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认同。”受古代

    剑南文学 2015年14期2015-11-23

  • 新闻叙事视角研究综述
    的关系,通常分为全知全能视角(零聚焦)、内视角(内聚焦)、外视角(外聚焦),以及固定式、移动式和多重式视角(聚焦)等。何纯将叙事视角归到“新闻叙事声音”中,认为叙事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叙事框架,而叙事框架是由叙事人选择和掌控的,决定着叙事人“说什么”和“不说什么”。①所以,叙事视角应该成为叙事声音发出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盛佳婉参照热奈特对于视角的定义,认为视角是“视觉”层面,即“谁看”的问题,不能简单划归为叙事声音。②这两者的不同意见,在于是否把叙述者和观察

    新闻世界 2015年10期2015-09-10

  • 从心醉神迷到梦想幻灭 ——菲兹杰拉德《冬梦》的叙述学解读
    说,也是选择性的全知视角,也就是,“全知叙述者采用自己的眼光来叙述,但仅透视某一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1]211。在小说《冬梦》中,选择性的全知叙述者仅透视了男主人公迪克斯特的内心活动,读者能清晰地感知到,叙述者将聚焦集中在男主人公身上,叙述的眼光来自全知叙述者,而非故事中的人物。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 (Gerard Genette)在《叙述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中把聚焦模式分为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2015-03-21

  • 中唐传奇《李娃传》的叙事艺术
    它灵活巧妙地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主次分明的交叉式结构叙事,妥帖精当的对话以及变幻多姿的艺术手法叙事。这众多因素的完美结合共同造就了这部伟大精彩的传奇。《李娃传》 全知视角 纵横结构 对话突出一、全知的叙事视角《李娃传》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叙事。全知视角是全知全能的作者高于作品的叙事。该视角下,作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俯视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和事故,掌控故事发展的全局。《李娃传》的全知视角体现在文中多处。由故事的开场便可见一斑,作者开篇就交代主人公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3期2015-02-27

  •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
    文就“《左传》的全知视角”、“《左传》的限知视角”、“视角的流动性”以及“聚焦与盲点”这四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左传》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聚焦 盲点《左传》是一部叙事性极强的历史性著作,它叙述了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纵观《左传》整部书,其间既体现了叙事文本的结构性特征,同时更突出的是作者左丘明所采用的不断变换的叙事视角的问题。杨义先生认为:“在作者的‘先在的心智结构’和文本的完成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错位的张力,先在结构赋予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期2014-12-11

  • 基于《孙子兵法》中“知”理论的情报保障建设分析
    法》中“先知”“全知”“重知”的深刻内涵思想,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了未来情报信息保障工作的建设。在情报信息获取分析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情报建设的重要性。关键词:《孙子兵法》;先知;全知;重知;情报保障《孙子兵法》在一书中共用了6074字,其中“知”用了79个,是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战争获取和利用情报信息规律的科学概括。《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的思想贯穿了全书的整个体系纲领,也是全书的内涵所在。《孙子兵法》中多处强调了“知”的重

    山东青年 2014年6期2014-09-12

  • 《魔桶》中不同叙述视角的转换艺术
    法,即“编辑性的全知、中性的全知、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多重选择性全知、选择性全知、戏剧方式和摄像方式”[1](P212)。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对弗氏的八分法进行归纳和简化,在《叙述话语》中提出了自己的三分法。笔者比较认同热奈特对叙述视角的分类。“他选用比较抽象的‘聚焦’(focalization)一词来阐述,提出了三种聚焦模式:(1)‘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2)‘内聚焦’,即人物的有限视角,其特点为仅说出某个人物

    江科学术研究 2014年2期2014-04-16

  • 解读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叙述技巧
    角”,而变成了“全知叙述者”。总体来说,叙事者分为五个类别,即全知叙事者、受限制的全知叙事者、戏剧性的叙述者、第一人称主角、第一人称配角。在曼斯菲尔德以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当中,其叙述者是受限制的全知叙事者。在现代小说当中,“全知叙述者”的态度不可能保持非常客观,只是站在了第三人称“他”后面,叙述的角度都会受到“他”的情感的影响。在阅读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全知叙述者”与“人物叙述者”之间的联系,“受限制全知叙事者”对于人物叙述有着三种不同的态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3-29

  • 论《诺斯托罗莫》的叙述声音
    学价值。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为主体的叙述声音构建并支撑了小说弘大的历史政治主题,灵活地调整了小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产生了反讽的艺术效果,而其它角色叙述则从多角度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展现了康拉德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诺斯托罗莫》;叙述声音;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角色叙述一、问题的提出《诺斯托罗莫》是英国作家康拉德“政治三部曲”中光辉夺目和野心勃勃的一部著作。世界文学界对这部小说不吝盛赞,奠定了其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美国现代杰出小说家弗·斯科特·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12-08

  • 《红字》全知叙事者在人物塑造中的女性主义心声
    011]《红字》全知叙事者在人物塑造中的女性主义心声王家和 [凯里学院,凯里 556011]《红字》;全知叙事者;人物刻画;女性主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审视《红字》中的人物形象,读者不难发现,全知叙事者在人物塑造中渗透着女性主义心声。全知叙事者笔下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和珠儿反叛、美丽、勇敢、独立并让人同情,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丁梅斯代尔虚伪、懦弱、胆怯,齐灵沃斯阴险、丑陋。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红字》中的男女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12-09

  • 定中结构PP复数+N处所在全知视角中的翻译认知
    P复数+N处所与全知叙事视角结合起来,力求从叙事学、语义学和翻译三个维度锁定本文的研究视野。1 全知视角与PP复数+N处所叙事学认为叙事角度有多种,其中,全知视角是最常用的传统视角模式。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虽在故事之外,却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偶尔还会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旁观者[3]。一般说来,采用全知叙述视角的小说不外乎看重它的以下两个优点:第一,故事叙述可变得真实可靠,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既可以进入恢弘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
    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张爱玲;叙事视角;叙事艺术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堪称文学画廊中的精品。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线条简洁黑白分明的素描,那么,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8-15

  • 浅议《儒林外史》的叙述视角
    式上突破了说书人全知叙事,把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结合起来,把作品写的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佳作关键词:叙事视角全知式视角限知式视角作者简介:张红燕(1979-),女,山东临邑人,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25-01《儒林外史》是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百年沉思,充满着世纪悲凉的优秀作品创。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2011-12-01

  • 从叙事结构分析小说Lord Jim的殖民主义话语*
    民主义话语。一 全知聚焦者凸显殖民话语杰拉尔·日奈特把“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述”称为“无焦点或零度聚焦”[3](P11)。这种全知叙述者用上帝般“无所不知”的眼光来讲述故事,容易直接影响叙述接受者和作品的读者的思想与判断。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小说采取了全知叙述者的叙述来交代主人公Jim的外貌、工作、以及早期的生活背景等情况。这种全知聚焦者也即全知型叙述者是这样描述Jim的:He was an inch,perhaps two,under six feet,p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2011-04-12

  • 论明代“四大奇书”的叙事视角
    ,“就是作者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这也是继承‘说话’艺术的表达规则。全知视角意味着作者可以自由进入故事中的任何场面,可以自由进入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作者在情节的时空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2]353。但是在具体的叙事实践上,“四大奇书”作为一种由文人来操作的叙事形态,视角的运用却并不一味地囿于“说书体”的窠臼,反而是更多地体现出历史叙事的话语特征,从而显示出与“说书体”体相背离的倾向。一在“说话”伎艺表演中,因为“口头叙述的特征是很少使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2-09

  • 视角、潜文本与不可靠价值观
    的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产生了两个文本:显文本和潜文本。这两个文本传递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可靠的价值观。由全知视角叙述的显文本传递了思想高于容貌的价值观,而由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潜文本所传递的是容貌高于思想的价值观。潜文本颠覆了显文本的价值观。这是作者对叙述视角模糊认识的结果。视角;潜文本;不可靠价值观《爱情故事》(A Valentine Story)是李荫华等(2001)主编的《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故事讲述的是布兰奇中尉(John B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2010-08-15

  •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角度分析
    多样。从“中立式全知视角”、“戏剧式视角”、“编辑式全知视角”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角度,并指出了不同视角的叙事特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角度;“全知视角”;《三国演义》;《西游记》小说的叙事角度是指叙事小说中叙述者与小说故事的关系。我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角度可谓丰富多彩,古代许多小说评论家对小说中的叙事之法都有所研究,但是,要么局限于史学性质,要么缺乏综合概括,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可结合西方国家的叙事学原理,从中立式全知视角、戏剧式视角、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1期2010-08-15

  • 《聊斋志异》对传统全知叙事视角的继承与发展
    [1]叙事视角有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外视角、内视角等之分。其中全知视角亦系外视角,因其叙述者有如上帝般全知全能,不受时空及其他任何条件的限制,可超然地俯瞰故事全局并牢牢掌控情节的进展,故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所常用。《聊斋》虽大部分篇章亦系全知视角,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其叙事角度却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一、视角转换艺术的日臻成熟赋予了小说叙事的现代概念传统叙事性作品中叙述焦点和叙述视角的变换,古已有之。《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史传即已有所运用,但只是初步尝试与

    飞天 2009年24期2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