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2019-07-03 02:31潘志琴
教育界·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知教师培训共情

【摘要】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文章以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为例,借鉴共情理论和卷入式教研理论,让受训教师全知、共情、全程参与,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教师培训;全知;共情;全程

一、问题分析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师资队伍的优质均衡是关键。在优质均衡的发展要求下,教师专业发展被提到了重要的日程,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班也应运而生。其中有周期较长的培训班,也有周期较短的培训班。但是,无论长短,一些培训班并没有达到组织者的预期。一些培训组织形式多,目标愿景少;一些培训专家讲座多,学员互动少;一些培训个体表现多,团队合作少;一些培训文字成绩多,成果转化少。种种现状,都反映了教师培训质量的参差不齐。

所以,如何将培训愿景作为学员参训的导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何分析受训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培训真正影响到学员的教学;如何通过培训凝聚团队文化,促进群体的专业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乐于参与培训等等,是培训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则是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以本市乡村小学英语骨干培育站成员的调查和访谈为例,98%的教师有着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愿望,迫切需要和目前的课程理念接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在真正给予培训机会时,这些教师担心自己水平不够,担心自己在团队中落后,担心培训班任务多,影响自己的教学,担心无法平衡家庭、工作和培训的关系……所以,如果不疏通好参训教师的心理,组织者的良好愿望不一定能得到正面回应,而教师则会在培训过程中逐渐产生抗拒或者焦虑心理。

二、理论借鉴

基于上述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笔者在主持本市乡村小学英语骨干培育站之初,借鉴共情理论和卷入式理论,展开了分析和设计。

1. 构建共情的共同体

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所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De Vignemont & Singer,2006)。一般认为它包含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方面。但是,共情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反应状态,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不同个体在共情能力高低有别,这种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一直以来都是共情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岳童、黄希庭,2016)。通过共情原理,既可以让不同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共情,也可以提高一些共情能力低的学员的共情能力。借用共情原理,可以在组织者和学员之间引导共情。

互为理解,组织者和学员之间共情。以本培育站为例,所有学员来自农村教学一线,教学任务重,他们既有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期望,但是又有畏难情绪。所以,既要看到学员们的实际困难,又要引导学员们看到自身和优秀教师的差距,还要通过实际可行的目标让学员们发现目标达成的可行性以及目标达成后对自己教学的影响,让学员们清晰感到培训班的组织立意。这样基于学员分析的情况交流和目标制定,让学员和组织者之间互为理解,产生共情。

互为引导,学员之间共情。培育站是一个共同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是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但是,任何团队都有积极的成员,也有一些消极学员。共情实质上就是将对方无法处理的初始愿望进行接纳、吸收、过滤,并将之返还对方,使其内化这些经过加工的元素,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过程,最终使对方得到成长(满丰、陈文斌,2010)。所以,要充分利用团队成员中的一些优质资源,将一些学员努力的过程加以强化,唤醒其他学员的内在动力,让学员们在团队中时时感受团队的能量,团队积极的氛围。这种基于学员资源的挖掘和互动,可以激发和培养学员的共情能力。

2. 树立全知的培训观

学员每次参与培训,一般都会带着笔记本,但是笔记本上往往是空白的。因为对培训内容不知情,或者只知晓题目,而缺少观察和思考深度。特别是参与的长期培训班,如果过程中每次培训都是到现场才知晓,缺少具体准备,对学员而言,往往无法全心投入,也无法发现自身学习的进步。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为例,培育站是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目的是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的培训周期就很长。所以,借助卷入式理论和卷入式校本教研模式,可以让学员对培训做到全知理解,全程参与。

何为卷入,卷入即英文中的Involvement,常见于组织行为学中的工作卷入或者广告心理学中的受众卷入,意指当事人的参与投入程度。在管理活动实践中,卷入作为组织管理的一种方法,涉及几个关键过程:预期目标,知晓讨论,差异消除,认同方案,参与活动(潘志琴,赵秀芳,2017)。何为卷入式校本教研?卷入式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以全员参加、全程卷入为制度保证,以全程录像为技术手段,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聚焦问题,进行课例研究—现场互动—反思跟进,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方式(徐建文,2014 )。以卷入式校本教研模式为参考,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也可以借鉴。

全知参与,自下而上关注培训内容。培训中应首先让学员提前知晓一年培训的具体主题和内容。在每次活动前一周或两周,布置明确的任务。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涉及课堂观摩或者集体网络研修等,引导学员确立自己的观察视点或者整理自己困惑点,这样保证了学员在团队中的唯一角色。学员既是问题发起者,又是问题的参与者,在不断互动过程中发挥角色作用,了解别人的想法,也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培训模式,学员自下而上关注培训内容,唤醒了学员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

全程参与,发挥每位学员的自身优势。在任务驱动下,学员只有全程参与,才能发现不同。以课例观摩为例,学员观察的持续,大家互动的持续,对问题的认识才有發展。全程参与的过程是学员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过程。只有学员们认识到全程参与的重要性和自己参与后对他人的重要性,学员的参与热情才会提高。

三、全知共情理念下的培训探索

以共情理论和卷入式校本教研为指导,本市乡村小学英语培育站在一个学期的实践中,基于农村教师特点,围绕研修目标,通过四种途径进行了实践尝试。

1.书籍导读中激发共情与共享

培育站中的农村学员普遍缺乏课程理论知识,一些学员还缺乏最基本的教育常识。在忙忙碌碌的教学工作中,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更不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事实上,一个只有懂教育过程的人,才能科学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地去做教育,而书籍是补充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怎么读书?培育站采取了导读的形式。导师事先给每位学员定好导读章节,做好导读准备,然后约定时间,由导师先导读第一章,接下去由学员进行导读。每次导读,学员先要对本章节进行内容介绍,然后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由此引发大家的交流。这样的形式,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充分阅读。一线教师工作繁忙,阅读都是抽零碎的时间,而交流只有辟出专门的时间才能保证所有人员的参与。所以,在充分尊重大家意见的情况下,集体约定每周晚上的固定时间段,保证学员全程全知的参与。一些教师以往的阅读,往往流于形式。而导读活动,让每位教师都有导读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必要准备就是认真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自己的章节,还要通读全文,才能发出有质量的、有逻辑的意见和观点。

二是充分交流。阅读启发思考,学习改变观念。在每次的交流活动中,每当对书籍内容产生共鸣时,往往会引发激烈的讨论。原来自己的教学問题书籍中早有涉及并探讨。当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时,学员们又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这样的导读活动,让大家充分阅读,充分交流,通过对书籍的完整阅读,真正让书籍走进教师的心灵,让阅读改变教师的观点,让理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一些平时不读书,不会读书的学员,在这样的活动中,看到了他人读书的方法和收获,也体会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改变和收获。

2. 网络研修中体验成功与收获

培训期间,学员们往往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跟不上他人。所以,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给予肯定。以本培育站的“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网络主题研修为例,首先让学员带着问题参与,提高他们的关注度。主持人提前一周在QQ群里发布任务:请各位学员将平时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观点进行收集和整理,提炼好自己的看法和有困惑的问题,准备交流和学习。在集体研修时,导师负责抛问题,收集问题,再根据学员的讨论,逐一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最后,通过当场制定某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集体评价,反馈学习效果。这样的研修方式,同样有两个特点:

一是带问题参与。研修的主题是学员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目标的制定容易被忽视,而目标的制定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一些学员在平时的备课中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或者是课程意识不足,目标制定缺少理念;或者是目标制定看似完整,但是备课过程却脱离了目标。所以,当导师抛出问题,学员提出问题后,一下子就引起了共鸣。通过导师的整理,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罗列。比如本次研修,通过对学员问题的梳理,导师引导学员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如何叙写规范化的教学目标,如何正确解读情意目标,如何关注思维品质目标。围绕中心问题,所有学员和导师一起依次有序地参与话题讨论。

二是能当场反馈。有问题,谁来解决?卷入式研修的特点就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准备,自学和梳理,每位学员对话题都积累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当一些学员提出困惑后,马上有其他学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导师也马上跟进和指导,帮助大家一起整理合理的做法,拓宽学员的视野。随着问题的解决,最后请所有学员当场制定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导师选择几份目标进行实例分析和点评,让所有学员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肯定。

这种基于问题的研修,让每位学员看到了问题的解决,并将研修所得进行当场应用。网络研修不仅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便捷,也体现了学员的自身价值,及时反馈也让学员体验到了成功感。

3.课例研修中学会合作与共研

教师培训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课例研修,因为课堂能提供最现实和最具体的学习场景。一些教师在课堂观察中,不容易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也不会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所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这才是教师参与培训的目标。

基于卷入式教研理论,在课堂观察中,培育站采用了下图中的卷入式校本教研流程模式。

活动过程中,培育站学员被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首先确定具体的研究主题,细化后确定个体的观察点或者研究视点,围绕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再围绕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在学员几轮的上课中,所有小组成员围绕自己的视点不断积累数据,不断提出看法,上课教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可以发现自己忽略的细节或者问题进行修正。这样的课堂观察模式,同样能带给学员不一样的收获。

一是团队学会合作。课堂观察是围绕主题的观察,也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系列性观察。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观察,对学生课堂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观察,对课堂学习中合作活动的观察等等。有大主题,也有小主题。无论哪个主题,个体都很难完成全面的观察。所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既定主题细化分工,让每个学员有自己的研究点,让每个学员学会观察,制定自己的观察表,让学员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二是教师学会共研。以往的听评课,学员们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无从说起,不知道自己如何点评一节课。而学会观察后,能围绕自己的视点,不断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现象,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点评,有理有据。不仅自己积累了数据,对课堂有持续的观察,也让自己的建议有说服力,让其他学员信服。

多次课例观摩,要求学员们全程参与,全体参与。同时,不仅要让一些学员在团队氛围带动下行动起来,从被动听课走向主动听课,主动分享,更主要的要让学员学会观察,学会合作,真正提升课堂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4.写作互动中引导提升与反思

阅读激发了学员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的动机,课例观察的现象和数据帮助教师积累了最真实的材料,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写作不仅仅是帮助学员将内隐的知识外显化,也是将一个学期的所思所得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一些学员精心准备后的文章存在很多常见问题,比如,学员的观点和建议别人早有论述,缺少新意;一些文章虽然主题时髦,但是有人云亦云的现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导师可以将典型性问题进行集中分类,和学员分享互动;围绕相同主题,导师可以将自己的表达形式呈现给学员看,让学员点评,在彼此的分享过程中,帮助学员提升表达和归纳能力。导师和学员同题互动,互相促进,体现如下。

一是导师和学员共同进步。导师将学员的文章整理分析,导师才能知道共性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而这些建议不仅仅是对学员,对导师自身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让导师思考如何站在更高位来指导学员,提升自己。

二是能促進下阶段的培训。一个阶段的培训,通过学员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的收获,也可以看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对下阶段的培训,可以做及时的调整,选择学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

在一个学期的研修中,学员们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全程积极参与,团队中出现了学员积极报名上课,课例观摩积极发言,主题研修积极提问,书籍导读积极分享的氛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归功于成员在团队氛围中的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同时,因为培训目标以及每次研修的目标和问题,学员都能提前知道和准备,导师又能随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保证了学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发展点。

学员能做到了全知参与,学员又能从他人,从导师积极认真的态度中找到共情点,团队才能充满热情地走在路上,享受行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岳童,黄希庭.共情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6(9).

[2]满丰,陈文斌.论共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3]潘志琴,赵秀芳.小学英语卷入式校本教研活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1).

[4]徐建文.在“卷入式”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J].小学数学教师,2014(10).

猜你喜欢
全知教师培训共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三教合流——《水浒传》全知人物与宋江关系所折射的文化意蕴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
全知视角下的《心迷宫》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