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摘要】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在了小学课堂中。而统计内容作为一个新的板块编入教科书中,它的教学受到了原有课堂教学手段的限制。文章将微课引入到统计教学中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并解决统计教学的一些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微课;统计;创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统计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逐渐成为现代化公民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统计与概率”作为独立的板块被编入数学教科书中,而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又根据2011年版的新课标进行了第二轮修订。新板块的编入,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很多教师对统计教学的设计、课堂实施以及评价方面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凭着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进行教学,不会运用新技术为课堂增添趣味,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微课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统一集体教学模式,为推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微课的主要载体是微视频,微视频具有时间短、知识点单一、重难点突出的特征。从形式上来看,微课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时间上来看,微课创造了随时学习的可能;从空间上来看,微课提供了不限地点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模式与新板块的内容相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有效地推进了新课程的改革。
一、利用微课展现生动的教学情境
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这一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导入新课。
教学片断:
1.师:套圈活动中,你觉得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能用总数来比较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生:求男生和女生每人套圈的平均数。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2.师:怎样求男生每人套圈的平均数?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学生在IPAD上面进行操作)
生:可以移一移,使他们每人一样多。(教师请学生操作展示)
揭示:移多补少。
问:女生平均数是多少呢?估一估。
追问:可能是10吗?可能是4吗?
明确:平均数在中间。
师:在“移多补少”过程中,有什么没变?
生:总数、人数。
问:还有什么方法能求平均数?
生:6+9+7+6=28(个) 28÷4=7(个)
10+4+7+5+4=30(个) 30÷5=6(个)
这一环节主要教授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是与以往的单一讲授不同,教师把问题通过APP客户端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探索。利用微课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IPAD上面进行移动操作,增加了体验感,而且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理解方法产生的过程,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意识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知识的核心概念,统计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应用意识来展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秀的教学如果缺少知识应用的环节,知识的学习就毫无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收集和记录生活中的数据,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改动,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学习统计知识,不可能光靠教师嘴巴动一动,讲一讲,那都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而我们的课堂大多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空间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微课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应用面。
例如,“折线统计图”中的应用。
教师在APP客户端给学生发送素材包,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春风吹细柳,夏日荷花红。秋季枫叶美,冬雪压青松。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描写四季不同的情景还可以用什么形式?
生:音樂、美术。
导入: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不同的变化的呢?
学生小组活动,反复研读欣赏视频。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变化,由此引入可以用每月平均气温来进行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从而体会数据的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的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其目标的达成与具体课程内容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设计折线统计图的练习时,我们不应局限于绘制折线统计图,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情景和环节。这是很多教师没有尝试过的,也是教师容易忽略的环节。此外,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干巴巴讲解和朗读,也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利用微课,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微视频,从听、看、读多方面感知,建立语文、音乐、美术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和先前经验的对接,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意识。
统计和数据密切相连,因此解决统计问题自始至终都要和数据打交道。微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数据,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走向生活,体会到数据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利用微课创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统计教学缺乏合适的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维度上来看,教师的评价关注点集中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忽视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从课程实施过程的角度来看,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从评价主体来看,大多数采用师生评价,而轻视生生评价。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微课来创新评价方式。
统计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习活动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利用APP客户端记录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否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操作实验,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条理,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等。而记录形式可以通过APP客户端录屏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通过拍照记录学生的学习单等。评价的主体也不局限于老师,比如可以选取学生的学习过程录屏或者上传学生的学习单等,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只要教师能够坚持开展多元评价,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每一个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评价形式下,学生也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统计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微课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统计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希望我们教师可以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内容整合的最佳途径和策略,解决统计教学存在的不足,引发新一轮数字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6-4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庆文,黄燕玲.微课及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