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勇 余荟琳
【摘要】叙事学的核心范畴叙事视角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梳理了国内关于新闻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效果的不同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評述。
【关键词】新闻叙事叙事视角效果
新闻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的叙述声音、叙述者类型、新闻叙事视角及其效果、新闻叙事时间、新闻叙事结构等从经典叙事学理论引发的一些研究范畴。但是也存在争议,如对新闻叙事视角的类型和效果,就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本文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集中在新闻叙事视角类型及其效果。由于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叙事与报纸新闻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此只以报纸新闻叙事的研究为考察对象。
一、新闻叙事视角的界定和分类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关系,通常分为全知全能视角(零聚焦)、内视角(内聚焦)、外视角(外聚焦),以及固定式、移动式和多重式视角(聚焦)等。
何纯将叙事视角归到“新闻叙事声音”中,认为叙事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叙事框架,而叙事框架是由叙事人选择和掌控的,决定着叙事人“说什么”和“不说什么”。①所以,叙事视角应该成为叙事声音发出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盛佳婉参照热奈特对于视角的定义,认为视角是“视觉”层面,即“谁看”的问题,不能简单划归为叙事声音。②这两者的不同意见,在于是否把叙述者和观察者看作是同一个人。
叙事视角是叙事者的视角还是感知者的视角?正如方毅华所说的:“要把叙述者和看者(感知者)区别开来(当然,很少的情况下这两者是同一个人,比如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但是仍然有叙述的“我”和经历故事的“我”的区别),叙述视角涉及到叙述者权力的限制问题,是叙事者为了实现某种意图而采取的策略。”③若把叙事视角当作是叙事者采取的策略,那叙事视角就是叙事者本人(记者)的视角;若把视角看作是“视觉”层面,是当事人看待事件的角度,叙事视角即是看者的视角。
对新闻叙事视角分类的依据,曾庆香认为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按照叙事者所知信息是否大于文本人物所知分为全知和限知视角;其二按照叙事者是否参与和目击情节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其三,按照叙事者数量一个或多个分为单一或多元视角;其四,按照叙事者在文本中所出现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她据此提出了八种新闻叙事视角——编辑性全知视角、中性的全知视角、戏剧方式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见证人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第三人称证人视角、不定式当事人视角、多重式当事人视角。④这是其独特的新闻叙事视角分类。
有所不同的是,何纯从综合运用聚焦和视角的概念将叙事视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叙述者作为聚焦者形成的视角,第二大类是人物作为聚焦者形成的视角。第一大类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叙述者聚焦的全知视角;第二,叙述者聚焦的无知视角。第二大类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人物聚焦的限知视角;第二,人物聚焦的无知视角。同时何纯又指出:“新闻叙事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全知视角,放弃告知心理和直接评论的新闻叙事中没有严格意义的上的全知视角。”⑤
但是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有的文本中叙述者所说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故陈霖在《事实的魔方》一书中举198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为例反驳了何纯这个观点,他指出,新闻中使用全知视角的原因来自于对事实信息的占有,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对虚构叙事作品来说,叙述者聚焦的全知叙事其权威性来自于虚构与想象的合法性,即艺术的假定性。陈霖也承认,受制于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全知视角叙述也不能随意进入人物内心,或者议论、抒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中叙述者聚焦的视角必须是‘限知’的。”⑥这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等于又承认了新闻中不存在全知视角。如何理解新闻中的全知视角,看来研究者还没有说清楚。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新闻叙述中存在全知视角,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介绍、对人物心理的揭示、议论和抒情,这些在新闻写作中都是常见的,都是全知视角的标志。人物心理是可以写的,关键在于写人物心理时有没有采访的依据,如果有,就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关于人物限制视角和纯客观视角的区分,阎科培、艾维依指出,人物限制叙事视角与纯客观叙事视角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作为人出现在现场,而后者是作为“物”在场,具有非人格化特点,但两者均被认为是真实性的把关者,尤其是后者排除一切主观思想、摄像式的视角,则是还原事实真实的最好范式。⑦
二、新闻叙事视角与效果
新闻叙事之所以要采取不同的视角,是为了达到不同的叙述效果。大多数的研究都探讨了叙事视角类型的选择对新闻文本的真实性、客观性、可信度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引起的叙事效果进行分析。
阎科培、艾维依认为,不同的叙事视角有不同的效果,全知叙事视角由于详尽的背景与数据材料使新闻报道具有权威性,但伴随着叙述者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新闻文本的自然性;人物有限视角靠叙述者的感知能够造成一种在场的真实,但不能对更为广大的时空进行感知和叙述;纯客观视角突出叙述的客观公正,对事实进行原生态的展示。但它限制过多,操作困难。因而,复合视角的使用弥补了上述三种视角的缺陷成为目前主要的新闻叙事视角方式。⑧
萧伟指出,全知视角应用不当会损害新闻真实性,应慎用全知视角,多用有限制的叙事角度。⑨但是,曾庆香有不同看法,认为:“相对来说,全知显得客观、公正,而限知则主观、偏见,即限知有着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的缺陷。”⑩
关于内、外视角的叙述效果,研究者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陈霖认为:“随着新闻报道和报道思想的日趋成熟,内视角叙事更具有真实感的优势被发现,新闻叙事逐渐由侧重外视角向侧重内视角转变。内视角的亲历性让新闻报道看起来更加逼近事实原本的存在状态。”⑾而曾庆香则认为内视角中,叙述者充分尊重对象的主体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但具有主观性、偏见和感情色彩。外视角的叙述者没有卷入事件本身,容易对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显得较为冷静、客观、可靠。⑿对此盛佳婉提出,内视角是通过叙事者的眼光聚焦,会掺杂叙事者自身的主观性,并不完全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因此内视角较适合用于事故、灾难等现场感强的描述性报道,不太适用包含价值判断的争议性报道。⒀可见,内外视角的选择取决于新闻事实的性质,两者若能相互顺应,发挥内外视角的优势,则能取得最佳叙事效果。
不同的叙述视角对事件的介入程度不尽相同,会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一定影响。聂志腾认为采用故事外叙述者的新闻作品更能产生一种“客观”的效果,但容易显得冷漠,或由于其评述使作品充满说教味。在故事内叙述中,叙述者身兼两职,既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叙述的新闻事实能获得高度的“独家性”,还能够让读者获得亲历性。不过也有不足,叙述者的过分介入会有主观性强烈的效果,⒁这与上文曾庆香的看法异曲同工。看来介入程度赋予了内外视角独特的叙事效果,同时也带来了它的缺陷。
不同的叙事视角有着不同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单独存在于新闻叙事中,相反,可以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即复合视角叙事手法,集各家優势取得叙事效果最大化。田鹏认为,可以用全知视角来介绍必要的新闻背景来达到一种权威,用人物限知视角以增强新闻作品的生动性和现场感,以纯客观视角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为了达到这种叙事目的,文本中必须出现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完成叙事。⒂盛佳婉也说:“视角的多元化对于新闻叙事的客观性和报道的平衡性有密切的联系。……多元视角可以表现在单篇报道中,通过多种声音来体现新闻一般的公正的原则;也可以表现为编辑性的多元视角,即把不同的报道编排在一个统一的标题之下,这种做法在纸媒上是比较常见的。”⒃所以,复合视角的使用可以集多家之长而避自家之短,在多元叙事中凸显新闻的客观真实,因而也是目前新闻写作中使用较多的叙事视角。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新闻叙述视角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视角的分类和叙述效果上,两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认为新闻叙述不存在全知视角;在叙述效果上,比较一致地认为为了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少用全知视角,多用限知视角;但各种视角对新闻都有不同作用。另外,新闻叙事视角的研究话题局限在经典叙事学的框架里,基本上在经典叙事学的视角(聚焦)三分法里腾挪,新叙事学的理论用得少,视野较狭窄。比如,视角的使用和真实性的关系,还跟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媒介素养相关,如我国在新闻改革以前的新闻叙事常常使用无所顾忌的全知全能视角,但是受众并不怀疑其真实性。而90年代以后对限制视角的推崇则与文化语境相关,不仅仅是技巧的原因。这些,都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研究者仍然没有跳出西方经典叙事学只关注文本的局限,没有考虑社会文化语境对叙事方式和文本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⑤何纯:《新闻叙事学》[M].岳麓书社,2006:41、46
②⒀⒃盛佳婉,《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叙事视点研究》[D].暨南大学,2012:11、31、31
③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73
④⑩⑿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5-147
⑥⑾陈霖、陈一:《事实的魔方——新叙事学视野下的新闻文本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41-43、50
⑦⑧阎科培、艾维依,《论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真实性》[J].《新闻爱好者》,2012(1)
⑨萧伟,《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2006(1)
⒁聂志腾,《报纸新闻的叙述者分析——故事外叙述者与故事内叙述者》[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⒂田鹏,《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叙事视角的演变》[D].辽宁大学,2011:23、29
(作者:夏德勇,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余荟琳,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