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扎堆”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在某个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报道出现之后,很多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本地寻找相似的新闻线索,这样既能贴近本地受众,又能参与到舆情“合唱”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舆论搭车”。
这种“搭车”“傍热点”有一定积极意义。事实上,我们很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初都是由一些个案和相关报道推动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新闻扎堆”都值得鼓励。比如,某地出现一些很低俗的社会新闻后,也有媒体忙不迭地凑热闹,最终只会损伤媒体公信力。
只要尊重新闻规律、遵守职业规范、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推動问题的解决,即使出现“新闻扎堆”也是正常现象。善用媒体话语权,让更多声音受到应有的关注,让更多问题得到正视和解决,才能写出有力量的报道。
(易艳刚/《京华时报》)
传媒人才的流动趋势
1、近几年,从传统媒体里出走的传媒人才,仍将占据人才流动的主要部分。
2、在传统媒体有多年沉淀的运营人才将会加速流失,多奔向具有前景的互联网公司。
3、由于媒体融合的力度加大,传媒集团内部人才流动也将加剧,技术、运营,乃至数据分析等专业人才在传媒集团中的比例将逐步上升。媒体融合将促进人才结构的变化。
4、现在的传媒集团人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用户为核心、以产品为导向的人才配置,将促进人事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运营模式转变,传媒人才市场价值的重估将成为必然。
5、传统媒体虽然在走向衰亡,但具有良好福利待遇和企业文化的传媒集团,将会以市场化手法,重金吸引媒体人才回流。
6、一些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和新媒体运营,包括一些企业的客户端,将成为媒体人才的流入洼地。
7、有更多的传媒人才离职,自主创业,或者经营微信公号等社会化媒体,或者从事“互联网+企业”的创业。
8、在强调技术人才的价值的同时,媒体对重量级的内容生产者的需求将重新成为刚需。
9、媒体融合将改造传统媒体,随着融合的深入,人才由此及彼的流动,将不再具有上述明显的流动痕迹,成为正常流动的“新常态”。
10、传媒人才在传媒内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会出现灵活而有效的调整。
(王传宝、王佳璇/《青年记者》)
媒体人更要带头抵制“网络雾霾”
人民网舆情研究室近日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现象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二是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网络低俗语言,事实上就是网络空间的“雾霾”,看似危害不大,累积的时间长了、数量多了,就会让一部分“免疫力”较弱的网民罹患“网语综合征”,轻则变成愤青,重则心理扭曲、悲观厌世。
新闻媒体和网站担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要使媒体严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底线,媒体人首先要全面准确认识新闻价值,认清通俗与低俗的本质区别,坚决抵制粗鄙恶俗语言和格调低下词汇,决不为追求利润踢穿底线,也决不能以低俗取悦受众。
用语言文字做事的媒体人,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民文明素质,带头抵制“网络雾霾”义不容辞。
(昇平/《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媒体如何打造自己的风格化品牌?
只提供“精众”内容。过去,你想成为读者信息世界的一站式购物中心,现在,你只能是披萨饼的一块。所以,不要再提供概览世界的内容,而是专注于某类人群的阅读需要。《创业家》只专注于创业,延伸出黑马品牌;《商业价值》只专注于科技创新,延伸出极客公园品牌;36Kr只专注于全球创新创业公司的动态跟踪,延伸出氪空间的服务模式。
只满足所有受众的某一种需求,而不是试图满足一类人群的所有需求。过去,一些自诩为面向高端读者的媒体,总想着成为企业家群体生意和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信息合作伙伴,从管理技巧到高尔夫无所不包。其实,你要做的是,要么是管理杂志,要么是高尔夫杂志,只要对这一主题感兴趣,不同职阶、收入和地域的读者都会成为你的受众。以人群定义自己的标签,不如以兴趣强化自己的风格。
成为强关系的社区。线上服务和线下剧场相结合。媒体只有融合了内容到社交的属性,而且还能参与交易环节,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
打造风格化的品牌,这将是一场万里长征。面对新媒体、自媒体的洪水,传统媒体的许多比较优势都已不在,但并不需要筑一座能够抵御百年不遇洪水的大坝,而是,每天都比洪水的水位高一点点就可以了。
(仇勇、魏寒枫/《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