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与现代艺术的交织传播

2015-09-10 12:37蔡世青
新闻世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碧山民艺手工艺

蔡世青

【摘要】“碧山共同体”是左靖与欧宁等策划团队在反思中国农村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尝试。其初衷是对农业传统的忧虑和对过度城市化的批判。“碧山共同体计划”动员各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前来碧山,通过让知识分子、艺术家与农村居民共同协作,试图提供一种新的乡村建设思路,从而避免农村被简化为旅游景点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

【关键词】碧山共同体黟县百工传统手工艺

一、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即使是对今日的农村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与任何社会运动一样,乡村建设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厚重的社会背景,以救济和改造农村为目的的运动也总是和知识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如何解救和复兴农村的做法众说纷纭,发展工业、旅游业等是最常见的手段。但殊途同归的是整个实验性的活动都以闭合性区域为单位,发起者在这片热土以自己的理想为指导实验着独特的想法,并将村民们统一招至于此,为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从事种种活动,以此改善村民生活状态、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在整个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着重继承和传扬着传统文化。

(二)意义

每年多少青壮年离乡背井寻求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只为养家糊口,老人和孩子被家庭经济支柱留在家中过着清贫孤单的日子。孩子上不起学、老人无人照管。而乡村建设就是为了调和这个矛盾,让年轻人留在家里也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过好日子的基础上也能享受天伦之乐。让新一代的青年了解乡村、自愿留在农村,自己发展的同时也繁荣和继承了乡村文化,挽救岌岌可危的传统文明,让百姓还有根可寻。

二、碧山共同體计划

“碧山计划”活动的发起人是欧宁和左靖。在他们2007年第一次造访徽州农村时就被黟县碧山村的自然风光、文化和历史遗存吸引,这两个城里来的艺术家有一个宏大的蓝图,想要承接本世纪初以来的乡村建设事业,探寻失落的历史文化传统,重建乡村公共生活。

2011年6月5日,“碧山计划”在广州时代美术馆正式启动,并在此举办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活动,探索徽州乡村重建的新的可能,寻求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集合土地开发、文化艺术产业、特色旅游、体验经济、环境和历史保护、建筑教学与实验、有机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

“碧山共同体”是策划团队反思中国农村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尝试。其初衷是对农业传统的忧虑和对过度城市化的批判。“碧山共同体计划”动员各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前来碧山。通过让知识分子、艺术家与农村居民共同协作,试图提供一种新的乡村建设思路,从而避免农村被简化为旅游景点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

其实把村子围起来收门票很简单,但是这种方式却是这两位知识分子最无法接受的。“现有的单一旅游开发模式既不关心农村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也不致力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只是让更多游客蜻蜓点水到此一游,观看毫无生气的样本,无法激起对乡村重建的更多参与。”

三、黟县碧山村乡村建设活动

以碧山共同体计划为蓝本,碧山村实施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黟县百工”以及“碧山丰年庆”、创办《碧山》系列杂志等后续活动。在这之中,“黟县百工”的份量最重,它是一个长期调研项目,是所有成果的来源。主要目的是对黟县全境所有村庄、县城现存或已消失的民间传统手工业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走访和拍摄记录,建立起一个黟县传统手工业的数据库,为引进外来力量激活当地生产提供基本资料,也为从外面引进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音乐人等的工作找到一个切入点。可以说,“黟县百工”项目是一切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作为知识分子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的“碧山计划”的一部分,其调研开始于2011年7月15日,目的在于复兴传统手工艺。

在随后的近三年时间里,来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们共进行十期调研工作,参加人数近八十人次,记录了九十项黟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其中包括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该调研项目探讨的是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获得新生,如何让手工艺在产业化中拥有一席之地。

寻访“黟县百工”的工作,重点关注了以下三点:一是做档案式的收集和整理,忠实记录下每门手艺的时令、工序和用途;二是通过调研手工艺来了解工艺人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当下徽州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包括手工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工业品的入侵对于手工艺的影响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从事手艺工作的匠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即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工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

《黟县百工》一书对黟县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整理,对每一项目的制作流程、工艺细节、历史源流、背后的工匠艺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都有详尽的记述。这份田野考察记录,成为了非常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对于以后人们展开农村生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引入外来力量进行文化保育和传统手工业的激活再生等工作均大有助益。

传播发展的力量——与时代接轨的艺术

天然生成的宝物,美妙之处让人惊艳不已,再若是加以妙手创作,精巧细致足已与天工媲美,那更是让人多了一份崇敬之情。一件美好的木雕作品的完成,用时之长,工序之多,绝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这也是手工艺品珍贵所在,其中包含的不只是熟能生巧的技艺,还有包含热爱的真心。相较于流水线上的制品,更需要人们的真诚相待。这是人与人之间,用真心换真诚的铁照。

“黟县百工”调研过程中,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参与调研的学生在被问及更喜欢哪一个箱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在传统与新式两个不同画作的樟木箱中选择了老式传统徽州山水的箱子。汪德洪大师说:“你选择这一个是因为那是你没有经历过的景致,假如你买回了现代画面的樟木箱,将来你的后代也会像你现在一样珍视这个樟木箱,因为这也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景致”。所以说,艺术品远远不单单止于一件艺品,它所承载的时代才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对于让传统艺术品与现代文明接轨,很多艺术家都接受这种观点。不仅是自我的发展,也是能把老一辈人的技艺和记忆留存下来的最好方法,以免落后于发展大潮,造成逐渐没落的不堪后果。汪师傅就希望在传统木雕技艺上雕刻现代人生活的面貌,选择新式图案,清晰地展现时代烙印。他讲到过,传统技艺在传承的同时要不断地通过创新促进其发展,在创作作品时为老样儿的东西雕出新意,冲破传统的局限来给雕刻工艺新的提升。满足现代人对于徽州木雕的期许,使更多人喜欢木雕,改变现在逐渐没落的局面。

传播力量之策展——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

为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联系起来,展示安徽大学学生近三年来的校外实践成果,让更多的青年学生通过“黟县百工”了解安徽省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这些逐渐失传的手工艺的行动中去。安徽省文化厅联合安徽大学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2014年6月14日)期间在安徽大学举办一场以“遗产和未来”为主题的活动。执行策展人是左靖,展览以“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为题,以手工艺为联接点,将学生的调研成果与民界、艺术界和设计界的工作勾连了起来。促成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展现民艺的传统、现在与未来。

展览中,匠心独运的徽州编制、难得一见的百工肖像、精美绝伦的江南布影,诸多经典的传统民艺让人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而现场的手工艺表演、分享会、民谣音乐演出亦精彩纷呈。

除中国传统民艺,活动现场还有外国嘉宾——日本竹工艺知名青年艺人清水贵之助阵,他希望通过现场表演,更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民艺交流。清水贵之1979年生于大阪,现为别府细竹工青年代表人物,别府为日本真竹的产地,亦为日本竹工艺的圣地。

“寻访黟县百工,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手艺,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其实,不只是过去,也是现在,以及可以创造新的传统的未来。”左靖在展览前言中这样写道,但是,“身处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我们,无意为即将消逝的农耕文明唱一曲挽歌。”

这种时候,需要怀抱理想的人发挥充分的智慧和下更大的气力,也许可以做出比“发声”更多的事情。

“从黟县百工出发”只是一个开始,“出发”意味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工作。而“行动中的民藝”凸显了“行动”二字,表明民艺不是固化的标本,而是一直在创新、改进之中。

传播力量之体现——由学生来做黟县百工的整理的意义

整个黟县百工的寻访与记录都是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完成的,他们陆陆续续跑遍了黟县全境,寒来暑往,穿梭于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他们寻访到了各种民间手工艺,见识了具有徽州本土特色的技艺,也结识了不少民间匠人。在这些人的身上,承载着不同与工业社会的别样的生产和生活气息,通过这种气息可以追溯时代的印记,还原不同于城市喧嚣的乡土回忆。

在左靖长达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看到太多人在校园里很有想法,工作之后就迅速被成人世界的规则所同化。“社会很快就把他们吞没了”他无奈地说。他认为,项目找年轻学生来做,本身意义就很大,既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实战能力,又在精神领域充实学生大脑,该活动在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上的意义对年轻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更好地传播——黟县百工复兴重振传统手工艺

在调研活动结束、整理数据库后的重点活动就是能够让各地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们与这些手艺人合作,用一种当代的方法和概念,给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能量。在保留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做出新的产品,满足现代需求。

欧宁与左靖这两位艺术家在接受访问时都曾提到,虽然他们一开始的工作活动是围绕文化建设展开的,但随着事情慢慢进展,现实告诉他们已经不可能只止步于文化建设,工作延伸到经济领域是必然的。延展到经济领域既是他们的重要尝试,也是现实不得已的做法。一是工作活动所用的资金要求,二是真正认识到其实村民是直接坦荡的,若你的工作没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那么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支持、不理解。这很容易导致手头工作的停滞,使得后续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他们才会试着在经济上进行改观,开展能为村民们提高收益的项目。当然,除此之外,交互合作的方式对于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有着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这是愿景,也是以后工作的重心。但对此,两位艺术家都抱有积极的心态。因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碰撞早有先例。

传统编制与现代艺术的碰撞——邱志杰

《我曾经七十二变》是邱志杰2009年的作品,这些竹编、竹器作为一种缓慢生长、又充满手工印记的物品,用一种亲切的小雅诗意透露出了对农耕生活的怀念,也指向了他考虑的另一个主题“植物的胜利”。

不得不承认作品对重释手工劳动价值起着关键作用,这也正是邱志杰文人气质的体现。对于一个编织的匠人来说,每天重复着机械的编织劳作其实已经是家常便饭,熟能生巧的编织技艺对他们来说只是个谋生手段而已。然而,当艺术介入后,编织的意义就改变了,艺人们不再是单调重复的劳作,而转换成为一种创造力量,此时,手工劳动就进入文化境界,这不仅是行动上的解放,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对习以为常之事的再定义以及将单一的机械劳作转化为一种文化输出。从社会学角度上讲,邱志杰与编织艺人的交流,是一次艺术与技术的真实碰撞。艺术家的人文情感由此升华。同时,这一举动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机械生产模式的一种温柔的抵抗。

四、同行路上的支持与陪伴

左靖曾提到摄影家张建平,这位为古建筑保护作出非凡努力的人说过,如果这一代人都集体失声,那就愧对后代。“所以,虽然是螳臂当车,我们也应该至少要发声。”

左靖自认无法阻挡现代化、城市化的滚滚洪流,也不在意碧山计划最终会在历史上成就什么样的地位,“民艺复兴”对他而言终究也是个理想。“我最看重的是,在前行的过程中有黄永松、蔡仕伟这些有理想的人跟你一起,你有幸跟他们做同样的事情。”

黄永松,《汉声杂志》的创办者,因为“民艺复兴”的梦想,这些年,年已古稀的黄永松几乎踏足每一个他能知道的、还有传统文化遗存的地方。

一次讲座中,黄永松老先生忽然就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手工编制的蒲扇。“我一定要讲这个。今天很热可以扇风,刚才外面很晒可以挡太阳,下雨可以挡雨,然后我们聊天嗑瓜子这可以盛瓜子壳,以前做农事,还可以放在田埂上当坐垫。”他一边说一边演示,“平时就塞在衣服里,不怕折坏。”现代都市生活根本不需要蒲扇,一切都能靠工业产品解决;同时手工劳作与日常悠闲的美也丧失殆尽。“年轻朋友不知道,(传统)就断了;那我们现在做展览、编杂志、弄活动,一代一代学生把它带动起来。说穿了,什么叫做文艺复兴,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开始。”

五、未来道路恒久远长

知识分子搞乡村建设的难点,一是与现有农村体系的冲突,二是与农民追求现代化需求的矛盾。其成功在于自身内心的强大和村民的理解。无论结果如何,对所有这些理想主义者积极践行他们的探索都予以鼓励。其期望本质上是“乡土”的中国能够找到正确的乡村城市化之路。

有学者说“碧山计划”不是小米加步枪式的,是飞机加大炮式的。左靖曾说:“一点一点从下推动的话太慢,我们会很好地和政府、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比较高端的做。”他曾很心痛,但也很欣慰,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村民观念的点滴转变,虽然微小,但是春风化雨,值得期待。欧宁也曾说:“乡建不是慈善,而是激发农民内在的力量,它不是对田园的浪漫想象,而是迎向现实的深入行动。”

让知识分子返乡建设农村,让农村恢复造血功能的计划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左靖和欧宁已经做好了长期打算,也在为创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制定着更细化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我们把家都安在这里了,做好了一辈子的准备。”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乡村建设在皖南的实践——从碧山共同体出发》】

参考文献

①左靖,《黟县百工》[M].金城出版社,2014

②左靖,《碧山》杂志系列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碧山民艺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乡 思
夜来碧山书院练字抒怀
乡思
爱民艺的小集市开张啦!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我们为什么关注民艺??
民艺是什么
两种方法体验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