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
- 高诱音注通假反映的上古汉语语音
.5%。高诱音注通假有一定比例,通假基于同音或近音才能实现,以此全面考察高诱音注通假的语音关联,对于上古汉语声韵表现的认识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通假语料支持。一、上古声韵相同高诱音注破假借39例中,通假字组的上古声韵相同(2)上古声纽、韵部以王力上古音体系为据。16例,占比达41.0%,充分展现同音在通假关系中的语音基础。1.《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高注:“鞔,读曰懑。”懑,《说文》:“烦也”,《广韵》:“烦闷”。鞔,《说文
殷都学刊 2023年4期2024-01-12
- 汉碑通假字的语音现象分析
深入。就目前汉碑通假字而言,学界尚未专门对此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秦汉以后,汉字数量剧增,大量假借字产生了本字,但通假现象还是相当普遍而广泛的。赵平安认为战国秦汉时期通假字剧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形声字的大幅度增加”,二是“古文字的隶变”,[2]这给相关研究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汉碑文字正处于古今文字的过渡阶段,其中仍存有大量的通假字,而字音是判定通假字例最重要的依据,本文讨论的主题便是汉碑通假字例的语音现象。一、汉碑通假字的确定辨识通假字是研读碑刻文献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2023-11-21
-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二、何以要利用“通假”(一)通假材料的性质(二)前人利用通假材料进行上古音研究的尝试现有基于异文通假材料的上古音研究以构拟音系、比较方言和阐释音变规律为主,这些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综上可知:通假材料与语音息息相关。前人在利用通假材料进行上古音研究上已经有较多的尝试,这说明利用文献通假来进行上古“等类”的研究是可行的。三、通假材料的处理方法(一)语料的处理材料核准无误后,利用Python 语言在Excel数据库中录入《古字通假会典》中出现的“异文
长江学术 2023年3期2023-07-12
- 《说文解字》“爲”字考辨
表“猿”义应来自通假,其本字或为“蝯”。关键词:“爲”;《说文解字》;本义;通假一、问题的提出“爲”字的小篆作“”。《说文解字·爪部》:“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爲,象两母猴相对形。”[1](P57)清代学者大都默认许慎的观点,对“爲”字的本义是母猴,均未提出异议,只是在许说的基础上阐述个人见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好爪,故其字从爪也。此下各本有‘爪,母猴象也五字,衍文。‘腹当作‘复。上既从爪
现代语文 2023年5期2023-06-23
- 《三遂平妖传》异文中的通假字研究
本为研究语料,从通假字方面对异文进行全面考察,希望通过对异字异文细致的分析,把握古籍异文中的字际关系,把握近代汉语在语言方面的发展趋势和规律。通假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一种古书用字现象。关于通假字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第二种观点认为通假字“既包括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还包括其他不同的字被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各种现象”[1]74。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本文研究通假字时采用第二种观点。“宋代邢昺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6
- 通假字与同源字的交叉关系及其成因分析
一、引言同源字与通假字是通过不同方式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学术界对于两者关系的态度分为两种。一是认为二者毫无联系不能混为一谈,另一种则认为二者存在交叉关系。张觉(1988)指出假借字和同源字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张严均(2019)认为有一些字组既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又是同源关系,有交叉关系的一组字有义素层面的联系。牟玉华(2004)肯定了通假字与同源字的交叉关系的存在同时指出交叉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音节表义的结果。目前,两种争论依然存在,所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2022-11-25
- “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的训义答辨(下篇)
,谈“後”“后”通假,训此“後”字为“尊者”。“除了这两条核心论据外,还举出”曾子的“孝有三”言辞作证,“我们认为,这充其量只能算作旁证,不能作为考证《孟子》这段话的直接证据”。1.论证类型的真相及韩把刘的核心错位化标题之“当”指应当,刘文属推理型论证,谈理由、合理性,其据惯称论据、理据;实证型论证谈事实,其据称实据,有力者惯称证据。谈证据乃违反论证类型,错位要求会导致错位式反对,也许韩语“证据”等词有误——对学术语言很不熟悉。刘文篇幅不长,层次简单,但韩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2022-08-04
-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刍议
教材的编者在处理通假字、古今字时,存在“不作注”“只作注,但未指明通假字或古今字”“不明通假字,造成注释错误”三种不足。此外,注释术语“通”“同”使用混乱。现不揣浅陋,特择数例试作分析,望广大同仁和编者不吝指正。 一、对某些通假字、古今字漏注 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说:“不知假借,不可与读古书。”清代训诂名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通假字、古今字所在之处,字不一定生僻,往往一看即知,但如果照字面解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6期2022-07-16
- 浅谈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假借现象
键词: 假借;通假古代汉语中假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汉字记录语言中的词或语素的现象,其在汉语及汉字发展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借分为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前曾有一段时间人们对二者分得不是很清楚,模糊地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清代的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就不加区分。他说:“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
民族文汇 2022年26期2022-06-09
- 从字形舛讹看上古鱼类韵部的异文材料
对传世文献中异文通假的研究而言,高亨先生的《古字通假会典》在资料的搜集整理、文字的考证辨释等方面都超过了《班马字类》《十经文字通正书》等书,具有学术价值。但高书带有工具书性质(该书前言也言及此),以汇编为主,并没有对所有材料一一甄别,而把所有的异文都看作是语音通假,则有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免存在着有欠合理之处。本文对高亨《古字通假会典》[1]中鱼铎阳三部的异文材料进行统计,除去高书本身的印刷错误[2],共得到与语音通假无关的材料191条,可细分为语义相关、
华中学术 2022年4期2022-03-15
- 传世文献通假字韵部亲疏关系研究
——以高亨《古字通假会典》为例
经对先秦出土文献通假字和战国楚简帛通假字进行了研究,本文为第三阶段的研究——传世文献通假字古韵排序研究。传世文献在通假字辨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有众多例证支持,由此判断出的通假字也更为可靠。鉴于《古字通假会典》是汇辑典籍通假字的著作中最突出的一部字典,且该字典对每组通假字在典籍中出现的所有例证都进行了罗列,资料详实,因此,本文选择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的《古字通假会典》作为研究底本。《古字通假会典》收录材料十分广泛,书证的选取甚至涵盖了魏晋以后的典籍,它所收
现代语文 2022年2期2022-03-08
- 王夫之《庄子解》用字注释研究*
讨的用字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由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之间关系复杂,有些字的关系不好确定,以《通假字字典》[3]《古今字字典》[4]《汉语异体字大字典》[5]三本专著观点为准展开论述。一、通假字“假借”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本文叫“通假字”。《庄子解》注释通假字使用了术语“通”“通用”“同”,有的通假字使用注音方法标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2-01-05
- 通假字的畛域探析
121013)通假字研究作为汉字字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代文献中汉字的同源通用和同音借用现象。这两种现象自汉字被使用之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给阅读古代文献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很早就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成果颇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学界关于通假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在部分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关于通假字的内涵和外延问题还存在较多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通假字与假借字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9期2021-11-30
- 基于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的研究
506)前言对于通假字来说,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而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古文教学中,主要就是对古文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到古文所传达的意思。之后在通过让学生了解通假字的含义、辨析通假字类型,进而达到学习通假字的目的;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初中阶段语文古文通假字的教学中缺少相关的通假字注释体例,对于一些通假字也存在着强行解释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因此,就需要加大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通假字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
读与写 2021年22期2021-11-22
- 汉语音韵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为数不少的课文,通假字是必过之关。所谓通假,就是用语音相同或相近而语义不同的借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语言现象;但哪些属于同音通假,哪些属于近音通假,近音通假中又分几种情况等,则未必人人能够说出。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往往是凡教材上注释为通假,或参考书上说是通假的,教师便照本宣科地解释为通假;至于是同音通假还是近音通假,则一般不去涉及(也许是回避涉及)。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属于通假现象,而教材与参考书上未明确注明的,自然更是极少有人去冒然解释为通假。这种教其然而不教其所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2021-11-17
- 西夏文献中的语义关联性通假现象
古汉文文献那样的通假现象,已是西夏学界的共识。对这一现象研究较深入的是中国社科院的孙颖新博士,她将西夏文献中出现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并阐释了西夏文献中存在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两种情况,以及“两两通假”、“隐性通假”等较为特殊的通假形式[1]152-154。目前学界判定西夏文献中通假字的一个普遍标准是借字与本字语音相同或相近。这些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材料中,借字与本字大多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但也必须承认,也有不少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存在关联的材料。这类字
西夏研究 2021年3期2021-08-30
- 网络用语通假字现象探析
网络热词有的是以通假字的形式呈现的,比较典型的如“悲催”的“催”,“怒怼”的“怼”,“怂包”的“怂”,“干嘛鸭”的“鸭”,等等。它们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是“谐音”,其次要易认、方便打字,能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年网民求便捷、求新、求异的需要。关键词:网络用语;通假;谐音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134-03引言众所周知,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所谓“通假”,是借用音同或音
西部学刊 2021年13期2021-08-19
- 高亨与《文史哲》:漫谈训诂学的基本原则
生惯用训诂学的“通假”之道,提出全新的诠释。问题在于,“以古字通假的条贯”几乎可以将任何一个字读作任何另一个字,貌似严格的、缜密的学术方法滋生的却是层出不穷的误解。就此而言,能在读古书(特别是读出土文献)的时候提出最新、最多的“假借”设想,并非衡量优秀训诂学家的恰当标准,因为随之而来的“A利用古字通假条贯来把某一个字读作甲,B利用另一组通假条贯把它读作乙(甚至读做丙、丁、戊等等不同的假借字)”局面,甚至会使训诂学本身名誉扫地。放弃训诂学的“严格、缜密”假象
文史哲 2021年3期2021-07-28
- 小议通假字
□黄 晶通假字是古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难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通假字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就是通假,一部分学者认为通假字与其本字的意义毫无联系,这些认识都不利于对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开展。因此明确通假字的定义,掌握通假字的性质特点是尤为重要的。一、通假的定义学术界对通假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类:(一) 认为“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笼统认为“本有其字”的假借是通假,不明确假借字的范围。持这一观点的是黄文龙、吴义江、李
华夏文化 2021年2期2021-07-28
- 西夏文献中通假的类型和起因*
类现象缘于“语音通假”[3][4],也就是说,在应该写某个本字的时候,书写者写成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字。通假在上古的汉文献里比较常见,经过一批清代学者的考据,其中涉及的音转规律已经明朗,不过这种通假毕竟局限在单一的语言内部,不及西夏文献里的复杂。除去已知的单一语言内部的通假,本文试图从西夏文献里寻求更多的通假例证,以展示汉字系文字由不同语言转换而引发的特殊情况。一、西夏语内部的通假20 世纪初,在黑水城遗址出土的一些西夏文佛经兼有初译和校译两种本子①除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07-23
- 西夏文世俗文献中的通假字考辨
玫 许 鹏一“通假”是汉文古文献中习见的文字现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无独有偶,“通假”也存在于西夏文文献中,孙颖新的相关研究已经确证了这一语言事实(1)参见孙颖新:《西夏文献中的通假》,《宁夏社会科学》2015 年第6 期;《再论西夏文献中的通假现象》,《语言研究》2019 年第3 期;又见氏著:《西夏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15—20 页;《西夏文对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12—17 页。。但
西夏学 2021年1期2021-07-14
- 例说汉字兼并的原因和结果
的原因有四:永久通假、字形相似、隶变、简化。(一)永久通假形成兼并冯玉涛(1996)将通假分成永久通假和临时通假。认为现代汉语中还使用的通假现象就是永久通假,在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中使用而现代汉语不使用的通假现象是临时通假[1]。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发现永久通假可能造成兼并。下面按照现代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字例说明。譒—播:“播音”“广播”的“播”是出于口,表于言,怎么能够写作手旁呢?原来,它是永久通假字,是兼并了“譒”而来。《说文·言部》云:“譒,敷也。从言,番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7-09
- 《集韵》“通作”辞条考释十五例
辞条主要反映的是通假现象(当然也包括不少其他文字现象)。这部分材料不仅数量大,而且字际关系相当复杂,有必要从文字学、音韵学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本文将从中选取十五例,通过查检古籍以及各种参考资料,并借助字书字料库及其他古籍检索软件,调查可以证明《集韵》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确实可通的文献材料,对“通作”辞条进行细致考辨,确认《集韵》所沟通的通假关系在当代汉字学视域下是否仍然具有科学性,以便对《集韵》“通作”辞条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2.桐—通《集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6-23
- 修禊之“禊”的篆书应用哪一个通假字
篆书写此字,例用通假。近期看了几件当代以篆书见长的书家如冯宝麟等写的篆书《兰亭序》,其中的“修禊”,都篆作“修絜”,这其实是错误的,简析如下。愚以为“祓禊”之风俗起源甚早,理应有篆书。今“祓”字有小篆可证,而“禊”字不见有篆书,或字书失载,或本字与今体异形。如“忙”字无篆书,《说文解字》(以下统称《说文》)本字作“朚”。《说文解字·明部》:“朚,翌也,从明亡声,呼光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朚即今之忙字。亦作茫,俗作忙。玄应书曰:茫,又作朚,遽也。
大学书法 2020年2期2020-12-02
- 释《合集》3522中的“迩臣”
转,古音很近可以通假。通假也有实际的例子,如《左传·桓公五年》:“高渠弥”,《史记·秦本纪》写作“高渠眯”。《左传·定公六年》:“弥子瑕”,《礼记·保傅》写作“迷子瑕”。[7]这些例子都说明从米得声的字可以与从尔得声的字相通假,所以A从米声读为迩非常自然,迩训为近,迩臣就是近臣的意思。“迩臣”一词,文献习见:《礼记·表记》: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礼记·缁衣》: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左传·昭公三十年》
殷都学刊 2020年2期2020-08-11
- 略论通假一二
摘 要:通假字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通假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总结了前人对通假的研究情况,对通假这一概念所持的观点,论述了通假字应该遵循的原则,对历来教材中所谓的通假字进行了概括和分类。关键词:通假;研究;原则;分类在古籍中通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越古的典籍,通假字出现的频率越高。经过历代的传抄刻印,其中大多数通假字已经被改为了正字,但是因为其数量繁多,改不胜改,遗留下来的仍然不少。若不明通假,则难以读懂古书。朱骏声《说文通训
读天下 2020年14期2020-07-18
-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例辨(二)
敦煌本多用俗字、通假字、古字。即使是同卷的敦煌本,不同的件之间文字也有一定的出入。研究不同版本的异文,对整理道经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曾对部分异文作过辨析,[1]兹就其他章节异文加以考校,以期对道经的整理有所裨益。一、形误异文形误异文是由字形讹误导致不同的版本用字有差异。这类异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构成异文的两个或多个字形体相近,手民在传抄或刊刻时辨析不审,导致讹误。有的是一般的形误,这类容易辨析。有的是以俗字为媒介,由于俗字构件混同导致二字无别,这类异文需要一定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2-28
- 衛伯考(下)
,“疐”(摯)當通假爲“質”。從讀音與用例上看,“疐”、“摯”二字,本均可與“質”通假。“質”、“疐”均爲端母質部字,古音極近;“摯”爲章母輯部字,與“質”古音也相近。“質”、“摯”通假之例,在傳世文獻中常見,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少皞名“摯”,《逸周書·嘗麥》載少昊名“質”;《周禮·考工記》“甲鍜不摯”,鄭衆注云:“摯謂質也。”而“疐”、“質”通假之例,在傳世文獻、傳世字書和出土文獻中都能找到明證: 在傳世文獻中,如《禮記·大學》“身有所忿懥”,鄭玄注“
中华文史论丛 2019年1期2019-12-16
- 由“筦”字想到的
同的,故而通用(通假)就不难理解了。然而,“筦”字的“筟也”又是什么意思呢?“筟”字,仍见同卷同部:“筳也。从竹,廷声。”原来,“筦”“筟”“筳”三个字的字义相同,读音却是不一样的。“筦”与“管”都是形声字,可以通假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通假的使用在有些时候还是慎重一些为好,假设我们给姓管的朋友刻姓名印,是否适合用“筦”字来通假呢?在汉印中,有“管况私印”“管申印”“管虎印”,也有“筦胜印”“筦刚印”,问题是,当时的管、筦是否同姓?或者为二姓?在今天,大约姓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1期2019-12-14
- “六书”假借与通假的区别
“六书”假借。“通假”通常指“本有其字”的临时借字记词现象。两者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但仅从“有无本字”区分“六书”假借与通假是不够严密的,应该从两者的本质出发对两者进行区分,即“‘六书假借建立了新的字词关系,通假没有建立新的字词关系”“‘六书假借字与借表之词是稳定的字词关系,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是临时的借用关系”“‘六书假借是文字学视角的假借,通假是训诂学视角的假借”。关键词: 假借 通假 区别“假借”和“通假”是古书用字的两种常见术语。“假借”通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2019-09-12
- 人教版高中文言“三字”注释术语使用的讨论
尽相同。尤其是在通假的问题上,没有明确通假的同源通假和同音借用。这也是对文字的产生途径、演变历史,乃至用法的模糊不清。应当完善术语使用,但是通假的问题不是单一的,是错综复杂界限不清的,这也是导致术语释义混乱的一个客观原因。本文尝试提倡术语使用尤其是通假问题的清晰化。关键词:注释;通假;术语缘起当系统地翻阅高中语文教材的时候,不难发现在文言文的注释上编写者们的确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应当是在注释当中耗费力气最大的地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准确、值得肯定的。但是,从学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1期2019-09-10
- 从“读曰”看颜师古《汉书注》①的通假
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3],本文对颜师古《汉书注》中不计重复的193条“读曰”术语进行穷尽式研究,得出55组②笔者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及其他书证材料,排除非通假现象及难以判断是否为通假的现象,得出此数据。通假字组 ,进而从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形、音、义等四个方面对通假现象进行分析。一、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本字就是符合制字之本意的字。反之,如果只借用这个字的字音,字形与词义无关,那就是假借字。”[4]但在实际操作中“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7-06
- 论“六书”假借及其与通假的区别
字往往与古今字和通假字含糊不清,界线不明确,所以这样往往使人不能很准确的对其三种字加以区分。所以本文以“六书”假借为中心,对其进行简要的讨论。一.“六书”假借的实质“六书”假借是满足书面记词的需要,实现书面语词有定字,字表专词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界关于“六书”假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六书”假借是属于造字法呢还是属于用字法呢。汉代人将“六书”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起视为“造字之本”,汉代人这样进行分类是着眼于汉字的记词功能,是从写词法的角度看待“六书”
文学教育 2018年25期2018-11-28
- 论“六书”假借及其与通假的区别
畴,临时借用属于通假字的范畴。关键词:“六书” 假借 通假 本字 常规用字假借是怎样一种表意形式呢?《說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25是说语言中的某词本来没有字来进行表示,相反,我们使用现有的单词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音节或近单词的现象。假借现象在古书的运用中十分复杂,除了本文所要探讨的“六书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之外,还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某个词本来有专门的某个字对其进行表示,但却不用,而是借用了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古汉语通假理论的不合理性论析
——以认知语言学为视点
0)从汉代开始,通假理论在我国存在了几百年,但是通假理论科学性不足,显得随意。不断有人在创造新的通假,来重新解释经典,造成了经典的误读。而如果想制订一个原则,确定哪个通假是对的,确定什么时候该用通假,却又难以实现。相对来讲,西方的语言学发展非常迅速,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是用逻辑、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来研究语言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取了调查试验的手段。西方语言学走的是科学研究的路子,来发展过去的语言学理论,甚至说是部分否定了过去的语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4-20
- 从汉字流变规律分析“假借字”“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异同
236015)通假,是古汉语教学和研究领域常用的概念。然而,自清代乾嘉以来,历代学者对于“通假”这一概念的内涵,其认识又都是仁智相殊的。比如,有以字义引申为通假者,此派以清代学者江声为代表;有以假借为通假者,以当代学者裘锡圭为代表,《辞海》亦持此论;有以通假为用字现象而区别于假借这一造字现象者,此派以清代学者侯康、当代学者杨春霖为代表;有以借字与所指词义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为判别通假字之唯一标准者,以当代学者曹先擢为代表;有将古今字纳入通假范畴者,以当代学者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4-03
- 浅谈古音通假
87)浅谈古音通假张 潇(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387)为了更好地研究先秦古籍及后代古书,规范前人的一些语言现象,文章通过对古音通假基础知识的介绍,向读者说明了其内涵、来源、特点、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以致掌握古音通假现象对于阅读古籍、进行古文字研究等具有重大意义。古音通假;定义;来源;特点;应用;存在问题“古音通假”是我国古典书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是由于它并不是一眼望穿的简单语言现象,所以给阅读者造成了很多的阅读障碍。如果想要清晰明确地解读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2017-11-25
-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掉”的意思。五、通假推断法。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一般来说,如果直接按本意读不通的字便可能是通假字,其所代替的本字,一般可由上下文推断出来。(1)句中,“要”与“邀”同音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2)句中,“简”与“拣”同音通假,由此可推断“簡”的意思是“挑选”。(3)句中,“属”与“嘱”同音通假,由此可推断“属”的意思是“嘱托”。(4)句中,“拂”与“弼”同音通假,由此可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8期2017-09-01
- 成语别字成因刍议
中用字的特点,如通假、互文,等等。关键词:成语 别字 典故 通假 互文 理据性 規约性一、引言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结构、意义凝固,且一般具有悠久历史,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因其典雅、经济(以较少文字表达较多的信息)等特点,成语在日常交际、特别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说话人的语言、文化水平,在正式、庄重的场合使用较多。然而,成语形成毕竟年代久远,在意义内容上脱离了现代社会生活,在文字和文法上也脱离了现代汉语,所以,成语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8期2017-08-13
- 楚竹书通假字与本字间的形体及数量对应关系
0732)楚竹书通假字与本字间的形体及数量对应关系雷 黎 明(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除了语音方面有联系,通假字和本字在形体和数量对应方面也有联系。在楚竹书文献中,与本字有形体联系的通假字多于无形体联系者,有声符联系者多于有形符联系者,说明竹书书写者选用通假字时倾向于选择形体上有关联的,且主要留意其起示音作用的声符,而不太关注其形符;通假字与本字字形相关与否与本字的存现或后起没有直接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6-05
- 楚竹书通假本字的存现状况量化考察
0732)楚竹书通假本字的存现状况量化考察雷黎明(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楚竹书通假本字的存现状况可分为四类:于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有存现,甲骨文、金文已见而楚竹书未见,甲骨文、金文未见而楚竹书始见,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未见。本字甲骨文、金文存现而楚竹书未见或为文献出土滞后的暂时缺失,或为本字之义全部借用他字表示而未见存现,或为本字在战国时代不表特定意义而未出现。本有其字的通假多于
殷都学刊 2017年1期2017-04-14
- 说说通假字
夏剑钦说说通假字夏剑钦一、通假字内涵及其类型什么叫通假字?得从汉字本身说起。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汉字记录同音词,必须根据词义的不同而采用不同形体的字,彼此之间不能变换。例如:早晚的早,一定得写成“早”,不允许写成枣子的“枣”、洗澡的“澡”、跳蚤的“蚤”等。但是,在我国先秦两汉的古籍中却存在着与上述相反的情况。一个词可以用应该用的这个字,也可以用不应该用的那个字。如早晚的“早”,《左传•隐公元年》中有
出版与印刷 2017年3期2017-03-28
- 通假字认定需谨慎
字编者将其认定为通假字,笔者以为不妥。下面略陈鄙陋,以期与编者商榷,也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正。一、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篦,通“鎞”《说文新附》:“篦,导也。今俗谓之篦。”郑珍《新附考》:“今眉篦、插头篦皆作此。《小学篇》,王羲之撰,是汉后字。大徐以为俗名,是也。”又日:“导,所以到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今人用此物以骨为之,有齿似疏(梳)而纵长,妇女日间以理鬓发。”其本义是“古代理鬓发的用具,妇女也用以插在头上作装饰”。“钿头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7期2016-12-27
- 《管子·形势》“抱蜀不言”之“蜀”再议
“蜀”“镯”字是通假字的关系。[关键词]“抱蜀”;“蜀”;“镯”;语音;意义;通假;考证一、 以往对“抱蜀不言”之“蜀”的解释关于《管子·形势》中“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中 “蜀”字的训诂,一直没有一个确证。本人对各家所言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被推崇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六种。现录如下。第一种是尹知章提出的“持器说”。尹知章在注“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时写道:“抱,持也;蜀,祠器也。君人者但抱祠器,以身率道,虽复静然不言,庙堂之政,既以修理矣。”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8-15
- “诎”与“屈”“通假现象”辨析
文的注释中,古语通假字的关于通假字的注释有“通”、“同”、“……的古字”等不同的术语出现”。关键词:通假;字形;核心义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43(2016)01-093-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诎右臂支船”第174页,注释⑧“诎”同“屈”,弯曲;而在九年级下册《公输》“公输盘诎”第153页注释⑤“诎”通“屈”,意思是理屈。本文将对“屈”与“诎”字从汉字字形、核心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屈”字探源“屈”说
写作(中旬) 2016年1期2016-05-30
- 论三种不同性质的假借及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的假借及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刘忠华,张军(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摘要]从字的常规记词职能及职能转变与否的角度看待字词关系,将假借分为“六书”假借、改变记词职能的假借、通假字三类。“六书”假借是给词配备书面专用文字的一种方法,所借字是借表之词的常规用字。改变记词职能的假借,与原来该词的专用字记词表义的职能发生了交接转移,构成古今字,古字(原来该词的专用字)与今字(起职能替代作用的假借字)分别是同一个词(或义项)前后两个不同时代的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7
-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论“扬”“阳”的通假关系,结合《诗经》注释,研究分析“清阳”词义。关键词:清阳 清扬 通假 训诂 词义“清阳”一词见于曹子建《洛神赋》:“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因版本差异,“清扬”与“清阳”同时存在。《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猗嗟》:“抑若扬兮,美目扬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以《诗经》对曹植的深远影响,《洛神赋》中“清阳”的意义和用法与《诗经》有所关联。前人注释中对于“清阳”的解释有所差异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1期2015-11-30
- 浅说通假字
摘 要:通假是指古汉语中的同音或近音替代,在古籍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越古的书,通假字也越多。如果不了解古书中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对读懂古籍造成障碍。本文就对通假的定义、产生原因、类别和其辨别方法加以概述。关键词:通假 原因 类别 辨别方法汉语的古代文字从广义上讲大体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帛书(带有篆书性质的古隶体)和竹简文字。在这些古文字材料中,通假字频繁的出现。故探讨文字的通假现象,并且深入研究,对我们阅读古书、考证古音、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7期2015-07-22
- 浅说通假字
○刘思静浅说通假字○刘思静通假是指古汉语中的同音或近音替代,在古籍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越古的书,通假字也越多。如果不了解古书中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对读懂古籍造成障碍。本文就对通假的定义、产生原因、类别和其辨别方法加以概述。通假 原因 类别 辨别方法汉语的古代文字从广义上讲大体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帛书(带有篆书性质的古隶体)和竹简文字。在这些古文字材料中,通假字频繁的出现。故探讨文字的通假现象,并且深入研究,对我们阅读古书、考证古音、
现代语文 2015年19期2015-02-28
- 乐府古辞《公莫巾舞歌行》的解读
因在于其中有少数通假字,而并非是因为文中声、意混杂所致。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作品;歌舞剧;公莫巾舞;歌行;通假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沈约《宋书》中,录有《公莫巾舞歌行》①一文,只有308个字。但是,长期以来,语义不明,不知所云。意图破译者,不乏其人。而影响较大者,一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中为《公莫巾舞歌行》所加按语,认为:“此曲当是西汉人形容寡妇之舞诗。其辞与后人咏陶婴之黄鹄曲极相类似也。”②二是杨公骥先生《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
艺术百家 2014年5期2015-01-07
- 《汉语大词典》释义商榷
。熟、独古音同部通假。”《吕氏春秋·必己》:“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用现代汉语是说,“那个种田人非常高兴,对他说:‘说的话竞这样的善辩,哪像刚才那个人那样呢?’”《吕氏春秋·听言》:“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用现代汉语是说,“这四个人的议论,都包含着充足的理由,对此是不可不认真辨别清楚的。”《汉语大词典》用了术语“通”字。“通”是表通假的术语,赵振铎的《训诂学纲要》中有:“有些术语,现在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异体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1
- 新发现《敝昔医论》中“敝昔”的辨析
,与“扁鹊”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此说有待商榷。文字学告诉我们,“通假”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通假”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等。“敝昔”中的“敝”与“扁”、“昔”与“鹊”皆不存在同音通假的关系,因此,说其“同音通假”,应属不妥。“敝”的通假字有“弊”、“蔽”、“憋”;“昔”是“腊”的古字,是“干肉”的意思,其
文史杂志 2014年2期2014-02-28
-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的入声字演变
和敦煌变文、愿文通假字等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动态研究的生动的资料。我们就以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的“不”、“亦”和“一”3个入声字的演变为着眼点,参照敦煌变文和愿文中通假字的表现,探讨当时入声字演变的动态情况,以为引玉之砖。我们的研究力图解决如下问题,即,谁变,为什么变,变作什么,如何变。在我们收集到的敦煌藏汉对音材料中,我们选择了可以提供具体语音环境的材料,以便于观察它们的实际表现。这些材料包括:《大乘中宗见解》、《妙法莲华经普门品》(注音本)、《妙法莲华经普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6期2013-12-17
- 论区别“通假”和“假借”的必要性
周 祥论区别“通假”和“假借”的必要性周 祥“假借”是“本无其字,因声托事”的造字方法,“通假”是指“既有此字,因声暂代”的用字现象,一个是历时概念,一个是共时概念,两者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厘清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建立起文字发展的时空观,对于阅读、整理古书和古汉语教学也大有裨益。假借;通假;区别;必要性“假借”乃汉子构造方法“六书”之一,运用“假借”的方法造出来的假借字是一个十分特殊且复杂的类别。千百年来,学界对假借字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争论的一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2012-08-15
-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的通假字
竹简《论语》中的通假字孔德琴(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04)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定州汉简;论语;通假字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包括《论语》、《文子》、《日书》、《太公》、《儒家者言》等儒家文献以及其他一些有关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4-13
-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与假借现象
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盲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本应当应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的字叫做通假字(简称借字)。本字和借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这是通假现象的最主要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0期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