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庶民
“禊”字无篆书,若篆书写此字,例用通假。近期看了几件当代以篆书见长的书家如冯宝麟等写的篆书《兰亭序》,其中的“修禊”,都篆作“修絜”,这其实是错误的,简析如下。
愚以为“祓禊”之风俗起源甚早,理应有篆书。今“祓”字有小篆可证,而“禊”字不见有篆书,或字书失载,或本字与今体异形。如“忙”字无篆书,《说文解字》(以下统称《说文》)本字作“朚”。《说文解字·明部》:“朚,翌也,从明亡声,呼光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朚即今之忙字。亦作茫,俗作忙。玄应书曰:茫,又作朚,遽也。朚人昼夜作,无日用月,无月用火,常思明,故从明。或云朚人思天晓,故字从明也。……按当依《广韵》武方、莫郎二切。”或许将来考古新发现会有“禊”字篆书出现。
《汉语大字典》“禊”下有二义:
禊xì《广韵》胡计切,去霁匣。
①古俗春秋两季于水设祭祓除不祥。《广雅·释天》:“禊,祭也。”《广韵》:“禊,祓除不祥也。”……
②洗濯。明杨维桢《汉水操》:“湘水离离,徒以斑我衣,汉水漪漪,可以禊我衣。”
冯宝麟等人写的篆书《兰亭序》,其中的“禊”篆作“絜”,大概是依日本人北川博邦编辑的《清人篆隶字汇》:“禊,篆当作絜。”(顺便提醒一下《清人篆隶字汇》中错讹甚多,当慎用之。)然而“絜”与“禊”无论字音还是字义,都无通假必要条件,当然也无古今字的关系。典籍中似也无通假例。
《汉语大字典》“絜”下有五个读音,各有数义:
絜(一)jié《广韵》古屑切,入屑见。
①一束麻。《说文·糸部》:“絜,麻一耑也。”段玉裁注:“一耑犹一束也。耑,头也。束之必齐其首,故曰耑。”
②清洁;干净。后作“洁”。……
③廉洁;清明。《庄子·徐无鬼》:“其为人絜廉善士也。”
④清亮;明亮。《乐府诗集·谢超宗〈登歌〉》:“絜火夕照,明火朝陈。”
⑤修整;修饰。《荀子·不苟》:“君子絜其辩(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合矣。”杨倞注:“絜,修整也,谓不烦杂。”
(二)xié《广韵》胡结切,入屑匣。
①用绳度量围长。《玉篇·糸部》:“絜,结束也。”《集韵·屑韵》:“絜,约束知大小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围度曰絜。”
②度量;比较。
③河名。
(三)qià《集韵》丘八切,入黠溪。
苦。《集韵·黠韵》:“絜,苦也。”
(四)jiá《集韵》讫黠切,入黠见。同“挈”。独。《集韵·黠韵》:“絜,《博雅》:‘㯮也。’或作絜。”方成珪考证:“案:独为㯮。宋本又譌擉。据《广雅·释诂三》正。”
(五)qì《集韵》诘计切,去霁溪。提。《集韵·霁韵》:“絜,提也。”
由上所知,“禊”字只有一个读音Xì。古音在去声霁韵匣调,而“絜”有jié、Xié、qià、jiá、qì五个读音,古读分别为入声屑韵见调、入声屑韵匣调、入声黠韵溪调、入声黠韵见调、去声霁韵溪调,可见无一与“禊”字完全相合者,更不要说字义了。《清人篆隶字汇》以“絜”代“禊”,或“絜”有的与其音近,或有的与其韵同部,或有的与其同调。(古字音的高低升降分为高平调、高升调、全降调、降升调。)但取其一端而假借之,无奈太勉强乎?
那么“禊”字的篆书应该使用哪一个篆字作为通假字更贴近其本字音义?王福庵编著、韩登安校录《作篆通假校补》:“禊,无篆。应作‘祓’。”“说文无禊字,当作此‘䫔’。”前一释应为王福庵原释,后一释或为韩登安校释。
王福庵以“祓”代“禊”,实则只是取其二字的义同,当然也不排除这其中还有古音中韵母同类的因素。如以反映中古音《平水韵》中,“佳”(jiā)与“柴”(chái)类皆在上平声九佳;“灰”(huī)与“来”(lái)类皆在上平声十灰;“元”(yuán)与“痕”(hén)类皆在上平声十三元;等等。而在今天,韵母i a(呀)与a i(哀)、ui(uei威,前面加声母时写作ui)与a i(哀)、uan(弯)与en(恩)等古音中列入同类的韵母已经分开了。
《汉语大字典》“祓”下有二音多义:
祓《说文》:“祓,除恶祭也。从示,犮声。”
(一)fú《广韵》敷物切,入物敷。又方肺切,月部。(“月部”是该字有上古音特意标出的韵部。下同。)
①古代除灾求福的祭祀。
②清除;消除。
③洗濯;使清洁。
④福。《尔雅·释诂下》:“祓,福也。”
(二)fèi汉代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颜师古注:“祓,音废。”
可见除了义项①与“禊”同义外,其音、韵、调皆与“禊”不相同,这显然不符合通假或假借的常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所以以“祓”代“禊”无论是与古音通假,还是与双声通假、叠韵通假都不沾边。王福庵以“祓”代“禊”是不对的。
那么“禊”字的篆书应该使用哪一个篆字作为通假字更贴近其本字音义?《作篆通假校补》:“禊”的后一释“䫔”与“禊”音、义皆有相同处,而又有篆体。《汉语大字典》“䫔”下有四个读音,各有数义:
䫔《说文》:“䫔,司人也;一曰恐也。从页,契声,读若禊。”
(一)qì《广韵》苦计切,去霁溪。
①伺人。《说文•页部》:“䫔,司人也。”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
②恐。《说文•页部》:“䫔,恐也。”
(二)qiè《广韵》苦结切,入屑溪。
(三)yà《集韵》乙辖切,入鎋影。怒貌。《集韵•舝韵》:“䫔,怒皃。”
(四)kuí《字汇补》其规切,小头。
韩登安校录《作篆通假校补》谓:“说文无禊字,当作此‘䫔’。”应该是由“䫔”字第一音、义“司(伺)人”“读若禊”作出的选择。无独有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䫔与禊):“《说文》:䫔,读若禊。”“读若”,读音相同或相近,即是说䫔与禊是同音通假字。《重定六书通》“䫔”字篆体下,又列了“契鸟,古节切”“猰,乌黠切”两个异体(猰,今音标为yà、jiá、qiè三读),皆以古音近、韵同类故,但其义与“䫔”“禊”甚远,不能用作“禊”的通假字。此外“禊”还有个常用的异体字或曰通假字“稧”,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读xì时,用同“禊”,遗憾的是也无篆体。
综上所述,篆书“修禊”,当作“修䫔”。
2020年3月10日《书法导报》曾刊登冯宝麟《对当代篆书发展现象之反思》,文中强调:“特别是古文字知识欠缺,成为当代篆书书家创作中的一大障碍。”此说良是,书家若不理解篆字的形、音、义,篆书创作难免脱墼翻模,照猫画虎。
(本文为了阐释清晰用了部分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