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渊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管子·形势》“抱蜀不言”之“蜀”再议
张渊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关于《管子·形势》中“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中“蜀”字的训诂,历来众说纷纭,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确证。在对各种有关“抱蜀”解诂学说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音、义、史三个方面的举例论证,得出 “蜀”“镯”字是通假字的关系。
[关键词]“抱蜀”;“蜀”;“镯”;语音;意义;通假;考证
一、 以往对“抱蜀不言”之“蜀”的解释
关于《管子·形势》中“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中 “蜀”字的训诂,一直没有一个确证。本人对各家所言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被推崇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六种。现录如下。
第一种是尹知章提出的“持器说”。尹知章在注“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时写道:“抱,持也;蜀,祠器也。君人者但抱祠器,以身率道,虽复静然不言,庙堂之政,既以修理矣。”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君主以身作则,实行仁政,即使手执祭器不说话,朝政也会普遍的修明。但是 “蜀”字本义并没有祠器之义,所以直接说 “蜀”是祠器的意思,不免让人心生怀疑。第二种是郭沫若提出的“奋铎说”。郭沫若先生认为“蜀”乃“镯”之假借字。郭先生先通过《广雅·释器》中的“镯、铎、钲、铙、钟,铃也”,得出了“镯”亦铎耳。他又引了一些关于铎的例子,证明了“镯”有祠器的意思。此外,郭沫若先生在分析“抱蜀”的时候,不光就 “蜀”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对抱字进行了一定的解读,认为抱应作奋。但是证明“镯”字祭器义的论据不够充分,大多例子似乎只能作为旁证参考。
此外还有是俞樾提出的“抱椟说”、 王绍兰提出的“秉圭说”、 许维遹提出的“执毕说“。俞樾云:“窃疑《管子》原文当作‘抱椟(木蜀)’,‘木蜀’即‘椟’字也”。之所以会联想到椟字,是因为古者国之宝器皆椟而藏之,所以现在借用宝器所藏的椟来指朝堂治理中所用的宝器。但是是木匣子的意思早已成为了确证,如何能释为祭器的意思还着实让人费解。王绍兰云:“疑‘蜀’即‘蠲’之坏字。”通过 “吉圭为饎” “饮食毕蠲洁”等例子,说明 “蠲”为“圭”也。而一系列的佐证说明“圭”在这里也是祭器的意思。王绍兰在这里通过训 “蜀”是另一个字的坏字,从而力证“抱蜀”犹言秉圭也,也就是拿着祭器的意思。但是蠲字古音属见母元部,与 “蜀”字的古音相差很大,所以“蜀”“蠲”之间是否真的如王绍兰所云还有待探讨。 许维遹提出的“执毕说“。许维遹云:“疑‘蜀’为‘濁’之借字”。他通过《尔雅·释天》“濁之为毕”,考“毕”有两义,一为田网,二为祭器。许先生通过《郊特牲·馈食礼》“宗人执毕”等例子,提出执毕,犹抱蜀也。而“抱蜀”之意依许先生所言也是手执祭器的意思。但是许先生证明“蜀”“镯”之间有关系的过程也很牵强,不够有说服力。
最后还有一种是宋于庭提出的“抱一说”。宋于庭据《方言》“蜀,一也”,谓“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这个说法受到了肖建春先生的支持,他在《有关“抱蜀”解诂》的论文中对“抱一说”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佐证,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即“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的意思是君主抱一为天下式,而庙堂之政既以修理矣。这种说法与众多的例子都相悖,是否言之有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六种观点中,前五种对“抱蜀”的训诂都旨在说明这里的 “蜀”有祠器,也就是祭器之意。只是鉴于“蜀”字的本义很难与祠器有任何关联,所以前五种学说都采用与另一个字相联系的方法,寻找 “蜀”字的通假字或者假借字来说明“蜀”字祠器的意思。只有最后一种学说——“抱一说”完全是另一种全新的看法。它主要把“蜀”和道家的观点联系起来进行了分析。本文支持“蜀”“镯”通假的观点,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据。
二、“抱蜀不言”之“蜀”新议
《管子·形势解》见于《管子》第六十四篇。这篇文章中记载有:“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所谓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本文在这里依旧遵循《管子·形势解》的观点,并认为这里的“蜀”应该和“镯”字是通假字,所以可以译“蜀”为祭器之义。
(一)“蜀”“镯”古音相近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对通假字的出现进行了一定分析:“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通假字的特点就是音同或音近,因此,欲知“蜀”“镯”是通假字,必须先从音入手。
本文在论证“蜀”“镯”的古音方面,主要参考了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手册》中明确指出:“蜀”字在上古属禅母屋部。“镯”字在上古属崇母屋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蜀”“镯”在上古的韵部完全是相同的。《说文》中有“镯,钲也。从金,蜀声。”这也就是说“蜀”“镯”属于六书中的形声字,声旁是“蜀”。由此,我们在这里判断“蜀”“镯”古音相近,是通假字的第一步就成立了。
(二)“蜀”“镯”意义的判定
“抱蜀不言”中“蜀”字的考证,早在清代就有学者注意到,并给出了明确的注释。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吴任臣对梅膺祚的《字汇》进行了增补,即《字汇补》。此书按12地支分为12集,每集各收入若干部首。而“蜀”字收于申集虫部中。“蜀”字词条下明确写到“蜀,又祠器也。”所列例句正是《管子·形势》中的“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此外,管子《管子·形势》的注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注本是尹知章的注本。尹知章先生在注释“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这句话时,写到:“抱,持也;蜀,祠器也。君人者但抱祠器,以身率道,虽复静然不言,庙堂之政,既以修理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尹知章认为这里的“蜀”是祠器之意。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即,“蜀”字的本义是虫子。“蜀”本义如何引申都不能理解为祠器。而由于“蜀”“镯”两字古音相近,我们可以轻易联想到“蜀”“镯”可能是通假关系,在“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中的意思是“镯”字所引申出的祠器义。
“镯”《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镯,钲也。从金蜀声。军法:司马执镯。直角切。”这里的“镯”是军乐器的一种,也是一种金属制品。因此判定“镯”在这里有祠器义是十分恰当的。如《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有“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即鼓人击鼓命令前进,公司马敲响镯作为行进的节度,车辆和步兵都前进。
《广雅·释名》中有“镯、铎、钲、铙、钟,铃也”。这一组字的意思据《说文解字》分析都是军乐器之意。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铎的用法来分析一下“镯”字在古代的使用。这可以做为我们说明“镯”有祠器意思的旁证。《汉书·食货志上》有:“行人振木铎徇于路”。意思是传达命令的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传达政令。《周礼·天官· 小宰》:“徇以木铎。” 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这里“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即有关文德教化之事就敲木铎,有关行军打仗的事就敲金(金属做的)铎。《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以市朝。”这个例子中的“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十分相似。前人之所以一度把木铎作为新闻事业的象征,近代的个别报纸还曾经以“木铎”作为自己的注册商标,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由铎推断和它类似的镯这种东西在古代也经常和政令之类的相关,已经成为了古代在治理国家方面或者其他方面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
《论语·八佾》里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下。也就是说上天将把夫子当做木铎以传道于天下。这说明铎和镯这种东西,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修正天下的工具之一。
(三)“镯”之祭器义考证
古代祠器指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而春秋时期的祭器大多是青铜制品。军乐器,如古代的镯、铙、钟等,作为青铜器的一种就经常作为祭器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乐器已经成为了祭祀和典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钟鸣鼎食”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况。1996年,兖州九州大道出土的文物窖藏中有一口编钟,现藏兖州博物馆。这是真正馆藏级别的收藏品。编钟一侧刻有铭文“圣庙乐器”,底部又刻有“圣庙祭器”。而出土更早的一种巴式青铜乐器——虎钮錞于,是巴人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有两大作用,一是用于战争。即作战时将錞于与编钟、铜钲或铜鼓等配合使用,以此来调动部队或鼓舞士气。二是用于诅盟、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
古人将乐器用于祭祀,早已得到了确切的证明。从一些作为陪葬品的青铜器上保存的字中我们就能发现,上面记载的物品不仅有一些常用的食器、武器,还有类似于铎、镯之类的乐器。如“铎”,经考证是一种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使用的,盛行于春秋至汉代。这说明乐器作为祭器早已是早而有之。
总之,祭器中包括军乐器已经得到了公认。镯和铎都是古代军乐器之一,而且众多的例子都证明镯和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军乐器使用,更多的已经服务于朝政,成为祭器的一种。所以我们在这里判断“蜀”的通假字“镯”有祭器的意思,从而得出结论说“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之“蜀”在这里当译作祭器是完全有根据。
三、“抱蜀”训诂小结
本文从语音、意义及历史三个方面对“蜀”是“镯”的通假字进行了论证。通假字,作为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通假字的出现是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事实上,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不同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通假字的显著特点是“因音通假”。因此,欲使“蜀和镯”两字通假关系成立,首先必须从语音入手。
语音方面,本文主要参照的是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认为“蜀”“镯”古韵部相同,读音相近。且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判断“蜀”“镯”为形声字,这足以说明本文最终得出“蜀”“镯”古音相近的论据确凿。
意义方面,本文既有吴任臣《字汇补》的明确佐证,也有对历代注解、风俗文化、时代背景等分析后的辅证。无论是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都足以证明“抱蜀不言”之“蜀”有祠器义。
此外,关于《管子·形势》的主旨问题,我们主要论证的就是“抱一说”的观点是否有可行性。“抱一说”认为“蜀”若译为祭器义,与文章下文的“牺牲圭璧,不足以享鬼神;主功有素,宝币悉为?”相矛盾。而“牺牲句”的意思是用牛羊玉器来供奉鬼神,不一定得到鬼神的保佑,只要君主的功业有根基,何必用珍贵的祭品?其实,“牺牲句”的重点在于强调君主应当修明,稳定江山,而不是在说什么祭祀品的问题。而“抱蜀句”只是强调无为而治,实行仁政,而不是侧重于所谓的祠器或者是祭器。正如论语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话所说的一样,这里的“抱蜀不言”只是一种比喻,以此来奉劝君主无为而治,与下文“牺牲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说这两句话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完全合理的。
《管子·形势解》中有这样的论述:“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用众人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其实质是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纳入法家的思想体系,而使之更切实际。其思想的核心就是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才智,充分发挥下属的力量,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实行寓有为于无为之中的有效管理。这是一种积极的 “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政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有较大的区别,并不能完全等同。所以“抱一说”从老子的思想上论证“蜀,一也”论据不充分,不具有科学性。
所以无论是从语音还是意义,或者是从文章的主旨方面进行分析,我们都可以证明“蜀”“镯”是通假字的论据充足,是为确诂。
[参考文献]
[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0.
[2]杨春霖.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肖建春.《管子 形势》篇“抱蜀”解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3).
[7]朱英贵.释蜀[J].成都大学学报,2011,(4).
[8]冯广宏.蜀鸡考[J].文史杂志,2006,(2).
[9]李润桃. 《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与周代玉文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3).
[10]郝继东.洪颐煊《管子》研究之成绩[J].台州学院学报,2010,(8).
[11]朱世学. 虎钮錞于的时代、族属及相关认识[J].三峡大学学报,2010,(1).
[责任编辑:降小宁]
Reconsideration on Chinese Character “Shu”(蜀) of“Bao Shu Bu Yan”inGuanzi·Xingshi
ZHANG Yuan
(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China110036)
[收稿日期]2016-05-13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科院立项课题,项目编号14BYY113;2014年度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Y201409;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6lslktziwx-15。
[作者简介]张渊,女,辽宁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597(2016)02-0047-04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