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再新,彭粤珊
(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庄子解》是王夫之解庄之作,“注意的是《庄子》的思想内容和及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企图把庄子的思维过程描绘出来。”[1]480可见王夫之《庄子解》是一本思想著作,故学界集中研究其哲学与政治等思想。但王夫之为了使读者能读懂《庄子》,对其中的字词做了大量注释,而且“至于各篇中的单词句义,他也往往有新的解释”[1]481,读者完全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注释,探究王夫之的语法观、词汇观、文字观等。遗憾的是,除了《王夫之<庄子解>语法研究》[2]一文之外,无人研究这些宝贵的语料。笔者以王夫之《庄子解》为对象,以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中《庄子解》为底本,分析其中大量注释,探讨王夫之的用字观。
笔者探讨的用字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由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之间关系复杂,有些字的关系不好确定,以《通假字字典》[3]《古今字字典》[4]《汉语异体字大字典》[5]三本专著观点为准展开论述。
“假借”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本文叫“通假字”。《庄子解》注释通假字使用了术语“通”“通用”“同”,有的通假字使用注音方法标明,有的使用术语加注音标明,具体情况如下。
1.用“X,X通”
第一种是直接用“X,X通”表示,不加阐释,例如:
(1)《德充符》:“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庄子解》:“郤,隙通。”
按:《说文解字》释“郤”为“晋大夫叔虎邑也”,释“隙”为“壁际孔也”, 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2)《大宗师》:“其入不距。”
《庄子解》: “距,拒通。”
按:《说文解字》释“距”为“鸡距也”,引申为“距离”等义,释“拒”为“止也”,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3)《骈拇》:“附離不以胶漆。”
《庄子解》:“離,麗通。”
按:《说文解字》释“離“为”黃仓庚也”,假借为“相距、离开”等义,而“麗”有“附着”之义,如《后汉书·张衡传》“人无所麗”,李贤注“麗,附也”, 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4)《马蹄》:“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解》:“靡,摩通。”
按:《说文解字》释“靡”为“披靡也”,释“摩”为“研也”, 有“摩擦、接触”义,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5)《天运》:“以奸者七十二君。”
《庄子解》:“奸,干通。”
按:《说文解字》释“奸”为“犯淫也”,释“干”为“犯也”,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其他,如《秋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庄子解》:“豪,毫通。”《在宥》:“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庄子解》:“止,豸通。”《庚桑楚》:“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庄子解》:“謵,习通。”《徐无鬼》:“阖不亦问是已。”《庄子解》:“阖,盍通。”《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解》:“郤,隙通。”把豪与毫、止和豸、謵和习、阖和盍、郤和隙皆处理为通假。
第二种是用“X,X通”表示后,再阐释词义或句意,例如:
(6)《逍遥游》:“吾是以狂而不信也。”
《庄子解》:“狂,诳通。疑其诳已。”
按:“狂”有“疯狂、狂妄”等义,而“诳”有“欺骗”义,《说文解字》释为“欺也”, 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7)《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庄子解》:“蘄,祈通,求也。”
按:《说文解字》释“蘄”为“草也”,释“祈”为“求福也”,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8)《人间世》:“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
《庄子解》:“靡,縻通,维系也。”
按:《说文解字》释“靡”为“披靡也”,释“縻”为“牛轡也”,引申为“维系”义,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9)《人间世》:“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
《庄子解》:“芘,庇通。”
按:《说文解字》释“芘”为“草也”,释“庇”为“荫也”,有“遮蔽”义,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再如,《大宗师》:“邴邴乎其似喜乎!”《庄子解》:“邴,丙通,光明貌。”《应帝王》:“而枝者不为跂。”《庄子解》:“跂,歧通。按当云跂者不为枝,或字讹,或有意变文。”《马蹄》:“刻之,雒之。”《庄子解》:“雒,络通。刻之以甲,络之以辔。”《马蹄》:“摘僻为礼。”《庄子解》:“僻,擘通,挥也。”《胠箧》:“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庄子解》:“落,络通,以绳为机而取狐兔者。兔罟为罝。罘罦通,翻车也。”《秋水》:“落马首。”《庄子解》:“落,络通,一本作络。”《天地》:“离坚白,若县寓。”《庄子解》:“县音悬,寓,宇通。天宇高悬也。”《秋水》:“蹢 而屈伸。”《庄子解》:“蹢,踯通。 ,躅同。蹢 ,举步也。”《徐无鬼》:“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庄子解》:“与,豫通,字定吾情。”把邴和丙、跂和歧、雒和络、僻和擘、落和络、寓和宇、蹢和踯、与和豫处理为通假。
2.用“X,与X通”
这里也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用“X,与X通”后,不加阐释,例如:
(10)《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庄子解》:“一曰:铙,与挠通。”
按:《说文解字》释“铙”为“小钲也”,乐器名,释“挠”为“扰也”,扰乱之意,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1)《秋水》:“繇繇乎若祭之有社。”
《庄子解》:“繇繇,与悠悠通。”
按:《说文解字》释“繇”为 “随从也”,释“悠”为“忧也”,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2)《山木》:“孔子问子桑虖。”
《庄子解》:“虖,应与扈、户通。”
按:《说文解字》释“虖”为“哮虖也”,释“扈”为“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释“户”为“半门为户”,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第二种是用“X,与X通”后,阐释了词义,或联系词义阐释句意,例如:
(13)《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庄子解》:“时,与是通。因是女,故但言此。女音汝。”
按:《说文解字》释“时”为“四时也”,释“是”为“直也”,引申为“此”义,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4)《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然茀然,于是并生心厉。”
《庄子解》:“音,与荫通,林木之荫也。”
按:《说文解字》释“音”为“声也”,释“荫”为“草阴也”, 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5)《人间世》:“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庄子解》:“丽,与欐通,梁栋也。”
按:《说文解字》释“丽”为“旅行也”,引申为“美丽”义,《玉篇》释“欐”为“梁栋也”, 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6)《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謩士。”
《庄子解》:“士,与事通。不谋事之成败。”
按:“士”有未婚男子、读书人、贵族阶层等义,《说文解字》释“事”为“职也”,引申为“职务、事情、侍奉、治理”等义,二者词义不相干,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7)《外物》:“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
《庄子解》:“石,硕,古通用。”
按:《说文解字》释“石”为“山石也”,释“硕”为“头大”,引申为“大”, 故《庄子解》处理为通假。
1.用“X,同X”表示
(18)《在宥》:“当我,缗乎! ”
《庄子解》:“缗,同绵。”
按:《尔雅》:“缗,纶也。”《广韵》:“缗,钱贯。”《说文解字》:“绵,聊微也。”连绵不断之义。故二者为通假。
(19)《天运》:“蚊虻囋肤。”
《庄子解》:“囋,同咂。”
按:《广雅》:“囋,《博雅》嘈囋,声也。”章炳麟《新方言》:“通语谓多声为嘈杂。”多言或声音杂乱之义。《龙龛手镜》:“咂,入口也。”吮吸之义,引申为品鉴。故二者为通假。
再如,《刻意》:“其神纯粹,其魂不罢。”《庄子解》:“罢,同疲。”《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戏始为天下。”《庄子解》:“戏,同羲。”《达生》:“宾于乡里。”《庄子解》:“宾,同摈。”《庚桑楚》:“有长而无乎本剽。”《庄子解》:“剽,同標。”罢和疲、戏和羲、宾和摈、剽和標亦为通假。
2.用“X,与X同”表示
(20)《外物》:“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庄子解》:“辁,与铨同。辁才,论人才者。”
按:《说文解字》释“辁”为“蕃车下庳轮也”,指古代没有辐的车轮,释“铨”为“衡也”,指秤或衡量,二者为通假。
再如,《秋水》:“ 我亦胜我。”《庄子解》:“ ,与遒同,蹴也。”表示泥鳅的“ ”与表示“蹴也”之“遒”亦为通假。
3.用“X,X同”表示
(21)《知北游》:“秋豪之端。”
《庄子解》:“豪,毫同。”
按:《说文解字》释“豪”为“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指豪猪,《集韵》:“毫,长锐毛也”,指长而尖的毛,二者为通假。
再如,《天道》:“吾不敖无告。”《庄子解》:“敖,傲同。”《骈拇》:“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庄子解》:“意,噫同。”《马蹄》:“而后有鞭莢之威。”《庄子解》:“莢,策同。”敖与傲、意与噫、莢与策亦为通假。
主要用直音法注音。
(22)《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庄子解》:“阕,音缺,牖也,隙也。”
按:《说文解字》:“阕,事毕关门。”引申为“终,尽”。和表“空缺”之“缺”无意义关联,二者为通假。
(23)《胠箧》:“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庄子解》:“乡,音向。”
按:《说文解字》:“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本指基层行政区域名,和表“从前”的“向”无意义关联,二者为通假。
(24)《则阳》:“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
《庄子解》:“冯,音凭。”
按:《说文解字》:“冯,马行疾也。”“冯”和表“凭依”之“凭”无意义关联,二者为通假。
再如,《盗跖》:“王季为適。”《庄子解》:“適,音嫡。”《盗跖》:“故服其殃,离其患也。”《庄子解》:“离,音罹。”《渔父》:“而离此四谤者。”《庄子解》:“离,音罹。”《列御寇》:“有坚而缦,有缓而釬。”《庄子解》:“釬,音悍。”《在宥》:“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庄子解》:“意,音噫。”適与嫡、离与罹、釬与悍、意与噫皆通假关系。
1.用术语“通”加直音法注音
(25)《山木》:“衣裘褐,食杼栗。”
《庄子解》:“杼,音序,芋通。”
按:《说文解字》:“杼,机之持纬者。”指织布的梭子。《说文解字》:“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指芋头。二者为通假,再注音为“音序”。
(26)《天下》:“芴乎若亡。”
《庄子解》:“芴,音物,與惚通。”
按:《说文解字》:“芴,菲也。”“芴”为蔬菜名,与表示“恍惚”之“惚”无意义关联,二者为通假,再加注音为“音物”。
再如,《齐物论》:“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解》:“恑音诡,憰音谲,与诡谲通,皆变异意。”指明“恑”与“诡”、“憰”与“谲”通假,再加注音“音诡”“音谲”。
2.用术语“通”加反切法注音
(27)《秋水》:“盖师是而无非。”
《庄子解》:“盖,胡各切,盍通。”
按:《说文解字》:“盖,苫也。”引申为搭盖、遮盖等义,与表“何、何不”的“盍”意义无关,二者为通假,再加反切注音为“胡各切”。
再如,《在宥》:“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庄子解》:“嚆,虚交切,与髇通,鸣镝也。”指明“嚆”与“髇”为通假,再反切注音为“虚交切”。《刻意》:“平易则恬淡矣。”《庄子解》:“淡,徒览切,与澹通。”指明“淡”与“澹”为通假字,反切注音为“徒览切”。
(28)《大宗师》:“而奚来为轵?”
《庄子解》:“轵,语词,只通。”
按:《说文解字》:“轵,车轮小穿也。”“轵”指车毂外端的小孔,与表示语气词的“只”无意义关联,二者为通假,再加“语词”表明它是语气词的词性。
(29)《天运》:“外无正而不行。”
《庄子解》:“正,证也。”
按:《说文解字》:“正,是也。”“正”和表示“印证、证明”的“证”为通假。
同一个词或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产生在前的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字则叫今字。《庄子解》注释古今字使用了术语“古”“通”“同”,有的古今字使用注音方法标明,有的使用术语加注音标明,具体情况如下。
(30)《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解》:“尽,古烬字。”
按:“尽”字本义为器中空无一物,《说文解字》:“尽,器中空也。”引申为草木烧尽。后在“尽”的基础上加上“火”字为“烬”,表草木烧尽义。王力《同源字典》引徐锴注曰:“尽字从此。今俗作烬。”故二者为古今字。
(31)《德充符》:“天鬻也者,天食也。”
《庄子解》:“鬻,古粥字。”
按:《说文解字》:“鬻,食建也。”《礼记》:“驙粥之食。”《仪礼》:“夏祝鬻余饭。”《尔雅·释言》:“鬻,糜也。”郝懿行义疏:“鬻者,经典省作粥而训糜。”《集韵﹒屋韵》:“鬻,糜也。亦书作粥。”二者本为异体字。“鬻”与“粥”都有“稀饭”和“卖”等义项,但后来专用“粥”表示稀饭,用“鬻”表示“卖”等义项,二者演变为古今字。
(32)《天道》:“边竟有人焉。”
《庄子解》:“竟,境通。”
按:“竟”的本义是乐曲终尽,引申为国土之终尽,即边境。《说文解字》:“竟,乐曲终尽为竟。”段玉裁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传曰:‘疆,竟也。’俗别制‘境’字。”王力《古汉语字典》:“竟引申为国土的尽头,边境……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境’。” 故二者为古今字。
(33)《胠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庄子解》:“擿,掷通。”
按:《说文解字》:“擿,投也。”段玉裁注:“今字作掷。”《广韵》:“掷,投也。”《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司马贞索隐:“擿,与‘掷’同,古字耳。”《汉语大字典·手部》:“擿(一)zhì③投掷。后作‘掷’。” 故二者为古今字。
再如《齐物论》:“罔两问景曰。”《庄子解》:“景,影通。”《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庄子解》:“辟,闢通。”《天运》:“孰知其故矣。”《庚桑楚》:“汝自洒濯孰哉?”《庄子解》:“孰,熟通。”《达生》:“与齐俱入,与汨偕出。”《庄子解》:“齐,脐通,水之旋涡如脐也。”《列御寇》:“阖胡尝视其良。”《庄子解》:“良,埌通。”这些注解中,景和影、辟和闢、孰和熟、齐和脐、良和埌皆为古今字。
1.用“X,同X”表示
(34)《天地》:“为圃者卬而视之。”
《庄子解》:“卬,同仰。”
按:《广雅》:“卬,举也。”《玉篇》:“卬,俯卬,今为‘仰’。”《荀子·议兵》:“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卬则下不可用也。”杨倞注:“卬,古仰字。不卬,不足仰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卬,古‘仰’字。”卬与仰为古今字。
(35)《刻意》:“不道引而寿。”
《庄子解》:“道,同导。”
按:“道”的本义为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徐锴《说文系传》:“所行道,此‘道’字当作今‘导’字之意。”朱骏声《说文解字定声》:“(道)当为‘导’字之古文。”《诗经》:“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孔颖达疏:“注作‘道’,正义作‘导’。道、导,古今字。”可见二者为古今字。
再如,《秋水》:“拘于虚也。”《庄子解》:“虚,同墟。”《达生》:“县水三十仞。”《庄子解》:“县,同悬。”《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解》:“县,同悬。”《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庄子解》:“内,同纳。”《庚桑楚》:“共其德也。”《大宗师》:“不知说生。”《庄子解》:“说,同悦。”上述注解中,虚和墟、县和悬、内和纳、说和悦都是古今字关系。
2.用“X,与X同”表示(3例)
(36)《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庄子解》:“放,与倣同。”
按:“放”字本义,《说文解字》释为“逐也”,义为放逐。但徐灏认为它的本义应该是仿效,放逐是引申义。《说文解字注笺》:“《广雅》曰:‘放,效也。’又曰:‘放,依也。’此‘放’之本义,谓依放其物而效为之,故从攴。攴,治之也。俗作倣依。”先秦古籍中“仿效”之“倣”,皆作“放”。雷浚《说文解字外编》:“《说文》无‘倣’字,《广雅》‘倣’‘放’同。”可见,放与倣为古今字。
(37)《庚桑楚》:“徹志之勃。”
《庄子解》:“徹,与撤同,撤去之也。”
按:《说文解字》:“徹,通也。”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此从鬲从又,象手象鬲之形,盖食毕而徹去之。……卒食之徹,乃本义。训通者,借义也。”《说文解字》无“撤”字。《集韵》:“撤,去也。”《字汇》:“撤,除去也。”可见,二者徹与撤为古今字。
再如,《庚桑楚》:“形之与形亦辟矣。”《庄子解》:“辟,与譬同。”辟与譬亦为古今字。
3.用“X,X同”表示(3例)
(38)《齐物论》:“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大宗师》:“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解》:“耆,嗜同。”
按:《说文解字》:“耆,老也。”段玉裁注:“《曲礼》:‘六十曰耆。’许以为七十已上之通称也。……古多借为‘嗜’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耆从旨,即有嗜义。故古字以‘耆’为‘嗜’,后乃加口旁耳。”王力《古汉语字典》注“耆”:“喜好。后作‘嗜’。”二者为古今字。
(39)《知北游》:“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庄子解》:“魏,巍同。”
按:《说文解字》:“巍,高也。”段玉裁注:“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后人省山作魏,分别为其义与音。”可见,巍和魏为古今字。
再如《达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庄子解》:“厥,橛同。”厥和橛亦为古今字。《庄子解》:“共,拱同,自抱生理。”共和拱为古今字。
1.直音法
(40)《齐物论》:“其厭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
《庄子解》:“厭,音壓。”
按:《说文解字》:“厭”字本义是压。《说文解字》:“厭,笮也。”段玉裁注:“此义今人作‘厭’,乃古今字之殊。”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厭,古壓字。……俗以‘餍’为厌恶,别制‘餍’为餍饫、餍足,又从厭加土为覆壓字。”王筠《说文句读》:“厭,今字作‘壓’。”可见二字为古今字。
其他如,《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大宗师》:“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天地》:“离坚白,若县寓。”《应帝王》:“附赘县疣。”《马蹄》:“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寓言》:“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庄子解》皆注:“县,音悬。”《让王》:“扬行以说众。”《说剑》:“瞋目而语难,王乃说。”《庄子解》皆注:“说,音悦。”《齐物论》:“卑身而伏,以候敖者。”《庄子解》:“敖,音遨。”《天地》: “有人治道若相放。”《庄子解》:“放,音倣。”这些注解中,县与悬、说与悦、敖与遨、放与倣皆为古今字。
2.标明声调
(41)《胠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辨矣。”
《庄子解》:“知,去声。”
按:此句“知”当作 “智”解,知和智为古今字。
(42)《骈拇》:“则博塞以游。”
《庄子解》:“塞,簺通,音赛。古簺用五木。”
按:表示一种赌博游戏这个意义,古字写成“塞”,今字写作“簺”。《汉语大字典》:“(二)⑤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后作‘簺’。”《说文解字》:“簺,行棋相塞谓之簺。”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通作塞。”二者为古今字。《庄子解》在指明塞和簺的关系后,再注音“音赛”。
(43)《则阳》:“予来年变齐。”
《庄子解》:“齐,去声,与剂同。变齐谓改其旧方。”
按:《汉语大字典·齐部》:“齐(三)jì①后作‘剂’。”《汉语大词典·齐部》:“齐4[jì<广韵>在诣切,去声,从。]①后作‘剂’。”《吕氏春秋》:“其齐甚微。”陈奇猷注:“齐,即今‘剂’字。”可见二者为古今字。《庄子解》在指明齐和剂的关系后,再注音“去声”。
异体字是音同、义同、形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庄子解》注释异体字使用了术语“同”“通”“古”“俗字”“一作”,有的异体字使用注音方法标明,有的使用术语加注音标明,具体情况如下。
1.用“X,X同”表示
(44)《胠箧》:“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
《庄子解》:“儛,舞同。”
按:《集韵·虞韵》:“《说文》:‘乐也,用足相背。’或从人。”《字汇·人部》:“儛,与舞同。”《楚辞》:“丘陵翔儛兮谿谷悲歌。”王逸注:“儛,一作舞。”可见,儛和舞为异体字。
2.用“X,同X”表示
(45)《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
《庄子解》:“咶,同舐。”
按:《洪武正韵·纸韵》:“舐,亦作咶。”《汉语大字典》:“同‘舐’。舔。”可见二者为异体。
再如,《天道》:“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庄子解》:“棅,同柄。”《秋水》:“盳洋向若而叹曰。”《庄子解》:“盳,同望。”《秋水》:“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庄子解》:“趻,同踸。”《达生》:“乐鴳以钟鼓也。”《庄子解》:“鴳,同鷃。”《则阳》:“冬则擉鳖于江。”《庄子解》:“擉,同簎。”棅和柄、盳和望、趻和踸、鴳和鷃、擉和簎皆为异体字。
3.X,与X同
(46)《田子方》:“则解衣,般礴,臝。”
《庄子解》:“臝,与裸同。”
按:《广韵·果韵》:“‘臝’,同‘裸’。”《汉语大字典》:“臝luǒ②同‘裸’。”《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王逸注:“臝,一作裸。”洪兴祖补注:“臝,赤体也。”《汉书·景十三王传》:“宫人姬八子有过者,辄令臝立击鼓。”颜师古注:“臝者,露其形也。”可见,臝与裸为异体字。
再如,《天地》:“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庄子解》:“圾,与岌同。”《达生》:“以黄金注者殙。”《庄子解》:“殙,与惛同。”《徐无鬼》:“譬之犹一覕也。”《庄子解》:“覕,与瞥同。”《外物》:“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鉤錎没而下。”《庄子解》:“錎,与陷同。”《田子方》:“今汝怵然有眴目之志。”《庄子解》:“眴,与瞬、旬同。” 圾与岌、殙与惛、覕与瞥、錎与陷、眴与瞬皆为异体字。
(47)《胠箧》:“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
《庄子解》:“啍,谆通。 ”
按:《集韵·谆韵》:“谆,或作啍。”《荀子·哀公》:“无取健,无取詌,无取口啍。”杨倞注:“啍,与谆同。”《汉语大字典》:“啍zhūn①同‘谆’。”可见二者为异体字。
其他如,《齐物论》:“叫者譹者。”《庄子解》:“譹,號通,哭声。叫、譹,其声壮。”《天地》:“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庄子解》:“柴,砦通。”譹和號、柴和砦皆为异体字。
(48)《外物》:“自淛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庄子解》:“淛,古浙字。”
按:《集韵·祭韵》:“淛,江名。或作浙。”《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淛,与浙同。”可见二者为异体字。
主要用直音法。如:
(49)《大宗师》:“煖然似春。”
《庄子解》:“煖,音暄,冲和也。”
按:《广韵·元韵》:“暄,温也。”《集韵·元韵》:“煖,《说文》:‘温也。’或作暄。”《素问·五运行大论》:“其性为暄。”王冰注:“暄, 也。”可见煖和暄为异体字。
再如,《胠箧》:“中堕四时之施。”《庄子解》:“堕,音隳。”堕和隳为异体字。
(50)《外物》:“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庄子解》:“踣,音赴,与仆同。”
按:《庄子解》注明踣“与仆同”,再用直音法注音为“音赴”。《广韵·候韵》:“仆,僵也。或作踣。”《遇韵》:“仆,《说文》:‘顿也。’或作踣。”可见二者为异体字。
(51)《庚桑楚》:“终日视而目不瞚。”
《庄子解》:“瞚,音舜,目数摇也。俗字作瞬。”
按:《庄子解》注明瞚“俗字作瞬”,再用直音法注音为“音舜”。此句陆德明释文:“瞚,字又作瞬,同。动也。”《吕氏春秋·安死》:“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瞚也。”高诱注:“瞚者,颍川人相视曰瞚也。”陈奇猷校释:“毕沅曰:‘瞚与瞬同’。”李善注《文选》引作:“万世犹一瞬。”可见二者为异体字。
(52)《大宗师》:“堪坏得之,以袭昆仑。”
《庄子解》:“坏,一作坯,音丕。”
按:《庄子解》注明坏“一作坯”,再注音为“音丕”。《说文解字》:“坏,瓦未烧。”《后汉书》:“坏冶一陶。”李贤注:“坏,土器之未烧者。”《汉语大字典》:“‘坏’,今通行作‘坯’。” 二者为异体字。
《庄子解》对《庄子》原文中的字词作了大量注解,大部分字词只采用了“X,X也”的格式作注。《庄子解》注释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仅126例,其中采用术语解释的有103例,这些术语包括“通”“通用”“同”“古”“俗字”“一作”,说明王夫之对古书用字有明确的认识,并有意采用术语作注,以区别普通字词。对古书常见的一般用字现象,王夫之没有使用术语,仅注音而已,总计22例。如上述例子中县与悬、说与悦、敖与遨这些古今字,仅对“县、说、敖”注音。注音包括了直音法、反切法、注明声调,使读者能较容易理解这些特殊的用字现象。对一部分偏僻或疑难用字现象,王夫之则既用术语,又用注音或者指明词性,总计11例。如《山木》:“衣裘褐,食杼栗。”《庄子解》:“杼,音序,芋通。”王夫之为了注明“杼”实际上是“芋”,特意注音“音序”。再如《大宗师》:“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庄子解》:“坏,一作坯,音丕。”王夫之注明“坏”指的是“坯”,又担心读者混淆“坏”和表示“败坏”的“壞”,故注音为“音丕”。再如《大宗师》:“而奚来为轵?”《庄子解》:“轵,语词,只通。”王夫之指出表示车毂外端的小孔“轵”通假为“只”字,又担心读者误解为表示“仅”的副词,故加注词性为“语词”。这样,这些古书的特殊的用字现象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古书用字注释的术语有助于读者对用字类别的理解,王夫之注释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的术语也是有一番讲究的。古今字,他使用的术语“古”。如《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解》:“尽,古烬字。”《德充符》:“天鬻也者,天食也。”《庄子解》:“鬻,古粥字。”这样,可以让读者明确尽与烬、鬻与粥古今字的关系。这个术语和现代注释古今字的术语“后作”“后来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异体字总计26例,王夫之主要运用术语“同”,和现在使用的术语相同,运用术语“同”的例子占了18例。通假字例子总计61例,王夫之主要运用术语“通”或“通用”, 和现在使用的术语相同,这些例子占了40例。这些术语的运用,明确了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的区别。虽然王夫之对每一类用字注释没有严格使用统一的术语,如古今字和异体字注释还使用了术语“通”,通假字注释使用了术语“同”,但瑕不掩瑜,更不能否认王夫之对古书用字现象有明确认识和严格区分意识的事实。